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枯萎镰刀菌论文-李恒,畅文军,陈汉清,乔帆,曾会才

香蕉枯萎镰刀菌论文-李恒,畅文军,陈汉清,乔帆,曾会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香蕉枯萎镰刀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on1,尖孢镰刀菌,基因敲除,致病性

香蕉枯萎镰刀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畅文军,陈汉清,乔帆,曾会才[1](2019)在《香蕉枯萎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mon1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表型分析及致病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笔者实验室前期蛋白质组学研究成果,发现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oc4)中的mon1基因影响了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为了研究mon1基因在Foc4侵染香蕉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了Foc4的mon1基因,并对获得的敲除突变体开展表型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与Foc4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突变体生长缓慢、菌丝变细,分支减少及产孢量降低,菌株抵抗外源氧胁迫、细胞壁穿透能力、纤维素利用能力减弱,对巴西蕉苗的致病力明显减弱。由此推测mon1基因在Foc4的生长发育、产孢及致病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热带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君君[2](2018)在《人工肽适体抑制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枯萎病是困扰热带香蕉行业多年的难题。香蕉枯萎病的致病菌是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其能侵染香蕉根部从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导致维管束木质化。由于尖孢镰刀菌是通过土壤传播,难以防治,对香蕉产业造成了毁灭性危害。香蕉枯萎病一直是热带作物病害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于香蕉枯萎病防治。人工肽适体(peptide aptamer或pepaptamers)是一种筛选自人工合成的随机氨基酸文库,可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结合靶标蛋白质的短肽,可用于研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抗菌剂。将人工肽适体应用于香蕉枯萎病防治,是香蕉产业病害防控研究的新突破。本研究基于高容量肽适体文库,在作用靶标未知的情况下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进行抑菌实验,筛选出能够特异性抑制尖孢镰刀菌,且对香蕉植株无害、环境友好型的肽适体,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抑菌实验初步筛选出对尖孢镰刀菌有抑制作用的肽适体SNP-D4,测序结果显示其全长576 bp,编码191个氨基酸,整体蛋白分子量大小为21 kDa。(2)构建SNP-D4与支架蛋白SN的原核表达载体,通过探索诱导条件,成功诱导SNP-D4和SN蛋白表达,并且获得纯化后可溶的SNP-D4和SN蛋白。(3)使用表达人工肽适体SNP-D4的细菌全蛋白提取液进行抑菌实验,发现其能将尖孢镰刀菌孢子的萌发率降低至19.60%,与PBS对照组的萌发率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而人工肽适体的支架蛋白SN并未对孢子萌发率有显着影响(处理后萌发率为72.10%),说明发挥抑菌功能的为人工肽适体SNP-D4可变肽段部分的16个氨基酸。(4)使用纯化后的SNP-D4进行梯度抑菌实验,发现SNP-D4蛋白对尖孢镰刀菌孢子的萌发率的抑制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呈浓度依赖型。使用4μM以上的SNP-D4就可以将萌发率降低到极显着水平。(5)通过平板实验探究SNP-D4能否永久性杀灭尖孢镰刀菌,结果发现,经8 μM SNP-D4处理的孢子在PDA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数极显着低于经PBS或SN处理的对照组,表明SNP-D4对尖孢镰刀菌孢子具有杀菌作用。(6)使用PI荧光染色实验研究SNP-D4能否破坏病原孢子外膜,结果发现,经过SNP-D4处理后,病原孢子能够被PI染色,在激发光下发出红色荧光,而经PBS或SN处理的阴性对照组不能被PI染色,说明SNP-D4能够破坏孢子外膜。(7)利用SNP-孢子全蛋白Pull-down实验结合质谱分析捕获并鉴定肽适体SNP-D4与病原孢子的互作蛋白,共得到8个候选互作蛋白,其蛋白编号分别为W9HRQ49、N1RI26、F9G3P4、W9PJB7、A0A0D2YBZ1、A0A0D2Y610、F9F542、X0ADE9。(8)通过卷积神经网络预测SNP-D4与病原孢子的互作蛋白,并与质谱鉴定结果比较,发现3个候选互作蛋白被重复鉴定,其中包含W9PJB7——乙醛脱氢酶蛋白,为生物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许多抗生素均通过抑制乙醛脱氢酶达到杀菌目的。(9)建立SNP-D4与W9PJB7的分子对接模型,推测SNP-D4可能通过肽环上的Thr66与W9PJB7酶催化活性中心附近的Tyr437结合,从而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导致生物体乙醇代谢受损,达到抑菌效果。(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戴亚静[3](2018)在《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根际定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Foc)侵染而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己成为影响香蕉生长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而根际促生菌在改善作物生境、防治植物病害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正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为探索应用根际促生菌防控香蕉枯萎病,首先运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分别从韭菜和香蕉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对镰刀菌有拮抗效果的菌株71株。进行细菌16s序列扩增并测序,经Blast比对后剔除重复菌株,分别筛选出对尖孢镰刀菌生理4号小种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3株,分别为来自于香蕉根际土壤的菌株M8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ens)、来自于韭菜根际土壤的菌株C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C14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进一步将筛选的3株菌株M8、C5、C14接种处理香蕉苗后,3株菌株不仅对香蕉生长有明显的促进效果,还能诱导提高香蕉抗病相关指标,增强香蕉抵抗香蕉枯萎病的能力。由此,初步认定叁株菌株可作为香蕉根际促生菌,进行后续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与CK相比3株菌株能显着促进香蕉株高增高、假茎围增粗,并能促进香蕉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对香蕉生长有明显的促进效果;(2)菌株M8和C5接种处理能明显提高香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香蕉抗病相关酶活指标,增强香蕉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病能力;(3)对抗病相关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发现,叁种根际促生菌能诱导香蕉MaPR-2,MaPPO,MaMBL和MaPOD基因表达,增强香蕉抗病性;(4)对香蕉接种FOC后的感病指数分析显示,与未经促生菌诱导处理的对照(发病率43.4%)相比,接种促生菌能显着降低枯萎病发病率,C5处理后香蕉发病率为21.8%,M8处理后发病率为24.5%,C14处理后发病率为30.1%;(5)利用绝对定量PCR检测发现,与未种植香蕉的对照土相比,香蕉根际土壤中菌株M8、C5、C14的数量显着增加,表明叁株菌株在香蕉根际可以定居、繁殖。最后,收集香蕉根系分泌物和残茬降解物处理叁种促生菌,发现香蕉根系分泌物和残茬降解物均能明显促进M8、C5和C14的生长。进一步选出香蕉根系分泌物中代表性有机酸,分别外源添加处理3种促生菌发现:(1)苹果酸、水杨酸、阿魏酸和草莓酸能明显促进M8的生长,而对羟基苯甲酸对M8的作用效果不明显;(2)苹果酸能明显促进C5的生长,而水杨酸、阿魏酸、草莓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C5的作用效果不明显;(3)苹果酸、水杨酸、阿魏酸、草莓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均能促进C14的生长。本研究最终筛选到了 3株能在香蕉根际定殖并能增强香蕉抗镰刀菌枯萎病的根际促生菌;另外,还从根系分泌物的角度对3种菌株的定殖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不仅为生态防控香蕉枯萎病提供菌株借鉴,也为探索生防菌在田间的有效定殖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李春强[4](2017)在《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的枯萎镰刀菌致病及香蕉抗病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w f.sp.cubense,Foc)引起的土传维管束香蕉病害,已经对全球香蕉产业造成严重影响。由于香蕉抗性栽培品种的缺乏,以及对香蕉抗病和病原菌致病分子机理的不清楚等原因,目前还没有真正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了解香蕉抗枯萎病的分子机理,本研究在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菌株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Foc4和Foc1侵染过程的基础上,进行香蕉转录组和病原菌处理后的香蕉数字表达谱分析。同时,为了阐明枯萎病菌的致病分子机理和分析香蕉-Foc互作,开展了 Foc4和Foc1分别与巴西蕉共培养的培养液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为香蕉抗病品种培育提供方向及防治药物开发提供靶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GFP标记的Foc1和Foc4菌株,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发现,侵染之后,Foc1和Foc4均能够粘附巴西蕉根毛和根表皮细胞,并随后均能够侵入根的维管束组织。侵染2个月后,在巴西蕉球茎的维管束中观察到Foc4却没有观察到Focl。同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Foc4能够经过细胞间隙和伤口侵入巴西蕉根表皮,而Focl主要经过伤口不能经过细胞间隙侵入巴西蕉根表皮。表明在侵染香蕉的过程中,枯萎病菌直接的细胞间隙侵入和球茎维管束定殖是成功侵染的关键步骤。(2)通过转录组分析鉴定获得至少842个在之前的香蕉基因组中没有被注释的潜在新基因。通过数字表达谱分析发现,Focl与Foc4侵染的香蕉基因表达模式相似。Foc侵染诱导许多防卫相关基因表达,包括PR基因(如thaumatin-like)、植保素和苯丙酸类合成基因(如PAL)、以及细胞壁加强基因(如lignin-forming anionic peroxidase)等;涉及乙烯生物合成和信号途径的许多基因被强烈诱导。表明这些基因及代谢途径参与香蕉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响应。(3)对于枯萎病菌,通过iTRAQ定量蛋白质组分析发现,Foc侵染香蕉后,病原菌中β-l,3-葡糖基转移酶、部分过氧化物酶类、能量合成相关酶、蛋白合成相关酶、激酶、胁迫蛋白(stressprotein 18)和毒素相关蛋白上调表达。其中,一些过氧化物酶类、能量合成相关酶、蛋白合成相关酶在Foc4中上调而Focl中下调或没有明显变化。Foc4中的这些酶在侵染巴西蕉的过程中较Focl响应更加强烈,可能是Foc4能够使巴西蕉成功致病而Focl却不致病的原因所在。(4)对于香蕉,蛋白质组分析发现,植物凝集素和一些与活性氧(ROS)产生有关的过氧化物酶类,病原菌感染后均上调;参与泛素途径的PUB13只在Foc1感染后上调。推测这些蛋白,特别是PUB13,在巴西蕉抗Foc1过程中起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符来荣[5](2016)在《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海南省昌江县发生较为严重的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特征特性以及发生条件作了介绍,并针对其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方法。(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6年12期)

符冬妹,陈汉清,郭素霞,王婷婷,曾会才[6](2015)在《香蕉枯萎镰刀菌致病性快速测定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致病性变异突变体库是研究香蕉枯萎镰刀菌致病机理的有效方法,此方法需要对大量突变体进行致病性测定,经典的根部接种测定方法耗时长达40 d,工作量十分巨大。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致病性测定方法是高效建立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性变异突变体库的关键。本研究以香蕉巴西蕉和粉蕉叶片为材料,采用香蕉离体叶片分别接种香蕉枯萎病菌1号小种、4号小种、致病性丧失突变体、致病性严重减弱突变体,分别置于20℃、25℃、30℃、35℃、37℃条件下进行保湿培养3 d、5 d、7 d,观察发病情况,测定病斑大小。并通过根部接种法对离体叶片接种法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离体叶片测定法和根部接种法测定的结果一致,最佳致病温度30℃。从而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香蕉枯萎病突变体致病性测定方法(离体叶片接种法)。运用该法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准确、可靠、快速和简便测出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性,大大提高了突变体致病性测定筛选的效率。(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02期)

赵惠[7](2014)在《香蕉在尖孢镰刀菌枯萎病胁迫下的数字基因差异表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维管束系统性真菌病害,其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可借助于土壤、灌溉水、雨水和染病香蕉材料等进行传播。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典型的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近年来,该病害在全世界各香蕉产地频繁爆发,已对香蕉的生产和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目前,关于香蕉与尖孢镰刀菌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还不多,研究香蕉与尖孢镰刀菌互作的分子机制对于香蕉枯萎病的研究与防治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技术,对香蕉接种病原菌之后的基因差异表达谱进行研究,探讨香蕉与尖孢镰刀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香蕉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共得到24,914,334条可用reads,其中香蕉与尖孢镰刀菌互作0h、4h、24h和6d分别有Total reads5,888,335、5,893,272、6,964,634、6,168,093条,其中能与参考基因或参考基因组完成匹配的reads分别是3,495,218、3,283,752、4,213,136、3,635,245条和4,686,660、4,704,901、5,602,183、4,910,086条;能发生唯一匹配(unique match)的reads分别有3,432,075、3,222,116、4,126,345、3,570,754条和4,475,367、4,347,173、5,405,161、4,565,327条。2)通过对香蕉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得到Oh(BCK)与4h(B4h)、24h(B24h)、6d (B6d)的数字基因表达谱。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当筛选的差异表达倍数大于2倍时,BCK VS B4h中,香蕉叶片在接种尖孢镰刀菌4h后上调基因有4072个,下调基因有2369个,分别占差异表达基因总数的63.22%和36.78%; BCK VS B24h中,上调基因有2355个,下调基因有1267个,分别占差异表达基因总数的65.02%和34.98%;BCK VS B6d中,上调基因有4899个,下调基因有2289个,分别占差异表达基因总数的68.02%和31.98%。当筛选的差异表达倍数大于4倍时,BCK VS B4h中,香蕉叶片在接种尖孢镰刀菌4h后上调基因有1721个,下调基因有1288个,分别占差异表达基因总数的57.19%和42.81%;BCK VS B24h中,上调基因有690个,下调基因有427个,分别占差异表达基因总数的61.77%和38.23%; BCK VS B6d中,上调基因有1835个,下调基因有1383个,分别占差异表达基因总数的57.02%和42.98%。3)对BCK VS B4h、BCK VS B24h、BCK VS B6d叁组比较中,对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pathway通路进行分析,一共筛选出185个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4)挑选了20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进行RT-PCR验证,以确定香蕉数字表达谱测序结果的真实性。由于这些显着差异表达基因都参与在香蕉与尖孢镰刀菌互作的过程中,所以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揭示香蕉与尖孢镰刀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4-06-01)

邱晓聪[8](2013)在《利用几丁质和镰刀菌酸降解菌防控香蕉枯萎病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 race4)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先后在我国广东、海南、福建、广西、云南等香蕉主产区发生,并迅速扩散,严重威胁着我国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热带果树病害课题组已有工作基础上,针对病原真菌细胞壁和枯萎病菌毒素降解途径选择性筛选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微生物,探索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控技术。分别从海南省及广东部分地区香蕉枯萎病发病严重地区健康植株采集样品中分离获得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稳定好、环境适应性强的生防菌株2株,初步开展其控害相关基础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生防微生物采集、分离、筛选结果:从海南省和广东省部分地区35个样品采集地不同香蕉品种中的根部和根际土中共分离到有降解几丁质能力的菌株121株,耐镰刀菌酸菌株9株。经对峙培养获得20株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菌株,其中从香蕉根部分离获得既可降解几丁质又可降解镰刀菌酸的菌株1株(命名为TY);从香蕉根际土中分离获得降解几丁质能力强、对香蕉枯萎病菌抑菌效果稳定、活性也较强的菌株1株(命名为DF)。具较好活性菌株鉴定结果: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特性,结合16S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来的2个菌株进行鉴定,TY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NCBI登录号为KC790448); DF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NCBI登录号为KC790449).生物学研究结果:以LB为基础培养基测定这2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TY和DF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33-35℃、28-35℃;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和甘露醇;最适合氮源均为为脲(尿素);最适合生长pH值都是7。在不同条件下拮抗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菌株以LB培养基的培养物抑菌能力最强;TY菌株在pH值为5条件下抑菌效果最好,DF菌株在pH值为6时抑菌效果最好;TY和DF菌株28℃条件下达到最好的抑菌效果。菌株TY和DF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测定结果:两种菌株无菌滤液的抑菌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日光、紫外光、热、酸碱度稳定性和耐贮藏性。TY和DF菌株对香蕉枯萎病菌拮抗机制初步研究结果:对香蕉枯萎病菌形态观察结果表明,两种菌株所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可造成香蕉枯萎病菌(FOCrace4,编号为R4-37)菌丝发生膨大,凸起变形,原生质外漏造成菌丝中空于枯。对分生孢子萌发产生影响,使其分生孢子牙管变长,畸形分支,孢子两边萌发;TY菌株降解香蕉枯萎病菌毒素的测定表明:TY菌株对香蕉枯萎病菌毒素有较好的降解作用,在5天之后,1ml的接菌量(108CFU/ml)对商品FA(200ug/ml)降解率为97.47%;在5天之后,1ml的接菌量(108CFU/ml)对粗毒素(234ug/ml)降解率为81.41%。盆栽苗生防菌株定殖实验研究结果:通过抗生素药物利福平(Rifampicin,Rif)得到抗Rif200pμg/ml的稳定突变菌株RTY和RDF。采用伤根接种法,以5m1的接菌量(108CFU/ml)接种于盆栽苗根部,结果表明TY和DF菌株都可稳定定殖于香蕉根部及根际土中,在接种35天内,两种菌株定殖菌量都呈波浪式变化,先下降然后上升最后趋于稳定。两种菌株在根中的定殖量可达到104数量级,而在根际土壤中定殖量可达到105数量级。温室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初步结果:两种菌株对香蕉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当用生防菌(5ml,108CFU/ml)与病原菌(5m1,5.0×106个分生孢子/mL)以1:1的比例接种,温室盆栽60天时,以先接两种生防菌(TY+DF)两天后再接种病原菌的方法处理最好,防效可达59.26%,显着高于对照多菌灵800液(44.44%);种植于香蕉枯萎病发病严重区的盆栽苗,每个月添加一次生防菌(10ml,108CFU/ml),在种植5个月后,以TY+DF混合菌株的处理最好,田间香蕉外部症状防效可达51.61%。(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3-06-01)

张茂星,陈鹏,张明超,阮云泽,李荣[9](2013)在《硝/铵营养对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平板培养,研究了不同硝/铵配比的氮源,以及不同的pH对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所有不同硝/铵配比处理中,低pH(pH=4)均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在相同pH值条件下,100%铵态氮处理中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菌落直径均小于4 cm;2)在不同浓度铵处理后,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在铵态氮大于5 mmol/L时受到强烈的抑制;3)通过模拟植物细胞壁被尖孢镰刀菌侵染并穿透的过程中发现,尖孢镰刀菌在100%铵态氮处理下不能穿透赛璐膜。本研究结果说明,铵态氮能够控制香蕉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并抑制其侵染穿透寄主细胞壁。(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陈德强[10](2012)在《木霉防治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是中国最大的香蕉种植基地,尤其是反季节香蕉的优良种植地。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引起的土传病害,已在海南造成相当大的危害,香蕉种植面积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减少,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木霉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害生防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容易分离培养,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主要从海南儋州、乐东、文昌等县的香蕉种植园采集土样,从中分离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木霉,经对峙培养、挥发及非挥发性物质抑菌实验、盆栽苗防病试验、与香蕉分泌物亲和性试验,获得防效好的木霉菌株。经过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采集土样147份,共分离木霉247株,被鉴定为五个主要木霉种: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棘孢木霉(T.asperellum)、康氏木霉(T.koningiopsis)、黄绿木霉(T.aureoviride)、绿色木霉(T.viride),其中棘孢木霉和康氏木霉占了总分离株数的45%;通过与尖孢镰刀菌FOC4-R2进行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病原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木霉菌75株,结合体外拮抗作用及综合评价,最终选出10株对尖孢镰刀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木霉菌;比较不同木霉菌株对香蕉根际分泌物的亲和能力,发现木霉T2024对香蕉根际分泌物的亲和能力比较强。2、对五个木霉种代表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表明,不同代表株在接触酶、明胶水解、淀粉水解、纤维素分解、果胶水解等试验中都表现出阳性,说明木霉菌属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水解酶;几丁质酶活及其最适反应条件测定发现,10株供试木霉菌表现出较高几丁酶活,产酶高峰出现在72h和120h,最适酶活反应条件为45~55℃,pH6.0-7.0。3、对木霉生防机理研究表明,木霉菌对尖孢镰刀菌有很强的空间竞争作用和寄生作用;木霉菌代谢物对尖孢镰刀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大部分都达到50%以上,总体来说,木霉难挥发性代谢物抑菌效果明显的高于易挥发性代谢物质;另外,木霉T2024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病原FOC4-R2孢子萌发,发酵原液及2倍稀释液抑制率都达到90%以上,能使病原孢子缢缩、扭曲、膨胀及变形;但木霉发酵液活性物质热稳定性一般,处理温度高于70℃时,抑菌效果急速下降,而且易受一些物理因素影响而失活,常温下不耐贮存。4、木霉T2024液-固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与蔗糖是比较理想的外加碳源,酵母膏为最佳外加氮源,产孢量达4.7×109cfu/ml,碳氮比在10:1至15:1之间较为合适,产孢量分别为5.5×109cfu/ml和5.0×109cffu/ml,无机盐的添加对木霉的产孢量影响显着,木霉菌T2024最适生长温度28℃,温度过低,生长缓慢,产孢量低,温度过高,菌体较快老化衰亡,其次最适pH范围在6.5~7.5之间,T2024液体发酵培养时,第3d开始产孢,第6d产孢量最大,光照能促进木霉菌产孢;另外,固体发酵培养试验结果发现,麸皮与稻壳以1:4比例混合最适合木霉菌生长繁殖,产孢量达2.8×109cfu/g,在固体发酵培养中,培养基含水量按25%,接菌量为6%时,产孢量最大。5、盆栽苗试验,经木霉T2024预处理后的盆栽苗发病率可以控制在20%以下,菌株T2002、TN3、TN7、LJi、T2026、LB3、BB2、BB5、LB13、T2024防病效果都达到70%以上;相关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经木霉T2024+病原FOC4-R2发酵液处理的幼苗,其POD、PPO、PAL酶活性均在喷施处理3-6天后达到了最大值,且在整个处理期间,各处理防御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定植测定表明木霉菌在无菌土中具有一定的定殖能力。(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2-05-01)

香蕉枯萎镰刀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香蕉枯萎病是困扰热带香蕉行业多年的难题。香蕉枯萎病的致病菌是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其能侵染香蕉根部从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导致维管束木质化。由于尖孢镰刀菌是通过土壤传播,难以防治,对香蕉产业造成了毁灭性危害。香蕉枯萎病一直是热带作物病害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于香蕉枯萎病防治。人工肽适体(peptide aptamer或pepaptamers)是一种筛选自人工合成的随机氨基酸文库,可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结合靶标蛋白质的短肽,可用于研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抗菌剂。将人工肽适体应用于香蕉枯萎病防治,是香蕉产业病害防控研究的新突破。本研究基于高容量肽适体文库,在作用靶标未知的情况下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进行抑菌实验,筛选出能够特异性抑制尖孢镰刀菌,且对香蕉植株无害、环境友好型的肽适体,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抑菌实验初步筛选出对尖孢镰刀菌有抑制作用的肽适体SNP-D4,测序结果显示其全长576 bp,编码191个氨基酸,整体蛋白分子量大小为21 kDa。(2)构建SNP-D4与支架蛋白SN的原核表达载体,通过探索诱导条件,成功诱导SNP-D4和SN蛋白表达,并且获得纯化后可溶的SNP-D4和SN蛋白。(3)使用表达人工肽适体SNP-D4的细菌全蛋白提取液进行抑菌实验,发现其能将尖孢镰刀菌孢子的萌发率降低至19.60%,与PBS对照组的萌发率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而人工肽适体的支架蛋白SN并未对孢子萌发率有显着影响(处理后萌发率为72.10%),说明发挥抑菌功能的为人工肽适体SNP-D4可变肽段部分的16个氨基酸。(4)使用纯化后的SNP-D4进行梯度抑菌实验,发现SNP-D4蛋白对尖孢镰刀菌孢子的萌发率的抑制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呈浓度依赖型。使用4μM以上的SNP-D4就可以将萌发率降低到极显着水平。(5)通过平板实验探究SNP-D4能否永久性杀灭尖孢镰刀菌,结果发现,经8 μM SNP-D4处理的孢子在PDA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数极显着低于经PBS或SN处理的对照组,表明SNP-D4对尖孢镰刀菌孢子具有杀菌作用。(6)使用PI荧光染色实验研究SNP-D4能否破坏病原孢子外膜,结果发现,经过SNP-D4处理后,病原孢子能够被PI染色,在激发光下发出红色荧光,而经PBS或SN处理的阴性对照组不能被PI染色,说明SNP-D4能够破坏孢子外膜。(7)利用SNP-孢子全蛋白Pull-down实验结合质谱分析捕获并鉴定肽适体SNP-D4与病原孢子的互作蛋白,共得到8个候选互作蛋白,其蛋白编号分别为W9HRQ49、N1RI26、F9G3P4、W9PJB7、A0A0D2YBZ1、A0A0D2Y610、F9F542、X0ADE9。(8)通过卷积神经网络预测SNP-D4与病原孢子的互作蛋白,并与质谱鉴定结果比较,发现3个候选互作蛋白被重复鉴定,其中包含W9PJB7——乙醛脱氢酶蛋白,为生物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许多抗生素均通过抑制乙醛脱氢酶达到杀菌目的。(9)建立SNP-D4与W9PJB7的分子对接模型,推测SNP-D4可能通过肽环上的Thr66与W9PJB7酶催化活性中心附近的Tyr437结合,从而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导致生物体乙醇代谢受损,达到抑菌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蕉枯萎镰刀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恒,畅文军,陈汉清,乔帆,曾会才.香蕉枯萎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mon1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表型分析及致病力测定[J].热带生物学报.2019

[2].黄君君.人工肽适体抑制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8

[3].戴亚静.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根际定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4].李春强.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的枯萎镰刀菌致病及香蕉抗病分子机理研究[D].海南大学.2017

[5].符来荣.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技服务.2016

[6].符冬妹,陈汉清,郭素霞,王婷婷,曾会才.香蕉枯萎镰刀菌致病性快速测定方法的建立[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7].赵惠.香蕉在尖孢镰刀菌枯萎病胁迫下的数字基因差异表达谱分析[D].海南大学.2014

[8].邱晓聪.利用几丁质和镰刀菌酸降解菌防控香蕉枯萎病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3

[9].张茂星,陈鹏,张明超,阮云泽,李荣.硝/铵营养对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

[10].陈德强.木霉防治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研究[D].海南大学.2012

标签:;  ;  ;  ;  

香蕉枯萎镰刀菌论文-李恒,畅文军,陈汉清,乔帆,曾会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