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像模式论文-徐燕军

显像模式论文-徐燕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显像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普鲁士蓝,高强度聚焦超声,光热治疗,介孔材料

显像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徐燕军[1](2018)在《普鲁士蓝纳米粒的设计合成及在肿瘤多模式显像和热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癌症的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开放式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但这些治疗方法引起的创伤、毒性和耐药等副作用,使得寻求更好的微创/无创诊疗方式、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肿瘤诊疗一体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基于纳米材料的多模式显像和肿瘤的物理治疗方法受到极大关注。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有效方式,热疗通过物理能量(如光、超声、微波、射频等)使肿瘤区域达到有效治疗温度并维持一定时间,利用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对温度耐受能力的差异来达到治疗效果,是目前继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之后的第五大疗法。普鲁士蓝(PB)是美国FDA批准的用于临床上治疗铊等放射性元素中毒的解毒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PB纳米粒具有磁性能、光热转换性能等,使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了PB纳米粒的可控合成及其在肿瘤多模式显像和热疗中的应用。首先,通过调整原料配比、工艺流程等,优化PB纳米粒的合成方法,筛选出合适的PB纳米粒。接着,利用PB纳米粒的磁性能和光热转换性能,研究了其在肿瘤核磁共振成像(MRI)/光声成像(PA)双模式成像和光热治疗的效果,为肿瘤的显像和治疗提供科学基础。然后通过“缺陷选择刻蚀法”对PB纳米粒进行孔径和结构的设计。最后,探讨其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在聚焦超声增效治疗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1)研究背景与目的:普鲁士蓝纳米粒具有磁性能、光热转换性能,使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静脉注射入体内发挥效果,必须要求纳米粒在生理环境中保持稳定。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层层包覆或者后修饰方法,使PB在生理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但是这些策略存在着流程复杂、难以大量制备等缺点,阻碍了PB的进一步临床转化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章工作提出“一锅法”制备性能可控、稳定的PB纳米粒。方法:通过研究其合成原料配比、制备条件等影响因素,进一步对其进行表征;并验证该方法批量合成的优势。继而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其多模式显像和光热成像性能。结果:最终获得尺寸为~70nm、在生理环境中高度稳定、性能可控的PB纳米粒。该策略可实现大量制备PB纳米粒。所制备的PB纳米粒在生理环境中可稳定存在至少90天,在各种环境(不同温度、不同pH)中可保持性能稳定,易于保存,有利于其临床转化应用。接着,研究了其在小鼠体内的毒性,结果表明PB纳米粒注射入小鼠体内90天,对小鼠的血液、脏器等未引起明显的损伤以及系统毒性,适合通过静脉注射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PB纳米粒在近红外区域(600-900 nm)有强吸收,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摩尔消光系数为4.7×10~(10) M~(-1)cm~(-1))和高光热转换效率(η为36.4%)以及光热稳定性。作为示范的例子,本章还研究了PB纳米粒对肿瘤的MRI/PA双模式显像和光热治疗。结果表明PB的纵向弛豫速率值为r_1=0.1665mM~(-1)S~(-1),横向弛豫速率值为r_2=0.2699 mM~(-1)S~(-1),可作为T_1造影剂。加上其在近红外区域的强吸收,该PB纳米粒可实现对肿瘤双模式MR/PA成像,同时引导PTT治疗肿瘤。结论:本章工作用简单有效的一锅法成功解决了PB纳米粒在生理环境中分散稳定性,有望推动PB纳米粒作为诊疗一体化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2)研究背景与目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增效剂可以有效解决其高功率及长时间的消融对声通道上正常组织造成潜在的损伤等问题。但是目前的HIFU增效剂都需要外部的激发产生气泡进而对肿瘤进行超声成像以及HIFU增效治疗,无法在HIFU治疗前实现对肿瘤的超声成像诊断和定位,以及满足多次辐照持续增效等要求,造成对肿瘤的诊疗效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前一章工作的基础上,本章工作创新性地提出了“缺陷选择刻蚀法”对普鲁士蓝纳米粒的孔径进行调控,成功地解决了生物大分子药物在体内输运过程中容易被降解等问题,同时也赋予了PB纳米粒更多的生物医学应用。方法:首先,研究“缺陷选择刻蚀法”的影响因素,探讨构建大孔PB的条件;并负载酶对其体外和体内催化性能和超声显像性能进行验证;最后利用研究HIFU体外和体内增效实验。结果:成功制备了孔径可控的PB纳米粒。通过优化筛选出高度分散、稳定性好的、孔径为3.0~15.0 nm、粒径约65 nm左右的大孔普鲁士蓝纳米粒(mPBs),该mPBs纳米粒具有高的比表面积(70 m~2g~(-1))、大孔径,实现了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负载和保护,其中对过氧化氢酶(CAT)载药量为163μg/mg,封装效率达74%。接着,通过将负载了CAT的mPBs(CAT@mPB)静脉输运到肿瘤部位,利用CAT催化肿瘤部位的过氧化氢(H_2O_2)原位产生氧气,实现增强超声显像,以及聚焦超声增效治疗肝癌。结果显示,CAT@mPB纳米粒在体外可与低浓度H_2O_2反应产生大量的氧气,氧气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造影剂,增强体内外超声成像。此外,溶血试验和体内外毒性试验表明了CAT@mPB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体内外HIFU消融实验观察到CAT@mPB可作为药物输送载体,在肿瘤原位增强超声显像,实现原位超声成像引导HIFU增效肿瘤。结论:该策略通过催化肿瘤微环境中过高浓度的H_2O_2分解原位产生氧气,不仅在治疗前实现了对肿瘤的超声显像与定位,而且可以引导后续的多次HIFU增效,有望解决HIFU增效剂存在的问题,提高HIFU对肿瘤的诊疗效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9)

李修明,宋炯,朱毓华,鲍伟奇,管一晖[2](2018)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网络模式的~(18)F-FDGPET显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 PET)显示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的特点及其异常脑代谢网络模式(PDRP),为P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对早期PD(H-Y Ⅰ~Ⅱ级)组1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0例进行~(18)F-FDG PET显像,应用参数图分析法(SPM)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差异和特点。对上述脑PET图像进行基于体素的脑地形剖面分级(TPR)运算,获得相应的PDRP表达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早期PD患者在壳核、苍白球、丘脑、脑桥、小脑和初级运动皮质区均表现为葡萄糖代谢明显增强。PD组的PDRP表达值为1.512±0.631,对照组的PDRP表达值为0.000±0.548,前者明显高于后者(t=10.731,P<0.001)。结论:基于~(18)F-FDG PET显像得到的PDRP可以有效区分早期P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温戈,张金山,张家云,安薇,马文娟[3](2017)在《99mTc-MET、18F-FDG及1H-MRS多模式分子显像在恶性脑胶质瘤放化疗后假性进展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本院28例患有恶性脑胶质瘤与18例良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99m Tc-MET、18F-FDG1H-MRS多模式分子显像,对比鉴别结果。结果 99mTc-MET较18F-FDG及1H-MRS鉴别准确性更好,对比TER,观察组67.86%,对照组为83.33%。psPD患者在观察组中为42.86%,TP患者为57.14%。在半年后,psPD患者复发率为16.67%,一年后为0.00%,而TP患者复发率分别为50.00%、12.50%,差异明显,(P<0.05)。临床上出现ps PD的患者鉴别非常重要,应用99m Tc-MET、18F-FDG及1H-MRS多模式分子显像在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中有较高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7年15期)

陶宁超[4](2017)在《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估左室收缩模式对CRT反应性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衰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仍有约30%-40%的患者对CRT无反应。由心脏核磁共振技术和心脏超声技术评估的左心室U型的收缩模式已经被证明与CRT较好的反应性有关。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相位分析技术能评估左心室的心肌活性和机械同步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门控SPECT MPI技术鉴别慢性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左心室的收缩模式,并分析不同收缩模式对CRT反应性的影响。[方法]58例符合CRT植入适应证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在植入CRT前进行静息SPECT MPI扫描。扫描图像分析时,将小于示踪剂最大灌注量50%的区域定义为心肌疤痕,通过相位分析技术分析左室各室壁的相位角度,并通过角度大小判断左室区域收缩的顺序,确定患者的收缩模式。收缩模式分为U型和非U型两种,U型的机械收缩模式定义为在左心室收缩激动过程中存在一条阻滞线或阻滞区域使得左室收缩过程呈现一个" U"型激动顺序,否则定义为非U型激动模式。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CRT有反应定义为6个月随访时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提高至少5%。[结果]通过SPECT MPI技术扫描及图像分析,28例患者(48.3%)成U型收缩模式,30例患者(51.7%)则为非U型收缩模式。U型模式患者的CRT有反应率明显高于非U型患者(89.3%vs.56.7%;p=0.005)。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中,U型收缩模式是预测CRT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单因素:比值比:6.37,p=0.009;多因素:比值比:16.01,p=0.012)。[结论]门控SPECT MPI技术能够评估患者左心室的收缩模式。U型收缩模式患者有较好的CRT反应性;U型收缩模式是预测CRT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任旖旎[5](2017)在《超高清模式下多视点立体实时成像及显像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超高清分辨率(Ultra High-Definition,UHD)面板的出现,使得以柱透镜光栅式为代表的裸眼立体显示技术中的2D显示不清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在超高清模式下实现实时立体显示应用需要处理的像素数远高于其在标清、高清模式下所需要处理的像素数。因此,有必要研究在超高清模式下立体显示应用的关键技术,即实时成像和显像技术。基于上述任务,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从立体实时显示技术的系统研究出发,结合内窥镜立体显示技术的实际应用需求,首先搭建完成了一个多视点立体显示综合验证平台。该平台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a)支持多视点图像的实时同步采集,最多支持来自8路相机阵列的数据;b)系统包含有两视点、四视点和八视点等叁种制式的柱透镜光栅式裸眼立体显示器。(2)研究并确定了相机阵列的静态标定方法,基于该方法,完成了综合验证平台成像系统的标定工作;利用校正后的子视点图像序列对立体合成参数进行调整,使合成的立体显示图像的主观立体显示效果达到最佳,从而完成了显像系统的标定工作。(3)基于综合验证平台,研究并提出了一种x86架构下子视点图像序列预处理的快速算法。同时,研究讨论了多目成像序列的存储方式,提出了一种可兼容于JPEG等常见图像格式的多目成像序列的存储编码方法,为携带参数存储的子视点图像序列提供了可兼容于通用图像格式的存储方式,这种存储方式结合我们提出的快速算法可实时完成子视点图像的预处理。(4)基于综合验证平台,研究并实现了一种x86架构下多视点裸眼立体显示实时合成并行算法,对于最大输入为8路子视点图像序列的实时合成,单帧合成时间不超过16ms。(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赵学诚,赵全明,李德鹏,刘瑜,郑虹[6](2016)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多模式成像技术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n=10)和对照组(n=10)。采用主动脉球囊拉伤术与间断高脂饲料饲养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药物诱发斑块破裂实验。药物干预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于原饲料里添加吡格列酮10mg/(kg·d)。分别于实验中期(第8周)和晚期(第16周)进行PET/CT扫描,自动测量感兴趣区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VUmax)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VUmean)。斑块破裂诱发实验后对2组兔主动脉进行解剖并留取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药物干预组的血栓动脉段明显低于对照组(14.6%vs 39.1%,P=0.000),斑块激发实验后破裂斑块的SUVmean(1.486±0.486 vs 0.655±0.235,P=0.000)和SUVmax(1.862±0.564 vs 0.843±0.058,P=0.000)均明显高于非破裂斑块。药物干预组斑块面积、巨噬细胞计数、新生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SUVmean和SUVmax与斑块面积、巨噬细胞计数呈明显正相关,但与新生血管计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形态多模式成像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孟庆良,李伟[7](2016)在《探讨PET/MR/CT多模式融合显像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寻找致热源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8F-FDG PET/MR/CT多模式融合显像在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在2009—2014年符合FUO诊断标准的57例病例,全部行PET/MR或PET/CT检查后通过手术探查或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临床诊断而非手术治疗者随访半年以上,通过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方法对18F-FDG PET/MR/CT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57例FUO患者,其中能明确致热源的有43例,包括感染性炎性反应16例,恶性肿瘤12例,非感染性炎性反应8例,其他类型7例,未能发现病因14例。而18F-FDG PET/MR/CT显像诊断真阳性38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3例,真阴性11例。18F-FDG PET/MR/CT的灵敏度92.7%,特异性68.8%;阳性预测值88.4%,阴性预测值78.6%。结论18F-FDG PET/MR/CT显像在临床FUO的诊疗中具有独特价值。(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牛诚诚,徐燕,刘明辉,曹丹鸣,彭清海[8](2016)在《近红外荧光/超声双模式纳米级造影剂显像淋巴结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近红外荧光/超声双模式纳米级造影剂(ICG-PLGA),观察其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小鼠腋窝淋巴结及超声显像兔腘窝淋巴结的效果。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ICG-PLGA,检测其基本特性,并比较其与吲哚菁绿(ICG)溶液不同时间点(即刻、2 h、8 h、24 h)的荧光稳定性。正常小鼠前爪垫分别注射ICG-PLGA溶液(实验组)和ICG溶液(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小鼠腋窝淋巴结的效果;正常大白兔经一侧足垫注射ICG-PLGA,并与注射ICG溶液侧比较,观察超声显像兔腘窝淋巴结的效果。结果成功制备出ICG-PLGA,其平均粒径为(294.02±64.24)nm,载药量0.1%,包封率40.0%;近红外荧光显像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ICG-PLGA溶液的稳定性均高于ICG溶液。两组小鼠注射前的荧光强度与同组注射后1 min、10 min及30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均能清晰显示两组小鼠腋窝淋巴结。注射ICG-PLGA溶液侧兔腘窝淋巴结超声显像效果较注射ICG溶液侧显着增强。结论 ICG-PLGA对小鼠淋巴结的荧光显像效果好,同时可增强兔淋巴结的超声显像,有望成为一种良好的淋巴结示踪剂。(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席志明[9](2016)在《第二代双源CT叁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A的显像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西门子第二代128层双源CT叁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A的显像价值。材料与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1月于本院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80例患者,按照不同扫描模式分为叁组,Ⅰ组(30例)采用LS扫描模式,Ⅱ组(28例)采用S扫描模式,Ⅲ组(22例)采用FS扫描模式,对比叁组扫描长度、扫描时间、图像质量评分和辐射剂量。结果:叁组扫描长度相当(P>0.05),Ⅰ组扫描时间显着长于Ⅱ组、Ⅲ组,Ⅱ组次之,Ⅲ组最短(P<0.05);叁组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辐射剂量即DLP、ED与CTDIvol均显着高于Ⅱ组、Ⅲ组,Ⅱ组次之,Ⅲ组最小(P<0.05)。结论:128层双源CT叁种扫描模式图像质量均良好,其中FS扫描模式辐射剂量小于LS、S扫描模式,可实现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有效方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6年02期)

贾学明,张林江[10](2015)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及造影增强模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及造影增强模式特征。方法:回顾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58例(131个结节)的超声资料,总结常规声像图特征、结节血流丰富程度及血流形态及增强模式。结果:恶性组甲状腺结节回声、声晕形态及内部钙化分布与良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甲状腺结节血流丰富程度以0级/1级为主(68.25%),恶性组以2级/3级为主(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血流形态以I型/II型为主(73.02%),恶性组以Ⅲ型/Ⅳ型/Ⅴ型居多(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甲状腺结节80.95%环状增强、恶性组86.76%不均匀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不均匀增强模式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敏感度86.76%、特异度87.30%、阳性预测值88.06%、阴性预测值85.94%、准确率87.02%;利用环状增强诊断甲状腺良性结节,敏感度80.95%、特异度97.06%、阳性预测值96.23%、阴性预测值97.06%、准确率89.3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及造影增强模式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5年12期)

显像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 PET)显示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的特点及其异常脑代谢网络模式(PDRP),为P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对早期PD(H-Y Ⅰ~Ⅱ级)组1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0例进行~(18)F-FDG PET显像,应用参数图分析法(SPM)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差异和特点。对上述脑PET图像进行基于体素的脑地形剖面分级(TPR)运算,获得相应的PDRP表达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早期PD患者在壳核、苍白球、丘脑、脑桥、小脑和初级运动皮质区均表现为葡萄糖代谢明显增强。PD组的PDRP表达值为1.512±0.631,对照组的PDRP表达值为0.000±0.548,前者明显高于后者(t=10.731,P<0.001)。结论:基于~(18)F-FDG PET显像得到的PDRP可以有效区分早期P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像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徐燕军.普鲁士蓝纳米粒的设计合成及在肿瘤多模式显像和热疗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8

[2].李修明,宋炯,朱毓华,鲍伟奇,管一晖.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网络模式的~(18)F-FDGPET显像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8

[3].温戈,张金山,张家云,安薇,马文娟.99mTc-MET、18F-FDG及1H-MRS多模式分子显像在恶性脑胶质瘤放化疗后假性进展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

[4].陶宁超.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估左室收缩模式对CRT反应性的预测价值[D].南京医科大学.2017

[5].任旖旎.超高清模式下多视点立体实时成像及显像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6].赵学诚,赵全明,李德鹏,刘瑜,郑虹.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多模式成像技术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

[7].孟庆良,李伟.探讨PET/MR/CT多模式融合显像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寻找致热源的价值[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

[8].牛诚诚,徐燕,刘明辉,曹丹鸣,彭清海.近红外荧光/超声双模式纳米级造影剂显像淋巴结的实验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

[9].席志明.第二代双源CT叁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A的显像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

[10].贾学明,张林江.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及造影增强模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河北医学.2015

标签:;  ;  ;  ;  

显像模式论文-徐燕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