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孙溢泽[1](2018)在《亚当·斯密同情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又再次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健康人格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此人格养成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也就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代表作,在书中他对人们普遍具有的同情情感进行了深刻论述。同情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表现,是道德评价的依据,是利己性与利他性美德的形成基础。同时,同情情感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教育价值。本文试图将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融入到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中,最大程度发挥同情情感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使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从对人格、健康人格的概念入手,讨论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点及其塑造的意义。接着又对亚当·斯密同情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情与道德评价、同情与美德作了阐述。其次,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的分析,指出了目前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三,由亚当·斯密的同情思想反思了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足。分别从同情情感的滑落,无法与人和谐交往;良心的失衡,无法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由同情情感产生的美德减少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是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启示,以增强同情情感为基础,从六个方面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提出了对策。
张琼渌[2](2017)在《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 ——以福建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格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对高校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是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有效保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大学生的人格受到繁冗复杂的社会状况的影响不断加深,新旧思想、国内外文化冲击和各方面压力等问题正日益激烈地冲击着大学生个体思想,严重阻碍了其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发展。本研究在实证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格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国外品格教育的成功经验,提炼国外品格教育对我国健康人格的启示,提出当前增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理念、机制和原则,并对其培育路径提出部分优化建议。可以为当前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提供部分可供借鉴和深化的认识。具体而言,全文从六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问题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介绍“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之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汇总研究现状,阐明这一研究的具体思路。第二章在研究和整理国内外学者有关人格、健康人格的文献为基础,对人格与健康人格的含义进行尝试性探讨,界定健康人格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全文立论依据。第三章分别以学生、社会和民族复兴作为切入点,分析论述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必要性;并剖析健康人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个人发展的意义。第四章,以向大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运用五分量表,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分析出四种缺陷人格,并详细分析其成因,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实证性分析。第五章,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外品格教育相关文献,剖析国外品格教育内容和特点,并概括出其内在共性,阐明国外品格教育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启示。第六章,针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提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理念、培育原则、培育机制和培育路径。
童千千[3](2017)在《合唱艺术中的审美思维能力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整个论述可分为六个部分探讨,第一,绪论;第二,论述合唱艺术对大学生审美思维能力的建构意义;第三,论述审美思维能力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建构的价值;第四,通过具体的合唱作品《怒吼吧!黄河》、《飞来的花瓣》来探讨合唱艺术作品如何建构大学生健康人格;第五,讲述合唱团组建与大学生的人格锻炼;第六,结语。文章认为,审美思维是审美主体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审美对象的能动思维形态。合唱艺术是一种有着独特审美价值追求的审美实践,可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思维,这表现在合唱艺术中声部协调统一的要求、强烈艺术感染力、把握时代的题材特征。培养和发展审美思维能力的最终目标是建构健康人格,包括健康人格的高尚性、情感性和创造性。文章以合唱作品《怒吼吧!黄河》、《飞来的花瓣》为例,在合唱艺术的审美欣赏与排演实践过程中,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怒吼吧!黄河》传递了拼搏、不惧艰险、团结共进、斗志昂扬的精神,《飞来的花瓣》承载了学生对于教师的思念与祝愿,对于祖国美好未来的期盼。通过对两首作品历史背景的分析,帮助大学生设身处地了解当时的客观环境和总体格局;通过唱词分析,分别塑造大学生勇敢、担当、团结、爱国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和善良、感恩等优良品质;通过音乐结构分析让大学生体会作品情感的变化和对比,帮助大学生真实、深切地感受人的优良品质和价值观念,从而构建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最后,文章探讨组建合唱团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建构的意义。在合唱团的组建实践过程中,综合训练大学生表演、指挥、驾驭场合等能力以及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树立大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观,降低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和品质。
邓胤[4](2017)在《人格心理学视阈下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格,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人格塑造是人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体现着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的核心要求。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受到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不少人格失范现象屡屡见诸于报端。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和国家稳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社会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在人格心理学的视阈下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人格塑造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人格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有益经验,以此探究产生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的各种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途径和措施。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简述了本文关于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综述了国内关于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外经典人格理论的主要内容,介绍了本文的行文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人格概念、人格塑造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包括人格结构论、人格动力论、人格发展论、人格类型说在内的关于人格塑造的相关人格心理学理论,并讨论了其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适用性。第三部分,根据自制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分析和对特定人群的访谈反馈,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已具备的积极人格特征以及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中出现的问题以人格心理学的视阈进行原因分析,从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学校教育中大学生人格塑造体系不完善、家庭教育中多因素共同影响和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因素这四个方面的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五部分,根据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与对策,如应创建正向、健康的社会氛围,学校全方位重视大学生人格塑造,优化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家庭环境和增强当代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意识。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进行了全文总结并提出了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杨波[5](2016)在《当前大学生人格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直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群体是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整体素质的高低将会决定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当代大学生只有在拥有过硬的人格品质和熟练的知识技能下才能更好地完善自身,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从总体上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人格表现积极健康;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少数学生的人格是有问题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存在着的大学生人格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和矫正,最终酿成校园悲剧的事件也频频上演,况且这些悲剧已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悲剧,而是上升为了整个社会的悲剧。为减少或避免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继续形成,也为避免因大学生人格问题带来的各类“极端”“另类”后果,社会、学校、家长及大学生等各方力量都应当形成一股合力来对其进行矫正。当然,大学生问题人格的矫正是一项艰巨、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明确当前存有哪些大学生人格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唯有如此,才能收获良好效果。本论文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包括此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及主要的创新点和此次调查的对象和目的还有原则。第二部分着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人格理论”、“社会科学意义上的人格范畴”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得出笔者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界定及认识。第三部分则是在对“当前贵州省直高校大学生人格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整合架构的基础上,汇总得出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自我期望值高,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状态失衡,走极端等人格问题的具体表现。第四部分,结合已有的访谈内容和调查报告对造成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大学生个人因素进行透视分析。第五部分,本节针对导致大学生人格问题的具体原因,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发展境况,分别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提出矫正当前大学生人格问题的具体策略。
周银庆[6](2016)在《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危害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促进大学生人格心理结构的和谐与发展是大学教育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随着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渗透,它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捷和乐趣,大学生合理、健康、科学的使用网络对其人格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大学生长期沉迷网络、依赖网络最终导致网络成瘾将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其健康人格产生危害。大学生因为网络成瘾而导致的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屡见不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成瘾,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科学、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兴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治理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瘾实际情况的分析和大学生健康人格结构要素和标准的探讨。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以人格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人本理念为指导,深入探讨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造成了哪些主要危害。从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原因和家庭、学校、社会、同辈群体、网络特性等外部原因入手,讨论了网络成瘾如何对大学生健康人格产生危害。从完善大学生健康人格方面入手提出了防治网络成瘾的原则和对策。本研究对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有指导意义,弥补了网络成瘾在健康人格方面研究的空白,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研究与教育提供参考,针对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造成危害的不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更加具有实效性。通过对网瘾的防治使大学生拥有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保持身心健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工作有着推进作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姜瑾[7](2016)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人格是人的灵魂,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人格发展状况不仅决定了自身的未来发展,更关系祖国的未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现实而言,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志,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陷入危机,导致大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大学生出现自我意识矛盾、心理状态失衡、价值观缺失、行为模式消极等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塑造什么样的大学生、怎样塑造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塑造也就成为了一个极具意义的话题。理想人格并不是虚幻的,它依附于现实生活和现实人格,无时无刻不对大学生的需要、意识、心理、价值观等进行引导,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格形态。并且,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并不是依靠单一力量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为了深入挖掘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让社会各界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了“中国梦”的实现,本文从五个部分论述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问题:第一部分:绪论。对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整体论述;第二部分: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基本问题概述。从人格及理想人格的涵义及特征入手,在充分了解人格及理想人格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模式。通过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行分析,最终明确当代大学生需要塑造什么样的人格;第四部分: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现状。通过论述大学生人格的表现形式及其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人格与理想人格的差距,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制定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五部分: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策略从实践层面上,落实理想人格塑造路径,要充分发挥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在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刘瑛,齐新林[8](2015)在《论大学生健康人格特征及培养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在阐述人格及健康人格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提出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及方法:第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前提;第二,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第三,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第四,增强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保证。
李辛培[9](2014)在《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健康人格是大学生在和谐社会发展中必须具备的人格要求,是时代精神与人格、道德水平发展的集中表现,更是大学生自我潜能发挥与自我超越实践的统一;培育大学生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健康人格,是决定社会是否进步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再加之有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多种思潮不断侵染着青少年的思想,大学生人格健康正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大学生在进行选择时出现茫然无措和不知所从,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选取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问题为研究命题,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格概况,然后结合调查报告分析得出现在大学生人格的积极方面和消极状况,并进行了分析,然后从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四个方面对大学生非健全人格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探析,最后在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构建的原则和内容上,提出了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人格的主体性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与提高教师水平相结合、坚持发展健康个性与消弭行为弱项相结合、坚持推进整体工作与实现个体进步相结合五项原则,并从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几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对策。
张梅[10](2013)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文中提出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依据。信仰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终极关怀,是对世界和人生“应当”的设问、追求和回答。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信仰。作为科学,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信仰,它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和自觉追求,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确立程度如何,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深远影响。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信仰教育的相关论述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阶级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相关理论问题、现状、目标与原则、内容与方法、发展趋向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导论:首先论述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在考察当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重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一章: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阐释。本章首先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考察,包括信仰与相关概念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含义等。其次分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信仰教育的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信仰教育的理论。最后阐述研究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必要,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和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的需要。第二章: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分析。本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的显着成绩: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途径更加多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效果明显,绝大多数大学生理想信念积极健康向上。同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目标针对性不足,教育内容与实际有所偏离,教育方法稍显陈旧,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模糊,有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不足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影响、社会环境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学生家庭成员信仰多元的影响等。第三章: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与原则。本章论述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目标即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确立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论述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原则:主导性原则、张力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第四章: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本章阐明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为基础性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导性内容,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为拓展性内容;同时阐明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方法有:自我教育法、启悟教育法、价值澄清法、比较教育法、情感体验法等。第五章: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趋向。本章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趋向作了三个方面的揭示,即社会化、网络化和特色化。结论:阐明论文研究的总体结论以及论文研究中的未尽之处。
二、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1)亚当·斯密同情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大学生健康人格与亚当·斯密同情思想概述 |
2.1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 |
2.1.1 人格与健康人格的含义 |
2.1.2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点 |
2.1.3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意义 |
2.2 亚当·斯密的同情思想 |
2.2.1 同情概念的界定 |
2.2.2 同情的产生与影响因素 |
2.2.3 同情与道德评价 |
2.2.4 同情与美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1 理想信念迷失 |
3.1.2 心理状态失衡 |
3.1.3 优秀道德品质缺失 |
3.1.4 意志薄弱抗挫独立能力差 |
3.2 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
3.2.1 家庭因素的影响 |
3.2.2 学校因素的影响 |
3.2.3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由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反思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足 |
4.1 同情情感滑落无法与人和谐交往 |
4.1.1 情感共鸣减弱 |
4.1.2 人际关系失调 |
4.2 良心的失衡无法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 |
4.2.1 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
4.2.2 羞愧感程度降低自我反思减少 |
4.3 由同情产生的美德减少 |
4.3.1 利己性美德的缺失 |
4.3.2 利他性美德的缺失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启示 |
5.1 注重师生情感互动 唤醒已有的同情心 |
5.2 创造良好环境 使学生融入当时的真实情境中 |
5.3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
5.4 建立和完善奖惩激励措施 |
5.5 发挥楷模人物的人格示范作用 |
5.6 强调谨言慎行注重自我反思的培养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 ——以福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的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人格与健康人格 |
2.1.1 人格的内涵及特征 |
2.1.2 健康人格的内涵及维度分析 |
2.2 健康人格培育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关于人学理论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
3.1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必要性 |
3.1.1 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
3.1.2 社会发展的需要 |
3.1.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
3.2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意义 |
3.2.1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3.2.2 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
3.2.3 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及其问题分析—以福建高校为例 |
4.1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 |
4.1.1 问卷的设计 |
4.1.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表现 |
4.2.1 缺乏体魄锻炼,意志力薄弱 |
4.2.2 自主能力不强,独立性较弱 |
4.2.3 理想信念缺失,行为无目标 |
4.2.4 抗挫能力差,自控能力弱 |
4.3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成因分析 |
4.3.1 家庭教育效能的弱化 |
4.3.2 学校教育仍存在不足 |
4.3.3 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
4.3.4 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
第五章 国外品格教育的实施效果及对我国的启示 |
5.1 国外品格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
5.1.1 国外品格教育的内容 |
5.1.2 国外品格教育的特点 |
5.2 国外品格教育的实施效果 |
5.2.1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品格教育资源 |
5.2.2 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品格导向 |
5.2.3 使学生品格状况极大改善 |
5.3 国外品格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启示 |
5.3.1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5.3.2 发挥传统美德的教育,加强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
5.3.3 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建构品格教育的合力机制 |
5.3.4 积极借鉴国外道德角色教育方法 |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对策建议 |
6.1 树立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理念 |
6.1.1 以人为本,将塑造健全的人作为工作重点 |
6.1.2 与时俱进,将健康人格教育贯穿全过程 |
6.1.3 创新思维,以现代思维实现育人目标 |
6.2 架构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原则 |
6.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6.2.2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原则 |
6.2.3 培育与消弥相结合原则 |
6.2.4 整体与个体互推互进原则 |
6.3 优化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机制 |
6.3.1 加强健康人格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6.3.2 推进健康人格教育的平台建设 |
6.3.3 完善健康人格教育的政策支持 |
6.3.4 拓宽健康人格教育的培育维度 |
6.4 健全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路径 |
6.4.1 以家庭教育作为培育基础,创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
6.4.2 以学校教育作为培育主导,加强人格培养力度 |
6.4.3 以社会教育作为培育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格培育大环境 |
6.4.4 以学生自我建设作为培育根本,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合唱艺术中的审美思维能力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合唱艺术中的审美思维 |
2.1 审美思维的概念 |
2.2 合唱艺术中的审美思维 |
2.3 合唱艺术对新时期大学生审美思维能力的建构 |
第三章 审美思维能力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 |
3.1 健康人格的概念 |
3.2 审美思维能力与健康人格的关系 |
3.3 审美思维能力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 |
第四章 合唱作品的欣赏与大学生人格引导 |
4.1 《怒吼吧!黄河》作品欣赏 |
4.1.1 合唱《怒吼吧!黄河》的创作历史背景 |
4.1.2 用欣赏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
4.2 《飞来的花瓣》作品欣赏 |
4.2.1 合唱《飞来的花瓣》的创作历史背景 |
4.2.2 用欣赏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
第五章 合唱作品的实践排练与大学生人格建构 |
5.1 合唱团的组建及意义 |
5.1.1 队员训练 |
5.1.2 指挥在合唱团中的功能 |
5.1.3 内部管理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 |
5.1.4 合唱团组建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建构的意义 |
5.2 合唱艺术的实践方式与意义 |
5.2.1 运用演出或比赛的方式 |
5.2.2 合唱艺术的实践意义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清单 |
致谢 |
(4)人格心理学视阈下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及其理论 |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基本内容 |
(一)人格含义界定 |
(二)人格塑造内涵 |
(三)大学生人格塑造内容 |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理论---人格心理学理论 |
(一)人格心理学理论内容 |
(二)人格心理学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适用性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现状与问题 |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对象 |
(三)数据统计 |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积极方面 |
(一)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 |
(二)具备良好的自我独立意识 |
(三)具备较高的道德认知能力 |
三、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批判思维缺乏 |
(二)自我认知偏差 |
(三)理想信念模糊 |
(四)道德行为失范 |
(五)心理素质欠佳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
(一)社会价值追求趋向功利化 |
(二)社会文化转型前后的矛盾与冲突 |
(三)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影响 |
二、学校教育中大学生人格塑造体系不完善 |
(一)高校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实践重视程度不足 |
(二)教师人格素养不同 |
(三)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影响 |
三、家庭教育中多因素共同影响 |
(一)家庭环境氛围不同 |
(二)父母人格结构各异 |
(三)不同父母教养方式 |
四、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因素 |
(一)当代大学生对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定位不明晰 |
(二)当代大学生的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
(三)当代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类型影响 |
第四章 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与对策 |
一、创建正向、健康的社会氛围 |
(一)正向引导社会价值追求 |
(二)积极改变社会文化风尚 |
(三)营造社会和谐人际环境 |
二、学校全方位重视大学生人格塑造 |
(一)注重人格塑造实践锻炼 |
(二)提升教师人格素养 |
(三)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
三、优化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家庭环境 |
(一)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
(二)塑造父母健全人格 |
(三)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
四、增强当代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意识 |
(一)培养合理自我认知方式 |
(二)积极疏解转化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
(三)主动塑造自身健康人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当前大学生人格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直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研究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研究的基本思路 |
2.研究的方法 |
3.主要的创新点 |
(四)调查的对象和目的及原则 |
1.调查对象 |
2.调查目的 |
3.调查原则 |
一、人格理论相关范畴的梳理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人格理论 |
(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人格范畴 |
1.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范畴 |
2.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范畴 |
3.法学意义上的人格范畴 |
4.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范畴 |
5.大学生人格 |
二、当前大学生人格问题的实证分析 |
(一)贵州省直高校大学生人格表现现状 |
(二)贵州省直高校大学生人格存在的问题 |
1.人际关系紧张,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
2.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 |
3.自我期望值高,心理压力过大 |
4.心理状态失衡,走极端 |
三、当前大学生人格问题的原因透视 |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方面 |
1.大学生自我认知有偏差 |
2.大学生自身消极的心理适应度 |
3.大学生弱化的人际交往实践 |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
1.家长不当的教育观念 |
2.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 |
3.家庭环境影响 |
(三)学校方面的因素 |
1.学校教育体制及模式的影响 |
2.当前模糊的教师角色 |
3.高校不良的社团风气 |
4.学校嘈杂的周边环境 |
(四)社会方面的因素 |
1.差距悬殊的社会贫富现象 |
2.负面的社会思想观念 |
3.网络文化的双面挑战 |
四、矫正当前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策略思考 |
(一)大学生自身层面 |
1.准确定位,全面评估和认识自己 |
2.生活独立,摆脱消极依赖心理 |
3.提升交际,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
(二)家庭层面 |
1.父母以身作则,转变教育观念 |
2.改变教养方式,因势利导子女人格修养 |
3.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促使子女人格朝健康方向发展 |
(三)学校层面 |
1.积极开设挫折教育,全面应对大学生人格问题 |
2.重塑师格魅力,以良好师格感染生格 |
3.营造良好校园社团文化,通过社会实践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规避不良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
(四)社会层面 |
1.完善相应政府机制,为矫正大学生人格问题提供保障 |
2.发挥舆论监督,积极引导大学生顺利成长 |
3.创造有利的网络环境,消除不利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危害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健康人格的概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类型及其危害 |
2.3 网络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积极作用 |
2.4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结构要素和标准 |
第三章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危害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
3.1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危害的主要表现 |
3.2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危害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应对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危害的对策 |
4.1 应对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危害的对策的基本原则 |
4.2 应对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危害的具体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7)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基本问题概述 |
2.1 人格及理想人格 |
2.1.1 人格涵义及特征 |
2.1.2 理想人格涵义及特征 |
2.1.3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涵义及特征 |
2.2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
2.2.1 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
2.2.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
2.2.3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2.3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必要性 |
2.3.1 人格危机呼吁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 |
2.3.2 人格定型期强调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 |
2.3.3 大学生成长期需要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模式 |
3.1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1.2 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理论 |
3.1.3 西方理想人格理论 |
3.2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现实依据 |
3.2.1 社会结构的变化 |
3.2.2 多元文化的冲突 |
3.2.3 人格结构的变化 |
3.2.4 人的身心发展需要 |
3.3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
3.3.1 健康人格 |
3.3.2 现代人格 |
3.3.3 道德人格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现状 |
4.1 当代大学生人格的主要表现形式 |
4.1.1 独立人格与依附人格并存 |
4.1.2 利他人格与利己人格并存 |
4.1.3 现代人格与传统人格并存 |
4.2 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问题 |
4.2.1 自我意识矛盾 |
4.2.2 心理状态失衡 |
4.2.3 价值观缺失 |
4.2.4 行为模式消极 |
4.3 影响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主要因素 |
4.3.1 社会环境因素 |
4.3.2 高校教育因素 |
4.3.3 大学生自身发展因素 |
第5章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策略 |
5.1 发挥社会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影响 |
5.1.1 优化社会环境 |
5.1.2 树立先进榜样 |
5.1.3 加强舆论监督 |
5.1.4 和谐人际关系 |
5.2 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视 |
5.2.1 改进课堂教学 |
5.2.2 提高教师素养 |
5.2.3 重视道德教育 |
5.2.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5.2.5 增加社会实践 |
5.2.6 建设校园文化 |
5.3 加强大学生对自身理想人格塑造的认同 |
5.3.1 激发自我实现需要 |
5.3.2 加强理性自我认知 |
5.3.3 增强自我道德修养 |
5.3.4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论大学生健康人格特征及培养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格的含义 |
二、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特征 |
(一)正确的自我意识 |
(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
(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
(四)人际关系和谐 |
(五)乐于求知创新 |
三、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前提 |
(二)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
(三)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 |
(四)增强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保证 |
(9)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健康人格的理论依据及研究背景 |
1.1.1 理论依据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1.3.2 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
1.3.3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人格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
2.2 健康人格的内涵 |
2.3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与特征 |
3 大学生人格现状分析 |
3.1 大学生人格现状调查 |
3.2 分析问卷结果 |
3.2.1 大学生人格积极的方面 |
3.2.2 大学生人格存在的缺陷 |
3.3 大学生人格问题原因分析 |
3.3.1 社会环境因素 |
3.3.2 学校教育因素 |
3.3.3 家庭教育因素 |
3.3.4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4 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思考 |
4.1 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原则 |
4.1.1 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4.1.2 坚持人格的主体性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
4.1.3 坚持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与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相结合 |
4.1.4 坚持发展健康个性与消弭行为弱项相结合 |
4.1.5 坚持推进整体工作与实现个体进步相结合 |
4.2 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 |
4.2.1 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4.2.2 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具体目标 |
4.3 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策略分析 |
4.3.1 自我教育策略分析 |
4.3.2 家庭教育策略分析 |
4.3.3 学校教育策略分析 |
4.3.4 社会教育策略分析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一) 选题的缘由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的重点 |
(二) 研究的难点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阐释 |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内涵 |
(一) 信仰及相关概念分析 |
(二)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 |
(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含义 |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 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信仰教育的理论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信仰教育的理论 |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现实必要 |
(一)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
(二)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 |
(三) 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分析 |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的显着成绩 |
(一)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途径多样 |
(二)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效果明显 |
(三) 大学生理想信念积极健康向上 |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教育目标针对性不足 |
(二) 教育内容与实际有所偏离 |
(三) 教育方法稍显陈旧 |
(四) 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模糊 |
(五) 有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不足 |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学校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影响 |
(二) 社会环境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
(三) 学生家庭成员信仰多元的影响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 |
(一)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二) 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
(三) 确立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原则 |
(一) 主导性原则 |
(二) 张力性原则 |
(三) 渗透性原则 |
(四) 层次性原则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 |
(一) 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为基础性内容 |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导性内容 |
(三) 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为拓展性内容 |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 |
(一) 自我教育法 |
(二) 启悟教育法 |
(三) 价值澄清法 |
(四) 比较教育法 |
(五) 情感体验法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趋向 |
一、社会化:构建完备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社会体系 |
(一) 推动教育制度规范化 |
(二) 促进社会环境优化 |
(三) 增强教育民主平等性 |
二、网络化:占领大学生信仰教育领域阵地 |
(一) 网络信息资源优质化 |
(二) 网络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
(三) 比较鉴别水平科学化 |
三、特色化:秉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 |
(一) 坚持主导性 |
(二) 发展民族性 |
(三) 彰显时代性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四、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 [1]亚当·斯密同情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研究[D]. 孙溢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2]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 ——以福建高校为例[D]. 张琼渌.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3]合唱艺术中的审美思维能力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D]. 童千千.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2)
- [4]人格心理学视阈下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研究[D]. 邓胤.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5]当前大学生人格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直高校为例[D]. 杨波. 贵州大学, 2016(03)
- [6]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危害及对策研究[D]. 周银庆.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3)
- [7]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路径探析[D]. 姜瑾. 吉林大学, 2016(11)
- [8]论大学生健康人格特征及培养途径[J]. 刘瑛,齐新林.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5(11)
- [9]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研究[D]. 李辛培.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10]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 张梅. 西南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