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1]2004年在《海因清洁生产工艺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海因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活性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化工以及纺织行业。本文全面综述了海因的性质、用途以及制备的发展概况;对常压法制备海因进行了工艺条件考察;首创自制新型的反应装置——填料塔制备海因,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反应器,使其变为滴流床反应器,并通过与常压釜式反应器串连,利用常压釜式反应器排出的尾气成功制备了产物海因,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该方法高效清洁,气体可以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清洁生产工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包括: 进行了常压釜式反应器制备海因的研究。采用羟基乙腈和碳酸氢铵为原料,加入 66ml 羟基乙腈,碳酸氢铵 150g,CO2流量 0.25m3/h, 通入 4h,反应温度为85℃,时间 4h,此时海因对羟基乙腈收率为 85.8%。 对海因合成的清洁生产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对利用两种气体为原料制备海因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以羟基乙腈和NH3、CO2为原料,NH3流量0.25m3/h,通入约 1h, CO2流量 0.25m3/h, 通入约 3h,反应温度为 85℃,时间 3h,此时海因对羟基乙腈收率为 80.3%;接着利用自制的填料塔,采用 L2 型拉西环,填料方式为乱堆,填料量约 150g,气液两相采用逆流方式, NH3通入速度为 0.2m3/h,通入时间约 1h 左右,CO2则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一直保持 0.3 m3/h 的速度通入,液相进料速度在 135-180ml/h 之间,夹套的加热温度控制在 80-100℃之间,此时海因对羟基乙腈收率为 69.4%;利用釜式反应器与滴流床串连制备海因时,采用S3 型固体酸替代原先的惰性磁环,填料量 200 克,气液两相采用逆流方式,混合气体气速 0.5m3/h,液相进料速度在 150ml/h 左右,夹套的加热温度控制在 100℃左右,此时海因对羟基乙腈最高收率为 65.8%。 本文首创了填料塔和滴流床制备海因的方法。利用新型反应器,不仅可以连续、高效的获得海因,还可以使反应气体循环利用,并且避免使用大量的无机酸,做到无废气废液排放,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该研究国内未见报道,具有创新性。
任旭康[2]2010年在《海因衍生物与5-氯水杨酸的合成研究》文中认为绿色化学、清洁生产是有效防止工业污染,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重要生产手段。对海因衍生物和5-氯水杨酸的应用、合成路线作了详细的文献综述,遵循绿色化学原理研发5-溴乙基海因和5-氯水杨酸的合成工艺。在研究、比较分别以氰基乙酸乙酯与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合成5-溴乙基海因合成路线的基础上,确定了一条改进的以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经缩合、氨解、环合和开环4步反应来制备5-溴乙基海因的技术路线。探讨了反应溶剂、反应时间、物料比及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明确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反应总收率为64.5%。此新合成工艺缩短了反应步骤,收率高;避免了使用传统工艺所需的溴素、醇钠,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操作的危险性,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确定了2,5-二氯甲苯转化为5-氯水杨酸的技术路线:经光氯化、催化水解、乌尔曼反应和酸化4步反应。探讨了各反应的影响因素,得到了一条清洁的合成路线,反应总收率为80%。重点研究了适合乌尔曼反应的催化剂、催化体系、反应条件。本技术路线成功实现了把经济价值相对较低的2,5-二氯甲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5-氯水杨酸的目的。
唐绍均[3]2007年在《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制度是指国家为了应对废弃产品问题所制定或认可的,用以引导、促进与强制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义务)的一系列法律规范。详言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大致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生产者的延伸责任;具体包括了生产者应对废弃产品问题的源头预防责任、产品环境信息披露责任和废弃产品回收、处置与循环利用责任;(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调整机制;具体包括了用以引导、促进与强制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行政管制机制与经济调节机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消除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弃机动车、废弃包装物等废弃产品的环境影响而建立的一项新制度,它的产生源于日益严峻的废弃产品问题,它的制度功能在于应对日益严峻的废弃产品问题。所谓废弃产品问题就是指产品在消费后阶段被消费者废弃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废弃产品问题的产生既与消费者的随意丢弃行为有关,也与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有关(即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承载了大量的资源以及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甚至还与国家的废弃产品管理法律规范的缺失以及废弃产品处置方法的失当有关,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产品的资源需求量、废弃产品潜在致污能力的无限增长与自然自身的有限性(即自然的资源稀缺性与环境自净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需求无限而自然供给却有限,成了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单纯的“末端治理”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废弃产品问题,为此,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产品的资源需求与产品的潜在致污能力两方面入手,规定生产者(制造商与进口商)需为应对废弃产品问题承担延伸责任,要求生产者对废弃产品加以回收、循环利用实质上就是在开辟资源的“第二来源”,要求生产者对废弃产品问题实施源头预防、对废弃产品加以回收处置实质上就是在建立废弃产品环境污染治理的“第二途径”,使“生产对资源的需求量同环境对资源的可供量之间保持平衡”,使“生产和生活废弃产品的排放量不超过环境容量的极限”,实质上是一项通过创建“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人工生态平衡”来缓解自然的环境资源压力的制度安排。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源于1988年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环境经济学家托马斯?林赫斯特(Thomas . Lindhquist)首次提出的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概念,EPR的核心思想就是生产者应该为应对废弃产品问题承担延伸责任,至于延伸责任的内容和范围,托马斯教授、经合组织、欧盟以及美国所界定的EPR还略有差异。尽管如此,生产者责任延伸(EPR)的基本含义应该是一致的,即“生产者应当承担延伸责任”,换言之,对延伸责任的内容和范围界定存在差异并不应当影响我们对生产者责任延伸(EPR)概念的界定。适用于包装物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于1991年在德国的《包装物法令》(the German Packaging Ordinance)中得以最早建立,紧接着,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发达工业化国家也仿效德国建立了适用于特定废弃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目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已经风靡西方发达国家,适用该制度的废弃产品范围正得以逐步扩大。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落实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之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责任的具体制度,生产者承担的延伸责任,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将生产者的延伸责任转化为生产者的法定义务,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际上乃企业社会责任法运动的结果。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既可能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同时也产生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产品;既可能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也向市场投放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产品。排放到环境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可能马上对环境造成影响,产生生产负外部性,而投放到市场的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产品往往还需经过储运、消费等环节,直到被废弃后才会被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造成影响,亦产生生产负外部性。所以,废弃产品问题实质上也是一种环境负外部性问题,既包括消费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也包括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但主要是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将成为生产者的生产负外部性内部化的有力手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既遵循了生态规律,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为直接目标,又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生产者在实施生产行为与享有环境权的同时承担延伸责任,既体现了生产者环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也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公众环境权的保护。所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外部性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以及环境权理论表明了生产者为应对废弃产品问题承担延伸责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当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理论基础。延伸责任是生产者为应对废弃产品问题所需承担的延伸义务,既包括了源头预防责任(譬如实施产品环境化设计的责任、选用清洁原料的责任、采用清洁工艺的责任以及生产清洁产品的责任等内容,目的在于减少产品的资源承载量与降低产品的潜在致污能力),也包括产品环境信息披露的责任(譬如产品环境危害警示责任与废弃产品回收、处置与循环利用信息标注责任等内容,目的在于为日后承担回收、处置、循环利用责任作好充分的准备与提供必要的便利),还包括废弃产品回收、处置与循环利用责任。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既是对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贯彻,也是对环境资源问题“末端治理”模式的否定。目前,各国用以引导、促进与强制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的法律手段主要有经济调节手段(包括押金——退款机制、废弃产品收集与处置费、财政信贷优惠、税收减免、优惠与专项补贴、租约或服务经济机制等)与行政管制手段,由此形成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经济调节机制与行政管制机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经济调节机制与行政管制机制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混合调整机制”。针对日渐严峻的废弃产品问题,我国也通过立法逐步确立了生产者的源头预防责任、产品环境信息披露责任与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责任等叁方面的延伸责任,建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雏形,对我国的废弃产品问题作出了回应。但目前我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还存在诸如内容散乱、对生产者的界定不够具体、对生产者的延伸责任规定不够全面、缺乏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混合调整机制”以及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刚性约束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亟需从确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总体框架、具体界定生产者及其延伸责任以及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混合调整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徐亚荣[4]2005年在《苯甘氨酸、对氯苯甘氨酸合成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DL-苯甘氨酸(DL-phenylglycine)的一个对映体左旋苯甘氨酸可用于合成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头孢氨卞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DL-对氯苯甘氨酸(DL-P-chlorophenylglycine)是许多农药的反应原料。例如,溴虫清,它是一种重要的农药中间体。目前这两种物质在工业上的生产以Bucherer-bergs法为主,以苯甲醛、对氯苯甲醛为主要原料和氰化钠、固体铵盐和氨反应,生成苯海因,然后碱性水解酸化,即可得到苯甘氨酸类产品。此工艺路线虽然成熟,但存在两个缺点。第一,在反应过程中使用剧毒物质氰化钠,劳动保护要求高,合成步骤长,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第二,水解反应需要加压给生产带来许多不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迫切寻求一条绿色的苯甘氨酸类产品的合成工艺路线。本文研究的苯甘氨酸类产品的合成工艺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路线,因此本课题开展对苯甘氨酸类产品的合成方法有很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本文建立了DL-苯甘氨酸,DL-对氯苯甘氨酸的分析方法,采用红外光谱对合成的产品做定性分析,选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反应的中间过程进行跟踪分析,考察了检测波长、流动相组成、流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寻找适宜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对DL-苯甘氨酸的多种合成路线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比较,重点研究了氯仿法合成苯甘氨酸的工艺,这是一条对环境友好的工艺路线,该工艺采用相转移催化剂,以苯甲醛为主要原料,与氯仿、氢氧化钠、碳酸氢铵等反应一步合成苯甘氨酸。合成过程中不再使用剧毒物质氰化钠,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使用的原料易得,价格低廉,反应条件温和,有利于生产管理和降低成本。本文对DL-对氯苯甘氨酸合成反应收率的影响因素做了单因素探讨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合成反应中间过程进行跟踪分析,考察了各影响因素对产品收率影响的规律。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分析研究了影响DL-对氯苯甘氨酸收率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最佳合成反应条件。同时从工程和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考虑,将合成反应的母液循环利用,以减少废水的排放并充分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和中间产物,实现清洁生产。
王立辉[5]2015年在《甘氨酸的生产技术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简述了甘氨酸在食品、医药、饲料、农药等方面的应用,综合论述了目前甘氨酸的不同生产技术的优缺点,系统介绍了国内甘氨酸的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
王杰[6]2012年在《胶粉生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工程学科在国外企业多种领域中大量成功的应用,其重要性越来越被认可。目前,国内一些大中型制造企业,已将工业工程作为独立的部门,负责对企业的现场管理,并取得较好的效益。但对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引入工业工程学科是比较困难的。首先,这些企业不了解这个学科是做什么的;其次,不认为做些小的改进能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最后,认为IE工作比较容易,不需要专门有人来从事这项工作。这些观念严重地阻碍了工业工程学科在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使得公司的竞争力无法适应当代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本论文是以TJJD胶粉厂为研究对象,对公司的生产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找出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再结合公司所给出的要求,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为前提,利用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如5W1H、ECRS、SLP、6S管理等等,以及相应的机械知识和软件,如AUTOCAD、Pro/E软件,对生产线进行了重新设计与改进。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叁方面的工作:第一,分析了现场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次对公司内部的物流进行优化,并最终设计出了新的厂区布置方案;第二,对生产线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改进了胶粉生产线的生产工艺路线,提高了设备利用率,改善了现场的生产环境等等;第叁,引入了6S管理方法,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壮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工业工程学科的相关技术在该生产条件落后的传统胶粉企业中的成功应用,为工业工程学科在国内中小型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典范,也为国内中小型企业向世界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楠[7]2014年在《二十世纪德国家用电器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二十世纪德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二十世纪德国家用电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国内外学界关于二十世纪德国家用电器设计的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研究价值与意义,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二十世纪德国家用电器的发展与德国社会生活对家用电器的影响;第叁章对二十世纪德国的照明电器、影音电器、厨房电器与卫浴电器等代表性家用电器进行了分类研究,概括了德国家用电器产品在材料、装饰、技术的功能主义,产品造型结构、色彩的理性主义,电器系统化设计以及机器美学方面的设计特征;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二十世纪德国家用电器设计的影响,德国与美国、日本同时期家用电器产品的比较,以及对当代中国电器产品的借鉴意义。
于晓晓[8]2011年在《新型安全系统工程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安全系统工程方法是安全科学领域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危险性分析及安全评价最重要的手段。目前国内外现有安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具有共同的缺点,其分析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析者本人的因素,如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经验和阅历,因而呈现出较大的主观性。本论文提出并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安全系统工程方法——叁维分析法。论文在对现有安全系统工程方法主观特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叁维分析法的思想:即将任何系统的危险性都可以看成是系统固有的危险性和人机交互作用所引发危险性的集合;固有危险性是指系统作为一种自然存在所固有的危险性,这些危险性存在于客观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从时问与空间的视角思考、分析、查找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可以得到最客观的结果,该结果不会因分析者的不同而不同;人机交互作用引发危险的本质原因可归结为管理。时间、空间与管理既是叁维分析法分析的叁个维度。论文从维度涵义的定义、单维度坐标及其内容的解析、二维坐标复合方法的研究、叁维坐标复合方法的研究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叁维分析法的思路与方法;在对叁维分析法计算机辅助分析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初步将叁维分析法开发成计算机软件。该软件可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输出系统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清单(工作表)。本文所研究的叁维分析法可获得客观、系统、全面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结果。该方法尚未见诸国内外文献报道。
董宁宁[9]2012年在《300吨/年呋喃妥因GMP标准车间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呋喃妥因作为硝基呋喃类抗菌药物的原料药,价格较低,药效稳定,是治疗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盂炎等尿路感染的治疗和预防首选药。呋喃妥因市场前景非常可观,符合USPS32标准、EP6标准的呋喃妥因在欧美等国的市场容量超过1000吨/年,销售额在2亿美元以上,并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药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版GMP的实施对新建原料药车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建呋喃妥因车间要想顺利通过GMP认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必须要按照GMP及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本设计是以年产300吨呋喃妥因为生产目的而进行的GMP标准车间的设计。本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呋喃妥因工艺路线选择、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工艺设备选型与计算、车间布置设计、劳动安全及其它非工艺设计等内容。本设计所采用的生产工艺为:水合肼、尿素和丙酮在一定条件下经缩合反应制得丙酮缩氨基脲;然后丙酮缩氨基脲与氯乙酸甲酯发生反应,再经盐酸水解制得1-氨基乙内酰脲;最后,5-硝基糠醛二乙酯经盐酸水解所的产物与1-氨基乙内酰脲反应制得呋喃妥因。其中,丙酮缩氨基脲收率为:88%,1-氨基乙内酰脲收率为:88%,呋喃妥因收率为:90.9%,最终收率为70.2%。该生产工艺的特点:工艺流程短,不需要精制处理,杂质含量少,“叁废”处理量少,设备投资少且能直接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本设计是在原有旧车间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这样可以省去一部分建设费用。原有车间的空间结构不是按照新车间项目的标准进行设计的,因此在旧车间上进行新车间设计,不仅要考虑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等要求,还要结合原有车间本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使新建车间充分利用旧车间的有效空间。本设计选用的数据参照原呋喃妥因车间资料及相关手册。车间布置、设备选型均在反复讨论及测量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新建车间顺利施工,车间运行情况良好。
江丽[10]2016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从纵向上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演进轨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叁个阶段。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萌芽主要集中于其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及短暂的"《莱茵报》时期"。出身工厂主家庭的恩格斯由于亲眼目睹工人被剥削的非人遭遇,转而抨击资本主义对外部自然及工人自身自然的双重迫害,其生态思想正萌生于此。伴随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完成,他们主要阐述"自然-人-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指出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现实的变革实践,代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彻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和谐。晚年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建立在更为系统完备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第二章和第叁章主要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提出"生态"的术语或概念,但其诸多着作中却蕴含极为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两章以马克思恩格斯各个时期的相关理论文本为依据,分别从生态要素论、生态危机论、生态经济论、生态社会论、生态伦理论及生态审美论等六个方面对其生态思想进行尽可能深入的横向阐明,以展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深刻意蕴。第四章主要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前提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视和回应的理论问题是如何理性认识与科学检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与实践追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与一球两制之间的生态环境博弈背景下的种种问题。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之间在理论上是内在契合的,二者在实践中的不契合恰恰源于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背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理性认识诸多制约因素,同时也须正视诸多现实契机,积极迎接挑战,抓住重要机遇,坚持道路、理论和制度"叁个自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等优势,建设"美丽中国"和"绿色中国",把"生态大国"转变成"生态强国"。第五章主要阐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结合自身国情和具体实际,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理论总结和深化。本章从人口资源环境观、发展观、科技观等叁个维度概括提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六章主要阐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提出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前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力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等四个环节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为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海因清洁生产工艺的初步研究[D]. 周治. 南京工业大学. 2004
[2]. 海因衍生物与5-氯水杨酸的合成研究[D]. 任旭康. 浙江工业大学. 2010
[3]. 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研究[D]. 唐绍均. 重庆大学. 2007
[4]. 苯甘氨酸、对氯苯甘氨酸合成工艺的研究[D]. 徐亚荣. 南京工业大学. 2005
[5]. 甘氨酸的生产技术及发展趋势[J]. 王立辉.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5
[6]. 胶粉生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王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7]. 二十世纪德国家用电器产品设计研究[D]. 赵楠. 北京印刷学院. 2014
[8]. 新型安全系统工程方法[D]. 于晓晓. 华东理工大学. 2011
[9]. 300吨/年呋喃妥因GMP标准车间设计[D]. 董宁宁. 济南大学. 2012
[1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江丽. 湖北大学. 2016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海因论文; 乙内酰脲论文; 制备论文; 合成论文; 常压法论文; 填料塔论文; 滴流床论文; 清洁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