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论文-陆勇,吴宗帅,胡钟毓,李学红

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论文-陆勇,吴宗帅,胡钟毓,李学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嗜热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淀粉优化改性,糖基化改性

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论文文献综述

陆勇,吴宗帅,胡钟毓,李学红[1](2012)在《嗜热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制备及其应用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嗜热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制备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采用基因克隆至常温宿主细胞中,通过宿主细胞的过量表达来完成制备,其应用主要体现在淀粉的优化改性、大环糊精的制备以及功能成分的糖基化修饰等方面.未来研究将集中于酶的多功能催化机制,同时拓展糖基化改性功能成分的种类及转糖基类型.(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胡耀辉,王丹,朴春红,于寒松,刘俊梅[2](2011)在《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工程菌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工程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该菌株产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糖蜜0.025g/mL、胰蛋白胨0.015g/mL、MgSO4.7H2O与K2HPO4的质量为7:1、FeSO4.7H2O 0.5g/L;以葡萄糖氧化酶法为指标测得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装液量100mL/250mL、转速200r/min、接种量5%、初始pH 7.0、最佳温度37℃、诱导阶段OD600nm=0.6、诱导温度30℃、诱导时间5h、诱导剂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浓度1mmol/L。经优化,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酶活力可达950U/mL,比初始条件下提高了近7倍。(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1年19期)

王丹[3](2011)在《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糊精的疏水内腔和外部亲水的筒状结构可以包埋许多物质或气味等,广泛的应用于制药、食品、农业、化妆品、纺织工业、生物技术、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其中聚合度大于9的一类环状糊精即大环糊精具有水溶性高、黏度低、不回生且无毒等特性,成为许多植物胶和海藻胶的替代品等更加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成为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学者关注的对象。大环糊精的生产与制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应用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作用于淀粉来制备大环糊精更是成为了重点,而水生栖热菌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因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等而更加适合于大环糊精的工业生产而引人注目。来自于水生栖热菌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通过环化、偶联、歧化、水解来催化淀粉进行反应,来获得大环糊精。但由于大环糊精的生产、分离纯化工艺都十分复杂,产量低,成本高已成为事实,因此我们在构建了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基础上通过对发酵过程的研究来提高大环糊精的产量,促进大环糊精的工业化生产。本文在实验室以构建了产大环糊精的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基因工程菌的基础上对其摇瓶发酵的发酵培养基进行研究,并通过响应面分析获得最佳的培养基各成分配比,同时对摇瓶发酵的发酵条件及5L发酵罐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为了使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产酶能力达到最佳水平,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分析得到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基因工程菌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确定重组大肠杆菌最佳培养基组成(%,W/V)为:糖蜜2.65,胰蛋白胨1.35, MgSO4·7H2O: K2HPO4·3H2O=7.15:1。按上述优化条件做验证实验,得到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酶活性达到760.582U/mL,比初始条件下的酶活力提高了4.5倍。在最佳培养基的基础上,对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为100 mL/250mL,转速为200 r/min,接种量为5%,初始pH为7.0,最佳温度为37℃,诱导阶段为OD600=0.6,诱导温度为35℃,诱导时间为5 h,诱导剂浓度为1 mmol/L。经优化,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酶活力可达950U/mL,比初始条件下提高了近7倍。通过对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基因工程菌的5.0L发酵罐条件的研究,确定了发酵罐培养的最佳条件如下:发酵罐的转速为恒定的300r/min,通气量1.5L/min,初始培养温度为35℃,培养8h后诱导阶段的温度为37℃,罐内的pH值通过串联酸碱补料瓶来自动控制在pH=7.0左右,控制罐内溶氧在40%,通过在发酵培养8h后恒定流加7%的碳源糖蜜来对发酵液进行补料,从而使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酶活力达到1530U/mL,较初始条件酶活力提高了11.5倍。(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刘佳欢,于寒松,王玉华,胡耀辉[4](2008)在《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 FL-03嗜热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生栖热菌FL-03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编码嗜热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基因(MalQ)片段,克隆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重组蛋白经70℃钝化离心除杂蛋白后,经SDS-PAGE检测,可见单一条带。纯化酶液以10%麦芽糖为底物,经TLC法分析表明该酶具有转葡萄糖基的活性,比活力提高近5倍,且活力回收率达70%,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8年12期)

陈海燕[5](2007)在《水生栖热菌AF-03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4-α葡聚糖转移酶;EC2.4.1.25),是细胞内的4-α-葡聚糖基转移酶,催化α-1,4-D-葡聚糖片段,使之转移到受体上形成新的4-链位点。这个位点可能是α-1,4-葡聚糖或葡萄糖。该酶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但随后又在多种菌种中被发现。在植物中这种酶被认为与淀粉的代谢相关,称之为歧化酶。众所周知,作用在淀粉上的酶有α-淀粉酶和支链淀粉酶(普鲁兰酶),可以降解淀粉为麦芽寡聚糖和葡萄糖,近来市场上引进一种耐热的环糊精糖基转移酶[E.C.2.4.1.19]可以生产环状环糊精。该酶行使转糖基作用或转移酶反应从而代替水解作用。因此葡聚糖分支酶[E.C.2.4.1.18]和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E.C.2.4.1.25]的潜在应用被探究,从近年来一定数量的专利申请书上也可以判断出两种酶的港在价值。工业化酶加工处理淀粉根据部分水解生成糊精-麦芽糖复合剂,麦芽糖和葡萄糖浆。而溶解的淀粉渴望被一种酶处理,该酶需要在65~70℃稳定而有活性。因此极端耐热和恒温有效的酶的自然来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高嗜热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恰好在60℃以上,满足了工业化生产的最基本要求。淀粉具有凝沉作用,这个过程导致直链淀粉链被氢键干扰,结果生成凝胶。这个凝沉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加热凝胶也不能使其溶解。麦芽糖葡萄糖基转移酶可以以淀粉为底物产生环状直链淀粉或热可逆性凝胶,这两种物质都具有很好的商业价值。热可逆淀粉凝胶可以取代明胶。因为在胶化温度下行使功能。耐热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是必须的,当凝胶状马铃薯淀粉被从嗜热菌中得到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处理后,游离的直链淀粉和封闭的支链淀粉侧链变短延长。该产品可以在水中溶解且在加热冷却后形成牢固的凝胶。凝胶重新加热可以被溶解。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作用在马铃薯淀粉上的产品热可逆性与明胶相似。本研究旨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麦芽糖转葡萄基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对进一步构建麦芽糖转葡萄基酶高产基因工程菌株打下基础,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一个高效表达载体,使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7-05-01)

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工程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该菌株产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糖蜜0.025g/mL、胰蛋白胨0.015g/mL、MgSO4.7H2O与K2HPO4的质量为7:1、FeSO4.7H2O 0.5g/L;以葡萄糖氧化酶法为指标测得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装液量100mL/250mL、转速200r/min、接种量5%、初始pH 7.0、最佳温度37℃、诱导阶段OD600nm=0.6、诱导温度30℃、诱导时间5h、诱导剂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浓度1mmol/L。经优化,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酶活力可达950U/mL,比初始条件下提高了近7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论文参考文献

[1].陆勇,吴宗帅,胡钟毓,李学红.嗜热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制备及其应用综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胡耀辉,王丹,朴春红,于寒松,刘俊梅.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工程菌发酵条件的优化[J].食品科学.2011

[3].王丹.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条件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4].刘佳欢,于寒松,王玉华,胡耀辉.水生栖热菌ThermusaquaticusFL-03嗜热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J].食品科学.2008

[5].陈海燕.水生栖热菌AF-03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D].吉林农业大学.2007

标签:;  ;  ;  

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论文-陆勇,吴宗帅,胡钟毓,李学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