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连作论文_李庆凯,刘苹,赵海军,宋效宗,林海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连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连作,玉米,土壤,花生,黑土,氮肥,性状。

玉米连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凯,刘苹,赵海军,宋效宗,林海涛[1](2019)在《玉米根系分泌物缓解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机制,采用二氯甲烷提取了玉米抽雄期根系分泌物,添加到含有不同浓度的连作花生根系分泌物中主要的叁种酚酸类物质(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混合物的土壤中,研究了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及养分含量均存在化感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P<0.05)。整个培养时期,添加玉米根系分泌物均增加了酚酸类物质处理土壤呼吸强度、酶活性、微生物量及养分含量,以低浓度处理增幅较大,分别平均增加7.58%、6.73%、7.72%和4.90%;降低了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各指标的化感指数,其中低浓度酚酸类物质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化感指数分别降低21.57%、21.19%、26.32%和20.95%。3次取样,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呈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各处理在第10d达到最强;而玉米根系分泌物对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以处理第5d最强,随后呈减弱趋势。玉米根系分泌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作用,为玉米//花生间作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见,张寄阳,宁东峰,秦安振,刘战东[2](2019)在《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喷灌模式综合评价与优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体系适宜喷灌技术模式。选取半固定式喷灌、智能化灌溉、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自驱动绞盘式喷灌等5种喷灌模式,构建基于"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在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周期试验基础上,从经济、社会、技术、农业生态、资源等5个方面开展不同喷灌类型方案优化分析研究。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节能省工效益明显,比中心支轴喷灌节能57.1%,省工效益是半固定式喷灌的4.8倍,农民欢迎程度最高。半固定式喷灌较智能化喷灌和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工程投资减少了64.3%和33.3%,年维修养护费用较智能化喷灌和中心支轴喷灌机减少了73.7%和28.6%,缺点是省工效益差。中心支轴式喷灌机作物适应性最强,但是耗电量比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增加300 kWh/hm~2。种植周期内,智能化喷灌节水量为1 920 m~3/hm~2,较自驱动绞盘式喷灌节水26.3%,节水效果最好。省工效益、效益费用比和节水量是排在前叁位的权重指标,分别为0.187、0.152和0.135。灌溉技术模式决策和实施前应优先考虑效益费用和节水程度。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体系节水喷灌模式排序为: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中心支轴式喷灌机>自驱动绞盘式喷灌>智能化喷灌(半固定式喷灌)。"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综合模型评价结果科学合理且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黄淮井灌区采用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可获得最佳综合效益,建议在该区域适度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11期)

王景德,崔德杰,李帅,刘增辉,庄顺龙[3](2019)在《小麦-玉米连作模式下深松时间对砂姜黑土理化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时间深松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设计夏季(S)与秋季(A)两个不同深松时间,并以旋耕20 cm(CK)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后的土壤容重、水分含量及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深松0~20 cm表层土壤容重均低于20~40 cm土层。其中夏季深松较秋季深松容重下降显着(P<0.05)。深松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在20~40 cm土层秋季深松含水量较夏季深松与CK分别提高10.7%和13.3%。秋季深松较夏季深松处理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有明显提升,在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秋季深松比夏季深松和CK分别高17.7%和41.5%。在2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秋季深松比夏季深松和CK分别高37.5%和69.7%。综合来看,深松可明显改善砂姜黑土的理化性质,夏季深松降低土壤容重效果优于秋季深松,而秋季深松的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夏季深松。(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胡细贵,周玲红[4](2019)在《玉米连作化感自毒防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通过对连作玉米的生长情况及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玉米连作出现的化感自毒现象,会导致玉米土壤逐渐板结酸化、病害严重、生长势减弱、产量下降,为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玉米化感自毒的防控技术,对促进玉米生产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白雪,杜艳玲[5](2019)在《不同缓控释氮肥对连作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去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西省连作春玉米区连续4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一次性基施尿素(CU1)、追施尿素(CU2)、树脂包膜尿素(PCU)、硫包衣尿素(SCU)、多酶金缓释尿素(MEU)6个施肥处理,研究施用缓控释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去向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春玉米氮素养分的科学管理技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缓控释氮肥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春玉米产量,促进氮素吸收。与CU1处理相比,SCU、MEU、PCU和CU2处理可分别提高春玉米产量17.51%,9.88%,9.62%,9.48%,同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7.5,4.2,4.1,4.1 kg/kg。(2)不同缓控释氮肥处理的作物吸收肥料氮以及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SCU、MEU、PCU、CU2和CU1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6.1%,32.5%,26.5%,26.7%,19.5%,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占施氮量的28.5%,31.6%,35.7%,35.5%,39.1%。此外,与一次性基施尿素相比,缓控释氮肥能够显着降低肥料氮的损失,SCU、MEU、PCU和CU2分别降低了22.65%,18.81%,8.99%,8.47%。(3)综合分析不同氮肥处理的农田氮素平衡,SCU处理的春玉米吸氮量最高,为261.5 kg/hm~2,其次是MEU,为253.5 kg/hm~2。SCU的0—100 cm土层残留量在缓控释氮肥中最低,为124.1 kg/hm~2,MEU和PCU分别为131.04,140.09 kg/hm~2。SCU处理的氮表观损失量最低,为106.3 kg/hm~2,MEU和PCU分别为111.6,125.1 kg/hm~2。在山西省春玉米主产区土壤上,缓控释氮肥能够显着促进春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损失。硫包衣尿素和多酶金缓释尿素的效果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艳,李玉梅,刘峥宇,孟祥海,胡颖慧[6](2019)在《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玉米连作后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变化和团粒结构中有机碳的影响,为黑土碳固定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连作5年的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容重及田间持水量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秸秆连续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不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均以≥10 mm粒径的土粒含量最多,平均含量达到30. 2%,其中0~20 cm土层含量最高;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稳定性上,施用氮肥处理大于不施用氮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0. 25 mm土壤团粒结构体大小顺序为:ST-OPT (秸秆还田优化施肥)> ST-NO (秸秆还田不施氮肥)> OPT (优化施肥)> CK-NO (无秸秆无氮肥);土壤容重与田间持水量成线性显着负相关关系(r=0. 884); 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30~5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不同粒级变化不显着; 2~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35. 1 g·kg~(-1),比其它粒级平均高出14. 5%;秸秆还田后的OPT、STOPT和ST-NO处理比CK-NO处理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10. 5%、2. 01%和5. 50%。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更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各粒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提高,且明显提高了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2期)

王芳媛[7](2019)在《施磷水平对松嫩平原连作玉米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粮食作物,它不仅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还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松嫩平原是我国春玉米的主产区,其中南部玉米大面积连作。磷在土壤中移动范围很小,但是在植物体内,磷的移动范围却很广泛,它在各个器官内的积累以及分配的多少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均有促进的作用,还会使肥料的利用率有所增大。玉米是一种典型对磷极度敏感的作物,但是因为生产中人们经常盲目施肥,同时土壤中各种磷含量在不同地区之间还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经常会发生施磷过量或者施磷不足的情况,从而发生磷肥资源的浪费以及肥料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而土壤中的磷矿石又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针对松嫩平原春玉米的生产特点,研究施磷水平与玉米产量关系以及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2016、2017、2018年设置不施磷肥、施常量磷肥(P_20_5:80.7kg/hm~2,与当地生产施用量相近)、施高量磷肥(P_20_5:161.4kg/hm~2)叁种施磷水平。其中,3年连续施磷量不变的连续不施磷肥、连续施常量磷肥、连续施高量磷肥的处理记为P_N、P_C、P_H;为研究施磷水平变化的效果,试验中又设置了2016、2017年不施磷肥,2018年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记为P_(N-C)、P_(N-G);2016、2017年施常量磷肥,2018年不施磷肥记为P_(C-N);2016、2017年施高量磷肥,2018年不施磷肥记为P_(H-N)。研究了施磷水平对连作玉米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叁年连续不施磷肥(P_N)、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处理相比玉米产量表现为P_H与P_C差异不显着,而高于P_N;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产明显;两年均为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第叁年均不施磷肥(P_(C-N)、P_(H-N))未表现出减产。2.叁年连续不施磷肥(P_N)、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处理相比玉米地上部和籽粒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表现为P_H与P_C差异不显着,而高于P_N,而根部和轴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表现为P_H与P_C差异显着,而高于P_N;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地上部、根部、籽粒和轴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减小;两年均为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第叁年均不施磷肥(P_(C-N)、P_(H-N))除根部外,地上部、籽粒和轴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未表现减少。3.叁年连续不施磷肥(P_N)、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NH_4Cl提取磷、HCl提取磷和残余磷表现为P_H与P_C差异不显着,而高于P_N,NaHCO_3提取磷表现为P_H与P_C差异显着,而高于P_N;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NH_4Cl提取磷、NaHCO_3提取磷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HCl提取磷、残余磷则相反;两年均为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第叁年均不施磷肥(P_(C-N)、P_(H-N))NH_4Cl提取磷未表现为减少,NaHCO_3提取磷、HCl提取磷P_(C-N)未表现减少,而P_(H-N)表现减少,而残余磷与之相反;NaOH提取磷均未表现出一致规律。4.叁年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处理相比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和磷肥生理利用率均表现为P_C高于P_H;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减少,磷肥生理利用率则相反。(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吴杨潇影,姜振辉,杨京平,林景东,刘益珍[8](2019)在《玉米-水稻轮作和水稻连作土壤根际和非根际氮含量及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水稻连作为对照,研究玉米-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对稻田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氮素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稻田系统玉米-水稻轮作对土壤氮素转化与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根际袋盆栽试验进行水稻连作与玉米-水稻轮作,在玉米喇叭口期、抽穗期及成熟期,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及成熟期分别采取根际与非根际土样,测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含量与脲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结果】两种种植模式及作物生育期对土壤氮素含量和酶活性均有显着影响。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与水稻连作相比,玉米-水稻轮作土壤铵态氮减少了24.7%;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了153.4%,主要表现在第一季。与水稻连作相比,玉米-水稻轮作条件下两季作物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降低,土壤脲酶活性整体提高24.3%,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整体降低34.6%。水旱轮作对各个指标的影响可持续到第二季。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及脲酶活性整体低于非根际土壤,玉米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非根际,水稻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结论】在本试验中,轮作在第一季对土壤氮素及酶活性的影响可持续至第二季。与水稻连作相比,玉米-水稻轮作可以提高作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脲酶活性及硝态氮含量,有利于氮素有效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磊,樊廷录,李尚中,党翼,赵刚[9](2019)在《株行距配置连作对黄土旱塬覆膜春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株行距配置调整后密度对旱地覆膜春玉米连作稳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旱地雨养区春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试验于2014—2017年在黄土旱塬区甘肃省镇原县(35°30′N,107°39′E)进行,以紧凑型耐密高产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55,75 cm 2种等行距垄沟覆盖种植方式,6.0,7.5,9.0,10.5万株/hm~2 4个种植密度水平,采用裂区设计,连作定位观测。使用烘干法测定不同处理春玉米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研究黄土旱塬连作春玉米籽粒产量和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行距下,在干旱年份55,75 cm行距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均有低湿区形成,2种行距40—200 cm土层最低含水率均出现在160 cm土层剖面,55 cm行距土壤含水量为8.9%,75 cm行距土壤含水量为8.7%,受降水及植株生育耗水的影响,2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为剧烈。不论降水年型如何,2种行距下0—200 cm土壤深层水分均未产生土壤干层,75 cm行距低湿区较55 cm行距随年份变化有不同程度扩大,但2种行距下7.5~10.5万株/hm~2相同密度耗水量没有显着差异。4年平均产量75 cm行距相同密度均高于55 cm行距,9.0万株/hm~2及以下种植密度处理稳产性较好,密度由低到高产量分别增加2.2%,5.8%,4.1%和3.0%,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升1.1%,5.9%,0.3%和-1.5%,不同行距相同密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着差异。研究表明,在黄土旱塬区55,75 cm行距配置7.5万株/hm~2种植密度连作具有稳定产量,并且不会导致土壤深层水分亏缺至产生土壤干层,是较为理想的连作稳产株行距配置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坚群[10](2019)在《玉米花生间作对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于2017—2018年,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开展,试验材料选用花生品种“山花108”和玉米品种“山农206”,2015—2016两年在花生多年连作地块上,进行玉米花生间作种植,间作处理如下:玉米花生1:4间作(TJZ1)、玉米花生2:4间作(TJZ2)、玉米花生3:5间作(TJZ3)叁种不同模式,以及玉米单作(TLY)处理作为前处理,并设置花生连作(DDH)为对照处理。2017—2018两年在相对应的处理地块进行花生单作种植,研究玉米花生间作对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花生间作对连作花生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相较于对照(DDH)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而玉米单作(TLY)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土壤真菌数量。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和玉米单作(TLY)处理均可以改善土壤微环境;两者相比,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着重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玉米单作(TLY)处理着重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叁种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之间的土壤微环境指标无显着差异。随着花生种植年限增加,土壤微环境的改善效果呈现降低趋势。2.玉米花生间作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相较于对照(DDH)处理均能够促进花生主茎和侧枝的生长,提高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面积指数和根系活力、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还能提高花生功能叶片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降低MDA积累量,延缓花生叶片衰老。叁种不同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之间相比,玉米花生2:4(TJZ2)处理叶绿素含量增加量达到显着差异水平,而叶面积指数、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等差异不显着。玉米单作(TLY)处理相较于对照(DDH)处理对花生生理特性也有所改善。随着花生种植年限增加,改善效果呈现下降趋势,且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下降幅度高于玉米单作(TLY)处理,2017年度(玉米花生间作种植后第一年花生单作种植),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相较于玉米单作(TLY)处理花生的株高、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等指标达显着差异水平;2018年度(玉米花生间作种植后第二年花生单作种植),两者差异逐渐缩小,差异显着性消失。3.玉米花生间作对连作花生产量品质的影响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和玉米单作(TLY)处理均显着增加了连作花生两年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2017年度,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相较于玉米单作(TLY)处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没有明显差异。2018年度,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相较于玉米单作(TLY)处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降低且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在增产效果持续时间低于玉米单作(TLY)处理。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和玉米单作(TLY)处理均显着提高了连作花生的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两者相比,玉米花生间作(TJZ1、TJZ2、TJZ3)处理提高花生蛋白质含量而玉米单作(TLY)处理提高粗脂肪含量。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花生间作处理改善了土壤微环境,促进了花生的生长发育,提高了花生的产量品质,缓解了花生连作障碍,其缓解的效果优于玉米单作处理,而缓解持效时间低于玉米单作处理,因此,玉米花生间作具有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效果,但后续花生单作种植年限不宜过长。玉米花生间作处理中玉米种植一行和种植多行具有相似的缓解作用,玉米花生间作处理中的玉米种植行数不是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种植一行玉米即可缓解花生连作障碍。这为连作花生的生产提供新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玉米连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体系适宜喷灌技术模式。选取半固定式喷灌、智能化灌溉、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自驱动绞盘式喷灌等5种喷灌模式,构建基于"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在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周期试验基础上,从经济、社会、技术、农业生态、资源等5个方面开展不同喷灌类型方案优化分析研究。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节能省工效益明显,比中心支轴喷灌节能57.1%,省工效益是半固定式喷灌的4.8倍,农民欢迎程度最高。半固定式喷灌较智能化喷灌和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工程投资减少了64.3%和33.3%,年维修养护费用较智能化喷灌和中心支轴喷灌机减少了73.7%和28.6%,缺点是省工效益差。中心支轴式喷灌机作物适应性最强,但是耗电量比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增加300 kWh/hm~2。种植周期内,智能化喷灌节水量为1 920 m~3/hm~2,较自驱动绞盘式喷灌节水26.3%,节水效果最好。省工效益、效益费用比和节水量是排在前叁位的权重指标,分别为0.187、0.152和0.135。灌溉技术模式决策和实施前应优先考虑效益费用和节水程度。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体系节水喷灌模式排序为: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中心支轴式喷灌机>自驱动绞盘式喷灌>智能化喷灌(半固定式喷灌)。"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综合模型评价结果科学合理且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黄淮井灌区采用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可获得最佳综合效益,建议在该区域适度推广和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连作论文参考文献

[1].李庆凯,刘苹,赵海军,宋效宗,林海涛.玉米根系分泌物缓解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2].刘见,张寄阳,宁东峰,秦安振,刘战东.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喷灌模式综合评价与优选研究[J].节水灌溉.2019

[3].王景德,崔德杰,李帅,刘增辉,庄顺龙.小麦-玉米连作模式下深松时间对砂姜黑土理化性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

[4].胡细贵,周玲红.玉米连作化感自毒防控技术[J].种子科技.2019

[5].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白雪,杜艳玲.不同缓控释氮肥对连作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去向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李艳,李玉梅,刘峥宇,孟祥海,胡颖慧.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9

[7].王芳媛.施磷水平对松嫩平原连作玉米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8].吴杨潇影,姜振辉,杨京平,林景东,刘益珍.玉米-水稻轮作和水稻连作土壤根际和非根际氮含量及酶活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9].王磊,樊廷录,李尚中,党翼,赵刚.株行距配置连作对黄土旱塬覆膜春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10].杨坚群.玉米花生间作对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作用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1999—2001年禹城综测场冬小麦-夏#~–2016年玉米连作下土壤呼...2002—2003年禹城水肥耦合试验冬小麦...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连作旱田系...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连作旱田系...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连作旱田系...

标签:;  ;  ;  ;  ;  ;  ;  

玉米连作论文_李庆凯,刘苹,赵海军,宋效宗,林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