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仪式论文-袁林艳

文化仪式论文-袁林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仪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星粉丝群体,饭圈文化,仪式化传播,身份认同

文化仪式论文文献综述

袁林艳[1](2019)在《饭圈文化仪式化传播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结合新媒体背景以社交网络平台上的明星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当代粉丝群体所生成的饭圈文化仪式化传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查阅有关粉丝文化的文献资料,在前人对粉丝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长期地深入观察当代明星粉丝群体的行为,试图梳理出粉丝文化的新内涵、新发展。沿寻传播仪式观理论的研究思路来论述饭圈文化的仪式化传播以及结果。在仪式化传播过程中,明星粉丝群体以身份认同为驱动力以符号互动为武器不断聚集,并交流情感、分享经验,构筑了共情的仪式化传播场域。明星粉丝群体一切交往互动行为都是在各个社交媒介平台展开的。饭圈文化的仪式化传播对粉丝群体及个体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以及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正能量的社会效应。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针对明星粉丝群体在开展饭圈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病态的现实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引导当代明星粉丝群体充满正能量的追星行为,推动饭圈文化仪式化传播的良性、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18)

金莲花[2](2019)在《藏族“朵”文化仪式的内涵以及社会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中"朵"文化为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性。首先从民族性、群众性、娱乐性、竞争性、经济性,对藏族"朵"文化仪式的内涵进行总结,从推动社会资源传承、展现中国艺术美学特征、提高"朵"文化经济价值,对藏族"朵"文化仪式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朵"文化仪式的传承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培养"朵"文化人才。加强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创建旅游产业品牌形象、提高宣传力度、定期总结传承发展经验的路径来发展"朵"文化。(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余爽[3](2019)在《青海热贡“神鼓文化”仪式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热贡"神鼓文化",作为六月会血祭娱神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原生本教与藏传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产物。随着民族的迁徙,"神鼓文化"在高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对话交流中逐渐发展完善,世代维系着藏族和土族的农耕村落,但鲜有学者关注热贡"神鼓文化"。本文试图探索"神鼓文化"的历史渊源,描述热贡六月会祭祀仪式中神鼓的利用与使用,从文化生态视角对"神鼓文化"的原型和内涵进行阐释,在仪式情境中观照和分析"神鼓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本文来源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逊[4](2018)在《校园景观·文化仪式·青春记忆:一项关于高校露天电影展映史的个案追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露天电影是一种带商业属性,在校园管理制度安排下的更为松散自由的内敛式"文化狂欢仪式"。从师徒制走向承包制,制度性记忆不断弱化;从商业化转向公益化,形式记忆逐步盖过内容记忆。经过1980年和2003年两次空间改造后,高校露天电影的放映职能逐步萎缩,社交、休闲、典礼、活动等其他多种职能功能并行延伸。放映和观影过程中的文化仪式感逐步消解,空间象征意义不断加强,但露天电影场作为大学景观所承载的"怀念青春"的怀旧性集体记忆始终不变。(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8年04期)

徐琳[5](2018)在《红色文化:仪式、传播、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即传播。自古以来,文化的仪式传播是一个参与、分享、记忆的过程,强调文化核心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场景中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意义。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只有在正确的传播过程中才能不断创新和传承,将仪式的真正内涵内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强仪式在文化传播中的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23期)

周洁珊[6](2018)在《如何在员工职业生涯中创建文化仪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研究,旨在紧紧结合基层供电企业的实际,以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为根本,以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为依托,以员工职业生涯重要节点为脉络,将文化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探索具体的程式化操作、常态化开展的员工职业生涯重要节点仪式,使无形的、"看不见"的企业文化转变为有形的、"看得见"的具体行动,增强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意识,提升归属感、责任感与自豪感,推进基层供电企业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8年12期)

王刚,马明[7](2018)在《文化仪式视角下的传统聚落重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对传统聚落中的文化仪式与空间进行类型划分,指出仪式行为通过规定人的活动对建筑空间必然产生一定的塑造作用,从而激发空间并释放意义,仪式与空间具有同构的特征。通过对当代传统聚落衰败的反思,以文化仪式的视角提出传统聚落重构的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8年05期)

黄结珍[8](2017)在《谈如何正视文化仪式,重塑少先队员身份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少先队员的自豪感、光荣感和使命感比较确实,这是少先队员身份价值失落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仪式教育的走样与缺失。因此,有必要从仪式中学习文化礼仪,感悟少先队光荣感;组织蕴含文化仪式活动,提升少先队自豪感;增强文化仪式的情感体验,升华少先队的使命感。通过增强对文化仪式的教育来重塑少先队员的身份价值。(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7年32期)

刘桃[9](2017)在《大众文化“仪式化”的初探——以《印象·刘叁姐》造就本土文化产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叁姐》以自然为媒介、将山水媒介化,并且把源于神话传说的形象——刘叁姐置于漓江山水间,从舞台剧到电影再回归自然历经两次祛魅过程。在一次次的文化传播中,"刘叁姐"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印象·刘叁姐》在传播中成就本土文化产业的深层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种相关机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时间沉淀、意义变迁、祛魅提纯、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7年11期)

陈家燕[10](2017)在《诗意栖居·阡陌人生·诗画生存——一个世居民族的丧礼文化仪式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老而现代的六枝梭嘎长角苗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敬畏之情、对死亡超凡脱俗而具有独特丧礼文化的族群。通过田野考查发现:对于一个诗意栖居、诗画生存的世居民族而言,其特有的丧礼文化呈现出一道明亮的生命色彩。梭嘎长角苗人认为,通过"打嘎"仪式可以为亡灵超度并实现与已故先民沟通,使灵魂得以永生,生命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延续。(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文化仪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藏族中"朵"文化为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性。首先从民族性、群众性、娱乐性、竞争性、经济性,对藏族"朵"文化仪式的内涵进行总结,从推动社会资源传承、展现中国艺术美学特征、提高"朵"文化经济价值,对藏族"朵"文化仪式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朵"文化仪式的传承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培养"朵"文化人才。加强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创建旅游产业品牌形象、提高宣传力度、定期总结传承发展经验的路径来发展"朵"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仪式论文参考文献

[1].袁林艳.饭圈文化仪式化传播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19

[2].金莲花.藏族“朵”文化仪式的内涵以及社会功能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

[3].余爽.青海热贡“神鼓文化”仪式功能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王逊.校园景观·文化仪式·青春记忆:一项关于高校露天电影展映史的个案追考[J].华中学术.2018

[5].徐琳.红色文化:仪式、传播、文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8

[6].周洁珊.如何在员工职业生涯中创建文化仪式[J].南方论刊.2018

[7].王刚,马明.文化仪式视角下的传统聚落重构研究[J].中外建筑.2018

[8].黄结珍.谈如何正视文化仪式,重塑少先队员身份价值[J].才智.2017

[9].刘桃.大众文化“仪式化”的初探——以《印象·刘叁姐》造就本土文化产业为例[J].今传媒.2017

[10].陈家燕.诗意栖居·阡陌人生·诗画生存——一个世居民族的丧礼文化仪式考察[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

标签:;  ;  ;  ;  

文化仪式论文-袁林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