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抗肿瘤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抗肿瘤,产物,次级,化合物,光敏剂,放线菌。
抗菌抗肿瘤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占娟,马莹莹,刘亚萌,杨焱惜,商亚贞[1](2019)在《光敏剂T1的光动力抗菌与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同种光敏剂对肿瘤细胞及耐药细菌的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效果,体外选取了金黄色葡萄球耐药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及结肠癌细胞(CT-26),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RSA及CT-26对半乳糖酞菁类光敏剂T1的吞噬,四甲基偶氮唑蓝染色法(MTT法)和菌落计数法检测T1对CT-26细胞和MRSA的光反应及暗反应浓度曲线;结果发现CT-26细胞及MRSA对T1吸收迅速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T1介导的PDT对CT-26细胞和MRSA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也显示T1在CT-26细胞和MRSA内都有很强的荧光信号.T1介导的PDT能明显抑制MRSA及CT-26细胞的增殖,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种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肿瘤的新方法,为PDT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吴菁[2](2018)在《复合氨基酸-铁、锌、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抗菌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铁、铜、锌与复合氨基酸反应生成配合物,并研究叁种配合物的抗肿瘤抗菌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复合氨基酸及其配合物对A_(549)、HepG2的IC_(50);采用倍比稀释考察配合物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复合氨基酸、铁配合物、锌配合物、铜配合物对A_(549)的IC_(50)分别为268.6、200.9、193.7、162.8μmol/L,对HepG2的IC_(50)分别为183.8、132.3、136.8、98.5μmol/L;对沙门菌的MIC分别为1.00、0.50、0.50、0.5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50、0.25、0.25、0.25 mg/ml,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为1.00、0.50、0.50、0.50 mg/ml。结论叁种配合物抗菌抗肿瘤活性均优于复合氨基酸。(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8年30期)
胡征波,吴友根,马文婷,于靖,杨东梅[3](2019)在《一株具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的诺丽内生真菌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一株诺丽内生真菌M50的抗菌和抗肿瘤生物活性并鉴定此菌株,本研究对实验室保藏的诺丽内生真菌M50,采用ITS rDNA测序鉴定内生真菌M5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细菌,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抗菌性进行测试;以新暗色柱节孢菌、辣椒疫霉、西瓜枯萎病菌和拟盘多毛孢为指示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其抑菌性进行测试;以肝癌细胞株SMMC-7721、Lewis肺癌、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为指示癌细胞,采用MTT法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测试。内生真菌M50鉴定为Leptoxyphium fumago;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的大小分别为(13.16±0.22) mm、(12.06±0.31) mm、(7.89±0.17) mm和(11.05±0.22) mm;新暗色柱节孢菌、辣椒疫霉、西瓜枯萎病菌和拟盘多毛孢的抑制率分别为50.00%、18.36%、12.35%和46.91%;肝癌细胞株SMMC-7721、Lewis肺癌、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45.46μg/m L、53.33μg/m L、80.48μg/m L。说明内生真菌M50具有广谱的抗菌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本研究为解决药源问题带来新的希望和契机,为开发诺丽新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1期)
赵婷婷,常一民,王俊潇,顾谦群,李德海[4](2018)在《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是发现大量药用天然产物的资源宝库,在微生物新药研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放线菌生活环境特殊造就了其不同于陆地微生物独特的代谢途径,具有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是天然药用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从不同海洋生境来源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已经分离到许多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化合物,为新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对近3年(2015-2017)不同海洋生境来源且具有明显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生物活性的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8年04期)
刘磊[5](2018)在《黄芪药渣中半纤维素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解析及抗肿瘤、抗菌膜活性物质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选题依据:黄芪,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大宗药材之一。根据估算,每年我国使用的黄芪药材达到了10万吨,因此每年会有数万吨黄芪药渣产生。当前,对药渣的再利用都集中应用于制成各种食用菌的底料、制成肥料、动物饲料等。但是这些衍生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在生产过程中甚至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中药药渣主要由细胞壁的成分组成,现代研究发现一些植物细胞壁的组分(半纤维素、果胶)中含有许多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多糖成分,因此被称为未被开发的“药物资源库”。周素梅等发现麦麸细胞壁半纤维素中的阿拉伯木聚糖的抗肿瘤活性比较高。本课题组前期发现黄芪药渣中的半纤维素主要含有阿拉伯糖和木糖等单糖,推测该多糖组分可能具有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因此,从黄芪药渣中开发具有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的多糖产品,对于实现黄芪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大意义。目的:提取纯化黄芪药渣中的半纤维素,解析其结构,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抗人肺腺癌细胞的活性以及抗菌膜活性。为黄芪药渣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通过分级提取法从黄芪药渣中提取半纤维素,运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对提取的药渣半纤维素进行了分离纯化。运用凝胶色谱法测定药渣半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采用GC-MS法测定其单糖组成,通过甲基化方法确定单糖之间的连接位点,并结合IR、NMR分析其结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包括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清除实验。评价了黄芪药渣半纤维素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建立了体外菌膜模型并用于筛选抗菌膜活性物质。评价了黄芪药渣半纤维素、微生物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菌膜的破坏作用。研究结果:1、从黄芪药渣中提取纯化获得了4个半纤维素组分,分别记为AX-I-1、AX-I-2、AX-I-3、AX-I-4。2、研究了4个半纤维素组分的化学结构,发现AX-I-1含有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摩尔比为0.006:14.113:8.284:0.116:0.468:1,通过甲基化分析确定其主链中含有阿拉伯糖和木糖,并通过β-(1→2),(1→3),(1→4)糖苷键组成,支链由(1→4)βArap,(1→3)βGalp,(1→2)βMan组成,非还原末端由αRhap,βGclp,βGalp组成。发现AX-I-2中含有阿拉伯糖、木糖,其摩尔比为11.2:8.9。AX-I-2中单糖残基的连接方式为:→4)-D-Xylp-(1→、→4)-D-Arap-(1→。AX-I-3中含有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通过计算得到其摩尔比为10.4:79.3:1.1。AX-I-3中单糖残基的连接方式为:→2,3,4)β-D-Xylp(1→、→4)β-D-Arap(1→、→5)β-D-Glcp(1→。AX-I-4中含有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通过计算得到其摩尔比为12.6:76.1:2.4。AX-I-4中单糖残基的连接方式为:→2,3,4)β-D-Xylp(1→、→4)β-D-Arap(1→、→5)β-D-Glcp(1→。3、当浓度在0.1~0.5 mg/mL之间时,4种半纤维素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在5%左右。AX-I-1对超氧自由基的体外清除率在10%左右,AX-I-2,AX-I-3对超氧自由基的体外清除率在30%左右,AX-I-4对超氧自由基的体外清除率在40%左右。当多糖浓度在0.1~0.5 mg/mL之间时,AX-I-2,AX-I-3和AX-I-4对DPPH的体外清除率在30%左右。AX-I-1对DPPH的体外清除率在5%左右。4、当AX-I-1的浓度为1 mg/mL时,AX-I-1对A549细胞有杀伤作用,给药后其细胞活力在70%左右。在该浓度下AX-I-1对BEAS-2B细胞也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当AX-I-3的浓度在100~1000μg/mL之间时,AX-I-3对A549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当AX-I-3的浓度为1 mg/mL时,给药后其细胞活力在50%左右。当AX-I-4的浓度在200~1000μg/mL之间时,AX-I-4对A549细胞有杀伤作用,给药后其细胞活力在80%左右。5、AX-I-1、AX-I-2、AX-I-3、AX-I-4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均无破坏作用。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乳杆菌L1/L5/L7的代谢产物对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均具有显着的破坏作用。并发现大肠杆菌代谢产物中抗菌膜活性成分是蛋白质,该蛋白质通过下调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抗菌膜作用。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乳杆菌L1/L5/L7的代谢产物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无显着性影响。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代谢产物对金葡菌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乳杆菌L1/L5/L7的代谢产物完全抑制其生长。结论:从黄芪药渣中提取纯化获得了4个半纤维素组分。采用HPLC凝胶色谱法、GC-MS单糖组成分析、GC-MS甲基化分析、IR和NMR解析了AX-I-1、AX-I-2、AX-I-3、AX-I-4的结构。评价了4种半纤维素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并评价4种半纤维素组分的抗肿瘤、抗菌膜活性。结果表明AX-I-1、AX-I-2、AX-I-3和AX-I-4均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AX-I-3对A549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同时也能杀伤BEAS-2B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AX-I-1、AX-I-2、AX-I-3和AX-I-4均无抗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活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SAYED,ASMAT,ALI,SHAH[6](2018)在《从海藻和植物中发现抗菌和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新药尤其是抗生素,急切需要解决病原体抗性的问题,其中大自然拥有最丰富的新抗生素来源,因此,从天然资源中寻找具有显着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仍然是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的主要途径。此外,抗生素在生物工程合成领域和化学合成领域也有相当大的进步。海洋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巨大而多样的栖息地。海洋因其具有不断变化的温度,压力,盐度和金属浓度等因素,使得成为海洋植物和藻类产生新化合物的环境来源。独特的海洋环境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海洋植物和藻类,这些生物能产生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不少是在陆地上不曾发现的。独特的海洋生物使得海洋天然产物具有显着多样性。近几十年来,海洋天然产物因其多样的生物活性和用途而备受关注。据文献报道,已从海洋来源中分离出16000个天然产物,包括萜类化合物、甾体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生物碱-多糖复合物、多肽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和甘油类化合物,到目前为止有6800篇出版物。海洋环境中包含数量众多的微观和宏观有机体种类,特别是海洋植物和藻类被证实具有产生结构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植物在海洋世界中,在耐火生物材料的再循环上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并且在药学应用中能够生产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尽管海洋微生物能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它被认为是抗生素的顶级生产者,同时也是制药工业的重要提供者,但在生产抗生素的总量上,海洋植物占最大份额。海洋植物生长于各种环境中,其中不乏有生存压力,并且它们有能力产生次级代谢产物也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海洋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酶反应系统与陆地生物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导致海洋生物往往能够产生一些化学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显着的先导化合物,为新药研究提供大量的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海洋是地球上最具多产的生态环境,生长其中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相当高的多样性。自早些时候以来,许多研究人员着眼与从陆地到海洋或淡水的藻类化学成分,尤其是绿藻类,它们有望在营养品和制药行业中被开发利用为功能活性物质;在广泛的陆生植物上研究了这些绿藻代谢产物的化学性质。这些来自绿藻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已经在大量陆生植物中进行了研究。绿藻门(Chlorophyta)植物种类繁多,含有约4300个物种,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具有多样性,部分含有特定来源的特征性的功能基团。绿藻中所有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生物碱、萜类、类固醇、脂肪酸、甘油酯和多糖都因其具有膳食营养补充和药理活性而备受关注。营养微藻是一类种类繁多的微小植物,其包含介于50-70%之间相对高含量的蛋白质(畜肉蛋白含量为50%和小麦为15%-17%),30%的脂类,40%的甘油,以及平均含量较低的胡萝卜素(8%-14%)和维生素(B1、B2、B3、B6、B12、E、K、D等)。与其他植物或动物相比,微藻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特征有较大不同,并且药用的藻类与其提取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活性。其中包括抗肿瘤、抗原生动物、抗病毒、抗氧化剂、抑制人癌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在绿藻门(Chlorophyta)中,刚毛藻属(Cladophora)在分类学上较复杂,其包含许多种,有不少已被化学和药学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两个样本,其两种是收集来自中国东南部舟山的沿海植物,旋花滨Calystegia soldalla、蓬蘽 Rubus hirsutus thunb以及来自同一地区的绿藻Cladophora stempsonii。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从和旋花滨和绿藻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从旋花滨和绿藻中获取次级代谢产物。在我们项目组的努力下,通过使用不同的有机试剂去鉴别具有活性的化合物,以寻找抗生素以及其他来自海洋植物和藻类的具有药用和营养价值的化合物。随后,对叁种样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进行评估和表征。旋花滨Calystegia soldanella、蓬蘽和绿藻Cladophora stempsonii使用3种不同的有机试剂提取;首先利用80%乙醇溶液提取浸膏,随后用水将浸膏进行分段,随后依次使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浸膏进行提取。使用TLC在内的不同色谱技术对旋花滨Caalstegia soldnella和绿藻Cladophora stempsonii进行了研究和分离纯化。纯品化合物采用HPLC、UV和NMR鉴别。来自旋花滨Calysyegiasoldanella的化合物利用平板稀释法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 S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以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进行了抑菌试验。除了抑菌试验,同时对化合物的抗氧化性(DPPH、FRAP)进行了测定。来自绿藻(Cladophora stempsonii)的化合物采用96孔板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pneumoni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进行了抑菌试验。将抑菌性较强的3个来自绿藻Cladophora stempsonii化合物命名为1、2和3号。其中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克雷伯菌(KlKbsiella pneumoniae)、大肠杆菌(Eshherichia acoli)、枯草芽孢杆菌(Baacillus subtilis)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最低抑菌浓度为 4.0 μg/mL、1.0 μg/mL、0.2 μg/mL、4.0 μg/mL 和 4.0μg/mL。化合物2对前4种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8μg/mL、2.0 μg/mL、4.0 μg/mL和32.0μg/mL,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3仅对3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64μg/mL、32 μg/mL和16 μg/mL。分离纯化来自于绿藻的化合物1通过1D-NMR和2D-NMR鉴定为胆固醇,通过2D-NMR鉴定化合物2为N-Phenethylisovaleramide以及医用GC-MS对绿藻中低极性的组分进行测定。旋花滨(Calystegia soldanella)和绿藻(Cladophora stempsonii)的正丁醇相浸膏利用TLC、柱色谱和Pre-HPLC进行了分离纯化。因为化合物量少而无法确定所有纯品化合物结构。植物内生真菌是寄生在健康植物组织和各器官内部,并不引起寄主表现任何症状的一类真菌。在进化中,因其次生代谢产物可与寄主形成了内在联系,还可以利用寄主代谢产物为前体,经自身转化成为新成分。内生真菌资源丰富,但至今的研究不够全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待解决。碱蓬(Suaedaglauca)为藜科碱蓬属植物,是一种耐盐的植物,易于在沿海地区或湖边形成单优群落。有研究表明,碱蓬属植物不同时期抗氧化活性与其总黄酮类物质含量相关,但其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鲜有报道。在本研究中,利用平板划线法从健康、无病虫害的碱蓬中筛选的一株曲霉(Aspergillus TQ67),经扩大培养后,首先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粗提物,随后利用制备反相柱(甲醇和水),从中得到含量最大的组分(化合物)。利用TLC判断不同溶剂的配比。利用HPLC-MS、NMR和2D-NMR鉴别出新化合物。这些经鉴定的8个化合物包括:aspermutarubrol(1)、Sydowiols D(2)、sydowiol E(3)、L-tenuazonic acid(4)、(E)-5-(hydroxymethyl)-2-(6'-methylhept-2'-en-2'-yl)phenol(5)、sydonol(6)、(7S)-(+)-7-O-methylsydonol(7)和 hydroxyl-sydonic acid(8)。同时对这些化合物的抗氧化性(DPPH)进行了测定,其中化合物2、3和化合物1DPPH的IC50分别为(9.79±0.33)和(32.30±1.02)μg·mL-1,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一般认为,海洋植物和藻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出各种机制,使它们能够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以维持它们正常的生理功能。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有发现次生代谢产物在海洋植物和藻类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经证实许多化合物是非生物和生物因素下合成的应激产物,这些因素包括病原体攻击、高重金属浓度、干旱、盐度、创伤,辐射或高可见光强度,以及其他关注度较低的因素。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有机溶剂不仅能刺激海洋植物和藻类的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而且为发现新化合物提供可能。在本研究中,采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海洋植物旋花滨(Calystegiasoldanella)浸提。首先用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将乙酸乙酯相浸膏用正相柱洗脱,然后用甲醇(甲醇和水)反相柱,从中得到含量最大的组分(化合物)。利用TLC判断不同溶剂的配比。利用HPLC-MS、NMR和2D-NMR鉴别出新化合物。这些经鉴定的化合物包括10个已知的化合物:(+)-Eudesmin(1)、Sesaminol(2)、Sesamin(3)、1,2-Benzenediol、3-methoxy-5-[(lRR,3aS,4R,6aS)-tetrahydro-4-(7-methoxy-1,3-benzodioxol-5-yl)-1 H,3H-furo[3,4-c]furan-1-yl-(4)、Pinoresinol(5)、pluviatilol(6)、9-hydroxy-10,12,15-octadecatrienoicAcid Methyl Ester(7)、sesamin-2,2'-diol Compound(8)、Isoflucosteriol(9)、2'-Methoxy-4”-Hydroxymethoxykobusin(10)。同时对化合物10进行了 2D-NMR分析。与化合物2’-methoxykobusin相比,化合物10缺少1个甲基,同时确定了羟基的位置。利用乙酸乙酯从蓬蘽(Rubushirutus thunb)中分离得到1种已知化合物(ergosterol)。从正丁醇相浸膏中分离得到 2 个已知化合物(3-phenylpropionic acid,(+)-5'-Methoxy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由于海洋环境中仍有大量值得关注的化合物,它们仍然是未被开发的药物宝库,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被开发利用为新颖药物。由于海洋绿藻能够产生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因此研究人员已经把新的关注点放在了海洋绿藻上。许多新的生物技术和工艺不仅需要用在大规模获取海洋植物和藻类的次级代谢产物,而且还可以用以发现新天然抗生素。适用于海洋生物的生物培养技术和分离纯化方法,其经验方法主要来源于陆地生物,但也反映了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具体需求。目前随着代谢工程和海洋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其转化为实验中的一系列步骤,这也是改进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过程和建立新方法的最佳选择。本文从海洋植物和藻类的海洋抗生素生物合成技术工作中,指出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发现到开发各个阶段的发挥巨大的潜力。同时,论文还揭示了海洋植物和海洋藻类抗生素以及其营养和药物产品的可持续创新生产,需要在生物技术和方法开发上投入更多。(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31)
萨茹丽,杨斌,玉梅,王翠芳,敖长金[7](2018)在《沙葱总黄酮体外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沙葱总黄酮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绵羊伪狂犬病毒、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以及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试验使用MTT法检测沙葱总黄酮体外对受试菌的抑菌率、对绵羊伪狂犬病毒和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率。试验结果显示,沙葱总黄酮对沙门氏菌的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0.05),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绿脓杆菌无抑制作用。本试验结果显示沙葱总黄酮对A549肿瘤细胞和绵羊伪狂犬病毒有一定的抑制。沙葱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菌、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且此作用随着沙葱总黄酮添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8年08期)
刘莉,马洋洋,王宽,贾云静,李婉[8](2018)在《β-咔啉衍生物的抗肿瘤及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色氨酸为原料合成了72个不同取代基的β-咔啉化合物,其中31个新化合物,包括12对手性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对5种肿瘤细胞株及5种菌株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的筛选及构效关系研究.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3b对A549细胞的IC_(50)=3.17μmol/L),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化合物5h对鳗弧菌的MIC=0.78μmol/L).(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郑兰兰,陆强,刘丹丹,卫荣华,李琛[9](2017)在《植物抗菌肽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临床治疗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是机体为了应对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在天然免疫激活后生成的一类防御性活性多肽。除了其抗菌活性,某些抗菌肽还具备抗肿瘤活性,抑制多个肿瘤细胞系增殖,包括防御素、大环寡肽、硫素等。肿瘤仍然是致死率和致病率很高的疾病。本文总结了已报道的植物抗菌肽的种类和抗肿瘤活性,并展望其潜在的临床治疗价值。(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17年06期)
史明星,刘金凤,刘学娜,韩维娜[10](2017)在《含硫、硒核苷的合成及其抗菌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硫、硒取代核苷碱基中氧的化合物,得到具有抗菌或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方法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目标化合物,HPLC、MS、1H-NMR和13C-NMR对终产物进行结构和纯度确证;通过MTT法对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检测;通过试管法检测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对Hep G2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逐渐增强,其中化合物4-Se-尿嘧啶核苷在100μg/m L浓度时,抑制率为90.6%;含硫、硒核苷对7种菌有着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4-S-尿嘧啶高浓度时对革兰氏阴性菌抑制作用较好。结论合成所得的硒、硫取代核苷大部分有抗菌、抗肿瘤作用,其中4位硒取代后的化合物比2位硒取代体外抗肿瘤和抗菌活性强,本实验为抗菌、抗肿瘤药物提供新的化合物结构类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抗菌抗肿瘤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将铁、铜、锌与复合氨基酸反应生成配合物,并研究叁种配合物的抗肿瘤抗菌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复合氨基酸及其配合物对A_(549)、HepG2的IC_(50);采用倍比稀释考察配合物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复合氨基酸、铁配合物、锌配合物、铜配合物对A_(549)的IC_(50)分别为268.6、200.9、193.7、162.8μmol/L,对HepG2的IC_(50)分别为183.8、132.3、136.8、98.5μmol/L;对沙门菌的MIC分别为1.00、0.50、0.50、0.5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50、0.25、0.25、0.25 mg/ml,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为1.00、0.50、0.50、0.50 mg/ml。结论叁种配合物抗菌抗肿瘤活性均优于复合氨基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抗肿瘤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赵占娟,马莹莹,刘亚萌,杨焱惜,商亚贞.光敏剂T1的光动力抗菌与抗肿瘤活性[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吴菁.复合氨基酸-铁、锌、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抗菌生物活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
[3].胡征波,吴友根,马文婷,于靖,杨东梅.一株具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的诺丽内生真菌的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19
[4].赵婷婷,常一民,王俊潇,顾谦群,李德海.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18
[5].刘磊.黄芪药渣中半纤维素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解析及抗肿瘤、抗菌膜活性物质的筛选[D].山西大学.2018
[6].SAYED,ASMAT,ALI,SHAH.从海藻和植物中发现抗菌和抗肿瘤活性化合物[D].浙江大学.2018
[7].萨茹丽,杨斌,玉梅,王翠芳,敖长金.沙葱总黄酮体外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饲料工业.2018
[8].刘莉,马洋洋,王宽,贾云静,李婉.β-咔啉衍生物的抗肿瘤及抗菌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9].郑兰兰,陆强,刘丹丹,卫荣华,李琛.植物抗菌肽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临床治疗展望[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7
[10].史明星,刘金凤,刘学娜,韩维娜.含硫、硒核苷的合成及其抗菌抗肿瘤活性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