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贸易论文-李国景,韩昕儒,陈永福

食物贸易论文-李国景,韩昕儒,陈永福

导读:本文包含了食物贸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物,进口需求,市场格局,弹性

食物贸易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景,韩昕儒,陈永福[1](2019)在《贸易开放背景下中国食物进口市场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1996—2016年中国食物进口数据,分析中国食物进口格局,实证研究中国食物进口需求,分析进口来源地在中国食物进口市场上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区分来源的Rotterdam模型。[结果]在进口格局上,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占据中国食物进口总量的较大比重;支出弹性结果表明当中国食物进口需求增加时,从加拿大进口的食物数量增幅会相对最大,巴西和阿根廷增幅相对最小;自价格弹性结果表明,来源于巴西和阿根廷的食物进口量受自身价格变化的影响相对最小,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食物进口对这些国家的依赖性较强;交叉价格弹性结果表明,中国食物进口来源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互补关系。其中,进口美国与加拿大食物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进口澳大利亚与巴西和阿根廷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结论]食物进口来源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互补关系,中国食物进口应充分考虑这些关系,促进食物进口来源地、运输通道和贸易渠道的多元化,以保障食物贸易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10期)

李想[2](2019)在《食物需求结构变动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着国泰民安是食物的来源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我国作为拥有着进14亿人的人口大国食物的整体消费量较为庞大同时需求结构在国家的高速发展中也随之变动。在此背景下对我国的种植结构和规模都是一个考验而农产品贸易对国内的食物供需起着平衡与调节的作用同时食物需求结构的改变也会反向影响农产品贸易的结构。本文从食物需求这一角度出发来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性程度。首先本文从基本概念着手对食物需求结构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出自己的观点接着联系需求对贸易影响的相关理进行阐释包括偏好相似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恩格尔定律牵引增长理论等。然后基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1995-2017年的贸易数据运用统计描述方法对整体进出口贸易量进行了分析。随后对1995-2017年的贸易数据按照世界海关组织所使用的HS编码制度按照谷物、肉蛋奶、果蔬品类进行分类并制作折线图、面积图等处理分析发现各类变量的变化和结构占比变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通过柱状图和叁线图分别对贸易的国内区域分布以及贸易国别结构简要分析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差额平衡问题区域结构平衡问题国别依存度平衡问题和推动农业结构优化产生的问题。其次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STATE)数据库选取我国谷物、肉蛋奶、果蔬叁大类的国内供给情况作为国内食物需求的样本数据对叁大类产品的需求量和占比情况以及我国居民的需求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紧接着从需求的规模、偏好、质量结构叁个角度出发分别对进出口的规模产品和国别结构产生影响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再次为了证实食物需求结构变动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ADF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原因检验等计量方法对谷物需求结构与谷物进口结构和谷物出口结构肉蛋奶需求结构与肉蛋奶进出口结构果蔬需求结构和果蔬进出口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实证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作出进一步的展望。(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4-01)

陈永福,韩昕儒,朱铁辉,钱小平,蔡鑫[3](2016)在《中国食物供求分析及预测:基于贸易历史、国际比较和模型模拟分析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分别从贸易历史、国际比较和模型模拟的视角对中国未来食物供求平衡状况进行了展望和模拟分析。(1)贸易历史的角度的经验结果显示,中国食物贸易净进口呈扩大态势;(2)中国大陆与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未来粮食净进口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对蛋白质来源食物需求可能会快速扩张;(3)基于中国食物供求局部均衡模型的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谷物和油料作物供求平衡的缺口将不断扩大,主要谷物和油料作物的自给率将不断下降,同时,中国采取的玉米产业需求抑制政策对中国粮食供求平衡具有深远影响。综合以上不同视角的结果可以看出,要根本解决中国食物供求平衡问题,有必要建立食物安全与其他安全的综合安全观,实现4个方面的战略转变。即:第一,从重视确保数量向重视确保国内外资源战略转变,如签订粮食供给的政府间协议。第二,从重视总体粮食安全向重视主食安全、区域安全、运输安全(或航道安全)、流通和分配渠道安全、不同收入群体家庭食物安全转变。第叁,从重视单一的食物安全向产业安全和质量安全转变。第四,从重视本国食物安全向全球视角转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6年07期)

[4](2015)在《中国的新农业发展战略是否能改善食物安全和营养?——聚焦国际贸易、食品安全和农民权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强国,同时也有大约8250万贫困人口,其中许多人还营养不足。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从单纯追求主粮自给自足转向重视国际贸易和加强农民财产权利。这一转变有可能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政策转变是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2014-2015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关注的众多中国粮食政策热点之一。报告探讨了重大的食物、农业、营养等领域的发展动态,并且呼吁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这份报告于5月13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正式发布。(本文来源于《世界农业》期刊2015年06期)

陈奕静[5](2015)在《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提出的“在2015年前食物不足人口数量减半”的目标实现的最后期限。不过,从当前的情况看来,发展中国家想要在今年内实现此目标仍有相当的难度。食物权是人人享有适足的食物和免于饥饿的基本人权,国家应保障每个人通过自己的方式有尊严地养活自己。贸易是实现食物权的重要途径,贸易自由应促进食物权的实现,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两者之间密切相关。论文第一章分析食物权的性质及其法律保护。首先对食物权进行界定,阐述食物权的内涵及其实现障碍。其次分析食物权的法律保护,包括食物权的法律渊源及其相应的法律义务,国家不仅要承担本国民众食物权保护的义务,还应承担保护他国民众的食物权的国际义务。最后辨析食物权的性质,食物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为国际习惯法所保护,各国应共同促进所有人的食物权的实现。论文第二章解析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的关联性。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是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的。在物质关联性上,贸易自由化对食物权的保护既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在制度关联性上,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制度之间具有共同性,但又相互分立。论文第叁章审视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关系的制度性紧张。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关系的制度性紧张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新自由主义转向导致对实现集体目的的忽视,二是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实力导向性。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关系的制度性紧张最突出地表现为《农业协定》、粮食援助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叁个法律制度与食物权保护的制度性紧张。最后,阐述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关系的制度性紧张造成的影响。论文第四章提出对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进行制度性整合。首先,整合应包括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权保护与多边贸易体制内在逻辑的变动,即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质疑和多边贸易体制从法理社会到礼俗社会的道德回归;二是重新定位食物权在贸易自由化中的功能。其次,分析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制度性整合应坚持的原则。再次,对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的制度性整合提出建议。最后,我们应以促进食物权实现的方式对《农业协定》进行改革。论文最后部分审视我国食物权保护的现状,分析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食物权保护的影响,就我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如何加强民众食物权的保护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5-06-01)

赵苏[6](2014)在《与农产品贸易相关的食物里程碳标签及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对食品标注"食物里程"的热潮。食物里程碳标签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以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会对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生活和农产品、食品贸易产生越来越深刻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发展中国家及出口企业都将面对食物里程碳标签可能带来的贸易壁垒,促进农产品和食品出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经济》期刊2014年10期)

朱利江[7](2014)在《食物权视野下的全球农业贸易体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物权是国际人权法保障的一项人权,各缔约国在食物权下承担的义务具有域外适用性,并担负着国际合作的义务。当今的全球农业贸易体制已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食物权的充分实现构成了障碍,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各国有义务摈除全球农业贸易体制中影响食物权实现的因素,抓住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回合谈判的机会,构建一个能够促进食物权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实现的新型农业贸易体制。(本文来源于《国际法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陈保江[8](2014)在《确保供港产品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规例》规管项目均成倍增加 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历时5年制定的《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下称《规例》)将于2014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不符合《规例》限量要求的食品农产品今后将不得在香港市场销售、食用。 与香港现行执行标准相比,《(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4-04-15)

王为岭[9](2012)在《我国食物出口贸易的竞争力与增长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工业化的带动,我国农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食物贸易国家。在这30多年间,我国食物出口总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势头,2010年食物出口总额达到446.63亿美元。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临着更加广阔的世界市场,同时在近几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下,如何发展我国食物出口贸易,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实证角度来分析我国食物出口贸易。首先,本文采用了学术界常用的研究方法,对食物范围进行界定和其出口贸易的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我国食物出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增长的趋势。其次,利用具体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来明确我国食物出口的整体竞争力水平,这样可以预测我国食物出口贸易发展的总体方向。最后,通过收集2002-2010年的食物出口数据,并把这些数据分成叁个阶段即2002-2004、2005-2007和2008-2010来建立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我国食物出口增长变化的来源。本文在结尾处针对我国食物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优化食物出口结构;实施多元化、全方位、重点开拓的均衡市场战略,积极有效地扩大食物多元化贸易;增加出口食物产品附加值;健全和完善食物市场体系。(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2-06-03)

曲如晓,李凯杰[10](2011)在《国际贸易中的“食物里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物里程是欧美流行的用于衡量农产品特别是食品对环境影响的指标,指食品运输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距离,它可能会形成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扭曲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但是WTO规则却在食物里程标签管理方面存在空白。中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要加强对食物里程的了解,研发低碳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积极应对食物里程可能带来的贸易壁垒。(本文来源于《国际经济合作》期刊2011年08期)

食物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着国泰民安是食物的来源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我国作为拥有着进14亿人的人口大国食物的整体消费量较为庞大同时需求结构在国家的高速发展中也随之变动。在此背景下对我国的种植结构和规模都是一个考验而农产品贸易对国内的食物供需起着平衡与调节的作用同时食物需求结构的改变也会反向影响农产品贸易的结构。本文从食物需求这一角度出发来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性程度。首先本文从基本概念着手对食物需求结构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出自己的观点接着联系需求对贸易影响的相关理进行阐释包括偏好相似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恩格尔定律牵引增长理论等。然后基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1995-2017年的贸易数据运用统计描述方法对整体进出口贸易量进行了分析。随后对1995-2017年的贸易数据按照世界海关组织所使用的HS编码制度按照谷物、肉蛋奶、果蔬品类进行分类并制作折线图、面积图等处理分析发现各类变量的变化和结构占比变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通过柱状图和叁线图分别对贸易的国内区域分布以及贸易国别结构简要分析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差额平衡问题区域结构平衡问题国别依存度平衡问题和推动农业结构优化产生的问题。其次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STATE)数据库选取我国谷物、肉蛋奶、果蔬叁大类的国内供给情况作为国内食物需求的样本数据对叁大类产品的需求量和占比情况以及我国居民的需求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紧接着从需求的规模、偏好、质量结构叁个角度出发分别对进出口的规模产品和国别结构产生影响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再次为了证实食物需求结构变动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ADF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原因检验等计量方法对谷物需求结构与谷物进口结构和谷物出口结构肉蛋奶需求结构与肉蛋奶进出口结构果蔬需求结构和果蔬进出口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实证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作出进一步的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物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1].李国景,韩昕儒,陈永福.贸易开放背景下中国食物进口市场格局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2].李想.食物需求结构变动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D].长江大学.2019

[3].陈永福,韩昕儒,朱铁辉,钱小平,蔡鑫.中国食物供求分析及预测:基于贸易历史、国际比较和模型模拟分析的视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4]..中国的新农业发展战略是否能改善食物安全和营养?——聚焦国际贸易、食品安全和农民权利[J].世界农业.2015

[5].陈奕静.贸易自由化与食物权保护的关系研究[D].福州大学.2015

[6].赵苏.与农产品贸易相关的食物里程碳标签及其作用[J].新疆农垦经济.2014

[7].朱利江.食物权视野下的全球农业贸易体制[J].国际法研究.2014

[8].陈保江.确保供港产品安全[N].云南日报.2014

[9].王为岭.我国食物出口贸易的竞争力与增长影响因素研究[D].湘潭大学.2012

[10].曲如晓,李凯杰.国际贸易中的“食物里程”[J].国际经济合作.2011

标签:;  ;  ;  ;  

食物贸易论文-李国景,韩昕儒,陈永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