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蜀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八卦山,贴梗海棠
古蜀王论文文献综述
胡华强[1](2017)在《菜地里的古蜀王(外五章)》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热衷于八卦的时代,竟不知八卦山在何处!在川西平原偏西的乡野,第二绕城高速呼啸而过。平原上数不清的林盘,俗世的海洋,鸡鸣狗吠沉浮,迎送着眼前的晨昏。那些远古的传说,被岷江水带来的泥沙越埋越深。在八卦山的近旁,我打问了五个人,只有一个农妇抬了抬手说:——他们说,这就是!一垄小土堆,长不足二十步,宽不足十步,高不过旁边低矮农舍的屋檐。(本文来源于《散文诗世界》期刊2017年03期)
郑柳青[2](2011)在《四川古蜀王文化旅游开发构想——基于景区实地问卷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蜀王文化是四川最具本底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尚未得到系统开发。本文深入解读了古蜀王文化的内涵、价值和旅游开发的意义,分析了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的特点,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分析,总结了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旅游开发的五大思路:全省统筹,形成合力;文化普及,加强宣传;申报世遗,扩大影响;形象化展示,愉悦化体验;城市联动,复兴文化。(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1年12期)
萧易,石鸣[3](2011)在《金沙古国:沉睡千年的古蜀王都》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在成都西门摸底河南岸一个工地上,推土机轰轰隆隆地推过,破碎的象牙,青铜器、玉器残件被刨出地面。考古学家闻讯而至,在这里发现了大量金器、青铜器、象牙等精美文物。这里后来被命名为金沙遗址,金沙的年代,大约相当于中原的周王朝时期,距今2000余年。金沙遗址,我将从它的象牙、青铜、金器、石器等方面,一一解读。千根象牙,究竟从何而来?迄今为止,金沙遗址发现的象牙已经超过了千根。世界范围内,虽然时有象牙(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1年06期)
郭剑英,邱云志[4](2010)在《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蜀王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其文化内涵神奇、神秘与神妙,而其核心是治水文化、农耕文化和青铜文化。考古成果表明古蜀王文化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龙门山中段的山上、山下和成都平原地区。古蜀王文化是一种遍在性旅游资源,其整合开发的意义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本文提出了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对策,以期促进古蜀王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合理利用。(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胡跃琼[5](2009)在《关于古蜀王都瞿上城的猜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史学界公认"瞿上"是古蜀王在成都平原建邦立国的都城之一,但"瞿上"在哪里却众说纷纭。主要有彭县北之关口、海窝子说;广汉叁星堆说;双流牧马山说。本文通过对史载古蜀五王(帝)之兴替、地望、活动区域的梳理,认为彭县北和叁星堆确曾活跃着远古的蜀人,但应当属"鱼凫田于湔山"的"湔山"范围,而非"瞿上"。杜宇所"移治郫邑,或治瞿上"的"瞿上"应该在双流至新津之间的牧马山及其附近区域内。在成都平原活跃的古代蜀人应包含南下氐羌、北上僚僰和西进的荆人,正是他们在成都平原渔猎、务农、治水等生产生活活动和长期的战争融合,创造了灿烂的古蜀文明。而当代学者关于古气象学、考古学的研究和发掘成果更从实证方面为"瞿上"在双流牧马山说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09年S2期)
刘道军[6](2007)在《古蜀王蚕丛考辨——蚕丛实为蟾丛》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献记载“蜀先称王者为‘蚕丛’”,但考古发现却证明,与蜀王有关的是“蟾”,而不是“蚕”。巴蜀文字中常见的“手心”文所表达的其实是“蟾丛”,并非“蚕丛”。之所以“蟾“演变为“蚕”,首先是二者的谐音;其次是后世蜀地丝织业的发达;最后则离不开文人的想像和渲染。(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刘道军[7](2007)在《论巴蜀文字与古蜀王》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文字,尤其对地下文物考古发掘,恢复历史原貌,无疑是最好的代言人,如今越来越受到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界普遍应用。以“叁重证据法”的结合方式,将中国古代史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全面、深层领域,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要超过其专业本身。所谓“叁重证据法”,就是运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研究叁方面相结合的的研究方法。巴蜀文字,就是巴蜀历史研究中的第叁重证据。目前学术界对于巴蜀文字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将其作为第叁重证据的应用,相对于其它方面的研究,还薄弱得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巴蜀文字的总结和探讨,能揭示其特点、规律和真实的含义,以发挥其第叁重证据的作用。这种“叁重证据法”也必将成为巴蜀历史研究的新趋势。文献记载的古蜀五祖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形似,有的音近,因此,学者多以为讹传或笔误而不辨。窃以为不然,古人名姓多有特定的含义,只有对其姓名称谓辨析清楚,才能对其族属考释明白。因此,本文试图运用比较研究法、心理分析法和叁重证据法,从考证蜀王的姓名称谓入手,以考辨其族属和事迹。本文首先对相关的古蜀文化研究和蜀文字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回顾。其后分别对五代蜀王进行了论证。重点考证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的含义。认为古蜀先民得名于“蚕”,故曰“蚕丛”,与考古发现不符。应用叁重证据法考证的结果显示其与“蟾蜍”有关。应是“蟾丛”,而不是“蚕丛”。同时认为文献中鱼凫、鱼易和鱼尾的分歧,并非简单的讹传,而是统一于“鱼妇”的传说,又与鱼复及弓鱼国统一于“金杖”,而金杖的含义却是“鱼服”。第六章从“望帝”称号入手,考证出杜宇被称为望帝的原因,蜀望帝杜宇与叁星堆古城之间的关系,杜宇的文治武功以及他的改革与成就。最后对开明丛帝的姓名与族属重新作了诠释。揭开丛帝的身份之谜,也就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变化与及其行为和动机。所有这些变化和动机,无不与文献中的鱼复暗合。(本文来源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07-05-01)
黄剑华[8](2002)在《古蜀王都与早期古城遗址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平原上的考古发现揭示,早在商周时期,古代蜀人已在叁星堆建立了古蜀王都,而在此之前或更早的时候就已出现了宝墩文化等早期古城遗址。叁星堆古城遗址为我们了解蜀国和殷商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说明地处内陆的蜀国在当时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富饶繁荣的王国,殷商在青铜时代并不是唯一的文明中心。宝墩等早期古城遗址的发现和比较研究,则显示了中华文明在不同区域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特点。(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2002年05期)
黄剑华[9](2002)在《古蜀王都与早期古城遗址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邑的出现是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和组成要素之一。对古代城址的发掘和研究,在世界考古史上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老的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走进文明社会,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南北广阔的区域内发现了许多早期城址,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和发展格局。成都平原上叁星堆古城遗址和宝墩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则从时间和空间上将古蜀文明的起源发展和鼎盛时期的灿烂辉煌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广汉叁星堆古城遗址,向我们揭示了早在商周时期古代蜀人已在叁星堆建立了古蜀王都,为我们了解蜀国和殷商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说明地处内陆的蜀国在当时是一个独立发展、富饶繁荣的王国,殷商在青铜时代并不是唯一的文明中心,商王朝的周边地区也并非都是蛮夷落后之地。(本文来源于《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2-06-01)
钱玉趾[10](1998)在《古蜀王徙治成都原因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华阳国志》载:古蜀国的社字将梁氏公利纳以为妃后,“移治邦邑,或治里上”,号日望帝。至开明(鳖灵)取代杜宇,封为丛帝,其国都仍定在郸邑。直至开明尚,才从郸邑迁往成都。《华阳国志》说:“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自梦郭移”是什么意思?古蜀王徙治成都的(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1998年04期)
古蜀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蜀王文化是四川最具本底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尚未得到系统开发。本文深入解读了古蜀王文化的内涵、价值和旅游开发的意义,分析了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的特点,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分析,总结了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旅游开发的五大思路:全省统筹,形成合力;文化普及,加强宣传;申报世遗,扩大影响;形象化展示,愉悦化体验;城市联动,复兴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蜀王论文参考文献
[1].胡华强.菜地里的古蜀王(外五章)[J].散文诗世界.2017
[2].郑柳青.四川古蜀王文化旅游开发构想——基于景区实地问卷调查分析[J].特区经济.2011
[3].萧易,石鸣.金沙古国:沉睡千年的古蜀王都[J].西部广播电视.2011
[4].郭剑英,邱云志.古蜀王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5].胡跃琼.关于古蜀王都瞿上城的猜想[J].中华文化论坛.2009
[6].刘道军.古蜀王蚕丛考辨——蚕丛实为蟾丛[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7].刘道军.论巴蜀文字与古蜀王[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8].黄剑华.古蜀王都与早期古城遗址探讨[J].四川文物.2002
[9].黄剑华.古蜀王都与早期古城遗址探讨[C].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10].钱玉趾.古蜀王徙治成都原因考释[J].四川文物.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