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摄食压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压力,动物,植物,胶州湾,球形,渤海湾,生物学。
摄食压力论文文献综述
郑丽平,荆红梅[1](2018)在《亚热带和热带环境下夜光藻的摄食压力》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以广西叁娘湾海域为亚热带海区,叁亚海域为热带海区,利用稀释法开展了现场培养实验,测定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夜光藻对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研究了夜光藻对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的摄食作用.结果表明:两个海区都有比较高的生长率和摄食率,其中细菌有最高的生长率和摄食死亡率;夜光藻的摄食率,从总浮游植物、微微型浮游植物到聚球藻、细菌逐渐增高.亚热带海区与热带海区相比,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更小,表明低温影响了浮游动物的摄食活性;而营养盐是引起亚热带海区高生长率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丁立,王小冬,王艳[2](2018)在《不同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的防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形棕囊藻是我国沿海常见有害藻华物种,生活史中包括囊体和单细胞两种形态,藻华爆发时的优势形态是囊体,游离单细胞很少被发现,但是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分析桡足类、纤毛虫和异养甲藻及其化学信号对囊体形成的影响,以探究摄食压力对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种摄食者的直接摄食均引发了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的扩大,摄食者的粒径越大,球形棕囊藻的囊体直径增大越显着,安氏伪镖水蚤的化学信号也能引发球形棕囊藻囊体显着增大,但是游仆虫和海洋尖尾藻的化学信号并未引发类似响应。囊体形成和直径的扩大保护了囊体内细胞免受摄食,有助于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牟春英,张田香,郑有礼,刘田,鲜瑶[3](2014)在《心理压力与摄食偏好及摄取率的相关性分析——高考压力对学生不同味觉食物偏好及摄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心理健康角度研究高考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否与不同味觉食物的偏好与摄取频率有关联。方法整群抽样法抽取湖北某中学高考学生30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hen感觉压力量表及自制的饮食行为问卷对其味觉偏好性与压力的相关性进行调查及评价。结果女生心理压力高于男生,喜爱甜食的学生压力指数高于不喜爱甜食的学生,喜爱苦味食物的学生压力指数低于不喜爱苦味食物的学生,高压力组学生摄取甜食及辣味食物的频率高于其他组。结论因此应加大宣传营养健康饮食知识的健康伦理观,从心理健康角度排解高考学生心理压力,从压力与味觉偏好相关性角度引导高考学生健康饮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期刊2014年05期)
张文静,林秋琳,林元烧,曹文清,马璐[4](2014)在《东山湾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5月份和8月份利用"海洋2号"科学考察船在东山湾海域3个站位进行现场试验和调查,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异养细菌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对比国内其他海区,该调查海域是高生长率、高周转率的海区,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当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远高于浮游植物生长率时,微型浮游动物摄食作用对能量的转换效率较高;细菌的生长繁殖和微型浮游动物对异养细菌的摄食受到温度和营养盐的双重影响,微型浮游动物对异养细菌的摄食作用能控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在调查期间,调查海域异氧细菌生产力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比值由春季的1.26%增加到夏季的2.77%,但均很小,说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完全可以满足细菌生产的需要;调查海域主要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异养浮游细菌的生产力较低,其能量沿食物链向上传递的效率夏季高于春季,而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向上营养级传递的效率却是春季高于夏季。(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4年05期)
马璐,曹文清,张文静,林元烧,郑连明[5](2014)在《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8月份于北部湾北部海域5个观测站位获得的分层水样,分析了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以及类群组成;同时于现场采用稀释培养法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率(μ)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调查海区的微型浮游动物丰度400—1167个/L,类群组成以无壳纤毛虫为主;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1.50—1.13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33—1.08 d-1;推算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8.1%—66.0%和-7.4%—438.4%。相对于中国其他海区,8月份北部湾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处于中等水平。调查期间,广西沿海高生产力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率大于微型浮游动物动物的摄食率,浮游植物生物量处于积累期;涠洲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较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作用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张晓举,温若冰,于海洋[6](2013)在《渤海湾南部水域春秋季强壮滨箭虫摄食压力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0年5月和10月在渤海湾南部进行了10个站位的浮游动物生态调查,分析了强壮滨箭虫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春季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的数量分布受控于温度和盐度,强壮滨箭虫的生物量为279 mg/m3,丰度为33.8 ind/m3,摄食率为0.95mg C/m2.d,强壮滨箭虫对浮游动物总生产力和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6.98%和0.21%,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数量分布与强壮滨箭虫呈现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0.648,中华哲水蚤是强壮滨箭虫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秋季,强壮滨箭虫生物量和丰度分别为66 mg/m3和30.5 ind/m3,摄食率为0.50 mgC/m2.d,强壮滨箭虫对浮游动物总生产力和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3.43%和0.72%,强壮滨箭虫的数量与桡足类的数量呈显着相关,中小型桡足类是强壮滨箭虫的主要食物来源。研究表明,温度和黄海海流是强壮滨箭虫摄食压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3年04期)
曾祥波,黄邦钦[7](2012)在《台湾海峡南部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7月在台湾海峡南部4个站位应用"稀释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色素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物对其的摄食死亡率。结果表明,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生长率(k)和摄食死亡率(g)分别为0.52~1.34 d-1和0.25~1.10 d-1,微型浮游动物对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2%~66%和40%~151%。通过比较不同类群浮游植物的g/k值,发现颗粒较大的浮游植物(硅藻和甲藻)的净生长率要大于那些微型藻类(蓝细菌、隐藻和定鞭金藻等)的净生长率,说明本次研究中微型藻类更易受到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控制。(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2年08期)
冯颂,孙松,李超伦,张光涛[8](2012)在《胶州湾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数量周年变动及对浮游动物摄食压力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9、2010年胶州湾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的逐月调查资料,分析了半球美螅水母数量周年变动;并结合实验测定的摄食率,估算了其对胶州湾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2009、2010年半球美螅水母丰度,以及该种对浮游动物生物量摄食压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2009年5、6月,2010年6月分别为该种的数量高峰期,成为胶州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之一,丰度分别为34.5、41.3、45.3ind/m3,分别占当月水母总丰度的74.0%、95.2%、48.8%。其对浮游动物生物量日摄食压力分别为0—28.08%、0—74.99%、0—105.96%。2009年5、6月该种在湾口、湾外附近以及湾中心均出现了密集区;其中,6月份,D6站位半球美螅水母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日摄食压力高达74.99%;2010年6月,该种在湾西附近出现了密集区,其中C1站位该种对浮游动物生物量日摄食压力高达105.96%;严重影响了胶州湾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2009、2010年其它月份该种丰度显着降低,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2年03期)
郑丽平,相卫国,黄邦钦[9](2012)在《冬季南海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1月在南海北部海域的5个站位,采用稀释法和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同时测定了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类群组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类群主要以无壳纤毛虫为主,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细胞丰度为33~529个/dm3.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45~1.83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44~1.76 d-1,摄食压力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42.6%~82.8%,占初级生产力的97.3%~225.1%.近岸区摄食压力比陆架区高,表明冬季南海近岸区微型浮游动物摄食能够有效的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而陆架区浮游植物生长率大于摄食率,浮游植物存在着现存量的积累,微型浮游动物并不能完全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12年01期)
王小冬,王艳[10](2012)在《高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凝聚体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棕囊藻包含囊体和游离单细胞两种生活史阶段。囊体是棕囊藻藻华爆发时的优势形态,藻华衰退时囊体能够形成凝聚体,但是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的凝聚体极少被发现。将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和高密度的海洋弯曲甲藻共同培养,使球形棕囊藻的生长承受高摄食压力,通过观察摄食者和棕囊藻的生长、凝聚体的数量和形态,阐明单细胞凝聚体的形成以及与摄食压力的关系。当球形棕囊藻进入衰退期时,高摄食压力引发游离单细胞聚合形成凝聚体,无摄食压力情况下,单细胞不形成凝聚体。凝聚体由无鞭毛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近似球体。凝聚体形成伊始,凝聚体内部可见凝胶状物质将细胞互相粘结,并且粘附了纤维等物质。凝聚体的体积和粘附的细胞数量逐渐提高,细胞排列愈加紧密,凝聚体内部形态和结构不易分辨。凝聚体的形成有效保护了部分单细胞免受摄食压力的影响,减少了摄食死亡率。凝聚体的形成是球形棕囊藻面临高摄食压力时采取的主动的防御策略。球形棕囊藻能够频繁引发大规模藻华的原因可能在于其在生长的各个阶段中均具有优越的竞争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摄食压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球形棕囊藻是我国沿海常见有害藻华物种,生活史中包括囊体和单细胞两种形态,藻华爆发时的优势形态是囊体,游离单细胞很少被发现,但是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分析桡足类、纤毛虫和异养甲藻及其化学信号对囊体形成的影响,以探究摄食压力对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种摄食者的直接摄食均引发了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的扩大,摄食者的粒径越大,球形棕囊藻的囊体直径增大越显着,安氏伪镖水蚤的化学信号也能引发球形棕囊藻囊体显着增大,但是游仆虫和海洋尖尾藻的化学信号并未引发类似响应。囊体形成和直径的扩大保护了囊体内细胞免受摄食,有助于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摄食压力论文参考文献
[1].郑丽平,荆红梅.亚热带和热带环境下夜光藻的摄食压力[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8
[2].丁立,王小冬,王艳.不同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的防御策略[J].海洋科学进展.2018
[3].牟春英,张田香,郑有礼,刘田,鲜瑶.心理压力与摄食偏好及摄取率的相关性分析——高考压力对学生不同味觉食物偏好及摄取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
[4].张文静,林秋琳,林元烧,曹文清,马璐.东山湾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
[5].马璐,曹文清,张文静,林元烧,郑连明.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J].生态学报.2014
[6].张晓举,温若冰,于海洋.渤海湾南部水域春秋季强壮滨箭虫摄食压力变化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2013
[7].曾祥波,黄邦钦.台湾海峡南部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J].海洋科学.2012
[8].冯颂,孙松,李超伦,张光涛.胶州湾半球美螅水母(Clytiahemisphaerica)数量周年变动及对浮游动物摄食压力估算[J].海洋与湖沼.2012
[9].郑丽平,相卫国,黄邦钦.冬季南海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研究[J].台湾海峡.2012
[10].王小冬,王艳.高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凝聚体的形成[J].生态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