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穷困抗辩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穷困抗辩权,赠与合同,法解释论,制度完善
穷困抗辩权论文文献综述
唐昊凝[1](2017)在《论我国穷困抗辩权制度的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穷困抗辩权是赠与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立法对赠与人的一种优待。我国对穷困抗辩权的规定体现在《合同法》195条,“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着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在赠与活动尤其是公益性质的赠与越发频繁的当今社会,这一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由于法条的规定本身不明确,再加上复杂的社会现实,使得我国的穷困抗辩权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理论上,学者对穷困抗辩权性质的界定存在争议;实践中,对于受赠人是否应当返还已转移的财物,经济状况好转时赠与人是否应当继续履行赠与义务等问题,也缺乏统一的裁判标准,这些都是摆在立法和司法机关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在研究《合同法》195条性质的基础上,为我国穷困抗辩权制度在立法和司法中的完善提供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穷困抗辩权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并进行了研究现状综述;第二章介绍了穷困抗辩权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从法解释论的角度考察《合同法》195条的性质,认为这一权利应是主动型权利和被动型权利的复合;第四章研究《合同法》195条的适用范围,并对“经济状况显着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表述进行规范构成解释;第五章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提出对我国穷困抗辩权制度的完善建议。在立法上,建议明确《合同法》195条之性质,细化“严重影响其家庭生活”的几种具体情形,明定赠与物返还请求权;在司法中,建议避免《合同法》186条与195条适用上的混同,并针对赠与人主观因素对穷困抗辩权适用的影响,赠与人经济状况好转后是否应继续履行赠与义务等实践中的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8)
于世红[2](2016)在《赠与人的穷困抗辩权》一文中研究指出赠与人的穷困抗辩权是合同法对赠与人权益的一种保护。本文着重讨论穷困抗辩权的理论基础、性质、适用条件和法律后果,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一制度。(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14期)
赵雪梅[3](2015)在《穷困抗辩权的法律完善——对《合同法》第195条的修改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穷困抗辩权是立法给予赠与人的一种优待,使赠与人在陷入穷困时有权基于情势变更原则拒绝履行合同。但是,我国合同法第195条对穷困抗辩权的规定并不完善,需要细化其规定以增强可操作性,在有条件地维护赠与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弥补受赠人的损失,使合同当事人能得到相对公平的处理结果,使社会关系能够保持和谐稳定。(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5年08期)
张鹏[4](2014)在《赠与人穷困抗辩权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赠与合同为我国合同法所规定的重要的有名合同之一,由于其无偿性、单务性等特性,各国(地区)立法均赋予了赠与人优待的权利予以保护其利益。我国合同法借鉴台湾地区及德国民法典于第195条规定了赠与人穷困抗辩权,然其规定较为简略,操作性不强,且与合同法第186条规定之赠与人任意撤销权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0条规定之彩礼返还规则的适用似有冲突。本文试从穷困抗辩权的一般理论入手,通过对穷困抗辩权的适用要件的细化分析,以期体系的对于穷困抗辩权予以理解,进而探讨穷困抗辩权的若干问题,并提出建议。本文总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归纳总结了学者关于穷困抗辩权的一般理论,包括穷困抗辩权的概念、性质以及穷困抗辩权的理论基础,为其后论述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与穷困抗辩权相关的权利的分析。文章从基于穷困的抗辩权和撤销权的立法模式进行比较,从而探讨我国《合同法》第195条的性质。并对基于穷困的返还请求权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立法建议。第叁部分则是对穷困抗辩权适用范围的探讨。文章从赠与人穷困抗辩权与任意撤销权的适用范围的冲突角度,考察德国以及日本的相关立法,从而提出论述的观点。第四部分对穷困抗辩权的适用要件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通过法条的细究,提出对于穷困抗辩权行使主体扩展的若干情形的观点,以及其适用要件的分别理解。(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4-11-09)
阳丹[5](2012)在《穷困抗辩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赠与合同的无偿性,各国法律都对赠与人利益的保护作出了特殊规定,穷困抗辩权正是优待赠与人的具体表现。我国合同法195条对此加以规定。这无疑是立法的一大进步,但由于其规定比较简单,可操作性不强,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纠纷。同时国内学术界对穷困抗辩权缺乏全面的研究,大都囿于穷困抗辩权的个别问题。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立足于民法基本理论,运用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穷困抗辩权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期对完善我国的穷困抗辩权制度有所帮助。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穷困抗辩权的一般理论,包括概念、性质和理论基础。通过比较中外相关的法律规定及学术观点,指出我国穷困抗辩权的性质为抗辩权,其理论基础为民法的公平原则、情势变更原则和赠与合同的无偿性,以便为后面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对穷困抗辩权的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细究法条,阐述穷困抗辩权的具体适用条件。第叁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空白,在借鉴他国经验,立足我国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06-02)
张晓军,李川[6](2011)在《穷困抗辩权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穷困抗辩权的含义、特征以及法理基础所谓穷困抗辩权,是指约定赠与后履行完毕前,因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着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赠与人可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抗辩权。穷困抗辩权又称紧急需要抗辩权、赠与义务履行的拒绝权,最早起源于罗马法,依罗马法的规定,如果赠与人先行允诺赠(本文来源于《法律适用》期刊2011年02期)
颜慧霞[7](2009)在《论穷困抗辩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赠于合同的单务性、无偿性,各国立法都通过立法对赠与人作出特殊的保护,穷困抗辩权的设定正是这一目的的体现。本文第一部分介绍穷困抗辩权的概念和性质,为下文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论述穷困抗辩权的理论基础,通过国内外立法例,指出其存在的法理基础是基于赠与合同的诺成性、无偿性、情事变更原则。第叁部分从一则案例入手,在该案的分析、解决过程中,探讨穷困抗辩权的行使与受赠人信赖利益的冲突,提出在优遇赠与人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受赠人的保护和救济,以期利益的平衡。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中之重,论述了穷困抗辩权的行使问题,包括穷困抗辩权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赠与人的主观状态对该权利的影响及其它一些具体操作性问题。第五部分是通过对以上部分的总结和分析、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例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基础上,提出如何在细节上完善我国立法。以此思路,笔者希望立足于民法的基本理论及我国的现实,对赠与合同的穷困抗辩权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新的立法建议,使穷困抗辩权制度能够适用于复杂的赠与合同关系,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价值,以期对完善我国的赠与合同制度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9-04-25)
郭辉,王春宝[8](2006)在《浅谈赠与合同中的穷困抗辩权》一文中研究指出穷困抗辩权又称紧急需要抗辩权、拒绝赠与之抗辩权或赠与履行之拒绝权,是赠与人自己权益保护的制度。各国立法都规定了这一制度。本文试就穷困抗辩权的理论基础、适用条件及与抗辩权相关的一些问题予以探讨,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适用这一制度。(本文来源于《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汪传才[9](2005)在《穷困抗辩权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穷困抗辩权是保护赠与人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赠与人发生穷困时,如果赠与物尚未转移的,对于受赠人的请求,赠与人可行使穷困抗辩权而拒绝履行合同义务。但这毕竟和合同应当信守的原则相冲突。因此,法律规定行使穷困抗辩权有严格的要件,以防止滥用。本文着重探讨了穷困抗辩权的成立要件及赠与物能否返还等问题,并提出相应见解。(本文来源于《法学杂志》期刊2005年02期)
穷困抗辩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赠与人的穷困抗辩权是合同法对赠与人权益的一种保护。本文着重讨论穷困抗辩权的理论基础、性质、适用条件和法律后果,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一制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穷困抗辩权论文参考文献
[1].唐昊凝.论我国穷困抗辩权制度的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7
[2].于世红.赠与人的穷困抗辩权[J].商.2016
[3].赵雪梅.穷困抗辩权的法律完善——对《合同法》第195条的修改建议[J].法制博览.2015
[4].张鹏.赠与人穷困抗辩权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5].阳丹.穷困抗辩权研究[D].南昌大学.2012
[6].张晓军,李川.穷困抗辩权析解[J].法律适用.2011
[7].颜慧霞.论穷困抗辩权[D].暨南大学.2009
[8].郭辉,王春宝.浅谈赠与合同中的穷困抗辩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9].汪传才.穷困抗辩权初探[J].法学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