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征动力学论文_闫晓宇,王际东,黄朝林,屈一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本征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催化剂,反应器,戊烯,亚硫酸钠,流化床,甲烷。

本征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闫晓宇,王际东,黄朝林,屈一新[1](2019)在《1-戊烯催化加氢反应本征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定床管式反应器,对镍系催化剂上1-戊烯的催化加氢反应本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在消除了内外扩散的情况下,对处于反应稳定期的催化剂进行了1-戊烯催化加氢反应实验数据采集。本征动力学实验在2.0~3.0 MPa、353~413 K、氢气与原料物质的量比为4.09,正戊烷中1-戊烯的质量分数为5%~15%的条件下进行。以Levenberg-Marquardt和微分算法对幂函数形式表达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参数进行拟合,建立了1-戊烯加氢反应动力学方程。该动力学方程对1-戊烯和氢气反应级数分别为0.813和0.858反应活化能为24 655 J/mol。(本文来源于《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衣雪[2](2019)在《生物质热解气相产物析出特性及本征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解是生物质能转化为可利用的中间化学品的前沿技术之一。生物质热解过程中添加适当的催化剂可以有选择性的获得所需产物以及增大产率。但是不同金属盐对生物质热解产物的催化效果及催化机理并不相同。因此研究金属盐对玉米秸秆及其叁组分热解气体产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首先,在热重红外联用仪上开展玉米秸秆及叁组分等温热解的实验研究,获得热分析基础数据,为后续等温快速热解实验提供参考。研究发现,玉米秸秆叁组分的热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区别会对气体的产生过程产生影响。尽管主热解温度范围稍有差别,但是在温度超过550℃之后,玉米秸秆及叁组分的热解均已完成,这对后期的微型流化床等温热解试验温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其次,进行不同温度下玉米秸秆及叁组分热解实验,对单组分的热解气体释放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在热解实验之前对微型流化床进行调试,优化玉米秸秆及其叁组分热解时的相关实验条件,包括反应温度确定、流化气量选择、进料量等。通过气体释放特性的差异可以看出4种气体组分生成机理并不相同,这与热重实验结果一致。此外,对于每种气体组分,达到相同转化率的停留时间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说明高温对生物质热解反应的进行有益处。再次,进行金属盐催化生物质热解实验,旨在进一步掌握叁种金属盐(NaCl,K_2CO_3和Na_2CO_3)对玉米秸秆热解气体产物的催化机理。在催化热解过程中,发现添加K_2CO_3、Na_2CO_3的加入促进了挥发分中含羰基、羧基化合物的分解进而使低温时生成CO、CO_2的转化率加快;而随着温度升高,叁组分热解的相关反应都很容易发生,K_2CO_3、Na_2CO_3的参与作用并不明显,而且附着在叁组分结构空隙中的金属盐还会阻碍气体从通道中析出,使CO、CO_2的转化率减慢。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不同的是金属盐使木质素上的苯环的稠环化加剧,促进了脱氢生成H_2,进而增强了木质素热解产物H_2的强度。最后进行本征动力学分析,采用模型积分法获得气体组分的活化能E值和指前因子A值,并对各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评价,筛选出最适合的动力学模型。采用微型流化床可以克服仪器热滞后所带来的影响,获得热解本征动力学。研究发现CO和CO_2生成的活化能普遍比CH_4、H_2小,说明CO、CO_2比CH_4、H_2更容易生成。同时,添加叁种金属盐会改变气体活化能,进而影响气体产物的释放特性及转化率。(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5-01)

丁榕,张光旭,石楷华,汪义超,叶云涛[3](2019)在《催化氧化合成过氧乙酸的本征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氧乙酸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过氧化物.利用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氧化乙酸从而间接氧化环己酮合成ε-己内酯是一种绿色生产过程,其中催化氧化乙酸生成过氧乙酸是关键步骤.借助化学滴定分析法,使用Mg/Sn/W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以H2O2为氧化剂,以乙酸丁酯为共沸剂研究氧化乙酸生成过氧乙酸过程的本征动力学及过程中H2O2分解动力学.当催化剂粒径为160~200目时,内扩散影响可基本消除,当搅拌速度大于800r·min-1时,外扩散可以忽略.使用幂函数型模型对动力学过程进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过氧乙酸生成反应本征动力学速率方程对H2O2、乙酸均为一级,反应活化能为6.76141×104 J·mol-1,指前因子为6.78090×106;适用于该反应过程体系的H2O2分解反应动力学的反应级数为1.59345,反应活化能为7.59041×104 J·mol-1,指前因子为1.08795×108.(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英,厉勇,王元华[4](2019)在《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的本征动力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搭建实验装置,选择现阶段重整制氢广泛使用的催化剂,进行了甲烷水蒸气重整的本征动力学实验研究,通过空白实验,消除辅材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实验调整,消除内外扩散影响,根据正交实验设计,得到了32组实验数据。选择幂函数性动力学模型,用32组实验数据对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回归,得到了函数各参数数值,并通过F检验分析,确认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调研某企业制氢装置实际运行数据,建立传统制氢反应器的一维拟均相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求解、验证,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甲烷转化率为68.95%,与装置实测数据相差1.5%;出口温度为764℃,与装置实测数据相差3.0%,验证了实验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赵全忠,赵祯霞,邹昀,韦藤幼,童张法[5](2018)在《Cu-Ni/γ-Al_2O_3催化剂上二甘醇催化氨化合成吗啉的本征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了Cu-Ni/γ-Al_2O_3催化剂上二甘醇氨化脱水合成吗啉的本征动力学。通过增大进料气体速度和减小催化剂粒径,分别消除内、外扩散的影响;在温度483~513 K,体积空速1.73~4.32 s~(-1),压力1.7 MPa,氨醇摩尔比大于10的条件下,考察了温度与进料空速对二甘醇转化率的影响;使用幂律模型描述反应动力学过程,并拟合实验数据估算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当体积空速大于4.32 s~(-1),催化剂粒径40~80目,内、外扩散影响均已消除;二甘醇氨化合成吗啉的反应活化能为43.97 kJ?mol~(-1),对二甘醇的反应级数为1.45。二甘醇反应速率实验值与模型计算值比较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是合适的。(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全忠[6](2018)在《二甘醇催化氨化合成吗啉的工艺及本征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吗啉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在医药、橡胶、纺织等工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二甘醇催化氨化的方法制备吗啉,但是该方法存在着催化剂活性低,产品选择性低等问题。为了使制备出的高性能催化剂投入工业化生产,二甘醇合成吗啉的工艺与动力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采用以铜、镍为活性组分,700 ℃活化处理的y-Al203为载体,加入乙二醇作为分散剂,使用超声辅助浸渍的方法,制备出高性能的Cu-Ni/y-Al203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将该催化剂用于二甘醇催化氨化合成吗啉的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二甘醇进料空速以及进料氨醇摩尔比对吗啉合成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工艺条件。确定了合成吗啉的最佳工艺条件,即在温度230 ℃,二甘醇进料空速0.4 mL·g-1·h-1,压力1.7MPa,氨醇摩尔比为8:1的条件下,吗啉的收率达到最大,二甘醇转化率98.63%,吗啉收率81.00%。对于固定床积分反应器,在反应温度483 K~513 K、反应压力为1.7 MPa和进料的氨醇摩尔比为4:1~12:1的条件下,对Cu-Ni/γ-Al203催化剂上二甘醇氨化合成吗啉的本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改变催化剂的填装量,确定了消除外扩散的反应停留时间范围,然后通过改变催化剂粒径的方法,确定了消除内扩散的粒径范围。其次,根据不同温度与进料浓度下得到的动力学实验数据,建立了 Cu-Ni/γ-Al203催化剂上二甘醇氨化合成吗啉的指数型动力学模型,使用MATLAB对动力学模型参数进行估算。最后,所得到的本征动力学模型:r=22541×exp(62581/RT)C-1.21 EDG C1.47 ammonia,能够通过统计检验,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较好的吻合。本征动力学的研究为Cu-Ni/γ-Al2O3催化剂上二甘醇催化氨化合成吗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顾畅,侯朝鹏,徐润,胡志海[7](2018)在《微通道费-托合成反应规律及本征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通道反应器中,进行了钴基催化剂的费-托合成反应规律和本征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微通道反应器中,采用较小的催化剂粒径和较大的体积空速可以削弱内外扩散对费-托合成性能的影响,反应的表观活化能较高;将n(H2)/n(CO)从1.0提高到3.0能够显着提高CO的转化率以及C5+的收率;而压力在1~5 MPa范围内以及空速在20000~60000h-1范围内对选择性的影响并不明显。在温度210~230℃、压力2.0~3.0MPa、n(H2)/n(CO)为1.5~2.5、体积空速为40000h-1的条件下采集Co/Al2O3催化剂的本征动力学数据点,通过对备选模型进行拟合和比较得出最优的本征动力学方程。模型平均相对偏差为7.77%,模型能够对反应速率进行有效的预测。(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8年01期)

张文峰,黄张根,侯亚芹,韩小金[8](2018)在《亚硫酸钠的抗氧化本征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干法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的竞争性,将燃煤烟气硫硝过程产生的高浓度SO_2资源化制备高附加值的亚硫酸钠,用inhibition power(IP)量化评价了不同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发现在制备亚硫酸钠时加入抗坏血酸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能,研究了Na_2SO_3浓度、抗坏血酸浓度、温度、pH值及其他组分(如CO_3~(2-)、Hg~(2+)等)对氧化速率的影响,系统研究了其抗氧化本征动力学。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抗氧化剂,在抗坏血酸作用下亚硫酸钠的氧化出现了长达90 min的诱导期,其IP值为7.54×10~8,远高于其他抗氧化剂;低pH值时,抗氧化效果较好;CO_3~(2-)和Hg~(2+)均会减弱抗氧化效果。(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周凯彬[9](2017)在《基于地聚物负载的高活性CuNiAl基催化剂用于氨化吗啉合成及其本征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吗啉是一种典型的杂环化合物,它特有的化学性质使其成为当前具有重要商业用途的精细石油化工产品之一,在化学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吗啉还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其衍生物可以作为乳化剂、杀菌剂、医药化学品和润滑油抗氧化剂等。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二甘醇和氨气为原料在催化剂临氢条件下合成吗啉。催化剂大多以氧化铝载体,铜镍为活性组分。这类催化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催化剂活性组分分散度差、高空速下活性低和热稳定性差。因此,开发新的高活性和高热稳定性的催化剂对提高吗啉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论文工作主要涉及催化剂制备和改性、表面表征和催化剂催化氨化二甘醇的机理研究和动力学实验,属于表面科学和化学工程的研究领域,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提出以地聚物为载体,通过Al元素的掺杂调控地聚物表面酸碱性质,同时研究了地聚物的煅烧温度,Al的负载方法和Al的掺杂量对载体表面化学性质、孔结构及其催化剂活性组分的负载等性能的影响。主要利用SEM、XRD、H2-TPR、NH3-TPD和N2-吸附/脱附等对Al掺杂前后的地聚物进行物化性质和表面结构的表征测试,同时利用固定床对制得的催化剂进行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地聚物的煅烧温度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影响较大;地聚物经600 ℃煅烧活化后,其催化剂表面CuO表现出较小的晶体尺寸和较高分散性,其二甘醇转化率是未煅烧的地聚物载体催化剂的2倍;但煅烧温度过高会导致地聚物生成硅铝氧化物晶体,导致二甘醇转化率急剧下降;(2)与未添加分散剂的浸渍法和共沉淀相比,加入分散剂后,采用共沉淀方式将Al元素掺入地聚物表面,不仅提高了地聚物表面的酸性位点,同时有助于催化活性组分CuO的高效分散,获得了小晶粒尺寸的CuO晶体,其吗啉产率可高达到92.1%;(3)Al的掺杂量主要影响着载体表面的酸性强度,随着A1的掺杂量升高,载体对NH3的吸附量不断增加,而催化剂活性呈火山型变化趋势,当Al的掺杂量为3%时,催化剂活性达最大,吗啉的产率提升至94.5%。这是本文重要的新意之处。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对铜镍基/地聚物催化剂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利用SEM、XRD、H2-TPR、XPS、NH3-TPD、N2O滴定等分析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的晶相、价态、比表面积及分散性,同时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空速和反应温度对催化剂的活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高温破坏性实验,研究了各催化剂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1)还原温度影响氨蒸发法制备的GPA-CP/AE催化剂上Cu~+的含量,250 ℃下还原的催化剂取得最高Cu~+含量,此时Cu~+/(Cu~++Cu0)值接近1,高比例的Cu~+含量有助于NH3的吸附;GPA-CP/AE表面铜的比表面积和分散度最高,分别为106.05 m2/g和15.68%,有最强的氨气吸附能力和较强的DEG吸附能力;(2)叁种催化剂在高空速1.4 mL/g·h反应时,GPA-CP/AE催化剂上吗啉收率为96.41%,约为浸渍法GPA-CP/IM和溶液燃烧法GPA-CP/SC吗啉收率的两倍;同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当反应温度高达310℃时,GPA-CP/AE催化剂上吗啉收率仍保持在90.81%,比GPA-CP/IM和GPA-CP/SC高出14.98%和63.43%;(3)寿命测试表明,在230 ℃和0.8 mL/g·h下反应100 h,GPA-CP/AE催化合成吗啉的收率仍高达~94%,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这是本文的另一个新意之处。研究了催化剂GPA-CP/AE催化氨化合成吗啉的动力学行为。主要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对吗啉生成速率的影响规律,并根据Arrhenius方程= k0exp(-Ea/RT),建立本征动力学模型如下:r = 2.149 × 107exp(-21.266/RT)CDEG1.84 CNH31.10,从理论上探讨反应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对GPA-CP/AE催化剂催化氨化合成吗啉活性的影响机理。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该模型可以较好的表征GPA-CP/AE上催化氨化合成吗啉反应的进程。(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12-01)

高晓燕[10](2017)在《基于焦炭本征动力学的携带流生物质气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可再生、零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少、分布分散等特点,是唯一的可再生碳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生物质气化是一种热化学转化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生物质燃料转化成可燃气体,具有产品清洁、应用场合广等优点。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生物质焦炭的基本特性和携带流生物质气化性能对掌握生物质气化原理及提高整体气化性能指标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微型石英反应器内进行生物质快速热解实验,并对焦炭进行电镜扫描、能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等测试。首先研究了热解温度为800 oC时稻壳、玉米秸秆及桦木叁种生物质的焦炭产率和理化特性,同时研究了热解温度(700、800、900 oC)对稻壳焦炭产率和焦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叁种生物质的焦炭产率:稻壳>秸秆>桦木;稻壳、秸秆焦炭中的Si元素远大于桦木焦炭,秸秆焦炭的石墨化程度最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稻壳的焦炭产率降低,稻壳焦炭中的O/C比值、石墨化程度都减小。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气体组分分压力条件下进行生物质焦炭-CO2、焦炭-O2的热重实验,研究了焦炭异相反应的本征动力学特性。本文实验得到生物质的焦炭与CO2反应的本征活化能在160.01-238.81 k J/mol之间,本征反应级数在0.309-0.589范围内;热解温度对稻壳焦炭-CO2的本征反应速率影响小。实验得到叁种生物质焦炭-O2反应的本征活化能在在114.59-134.15 k J/mol之间,反应级数在1.431-1.981之间;此外,采用单步反应多项回归模型对稻壳、秸秆、桦木焦炭-CO2的反应过程进行模拟,从而验证了本征动力学参数及反应模型的正确性。基于欧拉-拉格朗日坐标建立携带流生物质气化的数值模型,考虑生物质在气化炉内的干燥、热解、气体反应和异相反应过程。基于焦炭反应的本征动力学参数建立焦炭异相反应的子模型来提高气化模型的精度。对不同工况下的稻壳、木屑携带流气化过程进行模拟,对比气化燃气组分和气化指标的模拟值和实验值,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基于本征动力学参数的携带流生物质气化模型可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稻壳、木屑、秸秆叁种生物质的携带流气化特性进行研究,考察气化温度、燃料颗粒直径、空气当量比以及CO2/生物质质量比等气化操作条件对气化过程的影响。在相同的气化条件下,秸秆的可燃组分最少,燃气热值、碳转化效率、冷气效率最低。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叁种生物质气化的燃气热值、产气率、冷气效率都升高;随着燃料颗粒直径的增大,生物质气化的燃气热值、产气率、碳转化效率及冷气效率都减小;随着空气当量比的增大,燃气热值和冷气效率都减小;随着CO2/生物质质量比的增大,气化燃气的CO含量、热值和碳转化效率都有极大值。结合响应曲面法和数值计算方法,以气化温度、物料颗粒直径、空气当量比以及CO2/生物质比为操作因子,基于中心复合有界设计方法对稻壳、木屑、秸秆的携带流气化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数值模拟,分别分析气化条件因子对目标响应的影响。以产气CO体积分数、产气率、冷气效率为目标函数,根据遗传算法对叁种生物质气化过程进行优化,得到叁目标优化的Pareto最优边界。(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9-01)

本征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解是生物质能转化为可利用的中间化学品的前沿技术之一。生物质热解过程中添加适当的催化剂可以有选择性的获得所需产物以及增大产率。但是不同金属盐对生物质热解产物的催化效果及催化机理并不相同。因此研究金属盐对玉米秸秆及其叁组分热解气体产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首先,在热重红外联用仪上开展玉米秸秆及叁组分等温热解的实验研究,获得热分析基础数据,为后续等温快速热解实验提供参考。研究发现,玉米秸秆叁组分的热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区别会对气体的产生过程产生影响。尽管主热解温度范围稍有差别,但是在温度超过550℃之后,玉米秸秆及叁组分的热解均已完成,这对后期的微型流化床等温热解试验温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其次,进行不同温度下玉米秸秆及叁组分热解实验,对单组分的热解气体释放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在热解实验之前对微型流化床进行调试,优化玉米秸秆及其叁组分热解时的相关实验条件,包括反应温度确定、流化气量选择、进料量等。通过气体释放特性的差异可以看出4种气体组分生成机理并不相同,这与热重实验结果一致。此外,对于每种气体组分,达到相同转化率的停留时间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说明高温对生物质热解反应的进行有益处。再次,进行金属盐催化生物质热解实验,旨在进一步掌握叁种金属盐(NaCl,K_2CO_3和Na_2CO_3)对玉米秸秆热解气体产物的催化机理。在催化热解过程中,发现添加K_2CO_3、Na_2CO_3的加入促进了挥发分中含羰基、羧基化合物的分解进而使低温时生成CO、CO_2的转化率加快;而随着温度升高,叁组分热解的相关反应都很容易发生,K_2CO_3、Na_2CO_3的参与作用并不明显,而且附着在叁组分结构空隙中的金属盐还会阻碍气体从通道中析出,使CO、CO_2的转化率减慢。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不同的是金属盐使木质素上的苯环的稠环化加剧,促进了脱氢生成H_2,进而增强了木质素热解产物H_2的强度。最后进行本征动力学分析,采用模型积分法获得气体组分的活化能E值和指前因子A值,并对各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评价,筛选出最适合的动力学模型。采用微型流化床可以克服仪器热滞后所带来的影响,获得热解本征动力学。研究发现CO和CO_2生成的活化能普遍比CH_4、H_2小,说明CO、CO_2比CH_4、H_2更容易生成。同时,添加叁种金属盐会改变气体活化能,进而影响气体产物的释放特性及转化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征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闫晓宇,王际东,黄朝林,屈一新.1-戊烯催化加氢反应本征动力学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衣雪.生物质热解气相产物析出特性及本征动力学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

[3].丁榕,张光旭,石楷华,汪义超,叶云涛.催化氧化合成过氧乙酸的本征动力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张英,厉勇,王元华.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的本征动力学实验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9

[5].赵全忠,赵祯霞,邹昀,韦藤幼,童张法.Cu-Ni/γ-Al_2O_3催化剂上二甘醇催化氨化合成吗啉的本征动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6].赵全忠.二甘醇催化氨化合成吗啉的工艺及本征动力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8

[7].顾畅,侯朝鹏,徐润,胡志海.微通道费-托合成反应规律及本征动力学[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8

[8].张文峰,黄张根,侯亚芹,韩小金.亚硫酸钠的抗氧化本征动力学[J].洁净煤技术.2018

[9].周凯彬.基于地聚物负载的高活性CuNiAl基催化剂用于氨化吗啉合成及其本征动力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7

[10].高晓燕.基于焦炭本征动力学的携带流生物质气化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黄色代表分子动力学模拟平均结构Cqui...本质动力学采样模拟的前叁个本征向量描...多铁材料中两两间存在耦合作用的叁种...本征动力学反应速率实验值与模...甲醇合成反应本征动力学实验流...本征动力学实验流程图

标签:;  ;  ;  ;  ;  ;  ;  

本征动力学论文_闫晓宇,王际东,黄朝林,屈一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