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硬化患者摄入葡萄糖前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多普勒超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魏肥生,于庆生,潘晋方,沈毅,张琦,王振,黄龙[1](2020)在《脾切除术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脾切除术对肝豆状核变性(HLD)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行脾切除术治疗的HLD合并脾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第1、14天患者肝功能以及肝动脉、门静脉内径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的ALT、AST、总胆红素水平高于术前,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前;术后第14天的ALT、AST、总胆红素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而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均P<0.05)。术后第1天患者的Child-Pugh分级A级占比低于术前,而术后第14天Child-Pugh分级A级占比均高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均P<0.05)。肝动脉内径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术后第14天的门静脉内径均小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均P<0.05)。结论脾切除术治疗HLD合并脾亢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缩短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其原因可能与脾切除术后患者肝动脉内径增大,而门静脉内径减小有关。
刘元进[2](2019)在《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对其肝脏功能及组织病理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梗阻性黄疸可导致肝脏以及全身各系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损伤肝脏功能,增加手术风险;胆道引流可以解除胆管的梗阻状态,恢复肝脏功能。但是胆道引流的效果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目前仍没有完善的解释。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在手术前应用胆道引流进行术前减黄,曾经一度被肝胆外科界大力推崇,然而近年来有大量的临床研究对术前减黄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并没有使患者从中获益。这其中又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值得探讨。关于胆道梗阻后肝脏损伤的机制、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变化的规律,已经有大量的动物和临床实验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但是关于胆道引流后的变化,详细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引流模型,观察其肝功能和组织病理的变化过程,探讨其在减黄前后的变化规律。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有望进一步阐明梗阻性黄疸以及胆道引流后肝脏的病理生理变化,有望进一步探讨影响胆道引流效果以及引流后肝损伤恢复速度的因素,有望为指导术前减黄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55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采用结扎胆总管并放置外引流管的方式建立胆道梗阻及引流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梗阻3天外引流组(A组)、梗阻7天外引流组(B组)、梗阻14天外引流组(C组)、梗阻21天外引流组(D组)、梗阻28天外引流组(E组)以及对照组。各组于开放引流前,以及引流后第3、7、14、21、28、35天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前白蛋白(PA)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探讨其肝功能变化规律。同时在不同时段采集肝脏组织标本,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随梗阻时间延长,大鼠TBIL、DBIL、ALT、ALP升高,PA降低,PT延长,表明肝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肝脏组织病理变化从散在变性、坏死到汇管区上皮细胞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渐进发展,并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开放引流后,肝功能指标与组织病理损伤逐渐恢复,但梗阻时间越长恢复越慢。梗阻时间短的组,其肝功能和组织形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而梗阻时间长的组,其各项指标和病理损伤即使经过较长时间的引流也不能恢复正常。结论:胆道梗阻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肝脏损伤程度以及梗阻解除后恢复速度的关键因素。在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其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的恢复速度有很大差异。梗阻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使解除梗阻,其肝脏损伤也可能难以逆转。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胆道梗阻2周以内胆道引流的效果较好,梗阻时间超过2周胆道引流的效果较差。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3](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张延彬,高伟,张蓓蓓[5](2012)在《肠系膜上动脉超声成像与脑动脉DSA造影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肠系膜上动脉CDFI超声成像,分析肠系膜上动脉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例正常老年人和30例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的SMA血流情况进行观测,同时行脑动脉DSA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观察:①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病变范围与脑动脉硬化狭窄的关系;②脑梗死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者分布的特点。结果有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的SMA的血流量和血管直径比正常老年人相应参数明显减小,收缩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明显增大(P<0.05);脑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越严重。结论老年人脑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有紧密相关性,脑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损害越严重,应重视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并发肠缺血的存在。
涂美琳[6](2006)在《老年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多普勒检测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导致动脉硬化疾病的增多,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有着逐渐增多的趋势。缺血性肠病属肠道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供应肠道血液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发生血运障碍,导致相应肠道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病因。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以女性多见,常伴有某些基础疾病,腹痛是本病最突出表现,但无特异性症状,发病部位以肠系膜下动脉供血的左半结肠多见,累及降结肠和乙状结肠者最多,其次为结肠脾曲及横结肠,少数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供血的升结肠或肝曲,极少数发生在直肠。对疑及本病者常行血清学、CT、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及内镜等检查。血管造影、内镜均属有创性检查,彩色多普勒以其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得到了逐步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多位学者对肠道的供血动脉和缺血性肠炎的超声表现作了相关研究,由于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受到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肠系膜上动脉由于位置较表浅,供血范围广泛,超声显像清晰获得较多关注,包括:正常餐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伴发肝硬化、肠炎、炎性肠病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的分析等等。肠系膜下动脉管径细,位置深而较少获得关注,但近年超声对其研究有所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探讨不同年龄组正常成年人的肠系膜下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范围及餐前、后的改变;2.炎性肠病的程度、范围对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3.腹腔大动脉及其分支的阻塞性病变造成肠系膜下动脉的代偿性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还有部分学者试图通过肠壁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改变来鉴别诊断缺血性肠病。动脉硬化的确切病因不明,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有些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明显的统计学关系,如:年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等,这些危险因素累及肠系膜血管时均对肠道血供和功能改变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缺血性肠病发生的时间、过程和程度均无法预知,做好疾病预防尤为重要。为了探讨老年人的肠道血流动力学改变,本研究较客观地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的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在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下是否有差异,并提供参考值,为临床综合分析肠道功能提供参考因素。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杭州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65岁以上老年患者,排除肠道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共138例,分为4组:Ⅰ组:健康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均为健康体检者,年龄:67—83岁,平均年龄:72.0岁,无高血压及糖尿病;Ⅱ组:2型糖尿病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67—83岁,平均年龄:72.6岁,病程:1—13年,平均:6.3年;Ⅲ组:高血压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65—90岁,平均年龄:74.4岁,高血压史:1—20年,平均:8.4年,无糖尿病病史;Ⅳ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69—90岁,平均年龄:75.5岁,糖尿病病程:1—20年,平均病程:8.2年,高血压病程:2—30年,平均病程:10.5年。采用Siemens Sequoia 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使用4C1—S凸阵探头,全部受检者均空腹8—12小时后行彩超检查,由同一医师操作。被检者取平卧位,先用二维超声找到肠系膜下动脉(IMA)起始部,并测量内径(D),后于起始端0.5—1.0cm取样,取样容积为管径的1/2,适当加压和倾斜探头角度,使多普勒声束与血管夹角小于60°,并校正取样角度,连续测取三个无杂波,形态一致的波形,使用仪器自带测量系统测取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将所得数值用SPSS 13.0分析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并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数据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肠系膜下动脉声像图:Ⅰ组IMA管壁较光整,无明显增厚,彩色血流显示充盈良好,血流频谱均呈高速高阻型,峰高尖,舒张期频带宽,少数可见收缩期后短暂反流;Ⅱ、Ⅲ、Ⅳ组IMA内膜不光整,CDFI显示彩色充盈缺损,彩色血流粗细不均,血流频谱均呈高速高阻型,峰高尖,舒张期频带变窄,所有频谱收缩期后短暂反流消失。2.Ⅱ、Ⅲ、Ⅳ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各参数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内径增大,PSV增高,EDV减低,RI、PI增高。3.Ⅱ、Ⅲ、Ⅳ组两两比较:Ⅲ、Ⅳ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均高于Ⅱ组,Ⅱ、Ⅲ组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EDV)高于Ⅳ组;Ⅳ组RI大于Ⅱ组。(P≤0.05)结论:1.高血压老年患者和糖尿病老年患者肠系膜下动脉内径较对照组老年人略增宽,超声显像动脉管壁硬化较正常组明显。2.提出对照组老年人的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参考值,高血压老年患者和糖尿病老年患者肠系膜下动脉的PSV,RI,PI与对照组老年人相比有不同程度增高,EDV下降,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PSV,RI,PI最高,EDV最低。3.高血压患者的PSV、RI高于正常对照组,伴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肠系膜下动脉PSV、RI高于不伴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提示高血压对于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有较大影响,高血压可加重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程度。
白旭东[7](2006)在《肝癌的灰阶超声、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与CD34、P53及PCNA表达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灰阶超声与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对48例肝细胞癌进行检测,分析肝细胞癌的灰阶超声特点、背向散射积分特点和CDFI、CPA、PW和DPI特点,并将上述特点与部分临床指标和病理学、CD34、p53和PCNA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边界及内部回声均匀性与组织分化和有无转移有明显相关性,超声表现为瘤体多发、瘤体边缘模糊及瘤体中心伴有坏死者的组织学分化程度差,提示HCC的超声征像对HCC的发展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HCC的PPI、SDI及AII%与其周边的正常肝组织、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组织均有明显差别;CDFI和CPA与肝癌的分化程度及有无转移明显相关,血流信号越多,分化程度越低,转移几率越高;RI与肝癌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HCC的DPI显着增高;瘤体直径>3cm其CD34、p53蛋白与PCNA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瘤体直径<3cm,表明前者具有相对更高的恶性程度,肿瘤细胞增殖更为活跃;HCC组织细胞分化越差,CD34、p53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水平越高,提示CD34、p53蛋白表达和PCNA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CDFI、CPA血流分级随着CD34的增大而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血管的增生情况;肝癌的多普勒血流参数RI,CD34,p53蛋白及PCNA表达和肿瘤的大小、有无转移呈相关关系,提示三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肝癌的生物系特征。
方军初,陈明,金钰玛,王澂,张迎春[8](2003)在《肝硬化患者摄入葡萄糖前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多普勒超声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摄入葡萄糖前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变化特点。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 2 0例肝硬化患者和 15例健康者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 ,观察流速、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 ,进行空腹时比较和摄入葡萄糖后 10、 2 0、 30、 6 0、 90分钟比较 ,并进行变化百分率的比较。结果 :摄入葡萄糖后肝硬化组舒张末期流速低于健康组 ,P<0 .0 5 ,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增高百分率明显低于健康组 ,P<0 .0 1,部分患者摄入葡萄糖后流速无变化。二组血流参数最大变化出现于摄入葡萄糖后 2 0和 30分钟。结论 :摄入葡萄糖后肠系膜上动脉流速增高百分率对门静脉高压的判断有帮助
郭宏彬[9](2016)在《超声在诊断犬肝脏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超声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特别适用于犬、猫腹腔主要脏器的检查。但由于肝脏位置特殊、结构复杂,与腹腔内其它脏器相比,肝脏的超声检查要困难和复杂的多。本研究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实验犬肝区进行探查,旨在探索犬肝脏超声探查技术要点;获取肝脏各参考切面图谱,完成肝内血管的定位与识别;并结合犬肝脏典型病例分析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选择4只健康的年龄在23岁的比格犬作为多普勒超声探查肝脏的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中心频率为8.0 MHz的线阵探头和中心频率为3.5 MHz的凸阵探头对同一只犬的相同位置进行扫查,对得到的肝脏超声图像进行比较,从影像诊断价值角度分析总结超声探头的选择经验。通过超声检查前禁食及应用特殊体位扫查,阐述超声检查犬肝脏时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点。使用凸阵探头按照肝脏在腹腔内的空间位置,在剑突后缘相应区域依次进行矢状面和横截面的扫查,获取犬肝脏各参考切面图谱。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模式显示肝脏内血管的分布及走向,并使用脉冲多普勒对肝内PV、HV进行鉴别和区分,对频谱模式图进行分析。通过对犬肝病声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相应的疾病鉴别诊断方法。结果显示:根据动物体型及超声检查目的来适当的选择探头,体格较小的犬、猫用7.510 MHz的探头,大型犬用5 MHz的探头;通过超声检查前禁食准备或者以1012肋间为探查声窗,都能减小胃肠内容物对肝脏显示的影响。肝脏参考切面图谱的第一和第六矢状面可用于临床评价肝脏大小。正常犬肝脏胆管系统和肝动脉的肝内分支通常不可见。肝门处门脉主支略向右弯曲,同一肝叶内门脉和肝静脉走向近似平行;肝静脉、门静脉、后腔静脉、腹主动脉脉冲频谱各自呈典型模式,易于区分和鉴别。肝囊肿、肝肿块、胆囊粘液囊肿、中到重度的肝被动性充血等肝病的声像图特征明显、典型,经过超声检查后即可做出初步诊断;门体静脉分流的诊断难度较高,需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进行超声扫查和评价。
卞读军[10](2010)在《功能磁共振评价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的早期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mADC值和eADC值对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疗效的早期临床研究第二章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早期疗效的磁共振波谱研究第三章全肝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早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第一章mADC值和eADC值对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疗效的早期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平均ADC (mea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ecient, mADC)值和指数化ADC (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eADC)值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疗效早期评价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在1.5T GE SignaTwin speedMR机上,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800s/mm2,利用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对首次行TACE治疗的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8例肝细胞癌分别于术前、术后3~10天各进行1次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R DWI),经过机器自带软件FuncTool2.5. 36a处理,选定足够大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并避开较大血管、伪影及坏死区,测出并得到术前和术后肿瘤实质和瘤周肝实质的mADC伪彩图和mADC值,eADC伪彩图和eADC值。利用SPSS14.0软件包分析整理术前和术后数据。追踪到病人Ⅱ期手术切除,将手术标本与DWI图进行对照。结果:28个病例TACE术前瘤区mADC值为(1.33±0.24)×10-3mm2/s,术后瘤区mADC值为(1.47±0.22)×10-3mm2/s,术后比术前显着升高(P<O.05); TACE术前瘤区eADC值为(2.76±0.64)×10-1,术后为(2.40±0.54)×10-1,术后比术前显着降低(P〈0.05);术前瘤周肝实质mADC值为(1.54±0.06)×10-3mm2/s,术后瘤周肝实质mADC值为(1.57±0.10)×10-3mmm2/s,两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术前瘤周肝实质eADC值为(2.16±0.29)×10-1,术后瘤周肝实质eADC值为(2.10±0.29)×10-1,两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分别比较术前瘤区和瘤周肝实质的mADC值、eADC值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瘤区和瘤周肝实质的mADC值、eADC值分别比较有显着差异(P〈O.05)。结论:mADC值和eADC值均可敏感地观察到TACE术前、术后的早期变化,对评价TACE早期疗效是可行的。第二章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早期疗效的磁共振波谱研究目的:肝脏活体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1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尚处于实验阶段,用1H MRS观察TACE早期疗效报道少。本研究旨在用质子磁共振波谱评价肝细胞癌TACE术后早期代谢物改变。材料与方法: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28例,分别在TACE术前、术后3~10天各进行1次’H MRS检查,应用GE SignaTwin speed 1.5T磁共振扫描仪,所得的数据经机器自带的分析软件FuncTool2.5.36a处理,得出术前术后Cho/Lip比值、Glyu/Lip比值、Glx/Lip比值,并统计分析。结果:28例病例中25例MRS成功,Cho/Lip比值TACE术前为0.21±0.08,术后为0.10±0.08;Glyu/Lip比值TACE术前为0.11±0.05,术后为0.07±0.07;Glx/Lip比值TACE术前为0.28±0.1.,术后为0.18±0.12。术前术后比较,p直均<0.05。结论:MRS可观察到肝癌TACE术前后的代谢物改变,用1HMRS观察’TACE早期疗效是可行的。第三章全肝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早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磁共振灌注成像(MR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R PWI)灌注值改变,评价TACE术后早期疗效。材料与方法: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28例在TACE术前和术后3~10天分别进行MR PWI,得出术前及术后负增强积分(negative enhancement integral, NEI)、病灶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TTP),最大信号下降斜率(maximum slope of decrease, MSD),信号增强比(singnal enhance ratio, SER),比较TACE术前与术后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结果:HCC瘤区时间信号曲线(time signal-intensity curve,TIC)TACE术前呈快速下降,TACE术后趋向平缓;TTP与SER术前分别为(51.241±10.28)s、(60.58±36.33),术后分别为(43.66±1 2.03)s、(41.17±27.50),术后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 NEI值术后为(149.6±80.11),术前为(108.7±58.86),术后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MSD值术后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 PWI j能够敏感地观察到TACE术前后的血流变化,用于评价TACE早期疗效。
二、肝硬化患者摄入葡萄糖前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多普勒超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患者摄入葡萄糖前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多普勒超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脾切除术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2 麻醉和手术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患者手术前后ALT、AST、白蛋白、总胆红素及PT水平的比较 |
2.2 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比较 |
2.3 患者手术前后肝动脉、门静脉内径的比较 |
3 讨 论 |
(2)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对其肝脏功能及组织病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心力衰竭的概述 |
1.1定义 |
1.2分类 |
1.3分期和分级 |
1.4流行病学 |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
1.5.1病因 |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
1.5.2诱因 |
1.5.3病理生理机制 |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
2.1症状与体征 |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2.2.1常规检查 |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
2.2.1.3生物学标志物 |
2.2.1.4实验室检查 |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
2.2.2.4冠状动脉造影 |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
2.2.2.6 6 min步行试验 |
2.2.2.7心肺运动试验 |
2.2.2.8基因检测 |
2.2.2.9心肌活检 |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
2.3诊断流程 |
2.4预后评估 |
3心力衰竭的预防 |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
3.1.1高血压治疗 |
3.1.2血脂异常 |
3.1.3糖代谢异 |
3.1.4其他危险因素 |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4.1一般治疗 |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
4.1.2限钠 |
4.1.3限水 |
4.1.4营养和饮食 |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
4.1.6监测体重 |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
4.2利尿剂 |
4.2.1适应证 |
4.2.2利尿剂的分类 |
4.2.3使用方法 |
4.2.4禁忌证 |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
4.3 RAAS抑制剂 |
4.3.1 ACEI |
4.3.2 ARB |
4.3.3 ARNI |
4.4β受体阻滞剂 |
4.4.1适应证 |
4.4.2禁忌证 |
4.4.3应用方法 |
4.4.4不良反应 |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5.1适应证 |
4.5.2禁忌证 |
4.5.3应用方法 |
4.5.4不良反应 |
4.6伊伐布雷定 |
4.6.1适应证 |
4.6.2禁忌证 |
4.6.3应用方法 |
4.6.4不良反应 |
4.7洋地黄类药物 |
4.7.1适应证 |
4.7.2禁忌证 |
4.7.3应用方法 |
4.7.4不良反应 |
4.8中药 |
4.8.1辨证分型 |
4.8.2分期治疗 |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
4.9.1曲美他嗪 |
4.9.2辅酶Q10 |
4.9.3辅酶Ⅰ (NAD+) |
4.9.4左卡尼汀 |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
4.9.6雷诺嗪 |
4.10血管扩张剂 |
4.11抗血栓药物 |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
4.12.3 CCB |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
4.12.5糖皮质激素 |
4.12.6西洛他唑 |
4.12.7口服降糖药 |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
5.1利尿剂 |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
6.1.2急性肺水肿 |
6.1.3心源性休克 |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
6.2.1院前急救阶段 |
6.2.2急诊室阶段 |
6.3辅助检查 |
6.3.1常规检查 |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
6.3.3动脉血气分析 |
6.4监测 |
6.4.1无创监测 |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
6.6治疗原则 |
6.6.1一般处理 |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
6.6.3容量管理 |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
6.7.4血管收缩药物 |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7.1利尿剂 |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
7.5中药治疗 |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
8.1.1诊断标准 |
8.1.2鉴别诊断 |
8.1.3病情评估 |
8.2治疗原则 |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
9.1.1房颤 |
9.1.2室性心律失常 |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
9.2心脏瓣膜病 |
9.2.1二尖瓣病变 |
9.2.2主动脉瓣病变 |
9.3冠心病 |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4高血压 |
9.5心肌炎 |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
9.7先天性心脏病 |
9.8高原性心脏病 |
9.8.1高原肺水肿 |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
9.9糖尿病 |
9.10血脂异常 |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
9.12肥胖 |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
9.13电解质紊乱 |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
9.13.2低钠血症 |
9.14缺铁和贫血 |
9.15泌尿系统疾病 |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
9.16肺部疾病 |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
9.20恶病质 |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
10.1心衰管理团队 |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
10.4患者教育 |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
10.4.3运动 |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
10.5.2一般治疗 |
10.5.3药物治疗 |
10.6妊娠心衰管理 |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
10.7.2与患者沟通 |
10.7.3治疗方法 |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
(6)老年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多普勒检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二、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三、综述 |
四、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五、致谢 |
(7)肝癌的灰阶超声、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与CD34、P53及PCNA表达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
第一节 超声组织定征(UTC)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心脏、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微血管密度(CD34)、P53 基因及PCNA 与肝细胞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肝癌的灰阶超声与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与多普勒灌流指数的对比研究及临床意义 |
引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肝癌的灰阶超声、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与CD34、P53 及PCNA 表达间关系研究 |
引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8)肝硬化患者摄入葡萄糖前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多普勒超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9)超声在诊断犬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犬肝脏疾病的诊疗现状 |
1.1 正常犬肝脏解剖 |
1.2 肝脏的功能 |
1.3 犬肝胆疾病的临床表现 |
1.4 犬肝胆系统诊断性检测 |
1.5 犬肝脏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
第二章 超声多普勒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
2.1 超声多普勒技术概述 |
2.2 多普勒超声成像原理 |
2.3 超声多普勒分类 |
2.4 多普勒超声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正常犬的筛选及肝脏超声扫查技术的探讨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获取犬肝脏超声参考切面图谱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肝内、外脉管相关参数的收集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犬肝脏疾病的声像特征分析 |
4.1 犬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概述 |
4.2 病例分析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历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功能磁共振评价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的早期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mADC值和eADC值对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早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早期疗效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全肝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早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临床资料 |
MR PWI图像分析 |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成果 |
四、肝硬化患者摄入葡萄糖前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多普勒超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脾切除术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 魏肥生,于庆生,潘晋方,沈毅,张琦,王振,黄龙. 广西医学, 2020(19)
- [2]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对其肝脏功能及组织病理的影响[D]. 刘元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4)
- [3]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肠系膜上动脉超声成像与脑动脉DSA造影相关性研究[J]. 张延彬,高伟,张蓓蓓.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11)
- [6]老年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多普勒检测意义[D]. 涂美琳. 浙江大学, 2006(02)
- [7]肝癌的灰阶超声、超声组织定征及多普勒超声与CD34、P53及PCNA表达间关系研究[D]. 白旭东. 吉林大学, 2006(10)
- [8]肝硬化患者摄入葡萄糖前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多普勒超声分析[J]. 方军初,陈明,金钰玛,王澂,张迎春.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01)
- [9]超声在诊断犬肝脏疾病中的应用[D]. 郭宏彬. 吉林大学, 2016(09)
- [10]功能磁共振评价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的早期疗效研究[D]. 卞读军. 中南大学,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