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酞普兰治疗乳腺癌伴发焦虑抑郁状态临床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治疗乳腺癌伴发焦虑抑郁状态临床对照研究

徐燕冯为菊(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仪征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神经科江苏仪征211400)

【摘要】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治疗乳腺癌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安全性及副反应。方法确诊为乳腺癌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90例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分2组;A组给予西酞普兰20mgqd治疗6周,B组给予阿普唑仑0.4mgbid治疗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2、4、6周的HAMD-17评分、HAMA-14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量。结论西肽普兰治疗乳腺癌伴焦虑抑郁状态安全、有效。

【关键词】乳腺癌焦虑抑郁状态西酞普兰汉密顿尔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中图分类号】R730.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072-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妇女患乳腺癌[1]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是乳腺癌病人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乳腺癌患者中伴有抑郁焦虑情绪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病率51.9%-80%[2],我们采用西酞普兰治疗乳腺癌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均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且预计生存期≥3个月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3]制定的标准,根据量表评估阳性分值确诊为抑郁焦虑患者。汉密尔顿抑郁③排除滥用酒精、药物和应用精神活性药物者。量表(17项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表)(HAMA)由受过培训的医生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症状。(HAMD)>8分,和/或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7分。自愿参加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排除双向情感障碍和精神病患者,重度抑郁者;有严重自杀行为者;②有严重心、脑、肾等脏器疾患者。

1.2一般资料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45例,平均年龄(51.76±10.21)岁;病程1.2~5年者30例,5年以上15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7例、中学23例、大专以上者15例。对照组45例,平均年龄(48.34±8.79)岁;病程1.2~5年者29例,5年以上16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6例、中学23例、大专以上16例。2组在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无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分期Ⅰ期14例,Ⅱ期21例,Ⅲ期10例;KPS评分60~90分;轻度抑郁20例,中度抑郁6例,轻度焦虑15例,中度焦虑4例。对照组45例,均为女性;年龄24~68岁,平均52岁;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23例,Ⅲ期10例;KPS评分60~90分;轻度抑郁19例,中度抑郁6例,轻度焦虑16例,中度焦虑4例;2组临床分期及kp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经1周清洗期,A组给予西酞普兰(商品名:喜普妙,丹麦灵北制药公司生产,批号2135907)20mg,每日1次。共观察6周)早餐后服用治疗;B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0.4mgbid;治疗6周。

1.4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由2名取得较好一致性的(信度系数0.82)医生在0、1、2、4、6周各评定量表一次。观察指标观察2组HAMD(17项)评分、HAMA(14项)评分变化、不良反应。

1.5统计: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HAMD及HAMA评分的变化。将HAMA<6定义为焦虑情绪缓解,HAMD<7定义为抑郁情绪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记录患者的HAMD及HAMA评分,见表1.表2。

2.2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治疗组有2例出现口干,6例出现便秘,均未作特殊处理;1例服用3周后出现左手不自主的抖动,停药后消失,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表1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x-±s,分)

表22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变化(x-±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B组比较,△P<0.05,☆P>0.05

3讨论

3.1恶性肿瘤可以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而抑郁、焦虑对肿瘤的发展和预后均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4]。乳腺癌伴发精神障碍以情感障碍抑郁和/或焦虑为主,产生焦虑情绪率为69.0%,产生抑郁情绪率59.5%,明显高与正常人群[5]。分析乳腺癌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预后的应激反应(疾病心理反应),表现为4个方面:①疾病的诊断对患者造成强烈的刺激,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引起焦虑抑郁情绪。②手术带来的创伤。乳腺癌一旦确诊,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但手术容易给病人带来双重打击,使病人在躯体上失去重要器官,在精神上造成更大的打击。女性在失去乳房后,易于担心女性魅力及吸引力下降,担心爱人不再爱自己等。③在放疗和化疗过程中强烈的躯体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癌因性疲乏等,使患者不能忍受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④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抗癌剂等各种药物过量或恶性反应等,还面临着生育、内分泌、女性性征的改变甚至生命威胁。因此,乳腺癌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加速病情发展,使病情的转归受到影响。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受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存在使得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许多研究表明[6-7],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与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临床实验[8-9]证明抑郁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淋巴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的物质基础,CD3+、CD4+、CD8+分子均为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专一标志物,NK细胞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异常细胞的活性,抑郁情绪障碍可以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癌症的发病率,促进肿瘤的进展[10]。乳腺癌患者还存在免疫功能调节紊乱的现象,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抑制[11],而T淋巴细胞亚群在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不同变化反映了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情绪应激的改善需要达到一定程度能引起免疫功能的改善,能使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上升,故而肿瘤治疗中应该注意抑郁的治疗。保持良好的情绪能够提高患者机体免疫球蛋白浓度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12],并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疾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13]。

肿瘤伴发抑郁、焦虑性障碍的病理生化主要机制是与脑内5-羟色胺(5-HT)水平下降有关[14],目前认为其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可能是精神心理因素作用于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引起内分泌、免疫等功能的紊乱,并在细胞水平上导致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等发生改变,导致了该病的发生[15]。

西酞普兰为选择性52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IRs),可特异性的作用于5-HT再摄取泵,提高脑内5-HT浓度。不良反应评估发现西酞普兰很少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抗胆碱能副作用,疗效和药物耐受性好,不但能很好的治疗抑郁和焦虑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心境和睡眠障碍,而且副作用轻微,容易耐受,故而依从性好。这可能与西酞普兰对胆碱能毒覃碱受体、组织胺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均无抑制作用有关。近年研究表明,抗焦虑药物可以明显减少焦虑情绪,有利于肿瘤休眠状态的维持,减少肿瘤的复发[16]。

参考文献

[1]吴祥德,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4

[2]蒋丽红.刘西方.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52-653.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19.

[4]张金芳,刘淑俊,张继平,等.247例恶性肿瘤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病调查[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9(6):56-57,59.

[5]陈良珠,谢忠,冯湛华,等.乳腺癌的焦虑抑郁情绪测定及其中医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8):886-887.

[6]张理义,金国元,李斌,等.消化道癌与正常人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及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1):42-46.

[7]谢忠,黄钢,银正民,等.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结肠癌术后患者情绪与免疫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5(11B):38-39.

[8]孙士友,舒良,白慧卿,等.抑郁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31:23225.

[9]伍志臻,陈福国,陈秀琴.五项细胞免疫指标与抑郁性神经症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4,14:28022811.

[10]闫克乐,李建平,苏朝霞等.心理神经免疫学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2,25(2)205-208.

[11]朱理玮,魏子冬,赵立超,等.乳腺癌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1994;21(3):209-213.

[12]张丽辉,何平,黄带发.宣泄和认知疗法对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3,7(15):2189-2191.

[13]赵博元.16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20(6):361-362.

[14]毛喜莲,张春虎,林源.心理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焦虑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2):2598.

[15]何舒,林渝峰,李霞.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3):126~128.

[16]苏广彦,刘玉琴,任乐荣,等情绪因素及抗焦虑药物对肿瘤休眠及复发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3):1369-13711.

标签:;  ;  ;  

西酞普兰治疗乳腺癌伴发焦虑抑郁状态临床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