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域故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故土,文化,地域,贵州省,乡土,远古,民俗。
地域故土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黄尚军[1](2015)在《故土情结与地域特色——艾芜作品中丧祭类词语及相关民俗文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籍作家艾芜作品中运用了很多方言词语,描写了诸多民间习俗,与巴蜀地域文化有密切联系。结合在艾芜故乡今成都市新都区等地的田野调查资料及部分四川方志、民间方术用书等文献材料,探究艾芜笔下的丧祭类词语及相关民俗,不仅有助于认识这些词语的民俗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艾芜的故土情结及其作品的地域特色。(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09期)
王卫[2](2014)在《地域故土的眷恋和失落——解读沈从文《边城》》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的《边城》完成于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是其重要作品之一,作品描述的是湘西故土一个美丽边远的小城茶峒的社会人生风貌,将自然之美融合人性之美,表现了沈从文对故乡的眷恋和怀念,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对故乡原始性和封建性的批判和梦想失落的悲剧感。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分析小说中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和淳朴人性,一方面重点剖析湘西故土落后的宗法关系对人性的束缚和造成爱情悲剧的根源,从而揭示《边城》永恒艺术魅力的源泉。(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7期)
白钰[3](2008)在《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之升华——夜郎故土上的省级图书馆》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居着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77%,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54个民族乡,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4%。贵州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众多的民族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现代化的省级图书馆,在建筑风格上凝固(本文来源于《布依学研究(之九)》期刊2008-08-01)
白钰[4](2008)在《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之升华——夜郎故土上的省级图书馆》一文中研究指出崭新的贵州省图书馆,不仅在建筑形式上古朴、神秘、精妙、生动,展现了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内在构成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氛围新管理的现代化图书馆,成为了融入地域民族文化精华的现代化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和贵州的"软实力"基地之一。(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孙明强[5](2001)在《从“地域故土”的失落到“理想家园”的觅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个性独异、成就卓着并早就蜚声中外文坛的着名作家。他自称是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个浪漫派”,表示“要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借朴素优美的故事发泄自己作为一个乡下人长期受压抑的感情,描绘他理想中的优美的人生样式。他的湘西小说代表了田园浪漫主义的典型形态。他从自己的主观条件出发,综合了“五四”乡土文学和创造社、新月社一些作家的艺术经验,把“五四”浪漫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发展演变轨迹和各种风格的彼此消长。但由于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他被迫在40年代搁笔,从而导致长期被历史、被读者所遗忘。直至80年代才重新“出土”,被重新发掘和认识。 作为“京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为读者展示了一片神奇的湘西故土,这片神奇的天地在沈从文此后的创作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不断的发生变化。本文试图从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故土”在其不同创作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入手,对其乡土小说的创作进行全面的回顾,并对其创作的文学史意义进行重新发掘。 本文分上下两篇共六个部分。前四个部分主要是对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不同阶段进行评述,后两个部分主要探寻沈从文为中国现代小说增添的新质。 第一部分:现实的失落与梦中的故土追忆——早期的“地域故土”。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和都市心理压力对此时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影响。认为沈从文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是以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楚文化的传奇色彩和野趣横生的乡土抒情风味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沈从文的初期乡土小说创作主要是一种特殊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的表现展览,是作为一个“乡下人”来到城市之后,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和不同的生活体验带来的反差所造成的早年故土带着甜味的幸福追忆。 第二部分:走向失落的“地域故土”。本部分着重分析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和生活氛围的调整,使沈从文有条件再次拾起刚进都市时失落的思想武器,重新以“转机”时就已认定的新思想、新思维,来细致审视湘西这块“地域故土”。这种重新审视是建立在沈从文开始融入都市生活然而依然坚持以“乡下人”自居的心理机制上的。在城市生活多年以后,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都市文明的影响,开始不自觉的以现代的都市文明作为参照来考察湘西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并开始在这种参照中发现湘西文化不可避免的危机。以1928年创作的《柏子》为标志,沈从文一反早期对“地域故土”的一味歌颂,开始严肃地思考湘西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性格。这表明沈从文的创作意识在20年代末期已出现转变。他早期小说创作中精心塑造的“地域故土”正在失落。 第叁部分:寻觅中的“理想家园”。“地域故土”的失落,使对故土“怀有不可言喻的温爱”的沈从文要在小说创作中为民众寻觅一个“理想家园”。《雨后》标志着这种理想主义的抬头。他只能从他有限的“故土”范围内寻找理想。集沈从文“理想家园”之大成者,是他在1934年完成的中篇小说《边城》。这部诗化的民族志,以自然纯净、充满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为参照系,对充满虚伪、污秽、生命萎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作了批判,并借此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理想中的爱情,理想中的人性。以《边城》为标志,沈从文对于“理想家园”的探寻到达了极致。 第四部分:并不理想的“理想家园”。沈从文寻觅“理想家园”的实质,是为保存和发展民族品德中充满人性的一面。人性美充当了“理想家园”大厦的顶梁柱。但是他所表达的这种“人性”并不圆满。在他的作品中,只能用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契合的理想状态构筑成一种社会模式,一方面用古老纯朴的原始民性构成这种社会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用新的观念米刺激它。显然,他不是沉醉在这种理想之中,他对他理想的社会进行探索的同时,也对它术来的命运给予深切的关注。湘西世界只能作为一个社会理想在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中定格。 第五、六部分:以近年来“沈从文热”的兴起为契机,从探讨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为什么再次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入手,论证了沈从文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增添的诸多新质。ill是和传统文化的靠近,对民族文化中“贫用卜善”的发扬,使沈从文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小说极易拥有心灵相通的读者:而他那有别于其它乡十小说的艺术新质以及这些新质的独特历史贡献,更是任何关心和爱护中国现代文学的人们所不能忽砚的。上足这两方面的原冈,使沈从文的乡十小说在历经数十年的隔膜后,能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日。(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1-11-01)
地域故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沈从文的《边城》完成于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是其重要作品之一,作品描述的是湘西故土一个美丽边远的小城茶峒的社会人生风貌,将自然之美融合人性之美,表现了沈从文对故乡的眷恋和怀念,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对故乡原始性和封建性的批判和梦想失落的悲剧感。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分析小说中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和淳朴人性,一方面重点剖析湘西故土落后的宗法关系对人性的束缚和造成爱情悲剧的根源,从而揭示《边城》永恒艺术魅力的源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域故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黄尚军.故土情结与地域特色——艾芜作品中丧祭类词语及相关民俗文化探究[J].名作欣赏.2015
[2].王卫.地域故土的眷恋和失落——解读沈从文《边城》[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3].白钰.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之升华——夜郎故土上的省级图书馆[C].布依学研究(之九).2008
[4].白钰.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之升华——夜郎故土上的省级图书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孙明强.从“地域故土”的失落到“理想家园”的觅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