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教育改革论文-陈慧萍

清末教育改革论文-陈慧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末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末教育改革,新式学堂,地方士绅,废除科举

清末教育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萍[1](2019)在《清末教育改革视野下地方士绅流动与分化的历史考察——以“四川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等一系列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地方士绅阶层的职业选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相应的流动、分化,基层士绅为谋取新的社会职业出路,或主动或被动地被纳入新的教育制度体系之中,而此种纳入又使新式学堂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重的旧式色彩,呈现明显的新旧杂糅特点。随着学务行政机构的设立以及新式学堂大量建立,因办学务而产生了新的社会权力资源,使得新旧权力者通过新的教育学制进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进而呈现清末教育制度改革中地方乡绅阶层发生比较大的权力转移。清末教育改革开始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秩序通过科举制的流动模式,自此知识分子读书不再单纯是为了跨越等级完成身份的变迁,还具有了新的职业选择的功能,而这种新的职业流动与分化事实上推动了传统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解体,为后来民国时期新型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提供了政治与教育基础。这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在如何体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羽琼[2](2018)在《论张之洞对清末教育改革的思想引领》一文中研究指出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中国知识分子迅速行动起来,不断思考和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的改革主张和不懈探索,体现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内心渴望。在这些社会改革家中,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影响尤为巨大。(本文来源于《教育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周牧[3](2016)在《留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参与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的教育改革不仅是新政时期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就,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巨大变革。以科举制的结束和新的教育体制的萌生为标志,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体系土崩瓦解,现代教育体制开始萌芽。在此过程中,留学生尤其是留日学生积极参与改革,在新学制与教育发展规划的起草,新式学堂的创建、教学和管理,教科书的编写等方面,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李瑶[4](2015)在《《学部官报》连载的《选译东西方各国书报》与清末教育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事变之后,面对国内日益加重的社会危机,1901年,清政府以日本为范本,借由张之洞、袁世凯、李鸿章等重臣之力,开始对经济、军事、教育、政治等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是为新政。在这个改革如火如荼的时期,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将教育作为重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教育是民族的根本,对于一国的未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05年,清政府设置了学部,并于次年发行官方刊物《学部官报》。《选译东西方各国书报》作为官报的一部分,记录了当时各国的教育状况,其存续也一直贯穿清末教育改革的始终。本文以上述观点为基础,着重研究东西洋尤其是日本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并重新审视新政教育改革的地位。本文以《选译东西方各国书报》中所记载的译文为材料,并结合当时改革中心人物的传记、经历进行分析于研究。本论文共有两章节内容。第一章着重进行书报译文内容的分类与分析。通过对160期译文的阅读,现将书报内容分为六大类:①日本学校②欧美学校③日本与欧美学校的比较④理科论文⑤社会?人类文明史⑥教育理论。书报自出版至停刊历时七年,共出版了160期,当中内容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数量不断减少。内容的关注点也由小学教育转至实业教育,改革的进取心也越来越薄弱。对日本的关心逐渐较少,对欧美的状况愈发想要了解。到了后期,其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单一化。这些变化不仅与清末的政治局势息息相关,也与当时的指导层对日本的认识与了解关系重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卢书欣[5](2014)在《清末教育改革中的张百熙与近代教育之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末危机日益积重难返之日,张百熙临危受命管学大臣一要职。他是清朝历史上任职最久,成绩最为突出的一位教育大臣。他亲手主持的京师大学堂的重建,更是为其以教育为己任的一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07期)

王琳[6](2013)在《袁世凯与清末教育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政"时期,袁世凯作为朝廷倚重的一员封疆大吏,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在教育上注重革新,主张废除科举制,重视军事教育、留学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举措使他统辖的直隶地区成为当时全国教育的典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但是,袁世凯毕竟是从旧的传统社会中走出来的,这也就使他的教育改革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沧桑》期刊2013年06期)

彭慧艳[7](2013)在《《东方杂志》对清末教育改革的推动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方杂志》作为立宪派的舆论阵地,对清末教育改革给予很大关注,成为清末新式教育发展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它通过域外视野下的呐喊、官方奏折和已有教育成果的宣传,努力推动清末新式教育改革;在总体肯定新式教育改革必要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对新式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批评,发挥了舆论媒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发展》期刊2013年06期)

张瑞[8](2013)在《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罕见的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西学,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变革,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是促使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的主力军。(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3年02期)

刘冬梅[9](2012)在《清末教育改革对复式教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持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颁布学制,废除科举,改良私塾以及选派留学生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为复式教学在中国的植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复式教学于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缓解了清政府兴学过程中教育经费短缺,教师、校舍匮乏等问题,满足了广大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推动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马立民[10](2012)在《取法东邻:日本明治前期教育改革与清末教育革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治前期的教育改革,对日本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它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探索日本近代迅速崛起的原因,而且有助于研究近代中日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尤其是中国效仿日本所走的近代化道路。文章主要就维新政变后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目的在于探索日本整合西学、儒学和日本国学进行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2年02期)

清末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中国知识分子迅速行动起来,不断思考和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的改革主张和不懈探索,体现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内心渴望。在这些社会改革家中,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影响尤为巨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末教育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陈慧萍.清末教育改革视野下地方士绅流动与分化的历史考察——以“四川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J].青海社会科学.2019

[2].张羽琼.论张之洞对清末教育改革的思想引领[J].教育文化论坛.2018

[3].周牧.留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参与和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16

[4].李瑶.《学部官报》连载的《选译东西方各国书报》与清末教育改革[D].东北师范大学.2015

[5].卢书欣.清末教育改革中的张百熙与近代教育之兴[J].兰台世界.2014

[6].王琳.袁世凯与清末教育改革[J].沧桑.2013

[7].彭慧艳.《东方杂志》对清末教育改革的推动和评价[J].中国发展.2013

[8].张瑞.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3

[9].刘冬梅.清末教育改革对复式教学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12

[10].马立民.取法东邻:日本明治前期教育改革与清末教育革新[J].社科纵横.2012

标签:;  ;  ;  ;  

清末教育改革论文-陈慧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