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平[1]2004年在《北京市城市化对城市用水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存空间,但是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城市问题”,其中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城市乃至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今后如何协调城市化加速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探讨城市化与城市用水的内在发展规律及其互动关系,并据此来设计未来北京城市化与城市用水的发展思路与政策举措,对实现北京市城市化与城市用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北京市城市化(非农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围绕城市化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即人口非农化过程和经济结构转型,开展讨论城市化对城市用水的影响。城市化对城市用水影响包括对城市用水总量的影响、城市用水部门结构的影响和城市用水空间结构的影响。人口非农化过程对城市用水的影响更侧重对城市用水总量和城市用水空间布局的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对城市用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对用水总量影响以外,更多的是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城市用水部门的变化和空间布局的改变。 根据逻辑斯谛曲线,北京的城市化水平从建国以来一直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到1996年才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发展开始缓慢。长期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水平。近几年北京市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过去的20年中北京达到了经济以两位数字快速增长和用水零增长的双赢结果,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与北京市经济结构调整有着直接的联系。从空间来看,北京城近郊区和10个远郊区县的经济结构调整不同,因此对城市用水的影响差别也很大。一般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区县,其工业用水呈现下降趋势;而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区县工业用水近几年仍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这说明经济结构升级对城市节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伴随北京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生态用水比重上升,北京市城市生活用水无论是城近郊区还是10个远郊区县在近十年以及未来的几年内都有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受城市化发展速度影响,不同区县增长幅度并不一致,使得北京市城市生活用水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特征。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预测了2010年北京市各项需水量,并针对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用水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实现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哈申格日乐[2]2006年在《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城市森林绿地能够改善和缓解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确定北京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探讨了北京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以及对城市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为北京走出一条城市生态环境良好、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北京生态城市建设宏伟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北京1949~2005年城市化发展进程,并应用聚类分析法把北京城市化发展分四个阶段:1949~1985年是低速城市化发展阶段,1986~1993年是较快城市化发展阶段,1994~2000年是加速城市化发展阶段,2000年之后是发达城市化阶段。应用聚类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了1985年以前北京城市化发展,即低城市化阶段,可划分为1949~1965年为基本实现城市化阶段,1966~1974年为城市化倒退阶段,1975~1982年为恢复城市化阶段,1983~1985年为城市化发展前期阶段。在低速城市化阶段,北京城市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为54.2%,平均GDP为69.65亿元,平均人均GDP达到849元,平均恩格尔系数为56.9%(1978~1985年),居民生活刚刚达到温饱水平。但由于政策体制的多变,城市化发展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较快城市化阶段,北京城市化发展全面上升,但增加幅度较小,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达到61.9%,年均增加0.40%;平均GDP和平均人均GDP分别达到518.78亿元和5,078元,年均分别增长72.33亿元和755.14元;平均恩格尔系数达到52.4%,年均下降0.39%,居民生活达到全面温饱水平。在加速城市化阶段,北京城市各方面发展较快,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达到64.4%,均增长0.61%,平均GDP和平均人均GDP达到1,795.61亿元和16,558元,年均分别增长199.25亿元和1,742.7元;平均恩格尔系数降为43.2%,年均下降1.44%,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发达城市化阶段,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到71.6%,年均增加1.0%;平均GDP和平均人均GDP达到3,501.19亿元和30,773元,年均增长359.42亿元和2,883.75元;平均恩格尔系数降低到33.5%,年均下降1.0%,居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北京城市化发展进入了全面
周琳[3]2015年在《北京市城市蒸散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自然下垫面也影响着水文过程,因而也影响着水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蒸散发。城市蒸散发具有很大的科学意义,可以有效地了解城市水文循环过程及城市高强度用水的机理,但因城市下垫面的复杂多样性,使得城市地表蒸散发的研究难度加大,无法简单使用均一下垫面研究方法。传统城市蒸散量估算法认为城区蒸散量小于自然下垫面蒸散量,但这难以解释城市高强度用水及水分去向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城市蒸散发研究,充分考虑城市下垫面的复杂性,分别采用水量平衡法、基于能量平衡的遥感反演法和下垫面分类法,探究城市蒸散发量及城市高强度用水问题。水量平衡法的空间尺度为北京全市,时段为2003-2012年,频率为年尺度,此方法将北京全市分为山区、平原区、郊区和城区几个子区域,分别估算了北京全市和子区域的蒸散量。遥感反演法采用SEBS模型估算北京全市蒸散量,计算时段为2011年,时间频率为日尺度,在此基础上加入人为热数据输入模块,形成了SEBS_QF模型,与水量平衡法的结果对比显示,SEBS_QF模型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其中对城区估算的结果误差由49%降至2%。下垫面分类估算法用于研究中选取的典型小区清华校园,计算时段为2011年,时间频率为月尺度,此方法将清华校园按下垫面分为水面、绿地、硬化地面、半透水地面及建筑物等分别估算蒸散量,最终得到典型小区清华校园的总蒸散量。不同方法对蒸散量的估算结果吻合情况较好,其中水量平衡法对2003-2012年的平均蒸散量为517mm/a,接近十年的平均降雨量523mm/a,说明北京地区对海河流域的水资源贡献较为有限。遥感反演法2011年的蒸散量结果为528mm/a,与水量平衡法2011年的蒸散结果521mm/a较为接近;且两种方法对北京子区域蒸散量估算的大小关系一致,均为城区>郊区>山区。遥感反演法和下垫面分类估算法对典型小区清华校园蒸散量的估算结果分别为683mm/a和681mm/a,大于北京市平均蒸散量521mm/a。因而本研究的结论为城区蒸散量大于自然下垫面蒸散量,这与传统中对于不透水下垫面蒸散量低于自然下垫面的认识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考虑了人为热、建筑物内部蒸散以及渗漏对蒸散发的影响。
张学真[4]2005年在《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城市作为人类重要的聚集地区,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首要领地,也是最具挑战意义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近20年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与自然的冲突加剧,城市化地区普遍存在着地下水超采、地沉地裂、雨洪灾害频发、河流流量减小污染严重等水文生态问题。城市化强烈干扰着人居环境的安全,造成水环境恶化,损伤了城市文明的可持续性。因此,开展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对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在全面总结已有水文生态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城市化地区面临的主要水文生态问题的基本特征及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影响的有序分析理论和方法,并以西安市作为实例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实际调查、资料对比、理论分析及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例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水文生态系统的新概念,即城市水文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城市水文系统和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认为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对城市水文生态系统施加影响,而大量的人工技术物质决定和影响着城市的水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而,城市水文生态系统更多地表现为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薄弱,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特点。 系统总结了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作用特征,即作用方式的相似性与作用时间的同步性、作用历时的长期性与作用程度的深刻性、作用范围的广泛性与作用方式的多样性、影响作用的双重性、干扰活动的小尺度与作用后果的大尺度。从城市化对地面径流过程、河流水文生态过程、地下水系统变化、酸雨形成及城市地表景观的作用机制上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 应用当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影响的有序分析理论与方法,并以西安市作为实例进行研究。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城市降水序列和主要河流年径流序列的周期性特征;利用秩次分析法和模糊聚类法对西安降水序列,河流径流序列进行了趋势性和突变性分析,趋势性分析包括地下水水质时间序列。结果表明,西安城市降水序列和主要河流水文序列存在多时间尺度周期;主要河流出山径流序列和入渭径流序列在过去的60年中先后出现了趋势性变化和突变年份,包括地下水水质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变化,说明城市化已经对西安市水文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探讨了城市人水关系的基本特征,针对城市化地区广泛存在水文生态问题和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理念现状,以事实为根据,提出对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应当实施必要的调控,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生态伦理观、市场价值观,以适度性理念重构城市水文生态
张华丽, 董婕, 延军平[5]2009年在《城市用水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在城市发展的诸多问题中,水资源变化是最为迫切的,影响城市水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中,气候驱动力因素和城市化这人为驱动力因素变化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本文就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角度综合出发,分别从城市化对城市供用水影响、气候变化对城市供用水影响、城市供用水预测模型建立3个部分进行综合论述,同时提出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苏思沁[6]2013年在《基于小波和时间序列分析的城市需水量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水危机的日益严重,国内众多城市供水不足,缺水现象严重,科学合理的预测城市需水量问题对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城市供需水矛盾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对城市需水量的科学预测,以西安市为例,合理预测了西安市短期城市需水量,并提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合理建议。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1.通过研究国内城市水资源发展现状,意识到城市水资源匮乏与供需矛盾的严重性。再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学者们研究城市需水量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小波信号处理与时间序列的结合方法。2.要研究城市的需水量,首先要判定对城市用水影响的因素,是城市居民的行为影响,政府对水市场的调控作用,还是城市的自然气候资源决定的?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文献,本文提出影响城市用水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人为影响和自然影响因子,并构建了双对数模型证明了研究结果,根据各个影响因子对城市用水的相关性。确定了城市化发展,政府调控作用,城市气候对城市用水具有综合影响。3.确定了城市用水影响因素之后,研究了西安市的经济发展,气候条件和水资源利用现状,用小波分析对西安市过往十年的城市用水量时间序列进行了趋势和周期预测,并结合实际现状进行了分析,证明了预测的正确性。对后期的需水量预测提供了分析基础。4.对西安市需水量预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西安市历史需水量数据,运用小波分析先对序列数据进行分解,得到时间序列的逼近系数和细节系数,再对逼近系数和细节系数分别利用ARIMA模型进行建模预测,得到分部序列预测结果之后,再根据小波重构将分解的序列合成一组序列,即为2012年西安市需水量的预测结果,实际结果对比分析之后,证明预测结果的精度较理想。最后结合以上各种分析,提出对西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彭澄瑶[7]2011年在《城市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与水生态环境修复》文中研究指明全世界各个地区都正处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更是有数百个正在规划或者建设的城镇。城市化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剧增以及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无序、过度开采情况也在加剧,原本已经不堪重负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了更为严重的打击。但是,城市的规划依然多以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为主导,基础设施、能源与水源规划作为辅助,很少把水资源规划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人文等因素真正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绝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仍然存在且日益严重。只有能够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特性的、合理的、可持续的并且可以被实践的水资源规划才能保证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能够享用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本课题旨在将水的社会循环与水的自然循环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理论根基,深入研究水在现代城市的生产生活形态下其社会循环形态的变迁,以及与水的自然循环形态之间新的互动。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现代城市的发展形态对水资源需求的发展与变化,探讨城市对水资源的显性与隐性需求以及各供需组分之间的平衡和契合点,总结出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课题还将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城市敏感性水资源规划的概念,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城市取水、用水、排水以及水资源配置模式,分析不同的水资源规划情景对于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影响及其敏感程度,寻找能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契合并且充分尊重水环境生态功能的和谐用水新模式。通过研究国外着名的流域管理案例,不难发现城市的水资源不可持续问题症结不仅在城市发展本身,大多也要归咎于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必须要跳出城市的范畴以流域观的角度去审视城市水环境的健康循环状态与流域内水生态环境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流域内水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亲身参与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水资源规划与水生态环境修复。将对水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之间辩证关系的新理解予以实践,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城市规划定位,在生态城的水资源配置规划中研究如何达到水资源显性与隐性需求的平衡,寻求可替代的非传统水源以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构。运用城市敏感性水资源规划的思路,把规划中的生态城的水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把生态城的水环境与规划区周边的水环境构成的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水资源规划中各个指标的设定与实现的技术路径对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显性和隐性影响,通过对城市的敏感度分析的整合来决策水资源规划。同时,在生态城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实践了流域观的概念,研究如何修复严重污染的地表水环境以保证流域内水体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结合空间布局搭建起城市内的水系并研究维持修复后水体功能的污水排放标准和水系补给方案。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技术上的规划和工程上的实践,更离不开政策性的引导和普及性教育,生态城的水资源规划也包括了对于节制用水和水资源管理举措的研究。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水的自然与社会循环关系在现代城市发展形态下的全新理解,以及在此指导下的对城市水资源显性与隐性需求的解读,强调了通过研究各供需组分之间的平衡与契合点来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课题中研究了城市敏感性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规划和水环境修复的流域观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并且将其实践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水资源规划与水生态环境修复这一个真实的案例当中,同时也检验了理论研究的可实施性。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本课题的理论研究与结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实践为如何从根本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及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等问题、寻找适合生态新城发展的和谐用水模式以及实现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
邓履翔[8]2011年在《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和控制性因素,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核心资源之一,也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快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管理落后是我国城市面临的主要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评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粗糙集理论、宏观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城市与水资源的关系、城市水需求管理、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城市水资源利用综合评价以及城市水资源管理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城市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1)从城市发展对资源的影响和水资源利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全面描述了城市与水资源的基本关系,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以城市经济发展为考察面,建立城市经济发展最大化模型和水资源消耗最小化模型,运用对偶理论证明了两模型的对偶关系、最优解存在性,给出了最优解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条件。之后,给出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的建议。(2)系统阐述了作为解决当前我国严峻水危机的有效方法之一的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各方面内容,详细分析了水资源需求管理研究和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对我国水资源需求管理现状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归纳,给出了“大”水需求管理定义和措施分类方法,指出了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和趋势,给出了我国水需求管理实施机理和实施建议。(3)系统阐述了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目标、遵循原则,给出了水资源生态经济效益思想的概念和内涵,确立了以水资源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配置合理性评价方法。(4)简述了已有水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水资源价值理论等,构建了城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并将粗糙集理论引用到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中,利用粗糙集无需先验知识、只根据客观数据进行评价的特点,降低了在以前的评价方法中的对专家主观判断的依赖性,以综合评价体系为基础,给出了两种基于粗糙集理论是城市水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效果。最后以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5)评述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软水路径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出水资源管理理论问题,借鉴经济学“时间一致性”原理,指出了城市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一致性问题,给出了水资源资源管理的一致性理论的完整框架,包括基本思想、实施准则、实施方法等,并对北京市用水进行实例分析。
王海叶[9]2017年在《城市生活水循环调查与健康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们过多注重城市水资源的经济性,尤其在生活水循环系统中,忽略了城市社会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导致了城市供水量紧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城市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了打破水资源短缺及不健康循环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促进缺水区域的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京津冀典型缺水城市群生活水循环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研究,主要内容有:(1)从城市水资源内涵与特征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状况及原因,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水资源危机的改善措施,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城市水循环系统的理念;(2)对研究区域京津冀的水资源现状的探讨,从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活水循环系统健康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3)研究城市生活水循环特征与过程,通过水资源通量和水质两个层面的理论阐述,并将生活水循环系统分为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回用五个子系统,为建立健康评价模型奠定理论基础;(4)对京津冀生活水循环系统最典型最有影响力的生活用水过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市和天津市部分城区做问卷调查,取得实际居民生活用水数据,用以分析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因子,重点对居民收入水平、洗浴、洗衣、冲厕等用水行为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有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节水管理。(5)建立城市生活水循环健康评价体系,选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依据安全性、保障性和高效性原则,构建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评价指标涵盖五个子系统以及水量水质的特征评价,并结合了水管理措施,保障了健康诊断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评价结果显示,京津冀健康诊断结果为北京和河北省属Ⅲ级健康,天津市属Ⅱ级健康,而整个指标体系里,生活用水子系统权重最大,对健康等级影响最大。最后,将生活水循环系统健康诊断的结果应用到水系统建设和节水管理中,通过饮用水源地保护、供水管网优化管理、扩散节水器具、改变居民用水结构、管理生活污水以及水价调整等政策,有针对性地维护京津冀生活水系统的健康运行,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崔小年[10]2014年在《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城郊生猪养殖业是在“菜篮子工程”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征鲜明的区域性畜牧业,其存在和发展对保障城市居民肉类消费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城市生猪产品供给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猪主产省区开始替代城郊生猪养殖业成为城市生猪产品的主要供给来源。城市发展与城郊生猪养殖业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集中体现在养殖用地限制和环境治理困难两个方面,由此而来的政府干预也越来越多,一些城市的“禁猪”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制约,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北京城郊生猪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了以下几部分内容。首先,对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历程及现状梳理总结,进一步对城市化发展阶段分析探讨,以此为基础研究城郊生猪养殖业的竞争优势及城市化对城郊生猪养殖业的作用机理;其次,描述城郊生猪养殖业规模结构变动,分析不同饲养规模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再次,根据对城郊生猪养殖业环境问题成因的理论分析,基于北京郊区养猪场户调研资料,分析养猪场户环境治理现状和环境治理意愿影响因素,并对典型养猪场户环境治理行为选择及存在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在分析城市生猪产品供需环境和供给制度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评价北京城郊生猪生产供给、规模结构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政策干预。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北京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阶段与城市化发展阶段有明显的一致性;(2)城市化对北京城郊生猪养殖业竞争优势、生产总量、布局以及饲养方式有重要影响;(3)北京城郊生猪生产以规模猪场为主体,中等规模生猪饲养在成本收益方面相对大规模具备优势,但两种饲养方式相对周边省市均不具备优势;两种饲养方式在生产率方面均呈负增长状态,且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4)北京郊区养猪场户环境治理行为和意愿受饲养模式、政府规制、养殖规模、可消纳土地等多方面因素制约;(5)扶持规模猪场建设是北京市保障猪肉自给率的主要政策措施,在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延续该政策不利于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6)北京城郊生猪养殖业环境治理通过项目带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面有效的治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在于:(1)立足于北京城市化背景,从城市生猪产品供给、规模结构、环境治理等方面对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调整的政策导向做综合系统的分析探讨,为建立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城郊生猪养殖业提供新的思路;(2)对城郊生猪养殖规模化的研究侧重城郊生产与主产省农区生产对比分析,为发展城郊生猪养殖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更全面的判断依据;(3)对养猪场户环境治理的研究结合了基于问卷调研的统计及计量分析和基于典型养猪场户访谈的案例分析,比较深入细致地研究养猪场户环境治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城市化对城市用水影响机制研究[D]. 张丽平.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2].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D]. 哈申格日乐.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3]. 北京市城市蒸散发研究[D]. 周琳. 清华大学. 2015
[4]. 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张学真. 长安大学. 2005
[5]. 城市用水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综述[J]. 张华丽, 董婕, 延军平.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6]. 基于小波和时间序列分析的城市需水量预测研究[D]. 苏思沁. 天津理工大学. 2013
[7].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与水生态环境修复[D]. 彭澄瑶. 北京工业大学. 2011
[8].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邓履翔. 中南大学. 2011
[9]. 城市生活水循环调查与健康评价研究[D]. 王海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7
[10]. 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研究[D]. 崔小年. 中国农业大学. 2014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水生态论文; 下垫面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地球水资源论文; 城市生态系统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时政论文; 水循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