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分子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帕金森病,Syn,淀粉样纤维,突触核蛋白
大分子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国华,Ashutosh,Kumar,黄云,杨雪松,David,Eeliezer[1](2019)在《帕金森病致病蛋白小鼠a-突触核蛋白结构的分子-分子相互作用界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突触核蛋白(a-synuclein,a-Syn)是一种位于神经突触前末端,由14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它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是路易小体的主要成分。其中,a-Syn淀粉样纤维的结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小鼠的a-Syn与人类的a-Syn,在一级结构序列上只有7个残基不一样,但小鼠a-Syn的纤维(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卞贺,王乾,王彩红,徐斌,张士国[2](2019)在《TS-1钛氧活性中心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B3LYP-D3理论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钛硅分子筛TS-1/H_2O_2体系形成的钛氧活性中间体结构,探讨了H_2O,NH_3和CH_4在Ti中心的吸附作用,并比较了不同分子吸附对几何构型和电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骨架Ti中心与H_2O_2作用生成Ti-η1-OOH和Ti-η2-OOH 2种钛氧活性中间体,吸附作用力大小为Ti-η1-OOH> Ti-η2-OOH,不同分子的吸附能力顺序为NH_3> H_2O> CH_4.NPA电荷分析表明,Ti-η1-OOH中Ti原子的正电性大于Ti-η_2-OOH,和吸附能力大小一致,活性中心吸附小分子后Oα正电性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牛洪波,于政廉,孙菁,徐加放[3](2019)在《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分子结构对其抑制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结构动力学抑制剂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含有环状结构的动力学抑制剂PVP和PVCap,含有链状结构的动力学抑制剂PMC,以及同时含有环状结构和链状结构的新型动力学抑制剂YZ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动力学抑制剂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动力学抑制剂结构密切相关:具有环状结构的动力学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溶液中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具有链状结构的动力学抑制剂可以与水分子形成更多的氢键,同时具有环状结构与链状结构的动力学抑制剂其抑制性更强。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动力学抑制剂分子结构对其抑制性能影响的机理,对研制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钻探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刘莉芳[4](2019)在《亚硝酰铁硫簇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氮(NO)分子调控着多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是一种脂溶性气体,在心脑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癌症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信使分子作用。NO的浓度与其生理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健康生物体自身提供的NO量能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生理水平缺乏NO时会造成如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因此,制备获得适当的外源一氧化氮供体成为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课题。Roussin盐的铁硫-亚硝酰簇合物陆森黑盐(RBS,(Me_4N)[Fe_4S_3(NO)_7])和陆森红盐(RRS,(Me_4N)_2[Fe_2S_2(NO)_4])是两类重要的铁亚硝酰簇合物。给予适当的外部物理和化学的刺激可以调控一氧化氮的释放。同时,这些簇合物也参与和影响生物体内一氧化氮的储存和运输以及酶的控制等过程。本文中,合成了两种铁硫亚硝酰簇合物(Me_4N)[Fe_4S_3(NO)_7]和(Me_4N)_2[Fe_2S_2(NO)_4],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得到证实。运用光谱手段对其加以表征,比较了它们的理化性质;通过检测配合物红外光谱图的变化过程探究其动力学稳定性;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研究了CT-DNA与配合物结合后的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结合机制;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分析在不同条件下配合物光切割质粒PBR322 DNA的过程,同时研究了其自由基氧化机理;分析了人血清白蛋白在加入配合物后的光谱图变化情况,研究HSA和配合物相互作用的方式,利用荧光寿命实验分析了二者的荧光猝灭机理。本研究为深入认识亚硝酰铁硫簇合物可能的生理和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基础。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常见铁硫簇的结构与功能及一些亚硝酰铁硫簇合物的性质。第二章:合成了两种亚硝酰铁硫簇合物(Me_4N)[Fe_4S_3(NO)_7]和(Me_4N)_2[Fe_2S_2(N O)_4],比较了两者的理化性质,对配合物加以表征;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知道配合物所含有的电子跃迁类型,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检测了配合物的特征官能团的振动峰位置。第叁章:运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研究配合物(Me_4N)[Fe_4S_3(NO)_7]和(Me_4N)_2[Fe_2S_2(NO)_4]的稳定性,研究发现配合物(Me_4N)[Fe_4S_3(NO)_7]比(Me_4N)_2[Fe_2S_2(NO)_4]更稳定,其稳定性因溶剂和光等因素的变动而发生改变。第四章: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研究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配合物与DNA有明显的结合,可能通过嵌入方式结合DNA,配合物的存在影响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荧光寿命实验显示配合物与基态DNA分子形成配合物-DNA复合物,不会改变DNA激发态的荧光寿命,通过Stern-Volmer方程计算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等重要信息。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研究配合物切割质粒pBR322 DNA的过程并对其机理进行分析。第五章:比较HSA结合配合物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变化情况,分析HSA与配合物的结合情况,研究发现配合物与HSA发生了结合,改变了HSA中芳香族残基附近的疏水性,进一步改变HSA的微环境。依据荧光寿命测试推测了配合物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属于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相结合的方式。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吴国斐[5](2019)在《硫掺杂TiO_2(001)和(101)表面与甲醛分子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全世界变得愈发严峻。甲醛作为其中一种有毒物质,可由家居建筑材料中释放出来,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消除室内甲醛刻不容缓。一些传统的处理方法有较多局限性,而光催化降解技术因其环境友好和节能的优点受到广泛关注。TiO2半导体材料价廉且氧化能力强,是一种优良的光催化剂,对其进行非金属元素掺杂有利于提高其光催化活性,用于消除甲醛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S掺杂锐钛矿TiO2(001)和(101)表面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甲醛分子在S-TiO2(001)表面和S-TiO2(101)表面的吸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水氧分子对甲醛降解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掺杂使TiO2(001)和(101)表面带隙减小,扩大了可见光响应范围。S 3p杂质能级出现在TiO2(001)和(101)表面费米能级附近,态密度整体向低能级移动,造成吸收边红移,有效提高了可见光的吸收范围,并增加了TiO2(001)和(101)表面的光吸收强度。(2)甲醛分子吸附在TiO2(001)表面时有两种状态:一是甲醛发生解离;另一种是甲醛没有发生解离。甲醛未发生解离时对应的吸附能为-277.28 kJ·mol-1,甲醛的O原子与表面Ti原子成键,而C原子与一个O2c原子成键,形成一种CH2O2结构;而甲醛发生解离时吸附能为-32.34 kJ·mol-1,甲醛的两个C-H键断裂,两个H原子分别与表面的两个O原子成键,两个O-H键最终被氧化为H2O,且C原子和O原子同时和一个Ti原子成键,然后C-O会脱离表面并被氧化为CO2;甲醛分子吸附在TiO2(101)面时,吸附能为-360.961kJ·mol-1,甲醛的O原子和C原子分别与表面的Ti原子和O2c原子成键,形成CH202结构。(3)甲醛分子吸附在S-TiO2(001)面时,吸附能为-312.14kJ.mol-1,H原子与S原子成键,导致甲醛的一个C-H键断裂,同时C原子也与S原子成键,O原子与Ti原子成键,形成产物CH2OS;甲醛分子吸附在S-Ti02(101)面时,吸附能为-389.90kJ·mol-1,甲醛的C原子与S原子成键,O原子与Ti原子成键,形成中间产物CH20S。S掺杂使得体系的吸附能增大,且可以直接与甲醛分子发生作用,促进了甲醛的降解。(4)甲醛和水氧分子吸附在S-Ti02(001)面时,吸附能为-709.62kJ·mol-1,甲醛的两个C-H键被拉断,H1原子与S原子成键,而H2原子与氧气中的O2原子结合,氧气的O=O键被拉长,然后脱离TiO2表面形成HO2·自由基,此外,水分子脱离一个H原子与表面O1原子发生键合形成OH·自由基。这两种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把甲醛氧化生成CO2和H2O;甲醛和水氧分子吸附在S-TiO2(101)面时,吸附能为-788.12kJmol-1,甲醛的两个C-H键被拉断,H1原子与表面O原子成键,而H2原子与氧气中的一个O原子结合,形成HO2·自由基,此外,水分子脱离一个H原子形成OH ·自由基。水氧的存在为强氧化自由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加速了甲醛分子的降解过程。(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吴鋆[6](2019)在《几种中药有效成分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法及分子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中药药理活性研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体内活动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中药的研究变得非常困难。本文利用多种光谱技术、伏安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几种中药有效成分与生物大分子(血清白蛋白和DNA)的相互作用,对中药有效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及代谢研究提供帮助。利用多光谱技术、分子对接技术及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漆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漆黄素对BSA/HSA的猝灭过程是静态猝灭。计算得到不同温度(293 K、303 K和313 K)下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漆黄素与BSA/HSA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静电引力结合的。利用位点探针研究了漆黄素在BSA/HSA上的结合位点,表明了漆黄素在两种蛋白的sub-domain IIIA结合,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共存金属离子(K~+、Ca~(2+)、Cu~(2+)、Zn~(2+)和Fe~(3+))对漆黄素与BSA/HSA的结合基本没有影响。同步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C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表明漆黄素的加入改变了BSA/HSA的二级结构。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FRET),计算得到漆黄素与BSA或HSA的结合距离分别为2.94和4.68 nm。循环伏安法同样表明了漆黄素与两种蛋白发生了相互作用。研究了叁种黄酮类中药有效成分(圣草次苷、光甘草定和蔓荆子黄素)与B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表明了叁种中药有效成分对BSA的猝灭过程是静态猝灭。在291 K时,叁种中药有效成分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59×10~4(圣草次苷)、8.04×10~4(光甘草定)和9.92×10~4(蔓荆子黄素)L mol~(-1)。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静电引力是叁种中药有效成分与BSA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位点探针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圣草次苷、光甘草定和蔓荆子黄素结合在BSA的sub-domain IIA。此外,对叁种中药有效成分对BSA的相互竞争结合进行探究,发现由于叁种中药均结合在BSA的同一位点上,当一种中药与其它中药共存时,它会受到其它中药的影响,从而导致其与BSA的结合作用减弱。同步荧光光谱法表明叁种中药有效成分的加入改变了BSA的微环境。FT-IR和CD表明叁种中药有效成分与BSA的结合改变了BSA的二级结构。讨论了几种金属离子对体系结合的影响。计算了叁种中药有效成分与BSA的结合距离,表明了叁种中药有效成分与BSA发生静态猝灭作用的同时伴随着非辐射能量转移。采用光谱法、粘度法及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漆黄素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结果表明DNA对漆黄素的猝灭过程是静态猝灭。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是二者间的主要结合作用力。引入漆黄素后,DNA的粘度显着增加,DNA的熔解温度升高8°C;随着漆黄素浓度的增加,DNA的圆二色光谱正峰降低,负峰升高;单链DNA与漆黄素相互作用的结合能力更强;循环伏安法表明漆黄素在加入DNA后峰电位正移且峰电流降低;以上实验均表明了漆黄素与DNA结合模式为嵌插结合,分子对接实验更加证明了二者间是以嵌插方式相互结合。利用多种光谱技术、粘度法以及分子对接研究了两种萜类中药有效成分(橄榄苦苷和羽扇豆醇)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实验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实验表明了DNA对橄榄苦苷/羽扇豆醇的猝灭过程是静态猝灭。计算得到291 K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53×10~3和9.98×10~3 L mol~(-1)。通过范德霍夫方程计算得到熵变和焓变,结果表明橄榄苦苷/羽扇豆醇与DNA的主要结合作用力为静电引力。粘度法、熔解温度法、离子强度实验、单双链DNA对比法、圆二色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均表明橄榄苦苷/羽扇豆醇与DNA的结合模式为嵌插结合。(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赵兵[7](2019)在《超氧化物歧化酶构象及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质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身体逐渐瘫痪和运动神经元死亡为主要症状,目前仍然不能被治愈。大量研究表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的突变、氧化修饰和错误折迭及聚集与ALS疾病密切相关。目前,普遍认可的一种致病原因是正常的SOD1失稳,错误折迭或解离成单体,导致有毒中间体的形成,引发ALS疾病的发生。因此建立研究SOD1天然结构及筛选有效抑制剂的方法对治疗ALS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蛋白质复合物结构解析及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研究体系的复杂性,对现有分析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物学分析方法例如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及X射线衍射晶体法(XRD)等技术均可对生物大分子结构进行高分辨的表征,但会受限于检测样品的大小、纯度、所需量等不同因素。因此单一依靠传统结构生物学方法已经不能对生物体内发生的动态变化和复杂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与这些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质谱(MS)方法则具有快速、灵敏度高、能提供化学计量比信息等优势,尤其是结合离子淌度(IM),能够捕捉蛋白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弥补传统生物学手段的空白,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结构生物学领域。本论文以天然电喷雾离子淌度质谱(Native ESI-IM-MS)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首先利用碰撞诱导解离(CID)及碰撞诱导去折迭(CIU)质谱方法考察了正常SOD1及脱辅基超氧化物歧化酶(apo-SOD1)的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碰撞电压及相同含量的二硫苏糖醇(DTT)诱导的蛋白失稳条件下,apo-SOD1相较于SOD1,更易发生解离及去折迭,说明apo-SOD1结构没有SOD1稳定,金属离子是维持SOD1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某些配体水溶性较差的问题,为了筛选出有效助溶剂,促进新型药物的研发,我们利用ESI-IM-MS考察了五种非质子极性溶剂对SOD1及apo-SOD1的带电荷、解离及去折迭的影响。基于CID及CIU方法的质谱结果表明:1,3-二甲基-2-咪唑啉酮(DMI),二甲基亚砜(DMSO)及N,N-二甲基甲酰胺(DMF)会使蛋白的平均电荷随着浓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蛋白的二聚体含量先增加后减小,然而乙腈(ACN)及四氢呋喃(THF)对蛋白的带电荷及二聚体含量没有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非质子极性溶剂对蛋白结构的影响,我们以DMF及apo-SOD1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降低pH值,增大锥孔电压(CV)和Trap碰撞能(Trap CE),分别考察DMF对蛋白解离和去折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DMF浓度从0%到1%时,apo-SOD1二聚体的解离和去折迭被减缓,随着浓度进一步增大至20%,蛋白结构开始变的失稳。此时蛋白的碰撞截面积先变得更加紧实随后开始慢慢去折迭,同时相应的电荷变化先减小后增大。因此推测DMF促进蛋白构象稳定可能与蛋白所带电荷减少导致的库仑斥力减少有关:另一方面,观察到溶剂加合物的形成,溶剂加合物的“蒸发冷却”效应也有利于蛋白构象的稳定,。利用天然电喷雾质谱结合离子淌度及荧光方法研究了 5-氟尿苷(5-Furd)对SOD1构象的稳定作用。离子淌度质谱的研究结果表明,5-Furd能够稳定SOD1构型。荧光光谱证明5-Furd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同SOD1结合,并且能够抑制其体外聚集。进一步借助Native ESI-IM-MS考察了叁种茶多酚类化合物同SOD1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电喷雾质谱(ESI-MS)、串联质谱(MS/MS)、竞争性结合实验及Vc5o实验评估了这叁种化合物同SOD1之间的键和亲和力大小,发现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同SOD1的相互作用最强,离子淌度质谱研究结果表明EGCG能够减缓SOD1的去折迭,光谱实验及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其能够抑制蛋白的体外聚集,并减少细胞损伤。我们还研究了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及黄烷酮类化合物与apo-SOD1的相互作用,分析了这两类化合物的结构与蛋白相互作用的构效关系。对于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结果表明二咖啡酰奎宁酸的键合亲和力要高于单咖啡酰奎宁酸,其次依次是奎宁酸、咖啡酸。说明咖啡酰基可能是活性基团,咖啡酰基数目的增加对于蛋白-配体的相互作用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建立了碱金属离子辅助离子淌度质谱区分同分异构体的方法,间接评估了二咖啡酰奎宁酸同分异构体与蛋白的键和亲和力;CIU结果进一步说明二咖啡酰奎宁酸能够稳定蛋白的二聚体结构;对于黄烷酮类化合物,ESI-IM-MS及MS/MS结果表明芹糖甘草苷的键合亲和力最强,优于相应的单糖苷及苷元,说明糖基的存在有利于提高配体与蛋白的键合亲和性。体外抑制蛋白聚集的荧光光谱实验结果与其一致;离子淌度质谱的研究结果也说明芹糖甘草苷能够减缓蛋白的去折迭,并且结合两分子芹糖甘草苷配体的蛋白减缓去折迭的程度要好于结合一分子芹糖甘草苷的配体。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电喷雾-离子淌度质谱是蛋白构象稳定剂及聚集抑制剂筛选的有力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01)
高婧[8](2019)在《花青素及原花青素类多酚与DNA分子相互作用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多酚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具有多元酚结构的次生代谢物。植物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糖尿病等多种生物活性。DNA是目前科学研究和临床使用中许多抗癌药物的作用靶点。DNA分子结构中有可与小分子相互作用和发生识别的位点,因而它们为调控基因表达治疗剂的开发提供了化学结构基础和信息。药物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研究对于阐明它们之间形成的分子结构与其抗癌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至关重要。在本论文中我们选取了 5种典型的植物多酚包括原花青素、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应用光谱法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上述几种植物多酚与DNA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与DNA分子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研究结果中出现了减色效应和红移现象是由于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芳香发色团与碱基发生插入结合。荧光光谱法的测定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温度升高后,矢车菊素与DNA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根据热力学参数计算得ΔH=-9.48×10~4 J·mol~(-1),ΔS=~(-1)81.5 J·mol~(-1),说明二者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根据圆二色光谱分析,当浓度升高时,吸收峰的位置没有偏移,正吸收峰吸收强度下降,意味着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与DNA作用使碱基对堆积发生变化,负带增加表明ct-DNA的双螺旋结构的逐渐打开,这一变化可推断由于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与ct-DNA分子的碱基插入结合导致β型DNA的螺旋性和碱基堆积发生了变化。2.研究了儿茶素、表儿茶素与DNA的相互作用。主要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原子力显微镜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强度进行表征。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儿茶素、表儿茶素对插入溴化乙锭(EB)分子的DNA的荧光有猝灭作用,且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儿茶素与DNA形成复合物的热力学参数分别为ΔH=-6.81×10~5 J·mol~(-1),ΔS=-2.12×10~3 J·mol~(-1)。表儿茶素与DNA作用的热力学参数为ΔH=~(-1).97×10~5 J·mol~(-1),ΔS=-512.9 J·mol~(-1)。随温度升高,儿茶素、表儿茶素与DNA结合稳定性减弱。AG<0说明儿茶素、表儿茶素与DNA的结合过程都是自发进行的。根据圆二色光谱分析可知加入儿茶素、表儿茶素后,DNA的双螺旋随着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浓度的增高而发生改变,这表明二者间是发生结合。本研究中同时比较了儿茶素的一类酯单体EGCG与DNA的相互作用。热力学参数计算得它们相互作用的ΔH=-4.28×10~5 J·mol~(-1),ΔS=~(-1).62×10~3 J·mol~(-1)。反应为自发进行的。圆二色光谱276nm处的正吸收峰随EGCG的浓度升高而降低,进一步说明了 EGCG与DNA发生了相互作用。根据结合常数的比较可得,25℃和37℃条件下,EGCG的结合常数均大于儿茶素与表儿茶素,表明EGCG与DNA的结合能力更强。3.研究了原花青素与DNA的相互作用,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的强度变化和红移现象,说明二者发生了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法表明原花青素能够显着的猝灭结合了 EB的DNA的荧光强度,猝灭常数(Ksv)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通过自由能公式计算可得焓变为1.03×10~5 J·mol~(-1),熵变为522.9 J·mol~(-1),焓变熵变均为正,表明原花青素与DNA结合过程以疏水作用为主。随着原花青素浓度的增加,圆二色谱在276 nm处正峰逐渐下降,248 nm左右的负峰逐渐上升并红移,表明原花青素的加入改变了 DNA链的β螺旋结构。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未作用的pUC19DNA为不规则环状,加入原花青素后变为小的粗线圈状结构;对LambdaDNA的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LambdaDNA为六角螺旋线形结构,加入原花青素后改变为直径为6-7nm的粗链状结构;对pUC57DNA的观察结果显示其形貌为不规则环状,与原花青素作用后,大环明显聚集为链较粗的小环近似球形结构。上述显微结果显示原花青素可导致DNA出现凝集结构。(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罗冬梅,张贺,李可心,李明汉,高天[9](2018)在《卤素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高斯09软件包,采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中的DFT算法,在B3LYP水平上分别研究了卤素离子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X-nH_2O,n=1-4)得到几何结构优化参数、红外谱图、偶极矩及电荷分布数据,并在同一水平上计算了能量,并作相关数据的比较.结果表明:从几何结构参数、原子电荷和热力学分析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于反应物而言,F离子最为适合引入体系中.(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侯佳欢[10](2018)在《超原子Li_3~+和Be_(11)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原子因具有和传统元素周期表中单个原子类似的性质而被广泛关注。因此,对超原子与其他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能量和稳定性进行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在MP2/6-311++G(d,p)水平下,对超碱金属阳离子Li_3~+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水合物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精细手工搭建和随机搜索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Li_3~+(H_2O)_n(n=1–5)配合物的几何构型,并且发现超碱金属阳离子Li_3~+与Li~+在水中的最大配位数相同都是4。另外,自然布局分析(NPA)揭示了两点重要内容。首先,在n=1-4时,Li_3~+在Li_3~+(H_2O)_n(n=1-4)的团簇中保持了自身电子结构的完整性。其次,Li_3~+在与5个水分子相互作用时,其自身的电荷分布变得严重不均匀,以至于在Li_3~+(H_2O)_5最低能量异构体中失去了共轭性而开环。局域分子轨道能量分解分析(LMOEDA)表明,静电相互作用对Li_3~+与水分子的结合起主导作用,这与锂离子水合物的情况相似。然而,当水配体的数目达到5时,交换-排斥项的贡献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静电项的贡献。这一发现也印证了之前的假设,即水分子上的孤对电子对Li_3~+价电子的排斥作用致其在Li_3~+(H_2O)_5团簇中开环。2.Be_(11)团簇和多价原子Al_7~—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因此我们推测Be_(11)可能会像Al_7~—一样具有+2和+4两种价态。然而,在本课题组之前关于Be_nC和Be_nO团簇体系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Be_(11)C具有特殊稳定性,而在Be_nO团簇中,Be_(11)O表现出了突出的稳定性。据此可以判断,Be_(11)团簇倾向于显+2价,这使得它可能表现出类似于碱土金属的超原子性质。以碱土金属元素的化学行为为参考,我们对Be_(11)和水分子的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共获得了Eley-Rideal(ER)和Langmuir-Hinshelwood(LH)机理下的四条完整的产生H_2的反应路径。所有路径中过渡态的相对能量均为负值,说明Be_(11)和H_2O之间有较高的反应性。有趣的是,据低压实验报道,其等电子体Al_7~—和H_2O的反应性很低。因此,两个具有相同电子结构的金属团簇,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化学反应性,团簇的反应活性还受其几何结构和活性位点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11-01)
大分子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B3LYP-D3理论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钛硅分子筛TS-1/H_2O_2体系形成的钛氧活性中间体结构,探讨了H_2O,NH_3和CH_4在Ti中心的吸附作用,并比较了不同分子吸附对几何构型和电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骨架Ti中心与H_2O_2作用生成Ti-η1-OOH和Ti-η2-OOH 2种钛氧活性中间体,吸附作用力大小为Ti-η1-OOH> Ti-η2-OOH,不同分子的吸附能力顺序为NH_3> H_2O> CH_4.NPA电荷分析表明,Ti-η1-OOH中Ti原子的正电性大于Ti-η_2-OOH,和吸附能力大小一致,活性中心吸附小分子后Oα正电性有所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分子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吕国华,Ashutosh,Kumar,黄云,杨雪松,David,Eeliezer.帕金森病致病蛋白小鼠a-突触核蛋白结构的分子-分子相互作用界面研究[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2].卞贺,王乾,王彩红,徐斌,张士国.TS-1钛氧活性中心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9
[3].牛洪波,于政廉,孙菁,徐加放.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19
[4].刘莉芳.亚硝酰铁硫簇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9
[5].吴国斐.硫掺杂TiO_2(001)和(101)表面与甲醛分子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广西大学.2019
[6].吴鋆.几种中药有效成分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法及分子对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
[7].赵兵.超氧化物歧化酶构象及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质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高婧.花青素及原花青素类多酚与DNA分子相互作用初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9].罗冬梅,张贺,李可心,李明汉,高天.卤素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侯佳欢.超原子Li_3~+和Be_(11)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