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权珍广东省五华县龙村镇洞口小学514447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对于数学学习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主动参与与交流的探究学习活动之中。这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认为的“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是一致的。
一、变只重形式为合情合理
纵观一些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看似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外表光鲜,却毫无实效、不尽如人意。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不少教师直接照搬教材上拉框架的方法,旨在通过“拉一拉,压一压”的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三角形不易变形、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遗憾的是,我们发现看似有效的活动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并未揭示出三角形“稳定性”概念的本质属性,更严重的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学生会产生对概念的错误理解,有的拿出自己用三根纸条做成的三角形,提出只要用手一拉就变形了;有的指出教室里“文明班级”的流动红旗是软的,用手一碰就变形了;还有的联想到用钢管焊成的四边形车架挺“牢固”的……种种例证表明,拉学具这一体验活动并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是“三角形稳定性”概念未形成前,拉学具的活动会误导学生,使其犯偷换概念的错误,错将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不易变形)当作本质属性(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其实质是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固定,其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不合理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简单地把三角形的“稳定性”完全等同于三角形的“稳固性”,非本质属性被不恰当地强化,掩盖了本质特征。
不可否认,利用学生好动、好形象思维的特点设计动手操作等探究活动,可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这一矛盾。但是探究活动必须合情合理,其目标指向性必须准确,尽量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有效合理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概念表象,直通“概念本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操作活动:第一步,提供活动材料(3根小棒,2根长度之和大于第3根),先让学生用2根小棒做一个活动角,体会角的大小可以变化,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活动角的大小固定不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学生思考后得出补上一条边做成三角形,在活动中初步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提供相同的材料,让学生搭出三角形。学生会发现不管怎么摆,最终经过旋转调整,都能完全重合,感受到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旦固定,摆成的三角形是唯一确定的,从而正确建立概念表象。第二步,让学生搭四边形,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度虽然固定,但形状不确定,学生在对比中会进一步领悟概念实质。在正确概念形成后,再采取拉学具的体验方式,就可以有效避免概念理解的偏差,学生轻松探究出三角形“拉不动”的原因是由于三角形边长确定,其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最后无论是让学生设计怎样使四边形的各个角大小固定不变,还是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只有科学有效、合情合理的数学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从根本意义上领悟数学概念的实质,理解其基本原理。
二、变只看不做为动态体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走进了课堂,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不少教师怕准备教具学具麻烦、动手操作费时间,以多媒体演示直接取代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测量物体的体积》一课时,采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教师成了放映员,只是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学生成了观众,自主意识的培养、探究能力的提高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课堂将充满活力、迸发智慧。以测量土豆的体积为例,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探究。有的学生说可以先测量圆柱形容器的直径或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再在圆柱形状的容器里放适量的水,测量出水面的高度;然后将土豆放入水中,测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最后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土豆的体积。有的学生说可以先把土豆放入容器,再加满水,接着把土豆取出来,量出这时水面的高度和整个容器的高度。还有的学生想出在量杯下面放一个盆子,量杯里加满水,然后把土豆放进去,把溢出来的水放到新的量杯里量出它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土豆的体积。通过探究活动,用等积变换的方法顺利测量出了一个土豆的体积。课堂上孩子们动手实践,在自主的空间里徜徉,有许多智慧的发现,有不少意外的收获。
三、变材料随意为充分准备
探究活动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意识不到,造成课堂探究活动的失误。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由长方形入手,引导学生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继而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多数学生都推测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纸片,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出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在小组汇报探究结论时,教师发现不少学生算出的锐角三角形的内角“误差”较大,除了测量的轻微误差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准备的材料不规范,不少三角形的边不直。由于材料的原因导致课堂上学生怀疑锐角三角形内角和不是180°,如果教师事先指导学生准备好规范的三角形,就不会出现课堂上的尴尬局面。在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准备好操作材料,真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取得实效,避免因材料准备不充分导致课堂探究活动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