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造像量度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教造像,传统造型艺术,佛教艺术,《造像量度经》
造像量度经论文文献综述
李琦[1](2018)在《量度的意义——由《造像量度经》看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规则及其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造像艺术有着辉煌的历史,学界对其也自然不乏精彩的学术阐发。然就研究本身而言,相关的专题研究多艺术史脉络的梳理或是审美体验的描述,而少艺术创作中形而下层面的技法总结。其实,后者对艺术实践的具体指导意义不容小觑,甚至更为重要。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缘于"士气"的主导性作用,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误区,以至于在造型能力上日渐式微。对此康有为有言:(本文来源于《美术学研究(第6辑)》期刊2018-03-01)
廖方容[2](2015)在《管窥梵式造像经典之《造像量度经》》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关于造像的着作共有四部,《北京版藏文大藏经总目》中录有如下经典:A、No·5804,《如尼拘楼陀树纵围十搩手之佛身影像相》,即《造像量度经》;B、No·5805,《佛说造像量度经解》,是对《造像量度经》的注疏;C、No·5806,《(转轮法王)画相》;D、No·5807,《身影像量相》【1】。此四部经典被称作"叁经一疏"。"叁经一疏"是藏传佛教绘画、雕塑艺术的重要理论依据,它们也被视为藏族大小五明的"工巧明"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5年04期)
唐傲然[3](2015)在《工布查布《<造像量度经>附续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像量度经》作为造佛像的比例量度指导,传承至今千余载,从梵文到藏文再到汉文《<造像量度经>附续补》,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范本,对《<造像量度经>附续补》内容放在文化遗产视野下进行研究,分析结构与方法。提出“活”的范本,并对“活”的范本其价值进行进一步探讨。由于经文典籍类在文化遗产研究时一个比较特殊之处是其本身的精神第一性,因此不可回避需要从其自身的逻辑上来理解,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理解身体比例的关系,再结合《<造像量度经>附续补》中的叙述,说明纳入到文化遗产视野下“活”的范本所传达的现代精神与佛教思想区别,表述文化遗产传承需要在理解方式上具有多重性。工布查布所作《<造像量度经>附续补》通过续补体现了这种“活”的范本存在,开启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5-05-18)
孔蓓[4](2015)在《汉文本《造像量度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汉文本《造像量度经》为文本依据,研究中国古代传统佛教造像法则。分为叁章,论证如下:第一章,是对汉文本《造像量度经》原文内容、图例的基础研究。包括汉文本《造像量度经》的来源、译作者、翻译缘由、基本内容等。另外,还把汉文本《造像量度经》中的图例和《西藏造像量度》、《白琉璃》造像量度画本中的图例进行分析比较。第二章,简要介绍西方人体比例法则,将中国古代传统佛教造像法则与之进行比较。第叁章,阐述以汉文本《造像量度经》为依据的中国古代传统佛教造像法则的应用。以北方四省(山西、陕西、河南、甘肃)为图例,具体分析“历时”模式中的中国古代传统造像法则的应用。由于一直以来接受的是西方的造型训练,我们更倾向于了解西方科学研究下的人体比例结构,反而对中国古代传统佛教造像比例会有误读。而汉文本《造像量度经》的再度被认识,让我们感受到在西方科学研究人体比例结构到来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完整了佛教造像体系。东方视域价值观评价之下的中国古代传统佛造像法则,不仅能够解释中国传统佛教造像的形体比例关系,也可以形成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评判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5-05-01)
李琦[5](2015)在《量度的意义——由《造像量度经》看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规则及其他》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像量度经》为藏传佛教中关于造像量度问题的重要典籍。本文从造像的规则、形神关系以及宗教信仰叁个方面阐发了该典籍的重要意义,以期对深入理解我国传统艺术(如造像、绘画)中的技法与审美问题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5年02期)
张敏[6](2013)在《《造像量度经》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藏传佛教佛造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演绎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造像风格面貌。《造像量度经》是有关藏传佛教中佛造像量度的纲领性经典典籍,藏传佛教佛造像的庄严妙好,基本上依赖于其严格的型制量度的延续承传,是使藏传佛教文化以及藏民族传统美术的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历史性、审美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造像量度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佛造像规则的主要内容入手,就《造像量度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及其对后来人物绘画身像各部位、各器官的造型、尺度、比例和绘制方法所提供的借鉴进行解析和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3-05-01)
廖方容[7](2012)在《“叁经一疏”与汉文本《造像量度经》》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像量度经》是研究梵式造像的重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是《如尼拘楼陀树纵围十搩手之佛身影像相》,1742年工布查布将其由藏文翻译为汉文,并根据"叁经一疏"及其他经典中关于造像学、量度学的论述,结合自身对藏传佛教造像的理解进行了解释和补充,构成汉文本《造像量度经》一卷。(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2年22期)
潘绍棠[8](2011)在《佛教雕塑的经典依据——推介《造像量度经》一书》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我们在研究和考察我国古代佛教雕塑时常提到这些佛教雕塑,都是依据重要的《造像量度经》,但我还从未见到过《造像量度经》。这一次是从一位从事佛教雕塑的朋友那里,得到了一册非常难以见到的《造像量度经》,它是一册古旧的非常珍贵的线装木版书。我感到非常高兴。当即进行了翻阅,它是"经书",内中有不少难以读懂的语句和生僻字。经我反复细度之后,终于能理解"经书"的一些主旨。但是有不少未能充分理解之处,还需要行家和同行们共同研究和理解。(本文来源于《雕塑》期刊2011年06期)
闫雪[9](2009)在《《造像量度经》对勘与相关问题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像量度经》是一部关于人体造像比例的艺术经典,据考证约在10世纪左右产生于印度,至迟在14世纪初已经被译成藏文,此后,便成为藏族画师千百年来所依据的重要造像规则。它与另外叁部量度经典合称为“叁经一疏”,同收录在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中,构成了西藏造像量度系统的叁大主要流派之一。《造像量度经》是四部经典中影响最大的,故也是研究西藏艺术不可缺少的理论根据。清乾隆时的西蕃总管工布查布将《造像量度经》译为汉文,虽然译出后对汉地造像实践活动的影响较小,但却给研究西藏艺术的学者们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众所周知,文献是研究藏传佛教艺术的基础,自20世纪以来,对梵、藏、汉文本《造像量度经》的研究者甚多,但却多是对单独版本的研究。本文按照严格的历史学方法,对藏、汉文两种版本进行对勘研究,并翻译了《造像量度经》的藏文注疏本《正觉佛说身影像相释》(“叁经一疏”中的“疏”),将之与原文进行比较研究,然后对藏、汉文及《正觉佛说身影像相释》叁部经典所依据的原始文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结语中提出了几条尚待研究的问题,这将为西藏艺术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导言。简要概述藏文本《造像量度经》和“叁经一疏”,及汉译本《佛说造像量度经》的相关内容。对此课题进行了研究回顾,简述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对藏、汉本《造像量度经》进行对勘;第叁部分:对《正觉佛说身影像相释》的藏文原文与译文,第四部分:勘误与相关问题之探讨。提出《造像量度经》、《正觉佛说身影像相释》与工布查布汉译本所依据的原藏文本应属不同版本的观点。并讨论了工布查布所作经解中的“六拏具”问题。第四部分:结语。经过对文献的对比研究,提出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10)
金申[10](2008)在《藏传佛教美术的《造像量度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各地的喇嘛庙内,经常可见到五代贯休所绘制的十六罗汉石刻拓片,或据此稿而摹绘的壁画、帛画(唐卡等,内地汉传佛教寺庙中那种性格平淡、形象雷同的罗汉几乎看不到。西藏佛教僧人对这类形象怪异的梵僧式罗汉形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似乎与《量度经》对罗汉的描述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画报》期刊2008年07期)
造像量度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关于造像的着作共有四部,《北京版藏文大藏经总目》中录有如下经典:A、No·5804,《如尼拘楼陀树纵围十搩手之佛身影像相》,即《造像量度经》;B、No·5805,《佛说造像量度经解》,是对《造像量度经》的注疏;C、No·5806,《(转轮法王)画相》;D、No·5807,《身影像量相》【1】。此四部经典被称作"叁经一疏"。"叁经一疏"是藏传佛教绘画、雕塑艺术的重要理论依据,它们也被视为藏族大小五明的"工巧明"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造像量度经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琦.量度的意义——由《造像量度经》看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规则及其他[C].美术学研究(第6辑).2018
[2].廖方容.管窥梵式造像经典之《造像量度经》[J].中国民族博览.2015
[3].唐傲然.工布查布《<造像量度经>附续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
[4].孔蓓.汉文本《造像量度经》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15
[5].李琦.量度的意义——由《造像量度经》看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规则及其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
[6].张敏.《造像量度经》解析[D].中国美术学院.2013
[7].廖方容.“叁经一疏”与汉文本《造像量度经》[J].美术教育研究.2012
[8].潘绍棠.佛教雕塑的经典依据——推介《造像量度经》一书[J].雕塑.2011
[9].闫雪.《造像量度经》对勘与相关问题之探讨[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0].金申.藏传佛教美术的《造像量度经》[J].中华文化画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