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阻尼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流变减摆器,力学模型,AMESim软件
阻尼力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祝世兴,郝新琛[1](2019)在《活塞式磁流变减摆器阻尼力模型建立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塞式磁流变减摆器阻尼孔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输出阻尼力。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特定结构磁流变减摆器阻尼力的数学模型和AMESim液压模型,通过实验结果分别对两种模型进行验证,确保模型的正确性。两种模型的建立可为今后活塞式磁流变减摆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减少设计周期和研究成本。(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20期)
王洪涛,张进秋,毕占东,刘义乐[2](2010)在《盘形缝隙式双筒MRD阻尼力模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出一种基于被动式双筒液压减振器的盘形缝隙式双筒磁流变液减振器(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damper,MRD),并根据牛顿流体在平行圆盘缝隙间流动的层流模型和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 fluid,MRF)的Bingham本构关系,推导出盘形缝隙式双筒MRD的阻尼力计算模型。提出衡量MRD性能的最重要参数之一阻尼力可调倍数的定义,依据力学模型推导出其计算公式。对公式中影响MRD的阻尼力可调倍数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在零磁场强时阻尼力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阻尼力可调倍数的途径。对设计的盘形缝隙式双筒MRD进行台架试验,验证了所推导的力学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对叁种不同缝隙高度的MRD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阻尼可调系数随盘形缝隙高度的变化关系。分析不同电流下低温MRD随着液体温度的升高对可调阻尼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18期)
邢海军,杨绍普,郭树起,申永军[3](2010)在《一种磁流变阻尼器动态阻尼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阻尼器用于汽车悬架,可以实现理想的半主动控制,控制算法要求准确刻画阻尼力,针对有关学者提出的磁流变阻尼器的Bingham粘塑性模型、双粘性塑性模型及双粘性滞后模型,建立了基于反正切函数的磁流变阻尼器动态阻尼力模型,该模型是前叁种模型的推广,其参数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且其动态阻尼力为光滑函数,与实验象一至,最后对新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0年07期)
井光辉,石明全,范树迁,邓晓毅[4](2010)在《考虑压力补偿和温升的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模型通常根据工作介质本身的性质来建立,未充分考虑应用条件下诸如温升、补偿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针对现有阻尼力模型的不足,在利用牛顿流体模型和Bingham流体模型对混合工作模式的单杆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补偿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得出了修正的阻尼力模型。该模型说明了温度变化与动力粘度系数的关系,并且包含了补偿压力对阻尼力的贡献,为磁流变减振器的应用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0年05期)
祝世兴,薛建海,白玉[5](2008)在《双出杆磁流变减震器阻尼力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磁流变液性质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具有滞后环的阻尼力粘性滞后模型,并给出了模型中参数的确定方法。该模型不仅能表现磁流变液的动态屈服性还能体现出磁流变液滞回特性,还可以求出动力粘度与屈服应力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对自行设计的以矩形槽活塞为阻尼元件的双出杆磁流变减震器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模型数据与试验数据,该模型有很好的拟合精度,参数确定方便,并且有较好的通用性。(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10-01)
祝世兴,薛建海,白玉[6](2008)在《双出杆磁流变减震器阻尼力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磁流变液性质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具有滞后环的阻尼力黏性滞后模型,并给出了模型中参数的确定方法。该模型不仅能表现磁流变液的动态屈服性还能体现出磁流变液滞回特性,还可以求出动力黏度与屈服应力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对自行设计的以矩形槽活塞为阻尼元件的双出杆磁流变减震器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模型数据与试验数据,该模型有很好的拟合精度,参数确定方便,并且有较好的通用性。(本文来源于《液压气动与密封》期刊2008年04期)
李冀龙,欧进萍[7](2006)在《铅剪切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推导了铅剪切阻尼器的两个阻尼力模型。根据能量原理,考虑剪切变形均匀性假设,横截面各点剪应力同时屈服,得到了均匀变形阻尼力模型(均匀模型)。依据剪应力分布规律和变形连续性条件,引进一个剪应变分布函数,用来描述剪切屈服后剪应变随屈服区扩展的变化规律,通过横截面剪力平衡方程,确定了非均匀变形阻尼力模型(非均匀模型)。两个理论模型的滞回曲线与Robinson SeismicLtd公司的实验曲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位移时非均匀模型能精确模拟实验曲线,而均匀模型的计算结果明显大于实验数据;大位移时二者均与实验曲线吻合较好。证明了非均匀模型的极限阻尼力是均匀模型的最大阻尼力(屈服剪力)。以极限阻尼力和屈服位移为参数,给出了阻尼器的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06年04期)
尹存涛,王刚[8](2005)在《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力模型参数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液是智能材料与结构前沿领域中的一类重要的驱动材料。由于它具有响应时间短、能耗低、流变效果显着、抗杂质干扰以及温度适应性强而备受关注。本文利用测试数据对B ingham阻尼力模型以及H erschel-Bu lk ley阻尼力模型参数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H erschel-Bu lk ley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李冀龙,欧进萍[9](2004)在《X形和叁角形钢板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Ⅱ)——基于R-O本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软钢的Ramberg-Osgood本构关系(R-O模型),依据经典力学原理推导建立了X形和叁角形钢板阻尼器的阻尼力滞回模型。首先,给出了循环加载下软钢材料的应力-应变R-O本构关系;其次,推导建立了基于R-O本构关系的钢板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最后,将该阻尼力模型及其参数与试验结果和双线性强化模型进行了比较,验证了R-O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了误差存在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04年02期)
李冀龙,欧进萍[10](2004)在《X形和叁角形钢板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Ⅰ)——基于双线性本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软钢的双线性本构关系,依据经典力学原理推导建立了X形和叁角形钢板阻尼器的阻尼力滞回模型。首先,导出了单调加载下钢板阻尼器的力与位移关系及其渐近曲线;其次,对于软钢材料本构关系分别考虑在理想弹塑性和双线性强化模型基础上,推导建立了钢板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最后,将钢板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及其参数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了误差存在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04年01期)
阻尼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出一种基于被动式双筒液压减振器的盘形缝隙式双筒磁流变液减振器(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damper,MRD),并根据牛顿流体在平行圆盘缝隙间流动的层流模型和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 fluid,MRF)的Bingham本构关系,推导出盘形缝隙式双筒MRD的阻尼力计算模型。提出衡量MRD性能的最重要参数之一阻尼力可调倍数的定义,依据力学模型推导出其计算公式。对公式中影响MRD的阻尼力可调倍数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在零磁场强时阻尼力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阻尼力可调倍数的途径。对设计的盘形缝隙式双筒MRD进行台架试验,验证了所推导的力学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对叁种不同缝隙高度的MRD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阻尼可调系数随盘形缝隙高度的变化关系。分析不同电流下低温MRD随着液体温度的升高对可调阻尼力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阻尼力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祝世兴,郝新琛.活塞式磁流变减摆器阻尼力模型建立及实验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9
[2].王洪涛,张进秋,毕占东,刘义乐.盘形缝隙式双筒MRD阻尼力模型与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0
[3].邢海军,杨绍普,郭树起,申永军.一种磁流变阻尼器动态阻尼力模型[J].振动与冲击.2010
[4].井光辉,石明全,范树迁,邓晓毅.考虑压力补偿和温升的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模型[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
[5].祝世兴,薛建海,白玉.双出杆磁流变减震器阻尼力模型研究[C].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6].祝世兴,薛建海,白玉.双出杆磁流变减震器阻尼力模型研究[J].液压气动与密封.2008
[7].李冀龙,欧进萍.铅剪切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与设计[J].工程力学.2006
[8].尹存涛,王刚.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力模型参数识别研究[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9].李冀龙,欧进萍.X形和叁角形钢板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Ⅱ)——基于R-O本构关系[J].世界地震工程.2004
[10].李冀龙,欧进萍.X形和叁角形钢板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Ⅰ)——基于双线性本构关系[J].世界地震工程.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