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穗偃麦草论文_王宏伟,孙思龙,葛文扬,赵兰飞,吕忠璠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穗偃麦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麦草,小麦,叶锈病,赤霉病,基因,种质,体长。

长穗偃麦草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伟,孙思龙,葛文扬,赵兰飞,吕忠璠[1](2019)在《长穗偃麦草基因组解析及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 (Host) Nevisk.=Syn. Thinopyrum ponticum (Podp.) Barkworth and D. R.Dewey)是小麦远缘杂交利用最广泛和成功的小麦近缘物种之一,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中作出重大贡献。本课题组综合利用二代加叁代测序、Bionano、Hi-C等技术,组装了高质量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2n=2x=14, EE)基因组,共将4.63 Gb的拼接序列锚定到了7条染色体上,占预测基因组大小的95%。Contig及Scaffold的N50长度分别为2.15 Mb和73.24 Mb。对基因组进行注释共得到~45,000个高可信度基因,83%的基因组序列被注释为重复序列。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约500万年前与小麦A、B、D亚基因组分化,但至今仍在染色体结构上保持了较好的共线性,其中约22,000个基因与小麦参考基因组注释基因具有共线性,3,827个为E基因组特异基因。通过抗病基因家族分析发现CC-NBS-LRR基因在E基因组上大量扩张,尤其是在7E染色体长臂末端形成E染色体组特异区段,与小麦B、D亚基因组共线性区域相比发生倒位;并且,连锁遗传分析发现,长穗偃麦草携带的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广谱抗叶锈病基因Lr19和主效抗赤霉病基因Fhb7均被定位在此染色体区间。利用中国春ph1b突变体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交换,获得了7E-7D倒位交换重组体,单花滴注接种鉴定表明该小麦-长穗偃麦草短片段易位系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了新的优异种质材料。(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吕忠璠,徐寿珅,赵兰飞,葛文扬,马信[2](2019)在《长穗偃麦草抗叶锈基因Lr19的图位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f.sp.tritici)引起的重大真菌病害,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减产25—30%。Lr19是来自于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有效的抗叶锈性基因,多年来一直保持其抗性,有较高的育种利用价值,但由于其难以与小麦基因组交换,长久以来无法直接定位。我们利用两个小麦-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7D/7E)创建作图群体,将Lr19定位在7E末端一个连锁区间内。为进一步加密遗传图谱并对Lr19进行图位克隆,我们将作图群体扩大至20000株,同时构建了BAC文库,并对E染色体基组进行了测序。通过共线性比对,基因组信息分析及序列分析开发了一系列SSR标记和SNP标记,将长穗偃麦草抗叶锈病基因Lr19定位在0.07cM的遗传区间内。之后,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我们对含有Lr19的物理区间进行测序拼接,并对Lr19的候选基因进行了相关功能验证。(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赵兰飞,葛文扬,郭军,吕忠璠,徐寿珅[3](2019)在《长穗偃麦草抗小麦赤霉病基因Fhb7的定位及转移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引起的小麦重大真菌流行病害,每年都给世界范围内小麦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长穗偃麦草是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材料,具有抗逆、生长势强、对赤霉病抗性高效稳定的特点。本课题组经多年研究,首次在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末端发现抗小麦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其单基因可控制较高的抗性效应,目前正对该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我们利用来自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E(7D)染色体的两个双体异代换系K11463 (7el_1/7D)和K2620(7el_2/7D)创建了叁个次级分离群体,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利用实验室对该长穗偃麦草进行的基因测序结果拼装的基因组为参考,开发了19对连锁标记,将Fhb7定位在物理距离3M左右的区间内。在Fhb7的应用方面,前期实验室将ph1b基因导入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双体异代换系7el2中(ph1b突变体诱导部分同源重组),创制了一系列潜在的短片段易位系;我们利用新开发的分子标记对这些易位系进行筛选,最终获得了一个极短片段易位系SDAU2018,赤霉病抗病鉴定结果表明,与对照中国春和KS24-2相比,这该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赤霉病抗性,并且对原材料农艺性状基本没有影响;实验室已通过选取优良株系向济麦22和其他不同小麦栽培品种进行转移,利用新开发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期望选出多个赤霉病抗性强、农艺性状好的育种材料,并逐步将抗赤霉病材料发放到国内、外相关育种单位。下一阶段,课题组将继续进行Fhb7的图位克隆、更短易位片段的抗赤霉病材料创制与推广,及其赤霉病抗病机理研究,期待为小麦抗赤霉病改良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罗贤磊,戴毅,陈士强,李海凤,段亚梅[4](2019)在《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2E和4E附加系及E染色体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的传递特点,利用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等方法,对小偃麦8801(AABBEE)与硬粒小麦(AABB)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株系Du_No.2和Du_No.4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分子标记检测株系Du_No.2及Du_No.4分别能扩增出长穗偃麦草2E、4E染色体特异条带。(2)GISH和ND-FISH分析显示,株系Du_No.2和Du_No.4分别附加了1条2E和4E染色体,表明株系Du_No.2和Du_No.4分别为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2E和4E单体附加系。(3)2个株系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发现,后期Ⅰ、Ⅱ和末期Ⅱ都有E染色体分离异常现象,且株系Du_No.2和Du_No.4的异常率分别为22.24%和36.18%。(4)2个株系分别与硬粒小麦进行正反杂交的后代PCR分析表明, 2E和4E染色体经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4.41%和2.17%,而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都为零,表明2E和4E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能通过雄配子传递,但不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该研究为创建全套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体附加系及代换系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周妍彤,郭强,毛培春,田小霞,崔国文[5](2019)在《长穗偃麦草成熟种胚高频再生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成熟胚为外植体,在MS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附加不同浓度的2,4-D、6-BA和NA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展对其愈伤组织诱导、绿苗分化和生根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C (MS+30 g·L~(–1)麦芽糖+1 g·L~(–1) CH+200×5 mL·L~(–1) VB+0.5 g·L~(–1) L-Pro+3 g·L~(–1)植物凝胶)+3 mg·L–12,4-D+0.025 mg·L~(–1) 6-BA,诱导率达77.78%,4周后可见淡黄色愈伤组织;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C (MS+30 g·L~(–1)麦芽糖+1 g·L~(–1) CH+200×5 mL·L~(–1) VB+0.5 g·L~(–1) L-Pro+3 g·L~(–1)植物凝胶)+0.1 mg·L~(–1) 2,4-D+3 mg·L~(–1) 6-BA,分化率达66.67%,4周后出现芽点,同时伴随根毛发生;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R(1/2MS+15 g·L~(–1)麦芽糖+3 g·L~(–1)植物凝胶)+0.5 mg·L~(–1) NAA,移栽后全部成活。从而建立了一套从长穗偃麦草"成熟种胚–诱导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生根–移栽"的组培再生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其抗逆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殷月辉,徐勤省,亓斐,鲍印广,王洪刚[6](2019)在《小麦-长穗偃麦草异染色体系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Host) A. Löve,2n=2x=14,EE)具有抗病性强、耐盐碱、抗旱、多花多实等优异性状。为明确引进的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种质系的染色体遗传组成,本研究综合利用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技术结合田间农艺性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6份小麦-长穗偃麦草种质系中,L20161461、L20161462两份材料是二体异附加系,分别附加6E和7E染色体;L20160940、L20160942、L20161457、L20161459四份材料是二体异代换系,分别是4E/4D、4E/4D、1E/1D、3E/3B;与中国春相比,L20160947的千粒重增幅57.02%,达到极显着水平;在2.2%NaCl溶液处理下,L20160940的耐盐性高于中国春。本研究为这些材料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进一步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史娜溶,李静静,吴慧玉,孙道杰,冯毅[7](2019)在《西农979中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的遗传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农979是我国黄淮麦区优质高产、早熟耐寒兼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7E染色体携带有抗赤霉病和抗叶锈病等多种抗性基因。为明确西农979品种的遗传基础,以西农979及其主要供体亲本小偃6号、早优504、陕229、陕213和西农881为材料进行系谱分析,结果表明,西农979及其主要供体亲本陕229、陕213、西农881均为小偃6号的衍生系;小偃6号是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衍生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上106个特异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发现有6个标记在西农979和小偃6号中扩增出了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特异片段,西农979和小偃6号均携带有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短臂上分子标记Xwmc653-Xwmc809之间的75.10~77.46cM区段,标记Xcfd31-Xgwm350之间的86.16~87.32cM区段,以及7E染色体长臂标记Xmag1932-Xdauk144之间的147.71~149.51cM区段。结果表明,西农979携带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源自小偃6号,这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西农979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周妍彤,张琳,郭强,田小霞,孟林[8](2018)在《长穗偃麦草幼穗离体培养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幼穗为外植体, 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配比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幼穗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C+3 mg·L-1 2,4-D,诱导率达66.67%, 4周后可见淡黄色愈伤组织。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C+0.1 mg·L-1 2,4-D+3mg·L-1 6-BA,分化率为64.44%, 4周后出现芽点,同时伴随根毛发生。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R+0.5 mg·L-1 NAA,生根率为100%,移栽后全部成活?(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王凌云,武宗信,贾举庆,张晓军,李欣[9](2018)在《小麦-长穗偃麦草渗入系HMW-GS组成及等位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elongatum)是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为明确98份具有优异抗病性的小麦-长穗偃麦草渗入系中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类型,利用SDS-PAGE法对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有13种等位基因变异,其中,Glu-A1位点上有1,2*和N型,N型亚基出现频率最高,为57.14%;Glu-B1位点上发现了6种等位变异,优质亚基14+15,7+8,13+16和17+18出现频率达到45.92%;Glu-D1位点上发现4种等位变异,出现频率最高的为2+12型,优质亚基5+10型达到20.41%。在22种亚基组合中,N,9+7,2+12组合出现的频率最高,为28.57%。品质为8~10分的材料有31份,频率达到31.5%。由此可见,在小麦-长穗偃麦草渗入系中存在丰富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变异和优质组合,这为选育优质抗病的小麦品种提供了种质资源与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裴艳茹[10](2018)在《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种质系的鉴定及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2n=10x=70)为多年生的偃麦草属植物,与小麦属亲缘关系较近,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库。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种质系是在长穗偃麦草和小麦间转移优异基因的良好中间材料。本研究对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进行鉴定和筛选,从中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抗病特性良好、植株较矮的优异种质材料,并明确其遗传组成。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八倍体小偃麦SN0389、SN0392、SN0398、SN0399、SN0401、SN0402、SN0403、SN0404和SN0406等9份材料株高在101.0~144.5 cm之间;穗长较长,长度在10.75~16.83 cm之间;穗型、芒型、小穗排列等性状变异类型丰富,且对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等多种小麦常见病害均具有较好的抗性。(2)八倍体小偃麦SN0389、SN0398、SN0399和SN0406的根尖细胞(RTC)研究结果表明,SN0389有54条染色体(2n=54),SN0398、SN0399和SN0406的染色体数目均为56(2n=56)。花粉母细胞(PMC)观察结果表明,SN0389具有27个二价体,SN0392、SN0398、SN0399、SN0401、SN0402、SN0403、SN0404和SN0406等均具有28个二价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SN0389的染色体组成为14A+14B+14D+12J~s,SN0398、SN0399和SN0406的染色体组成均为14A+14B+14D+12J~s+2J。FISH、GISH结果表明,4个八倍体小偃麦中携带的J~s染色体并不完全相同。利用FISH和McGISH分析SN0389、SN0398、SN0399和SN0406等4个八倍体小偃麦染色体的变异情况,在3个染色体基组中检测到了9对染色体的变异,分别为1A、3A、6A、4B、5B、6B、1D、2D和5D。八倍体小偃麦变异类型丰富、抗病特性良好、细胞学稳定,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3)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矮秆种质系SN31504、SN31504-1、SN31504-2、SN31504-3、SN31505和SN31505-1的株高在53.00~59.70cm之间,均为赤霉酸不敏感型;相对于亲本鲁麦5号,矮秆种质系的节间长度明显缩短,节间数量减少,不育小穗数与千粒重减少,穗长、每穗小穗数与穗粒数等都明显增加;不同的土壤环境对矮秆种质系的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土壤中较高的氮、磷含量会使矮秆种质系的株高和穗长明显增加,对节间长度构成影响大,明显增加旗叶面积,减少千粒重。(4)对矮秆种质系的根尖有丝分裂细胞的观察结果表明,6个矮秆种质系中SN31504、SN31504-1、SN31504-2、SN31504-3和SN31505-1等均具有42条染色体,SN31505具有44条染色体。在花粉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除SN31505形成22个二价体外,其他5个矮秆种质系均形成21个二价体,遗传稳定性较高。利用3套探针组合(pAs1+(GAA)_8、pSc119.2-1+pAs1-4+(GAA)_(10)+(AAC)_6、AFA-3+AFA-4+pAs1-1+pAs1-3+pAs1-4+pAs1-6+(GAA)_(10)+pSc119.2-1)对矮秆种质系进行鉴定。在11条染色体的14个位点上检测到了染色体变异,其中2AL、4AL、2BL、3BL、6BL、6BS和1DL等7个位置上存在荧光信号的缺失,7AS、4BS、6BL、1DS和2DL等5个位置上存在荧光信号的增加,5AL和6AL上存在不同荧光信号的替换。(5)利用长穗偃麦草特异分子标记及矮秆基因功能标记对矮秆种质系的鉴定结果表明,矮秆种质系既携带矮秆基因Rht-B1b和Rht8,并且均携带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区段。对矮秆种质系SN31504-2株高的遗传分析表明,SN31504-2及其与鲁麦5号的F_2群体的倒四节间及以下节间长度占株高的比例明显小于高秆亲本,且节间的数量普遍少于高秆亲本。利用12对与株高相关的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检测SN31504-2/鲁麦5号F_2群体,构建了包含两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涉及2A和2D两条染色体的长臂,但未检测到与株高相关的主效QTL。(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14)

长穗偃麦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f.sp.tritici)引起的重大真菌病害,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减产25—30%。Lr19是来自于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有效的抗叶锈性基因,多年来一直保持其抗性,有较高的育种利用价值,但由于其难以与小麦基因组交换,长久以来无法直接定位。我们利用两个小麦-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7D/7E)创建作图群体,将Lr19定位在7E末端一个连锁区间内。为进一步加密遗传图谱并对Lr19进行图位克隆,我们将作图群体扩大至20000株,同时构建了BAC文库,并对E染色体基组进行了测序。通过共线性比对,基因组信息分析及序列分析开发了一系列SSR标记和SNP标记,将长穗偃麦草抗叶锈病基因Lr19定位在0.07cM的遗传区间内。之后,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我们对含有Lr19的物理区间进行测序拼接,并对Lr19的候选基因进行了相关功能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穗偃麦草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宏伟,孙思龙,葛文扬,赵兰飞,吕忠璠.长穗偃麦草基因组解析及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与应用[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吕忠璠,徐寿珅,赵兰飞,葛文扬,马信.长穗偃麦草抗叶锈基因Lr19的图位克隆[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赵兰飞,葛文扬,郭军,吕忠璠,徐寿珅.长穗偃麦草抗小麦赤霉病基因Fhb7的定位及转移利用[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罗贤磊,戴毅,陈士强,李海凤,段亚梅.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2E和4E附加系及E染色体传递[J].西北植物学报.2019

[5].周妍彤,郭强,毛培春,田小霞,崔国文.长穗偃麦草成熟种胚高频再生体系[J].草业科学.2019

[6].殷月辉,徐勤省,亓斐,鲍印广,王洪刚.小麦-长穗偃麦草异染色体系筛选与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19

[7].史娜溶,李静静,吴慧玉,孙道杰,冯毅.西农979中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ponticum)的遗传成分分析[J].作物杂志.2019

[8].周妍彤,张琳,郭强,田小霞,孟林.长穗偃麦草幼穗离体培养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J].植物生理学报.2018

[9].王凌云,武宗信,贾举庆,张晓军,李欣.小麦-长穗偃麦草渗入系HMW-GS组成及等位变异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8

[10].裴艳茹.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种质系的鉴定及遗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特异引物MEG-1303在长穗偃麦草代...2.3二倍体(2X)和四倍体(4X)~...3.11株系Du_N0.3和Du_N0...3.9株系Du_N0.1的根尖体细胞原...引物对Xwag3137(A)、Xmag1470(B)...3.10株系Du_N0.8的根尖体细胞...

标签:;  ;  ;  ;  ;  ;  ;  

长穗偃麦草论文_王宏伟,孙思龙,葛文扬,赵兰飞,吕忠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