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聚落论文_汪凝,王直民,沈阳,谷增辉,王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土聚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土,聚落,建筑,形态,传统,民居,绿洲。

生土聚落论文文献综述

汪凝,王直民,沈阳,谷增辉,王勤[1](2019)在《生土聚落新境——松阳县西坑村云端觅境项目设计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浙江省松阳县西坑村的云端觅境项目在充分尊重传统生土聚落肌理形态的基础上,对建筑品质不佳的老屋进行了更新设计。该项目设计重组了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置入了新的民宿功能,充分利用景观视野,并结合传统生土建造工艺以期提升建筑空间品质,发扬生土建筑地域性特色,激活村庄的生命力。(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国庆华[2](2017)在《公元前2000年圆形生土建筑类型和技术——内蒙古二道井子聚落遗址和跨高加索地区的亚尼克土丘(Yanik Tepe)》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发掘的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聚落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约公元前2000-前1500年),保留30余座房址,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最大和最好的新石器晚期圆形生土建筑群。本文首先对存世更早的圆形生土建筑群亚尼克土丘(Yanik Tepe)(早期跨高加索时期,公元前2100—前1900年)进行介绍,其次对二道井子房址的类型和技术进行描述和归类。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将材料、类型和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对比,阐明二道井子的特点。期待此领域获得更多关注与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史论汇刊》期刊2017年01期)

范霄鹏,石琳[3](2015)在《河北蔚县暖泉镇生土聚落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古堡位于河北省暖泉镇,为古蔚州"八百庄堡"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兵家争夺之地、商贸繁华之地。目前堡内还保留着古时的格局,并保存有众多明清时期古宅民居及其他建筑,是研究暖泉镇以及古蔚州寨堡的重中之重。(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郭治辉[4](2015)在《土性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当下城市化热潮的背景下,以一种新的视角对国内的生土聚落发展加以关注,并进行一系列的尝试与探索。在第一章中,主要从聚落的起源发展入手,总结其形态与特征,并着重以窑洞为主体的生土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从生土聚落的发展现状中总结问题,引发关注与思考。在第二章中,通过对“土性”释义,引出一种独创性和规划性兼具的“土性思维”,并深入分析其内涵及指导意义。在第叁章中,通过土性思维的启示引出聚落的空间图式理论,并着重分析空间图式理论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性,以探寻和构建新型聚落系统的模式形态。在第四章中,主要结合空间图式研究,对创作实践的“生土聚落未来社区”进行自律系统、建筑形态、室内空间以及装饰元素等于一体的系统化构建,从而使生土建筑在取得营造方法与施工技术上的广泛成功之后,实现未来的社区化发展、聚落式拓展,并最终营建一种新型的人居环境和聚落空间。(本文来源于《西安美术学院》期刊2015-05-01)

杨涛,朱军[5](2012)在《传统聚落成功特质的分析及转换途径的思考——以喀什生土聚落建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真实而有机存在的空间形式,传统聚落总是建立在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文化形态、生活状态之上的。因此,聚落无论是从选址、布局、结构、形态和材料等方面,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因材施工、因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它所承载的千百年来营造家园的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与借鉴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聚落已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特质进行发掘,并通过合理演化使其得以延续和传承,则可以为今后的老城区改造及其新城区建设和社区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2年12期)

闫飞[6](2011)在《“道法自然”——浅谈新疆吐鲁番生土聚落景观设计方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的地域性赋予景观最基本的底色,形成其最初的积淀。文中试图从景观设计全球化与地域文化和谐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探寻适合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思路。并指出基于地域文化不仅局限于某种风格,而更多应表现为创造地域特色之方略。(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1年12期)

李文浩[7](2010)在《传统民居聚落与新农村生态化建设——以新疆生土民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化建设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省区,受自然环境、气候、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广大农村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的民居形态以及生态伦理观,使人们对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原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建筑形态逐渐被忽视或抛弃,这种割裂传统生活方式和历史文脉的发展趋势与我们倡导的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是相悖的,本文就新疆构建新农村过程中传统生土民居和聚落文化的生态性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0年20期)

岳邦瑞,王军[8](2007)在《绿洲建筑学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变迁研究与生态技术优化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建筑学是以人居环境科学及绿洲学为理论指导,针对绿洲人居环境的突出矛盾——绿洲生态安全面临威胁,以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绿洲人居建设适宜模式为目的,并最终落实在地域性聚落营造体系和营造技术的一门学科,其总体研究框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该文的研究重点从西北绿洲地区传统聚落变迁与当代发展、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的种类及分布特征、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中的绿色生态技术分析与优化、西北绿洲地区新型小康生土聚落营造技术集成与示范四方面论述了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指出了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7年01期)

李鹰[9](2006)在《河西走廊地区传统生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7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但与此同时,技术是一把双韧剑,在为人类美好生活服务的同时,也给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幸运的是,人类是智慧的,觉醒的时候到来了。 在现代建筑带来的生态危机和文化丧失以及全球走向趋同等弊端日益显现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地域性建筑,作为千百年来久经磨练和考验的建筑形式,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正显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地域性建筑之一的生土建筑,以其良好的生态性能,再次受到世界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人类对生活条件要求较高的今天,它也不是完美和无可挑剔的。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从研究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建筑和聚落出发,试图以生态的视野,在建筑学的研究范围内,运用专业知识理论,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和对该地域传统聚落广泛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分别从构造形态、空间形态、视觉传达等方面,分析和总结出地域生土建筑及其聚落的形态特征,提取生土建筑在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作用下的世代相传的不变“遗传密码”,归纳和总结出未来生土建筑及其聚落发展的设计原则,在现代社会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现实背景下,将这一成果运用到适应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去。(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6-05-01)

赵雪亮[10](2004)在《生态视野:西北干热气候区生土聚落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大的全球化经济、文化冲击下,人类社会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地域文化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建筑风格的趋同所损伤的不仅仅是地域文化的特色,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单一化处理,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创作之路,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地反作用于环境和经济发展,将建筑活动的准则与自然规律脱离甚至对立。 自然条件对传统建筑形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气候因素不容忽视。位于我国西北的甘肃、新疆和宁夏叁省区的干热气候区域,传统建筑形态适应气候条件,具有超越地理位置的共性。同时,这一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民族种类众多、经济欠发达。 本论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和条件,从生态环境(特别是地域气候)对建筑形态影响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西北干热气候区传统聚落进行剖析,重新认识传统聚落在适应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方面的价值;重新认识传统聚落“生存基因”方面的价值,为该地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种可行的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4-05-01)

生土聚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9年发掘的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聚落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约公元前2000-前1500年),保留30余座房址,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最大和最好的新石器晚期圆形生土建筑群。本文首先对存世更早的圆形生土建筑群亚尼克土丘(Yanik Tepe)(早期跨高加索时期,公元前2100—前1900年)进行介绍,其次对二道井子房址的类型和技术进行描述和归类。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将材料、类型和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对比,阐明二道井子的特点。期待此领域获得更多关注与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土聚落论文参考文献

[1].汪凝,王直民,沈阳,谷增辉,王勤.生土聚落新境——松阳县西坑村云端觅境项目设计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9

[2].国庆华.公元前2000年圆形生土建筑类型和技术——内蒙古二道井子聚落遗址和跨高加索地区的亚尼克土丘(YanikTepe)[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7

[3].范霄鹏,石琳.河北蔚县暖泉镇生土聚落田野调查[J].古建园林技术.2015

[4].郭治辉.土性思维[D].西安美术学院.2015

[5].杨涛,朱军.传统聚落成功特质的分析及转换途径的思考——以喀什生土聚落建筑为例[J].城市规划.2012

[6].闫飞.“道法自然”——浅谈新疆吐鲁番生土聚落景观设计方略[J].装饰.2011

[7].李文浩.传统民居聚落与新农村生态化建设——以新疆生土民居为例[J].大众文艺.2010

[8].岳邦瑞,王军.绿洲建筑学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变迁研究与生态技术优化对策[J].华中建筑.2007

[9].李鹰.河西走廊地区传统生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10].赵雪亮.生态视野:西北干热气候区生土聚落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生土聚落环境、道路、构筑物2...“80设计展”一等奖作品《生土聚落生土聚落鸟瞰喀什古地图生土聚落远望

标签:;  ;  ;  ;  ;  ;  ;  

生土聚落论文_汪凝,王直民,沈阳,谷增辉,王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