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目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依旧堪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借助文本,理解和体验文本的价值;借助文字的阅读,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提升人文素养。即: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让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本,以“真阅读”替换“假阅读”。成为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怎样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怎样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最主要的途径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因为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式。课堂提问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一、现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一些低效无效的提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提问功能的发挥往往不能体现提问的行为价值,教师的提问,往往没有完全建立在教学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也不是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课堂环节不是以问题来引导和推进,教师提问多,学生没有提问,致使学生的个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提高不大。
1.问题设计没有渐进性
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要么过于简单问题表面化,缺乏思考价值;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问题的数量多,回答的人数量多,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尤其是一问齐答,是造成了学生思想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
2.问题形式和点评单一
问题的形式单一化和教师点评的简单化,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不准确不予评价,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3.问题设计无价值
问题的随意性,问题未经精心设计,随意发问,问题没有价值,缺乏科学的依据和科学的设计,或是问题过于呆板,机械,导致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反应重异口同声说“是”,或者“不是”,表面上“大合唱”,热热闹闹,实则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4.问题缺乏艺术性
提问缺乏艺术性,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模模糊糊,指代不明。
二、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运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渲染情感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本身就极富有感染力。这就为教师用语言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首先接受课文的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统一,讲课时自然就会感情投入,很快进入角色。假如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彼此间灵犀相通,感情共鸣,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朗读渲染课堂教学情境,“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我运用有感情的范读创设了庄重肃穆的情境,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之中,此时再来讲解课文则水到渠成。
态势语言也很重要。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另一方面还要密切留意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并根据此来判定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教学。
教学中的一些强调技巧,如语句的重复、停顿、加重或延缓,动作或表情的大幅度变化,巧妙的激疑问难或设问作答,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展开竞赛,把竞赛意识引入课堂等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办法。
2.提问要适量
课堂提问的次数和频率,要把握一定的节奏,过快过多就会造成“满堂问”“一锅煮”,学生在教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下转得晕头转向,稍一走神就会听得云里雾里。相对而言,如果课堂提问太少,课堂将变成一潭死水,只有教师一人,在讲授,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新课标指出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互动哪里来,这就需要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问与思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处理好,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降低提问的频率,提高提问的效率,做到问之必需,弃之不行。
3.找准提问角度
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解决同一个问题会有多种方法,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可是有一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减少理解的障碍,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而有的问题,则会让学生都圈子,既费力,又费时,课堂上的效率提不上,一般来说,课堂提问都是为了解决教材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服务,这样设计出的问题,可以使整个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印象,掌握知识。
4.统领全文,把握提问的回归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导向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采用工具的方法来教,语文教师也更多注重教学的“技术”。提问是一种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学者吕叔湘说:“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学生发问离题,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纳入正轨”。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过散,教师又不加以适当的控制,那就根本谈不上有效。
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就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课后这位教师说:“我不愿意扼杀学生提问的兴趣,我的斥责、冷漠也许会让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快乐。”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至于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寓意理解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对于没有价值的“问题”,还花了将近一堂课的宝贵时间,是很不适当的。要巧妙地把学生引回正题。比方说:“这个问题提得有趣,但我想,不管是公马还是母马,能引回一匹马,塞翁就应该高兴呀?可是他对此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样就能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中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延伸文本,体现提问的拓展点
心理学告诉教师:学生感兴趣的刺激不是眼前已知的事物而是未知的,通过努力可以认知的事物。探究活动是需要某种障碍物的。人正是从不顺应的状态中产生意识从而创造出人类意识的产物—技术和科学,并不断改变世界的。因而课堂提问应在教材和学生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深处。这也是创造最近发展区的需要。经验水平的浅层问答是无济于事的。因而课堂提问应在教材和学生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深处。
如在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有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引发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认识到,没有见到作为物质的孔乙己;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孔乙己没死。
总之,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因此教师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广西横县民族中学5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