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风化强度论文_杨一博,叶程程,方小敏,杨戎生,张伟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风化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学,强度,盆地,长江流域,临夏,青藏高原,镇江。

化学风化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杨一博,叶程程,方小敏,杨戎生,张伟林[1](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缘8Ma以来山脉抬升驱动的化学风化强度空间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山体发生强烈隆升,对该区域及邻近黄土高原地区侵蚀、风化及气候均产生重大影响,是研究构造、气候与大陆风化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及邻区黄土高原沉积物记录了该区域构造与气候变化的长期演化过程。然而山体强烈隆升导致山间盆地沉积相频繁变化、砂砾岩层频繁出现,大大限制了盆地沉积物的化学风化记录的有效性。沉积物黏土矿物主要来自母岩风化产物,受沉积环境影响较小,是重建历(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常海钦,付亚龙,林鑫,张苗苗,孟刚刚[2](2019)在《流域盆地化学风化强度空间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以长江和珠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流域盆地化学风化对全球海陆物质循环和气候变化有着显着影响。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化学风化指数,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对化学风化强度的定量刻画以及化学风化控制因素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以长江和珠江流域盆地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为例,利用化学蚀变指数(CIA)和帕克风化指数(WIP)定量刻画了化学风化强度,利用趋势面分析完成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同时基于空间相关分析完成了化学风化强度同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分析。获得了以下结果:(1)长江流域CIA平均值为72.9,WIP平均值为34.2,指示中等强度风化;珠江流域CIA平均值为93.8,WIP平均值为6.4,指示强风化。(2)趋势面分析显示化学风化强度存在由北向南逐渐增强的趋势。局部地区的CIA和WIP异常值与该地区较高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相吻合。(3)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化学风化同气候条件紧密相关。研究区内CIA和WIP同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综上,认为CIA和WIP可以作为定量刻画流域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指标,趋势面分析较好地刻画了区域及局部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3](2017)在《衡阳市区高兴剖面红土化学风化强度与物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衡阳市红土风化强度和原始物质来源,对高兴剖面86件样品进行了元素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地球化学参数CIA、BA值指示,风化强度由底部往上呈现减弱趋势,高兴剖面上段(72cm以上)为中等风化强度,下段(72cm以下)为强烈化学风化程度。2)元素UCC标准化曲线显示,元素Na、Ca、Mg、K和Sr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亏损,AI和Fe为轻度富集,暗示了红土剖面曾经遭受了Na、Ca、Mg、K化学风化。3)A-CN-K风化趋势图指示,不同土层在物质组成上具有高度均一性,剖面风化过程发展到K元素迁移阶段,风化作用以伊利石和钾长石风化为特征;4)常量元素比值显示,高兴剖面红土与衡山花岗岩风化壳元素比值曲线相近似,微量元素La/Co、Th/Cr比值与酸性来源细粒沉积物比值参数范围较吻合,说明了高兴剖面红土可能与花岗岩风化壳同源。(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07期)

熊尚发,朱园健,周茹,卢海建,丁仲礼[4](2008)在《白水黄土-红粘土化学风化强度的剖面特征与粒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水剖面黄土-红粘土全样化学分析表明,以CIA指数为代表的化学风化强度从剖面下部往上逐步变弱,波动增大,总体趋势与深海氧同位素代表的全球冰量变化可以很好对比。分粒级组分化学分析则显示,黄土-红粘土主要元素迁移及化学风化强度与粒度强烈相关,CIA指数表征的化学风化强度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粒度变化的控制。总体上,黄土-红粘土各粒级颗粒的风化程度都不高,而且沉积之后的成土风化作用对其主要元素含量的影响有限,黄土-红粘土化学成分的长期变化趋势主要受到物源的新加入和混合过程的影响。从剖面变化看,粗粒级部分(5~20μm和20~63μm)的风化指数的变化特征与细粒级部分(<5μm)不完全相同,表明不同粒级组分接受化学风化以及在物源区停留的历史不尽相同。1Ma以来,各粒级CIA指数都整体降低,显示物源区新鲜、弱风化碎屑影响到各粒级颗粒的混合过程。进一步对细粒级部分(<5μm)化学成分演化进行的分析显示,其元素含量呈现不同组分递次变化的"序列模式",从红粘土下部(约4.5Ma)到黄土上部(约0.6Ma),K2O/Al2O3,Na2O/Al2O3,CaO/Al2O3和MgO/Al2O3比率的变化依次出现转折,这很可能与晚新生代黄土-红粘土物源区构造抬升、冰川剥蚀能力不断加大,使得新鲜基岩不断被剥蚀、去顶,由此造成主要造岩矿物顺序剥蚀、接受风化,成为粉尘新物源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陈英勇,李徐生,韩志勇,杨守业,王永波[5](2008)在《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and element migration features of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in Zhenjiang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1)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underwent moderate chemical weathering.It seems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s a more important factor than the temperature in controlling the process of the chemical weathering.(2)The major elements such as Si,K,Na,Ca,Mg,Mn and P were migrated and leached,while the elements Fe and Ti were slightly enriched.The migration features of the major elements reveal that the Xiashu loess finished the primary process of chemical weathering characterized by leaching of Ca and Na,and almost reached the secondary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leaching of K.Except the elements Sr and Ga,other trace elements such as Th,Ba,Cu,Zn,Co,Ni,Cr and V were enriched.It might be caused by both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 and the adsorption of trace elements by clay mineral and organic materials.(3)The difference of element migration down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reveals that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wet at the early-middle stage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At the end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it became dry and cool.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paleoclimate became warm and wet again.As a whole,the paleoclimate generally became drier and cooler in this reg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08年03期)

李徐生,韩志勇,杨守业,陈英勇,王永波[6](2007)在《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晚第叁纪红粘土以及安徽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剖面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镇江下蜀土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明显强于洛川黄土以及古土壤,显着弱于宣城风成红土,而与西峰晚第叁纪红粘土非常接近。下蜀土的化学风化过程及其与其他风成堆积剖面风化强度的差异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气候条件通过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对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环境起重要的影响,其中降水因素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制约作用。(2)镇江下蜀土剖面风化过程中,绝大部分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表现为迁移淋失,仅Fe和Ti轻微富集,元素的活动性由强至弱依次为:P>Na>Ca>Mg>K>Fe2+>Si>Mn>Al>Ti>Fe3+;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揭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已经完成初级阶段的去Ca、Na过程,并初步进入到去K风化的中级阶段;微量元素除Sr、Ga迁移淋失外,Th、Ba、Cu、Zn、Co、Ni、Cr、V等均表现出富集特征,这可能与下蜀土风化成壤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粘粒、有机质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有关。(3)元素迁移在剖面中的变化特征揭示,在0.24Ma之前的中更新世早、中期,该区气候较为暖湿,兼有干湿交替的特征;中更新世晚期气候偏干凉,风化淋溶最弱;至晚更新世早期则又出现一段明显暖湿的成壤时期,形成下蜀土剖面中的S1古土壤层。总之,中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整体上向干凉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化学风化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型流域盆地化学风化对全球海陆物质循环和气候变化有着显着影响。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化学风化指数,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对化学风化强度的定量刻画以及化学风化控制因素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以长江和珠江流域盆地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为例,利用化学蚀变指数(CIA)和帕克风化指数(WIP)定量刻画了化学风化强度,利用趋势面分析完成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同时基于空间相关分析完成了化学风化强度同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分析。获得了以下结果:(1)长江流域CIA平均值为72.9,WIP平均值为34.2,指示中等强度风化;珠江流域CIA平均值为93.8,WIP平均值为6.4,指示强风化。(2)趋势面分析显示化学风化强度存在由北向南逐渐增强的趋势。局部地区的CIA和WIP异常值与该地区较高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相吻合。(3)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化学风化同气候条件紧密相关。研究区内CIA和WIP同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综上,认为CIA和WIP可以作为定量刻画流域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指标,趋势面分析较好地刻画了区域及局部分布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风化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一博,叶程程,方小敏,杨戎生,张伟林.青藏高原东北缘8Ma以来山脉抬升驱动的化学风化强度空间分异[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常海钦,付亚龙,林鑫,张苗苗,孟刚刚.流域盆地化学风化强度空间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以长江和珠江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19

[3].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衡阳市区高兴剖面红土化学风化强度与物源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

[4].熊尚发,朱园健,周茹,卢海建,丁仲礼.白水黄土-红粘土化学风化强度的剖面特征与粒度效应[J].第四纪研究.2008

[5].陈英勇,李徐生,韩志勇,杨守业,王永波.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08

[6].李徐生,韩志勇,杨守业,陈英勇,王永波.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J].地理学报.2007

论文知识图

塔吉克盆地沉积物A-CN-K化学风化强3个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化学风化强度石地1井化学蚀变指数变化曲线与气候类...5.8 研究区 CIA 空间分布等值线图石地1井样品A-CN-K图解末次间冰阶层序大陆化学风化强度

标签:;  ;  ;  ;  ;  ;  ;  

化学风化强度论文_杨一博,叶程程,方小敏,杨戎生,张伟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