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理气煎剂对肝病性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胃肠激素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清热理气煎剂对肝病性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胃肠激素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索宝军[1]2003年在《清热理气煎剂对肝病性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胃肠激素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消化不良(dyspepsia)是消化系统最多发的临床征候群,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餐后腹胀、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可由全身或局部器质性疾病引起,称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而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及其他肝脏疾病,如脂肪肝、酒精性肝病患病率很高,由肝脏功能不全所引起的消化道的运动、吸收、分泌、屏障、血液循环等方面的功能障碍,称之为肝性胃肠功能不全(hepatic gastrointestinal insufficiency)⑵。门诊有很多肝病病人是以上述消化不良症状为首发症状来就诊。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经过检查未能发现局部或全身器质性疾病足以解释其症状,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大约30%—80%消化不良患者有消化期和消化间期运动功能障碍(16)。胃排空功能是评价消化期功能的主要指标,胃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与神经、体液、精神因素等多方面有关,目前关于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对胃肠运动的影响研究尚不深入。本试验探讨胃肠激素水平与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功能之间的关系。目前,临床治疗消化不良主要应用胃肠动力药,如多<WP=4>潘立酮、西沙必利等,能改善一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还有许多患者疗效并不佳。我们应用清热理气煎剂分别对慢性肝病及FD患者进行治疗,通过治疗前后胃排空、胃肠激素、症状积分的变化,对清热理气煎剂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55例消化不良患者根据其病因分为两组,慢性肝病组27例,男16名,女11名;FD组28例,男13名,女15名;健康对照组18例,男8名,女10名,对叁组受试者用WDL—2000型胃动力诊断治疗仪进行液相胃排空检测,记录半排空时间;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胆囊收缩素,并对两组消化不良患者进行临床症状积分。观察慢性肝病患者及FD患者液相胃半排空时间及胃肠激素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的差异,给予消化不良患者清热理气煎剂治疗,每次125ml,每日2次,服用5天后,再检查液相胃排空时间、胃肠激素水平,并进行临床症状积分。根据检测治疗前后其差异的显着性评价清热理气煎剂的临床疗效,并做临床症状积分与胃排空时间、胃肠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慢性肝病组、FD组的胃半排空时间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慢性肝病组 16.52±9.44min,FD组17.04±7.57min VS正常对照组 10.66±2.30 min p<0.01)。治疗前肝病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空腹血胃肠激素水平的比较:慢性肝病组患者血浆胃动素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及胆囊收缩素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FD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空腹血胃肠激素水平的比较:FD患者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胆囊收缩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WP=5>患者液相胃半排空、症状积分及血胃肠激素的变化:慢性肝病组患者症状积分由治疗前9.58±3.44变为治疗后7.04±3.10;FD组患者由治疗前9.16±3.66变为治疗后6.48±3.23;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0.001)。慢性肝病组患者液相胃半排空时间由治疗前16.52±9.44 min变为治疗后10.63 ±4.50 min;FD组患者由治疗前17.04 ±7.57 min变为治疗后12.78 ±4.53 min;两组治疗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在服用清热理气煎剂后,慢性肝病组病人的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FD组病人的血浆胃动素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胃泌素及胆囊收缩素明显降低(p<0.05),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经相关分析,慢性肝病与FD组患者治疗前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与其胃半排空时间呈正相关 (P <0.01)。两组治疗后随着胃排空时间缩短,症状积分下降,两者亦呈正相关(P<0.01)。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与各项胃肠激素水平与变化的相关性:慢性肝病组患者症状积分与血浆胃动素及血管活性肠肽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胃泌素及胆囊收缩素呈正相关(p<0.01)。FD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与血浆胃动素呈负相关(p<0.01),与胃泌素及胆囊收缩素呈正相关(p<0.01);与血管活性肠肽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肝病组与FD组患者的液相胃排空功能均明显低于正常人;慢性肝病组患者血浆胃动素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及胆囊收缩素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FD患者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胆囊收缩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清热理气煎剂能有效降低慢性肝病组病人的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水平,对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无明显影响;能有效升<WP=6>高FD组病人的血浆胃动素水平,降低胃泌素及胆囊收缩素水平,对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无明显影响;治疗后两组的液相胃排空功能改善,同时临床症状积分下降,而且两者在治疗前后有明显相关性;中药治疗前后慢性肝病组?

曹蓓[2]2009年在《疏肝化湿和胃法及心理治疗对新加坡功能性消化不良气滞湿阻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新加坡地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患为研究对象,观察以疏肝化湿和胃法为主、以自拟柴术消痞方配合EPT心理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气滞湿阻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符合FD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自拟柴术消痞方配合能量心理疗法(EPT心理疗法);对照组单纯服用柴术消痞方,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给予FD症状量表测评,并统计结果。结果:治疗组以柴术消痞方配合EPT心理治疗后,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服用柴术消痞方治疗后,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7.28%。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着差异,说明柴术消痞方配合EPT心理治疗比单纯服用柴术消痞方疗效更具有优势。治疗组和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比较也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柴术消痞方配合EPT心理治疗和对照组柴术消痞方都对肝郁湿阻证FD症状有显着治疗意义。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20.38±6.68分,治疗后6.75±3.77分,对照组治疗前19.2±6.7分,治疗后10.50±4.52分;单项症状比较,治疗组在脘痞胀满、情志抑郁、大便不爽3项症状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早饱、嗳气呃逆、口干口苦、善太息、食少纳差、脘痛、疲乏等项症状改善上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以疏肝化湿和胃法拟定的柴术消痞方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气滞湿阻证的有效方剂,配合EPT心理治疗对于FD患者的康复意义重大,值得临床重视并广泛开展。

安丽[3]2016年在《清胆和胃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病理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证候分布规律与内镜下表现的相关性,评价清胆和胃汤临床、病理干预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探索其作用机制。2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现代研究进展和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研究进展;②证候相关性研究:收集102例病例,进行临床资料整理,并进行统计描述,探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内镜下表现的相关性;③治疗研究:对102例PBRG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给予清胆和胃方(竹茹10g、清半夏9g、青蒿10g、黄芩10g、枳实10g、大腹皮10g、茯苓15g、徐长卿10g、陈皮10g)干预,疗程一个月,通过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和胃镜镜下表现以及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治疗效果;④机制研究:观察治疗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MTL、GAS、TNF-a的表达变化,探讨清胆和胃汤部分作用机制。3研究结果1.实验一:在年龄分布上,PBRG患者51-60岁发病率最高;在病程分布上1-3年所占比例最大,发病诱因分布上,主要为饮食不节最为常见。其中,嗜食辛辣和甜食者最多。在中医证候分布上,胆热犯胃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中医证候与胃粘膜相关性:粘膜充血、水肿多见于肝胃不和证,其次为胆热犯胃证;粘膜水肿、糜烂多见于胆热犯胃证,其次为脾胃湿热证;粘膜出血多见于胃络瘀血证、肝胃不和证。2.实验二:症状疗效:两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总体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其中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清热化痰、利胆和胃法在改善PBRG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胃镜疗效:两组在胃镜疗效评价中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2.4%。经检验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胃粘膜病理组织疗效:两组在治疗后固有层水肿积分、血管扩张积分、炎症积分较前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清胆和胃汤通过减轻血管扩张、固有层水肿程度、减轻炎症反应而发挥治疗作用。3.实验叁: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TL水平较治疗前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AS、TNF-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而治疗组血清GAS、TNF-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研究结论:①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胆热犯胃证最为常见,且各中医证候与内镜下粘膜病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提供微观依据。②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应以清热化痰、利胆和胃为治疗大法;其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也能减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炎症反应。③清胆和胃汤治疗PBRG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病理状态下TNF-α、GAS的过量分泌及MTL的分泌不足,从而减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清热理气煎剂对肝病性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胃肠激素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D]. 索宝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03

[2]. 疏肝化湿和胃法及心理治疗对新加坡功能性消化不良气滞湿阻证的疗效观察[D]. 曹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 清胆和胃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病理的干预研究[D]. 安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清热理气煎剂对肝病性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胃肠激素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