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岩石论文_孟范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渗透岩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岩石,孔隙,微观,水层,特征,前锋,物性。

低渗透岩石论文文献综述

孟范宝[1](2018)在《特低渗透岩石孔隙弹塑性变形与有效应力系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低渗透和非常规油气在我国及世界油气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其孔隙相关的性质。特别是在孔隙变形、渗透性和有效应力特性方面,特低渗透岩石都展现出了与常规中高渗透岩石不同的特性,其规律还没有很好的掌握,开展特低渗透岩石的孔隙弹塑性变形与有效应力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特低渗透灰岩和页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微观孔隙特征,开展了室内常规叁轴应力实验和静水压下的有效应力实验,研究了应力作用下特低渗透岩石的孔隙弹塑性变形与渗透性、流体饱和对破裂特征的影响和有效应力特征,得到如下主要成果:(1)特低渗透岩石普遍具有孔隙细小、孔隙结构复杂、连通性差的特征。采用光学、微观扫描电镜以及压汞实验和核磁共振等多种手段,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系统研究了特低渗透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特低渗透岩石孔径分布范围广、孔隙连通性较差、微观非均质性强,是特低渗透岩石的普遍特征。(2)应力作用下,特低渗透岩石将发生孔隙弹塑性变形,孔隙的弹塑性变形不仅会引起孔隙体积变化,而且还会引起孔隙连通性的改变。特低渗透岩石孔隙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孔隙的变形刚度不同,变形规律差异较大,狭长孔隙应力敏感性强,应力作用引起孔隙连通性的降低。渗透率的降低受到孔隙体积减小及孔隙连通性降低的双重影响。高围压下可引起孔隙坍塌或颗粒挤碎,极大降低孔隙连通性,导致渗透率大幅度下降。(3)应力作用下,将引起流体饱和页岩的局部孔隙压力,并影响岩石的微观破裂。页岩中部分孔隙在应力作用下变成孤立的不连通孔隙,在应力作用下,这些饱和的孤立孔隙变形将引起局部高孔隙压力,易于在层理等弱面处引起多点局部微破裂,增加裂缝系统的复杂性,改变页岩的破裂模式。(4)非均匀的孔隙结构对特低渗透岩石有效应力系数具有重要影响,并与孔隙连通性有关。实验发现,中高渗灰岩渗透率和孔隙度的有效应力系数小于1,而具有非均匀孔隙结构的特低渗透灰岩的渗透率和孔隙度的有效应力系数是大于1的。特低渗透岩石的非均匀孔隙结构易于引起孔隙连通性的变化,因而使其孔隙压力的作用大大增加,有效应力系数提高,基于连通孔隙的常规孔隙弹性理论已不能很好的解释有效应力系数大于1的现象,需要考虑应力作用下特低渗透岩石孔隙连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9-01)

王亚,杨少春,路研,王喜冬,马宝全[2](2018)在《基于测井岩石物理相识别的低渗透储层评价方法——以东营凹陷高青地区蒙阴组上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营凹陷高青地区侏罗系蒙阴组上段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复杂,同一微相砂体内部岩石物理性质非均质性强,运用常规的评价方法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评价和预测.本文从低渗透储层成因角度出发,综合运用钻、测井及薄片分析等资料,开展储层沉积岩石相和成岩储集相研究,并以取心层段实测的物性数据和孔隙结构参数为约束,综合划分出5种岩石物理相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监督模式下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神经元竞争学习、相互监督的方式充分挖掘岩石物理相的测井响应信息,进行测井岩石物理相的识别及预测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取心层段岩石物理相划分结果作为学习样本,并采用LDA算法对测井曲线输入样本降维优选,进行测井岩石物理相的识别准确率平均为84%.基于单井测井岩石物理相识别结果,对蒙阴组上段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PF1,PF2和PF3类岩石物理相次生孔隙发育,排驱压力介于0.02~0.20MPa,孔隙连通性较好,渗透率为1~200mD,渗流能力较强,为较有利的孔渗发育类型;PF4和PF5类岩石物理相排驱压力通常大于0.20MPa,孔隙连通性较差,渗透率小于1mD,渗流能力弱,为非有利—差的孔渗发育类型.有利岩石物理相的平面展布能够较好地预测有利孔渗发育带,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斌[3](2018)在《低渗透砂岩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及有利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樊学长6_1段是典型的低孔特低孔-超低渗透砂岩油藏,为研究区块主力生产层。通过开展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常规压汞和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和油水相渗等实验测试方法,针对不同的成岩相储层类型进行精细描述,明确各类储层的微观特征。通过沉积相与成岩相的迭加,结合实验特征参数,对樊学长6_1储层有利区进行预测。主要认识为:樊学地区长6_1沉积了一套北东物源的叁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主要岩性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黏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发育,粒度较细,分选中等偏好,磨圆较差。长6_1段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演化过程,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晚期,部分已经进入了中成岩B期的早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度减少率分别为55.72%和32.41%,是造成目的层致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度为4.36%,长石溶蚀孔隙与残余粒间孔形成的组合孔隙类型在研究区最为常见,根据黏土矿物含量与孔隙类型面孔率值将长6_1段划分为六类成岩相。基于多种实验测试手段表征,高岭石+绿泥石胶结-粒间孔相储层品质最优,该类成岩相带物性较高,粒间孔发育,孔喉半径大,孔隙配位数高且连通性好,可动流体饱和度高,油水两相驱替干扰程度低,渗流能力强,驱油效率高;碳酸盐胶结致密相最差,储层孔渗值低,整体表现较差的孔隙结构特征,胶结物大量发育并充填孔隙,孔喉半径小且连通性差,可动流体饱和度低,油水两相驱替干扰程度大,驱油效率低,基本为研究区无效的储集层。通过对沉积微相和成岩相带的迭加,优选RQI为划分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叁类岩石物理相(PF1、PF2和PF3),其中PF1和PF2类为主要的储集层,结合典型井的实验测试结果与生产动态指标,完成研究区有利区预测,与沉积微相和成岩相平面展布有良好的对应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侯鹏[4](2018)在《低渗透储层岩石气压致裂机制与增透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储量巨大,但其开发面临气藏赋存条件复杂、储层渗透性极低以及气藏富集区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难题,迫切需要探索适合我国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发的非常规理论与技术。气体压裂作为一种无水压裂技术,与传统的水力压裂技术相比,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还能够避免水力压裂产生的废水对地表及地下水体的污染,是当前低透储层压裂改造方法的一个研究热点,可能是解开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采瓶颈的钥匙。因此,本文针对低渗透储层岩石高效压裂改造的关键科学问题,综合运用室内实验、现场工业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低渗透储层岩石气压致裂机理,探索了气体压裂高质量改造低渗透储层岩石的方法,建立了定量评价低渗透储层岩石压裂改造后增透效果的理论和技术。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系统地分析了不同低渗透储层岩石水力压裂和气体压裂中裂纹启裂和扩展规律的差异。相比水力压裂,气体压裂中低渗透储层岩石的裂纹启裂压力明显降低,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更加活跃和剧烈,更易形成复杂、迂曲的对裂隙,验证了我国低渗透储层岩石气体压裂的可行性。(2)建立了储层岩石气体压裂裂纹启裂准则,揭示了裂纹启裂和扩展机理。基于I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引入特征长度,建立了气体压裂裂纹启裂准则,避免了初始裂纹长度选取,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其有效性。利用岩石内部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分布和裂纹启裂准则解释了水力压裂和气体压裂中裂纹启裂和扩展的差异,分析了储层岩石渗透率、压裂流体黏度和加载速率等参数对裂纹启裂的影响,为低渗透储层气体压裂的可压裂性提供了具体的评判标准。(3)提出了不同低渗透储层在气体压裂体中产生高度体破裂的方法。对于孔-裂隙结构相对发达的储层,通过将外部载荷压裂转换为孔隙内压致裂,提出了一种采用特殊分级颗粒封堵天然孔-裂隙的气压致裂方法,改善孔隙压力分布,进而提高储层压裂改造产生的体破裂程度。对于孔隙结构特征极差的储层,利用脉冲疲劳载荷能产生多次生裂纹和形成高比表面积的优点,改变载荷作用方式,提出了脉冲气体压裂方法,将一次性压裂转变为多次甚至疲劳压裂,促进储层高效压裂改造。(4)构建了可以表征低渗透储层岩石气压致裂形成的孔-裂隙结构。综合运用高分辨叁维X射线显微成像系统、氩离子抛光仪以及场发射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对储层岩石进行叁维重构,并通过定量分析重构岩心的内部结构特征获取了其表征单元体。随后,利用Weierstrass-Mandelbrot分形函数,并考虑储层岩石气压致裂后形成的裂隙形态,在储层岩石的表征单元体中生成不同分形维数的叁维裂隙和不同裂隙数量的叁维裂隙网络。(5)实现了复杂孔-裂隙结构渗透性的可视化定量评估。利用建立的微尺度格子Boltzmann模型,揭示了气体微纳米尺度的运移机制。基于气体微尺度运移机理,建立了考虑Klinkenberg效应的叁维孔隙尺度和REV尺度格子Boltzmann模型,开展了叁维孔-裂隙结构的CH_4渗流模拟,解决了气体运移的跨尺度问题,可视化描述了复杂孔-裂隙中气体运移机制,定量评价了裂隙复杂程度和气体压力对储层岩石渗透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巢志明,王环玲,徐卫亚,贾朝军,方应东[5](2017)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低渗透岩石气体滑脱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渗透岩石气体滑脱效应的研究是油气开采与存储领域十分重要的内容,但目前关于低渗透岩石气体滑脱效应的研究大多是在气体单相流下进行的,对于气–液两相流时,液体对气体滑脱效应的影响,所做的研究不足。因此,利用研发的低渗透岩石惰性气体渗透性测试系统,对含水饱和度为0~70%的低渗透砂岩,进行了不同含水饱和度的低渗透岩石气体滑脱效应及有效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二次公式k_g=k_∞(1+b/q-a/p~2)可以较为准确的解释低渗透岩石的气体滑脱效应,准确性明显高于Klinkenberg公式。(2)含水饱和度对低渗透岩石的气体滑脱效应有明显影响,气体滑脱效应随着含水饱和度增大而减少,在含水饱和度超过50%时,气体滑脱效应几乎完全被限制。(3)由于水的作用,含水的低渗透岩石随着围压增大,气体滑脱效应减少,这与克氏理论的结论相反。(4)含水饱和度对低渗透岩石的有效渗透率影响显着,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大有效渗透率减少,且围压越大,低渗透岩石的有效渗透率对含水饱和度变化越敏感。(5)低渗透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符合幂函数关系,即k_∞=k_0(1-S_w)~c。(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石玉江,毛志强,冯程,李高仁[6](2017)在《低渗透复杂润湿性储层岩石物理实验、测井响应机理与高阻水层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表面复杂润湿性及其变化使核磁共振、电阻率测井响应特征多变,给储层评价、油水层识别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精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叁迭系延长组长8段岩心开展了不同润湿性和含水饱和度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2谱、电阻率、润湿接触角等系统的岩石物理配套实验,表明异常高阻岩心核磁共振和电阻率响应特征复杂:100%含水与油驱水至束缚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2谱无明显差异,而残余油状态的T2谱表现为叁峰状,长弛豫的第叁峰以弱亲油孔隙空间中水的体积弛豫和表面弛豫为主;油驱水过程电阻增大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表现为"凸曲线"特征,电阻增大率比亲水储层明显偏高;洗油后,高阻岩心润湿接触角明显高于正常电阻率岩心,表现出明显的亲水—中性润湿特征。基于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揭示了低渗透复杂润湿性储层的核磁共振响应特征,提出了亲油孔隙内壁残余油的存在导致部分水层高阻的微观导电机理,建立了复杂润湿性储层变饱和度指数的含油性评价理论模型和高阻油水层流体性质判识方法,对低渗透复杂润湿性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7)论文集》期刊2017-09-21)

李滢[7](2017)在《低渗透油藏CO_2-水交替驱油岩石物性变化及提高采收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的产量逐年增多,比例逐年上升,已经成为重要的接替能源。CO_2-水交替驱油不仅可以封存温室气体,而且结合了水驱和气驱各自的特点从而提高采收率。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及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各种驱油方式下剩余油分布情况、油气水运移规律、采收率的大小,对深入认识提高采收率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CO_2-水交替注入后对岩石物性的影响,可以为开发方案的及时调整提供参考。首先,利用微观可视化模型研究了CO_2微观驱油机理。定性、定量研究不同驱替方式下的驱油过程及效果,研究剩余油在孔隙中的微观分布特征。同时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微观剩余油的形状特征、分布规律及波及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各种驱替方式下,剩余油形态主要以簇状、H型孔道中的柱状油为主。气驱油过程容易出现“跳跃式运移”现象及气泡卡断现象。气水比1:1,驱替速度0.10mL/min的驱油方式采收率最高为72.42%。其次,利用长岩心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驱替方式的驱油效果。进行了考虑注入不同段塞尺寸、气水比、不同注入速度情况下对采收率影响的实验,合理优选出气水交替最佳注入参数。结果表明:直接进行气水交替(转注时机0%)、气水比1:1、段塞尺寸0.2PV、注入速度0.10cc/min时采收率最大,为63.20%。比纯气驱提高17.06%,比纯水驱提高31.07%。最后,进行了CO_2-水交替开发储层物性变化研究。借助气测渗透率、核磁共振、CT扫描手段测量孔渗参数。结果表明:岩心气水交替前后,气测方法的两块岩心孔隙度变化幅度很小,分别是2.92%和3.33%。渗透率变化幅度较大,分别是28%和37.04%。气水交替后核磁共振方法测得岩心的孔隙结构更加复杂,孔隙、喉道的非均质性增强。CT扫描方法实验前孔隙数量以小孔喉居多。气水交替后小孔喉比例增加,气水交替冲刷导致孔喉半径向变小的方向转化,最终使渗透率大大降低,不利于油的采出。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低渗油藏气水交替驱油提高采收率的认识,对指导低渗油藏的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张修硕[8](2017)在《斜坡非饱和带低渗透岩石结构体风化前锋扩展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非饱和带低渗透岩石结构体中的风化前锋扩展机理问题进行研究,旨在阐明风化作用下岩石内部风化前锋的扩展过程及不同湿度环境对风化前锋扩展产生的影响。主要采用化学全分析、岩石薄片鉴定、电子显微镜扫描等试验方法,并结合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岩石结构体风化前锋界限附近的岩石矿物结构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相对较少,处于不同风化带的岩石矿物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风化初期,水气分子在浓度梯度和大气压力的驱使下侵入岩石内部,受优先风化效应的影响,产生了风化前锋。随后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水气开始在岩石内部扩散。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胶结物溶蚀产生的贯通孔隙是水气在低渗透岩石中的贮存场所和主要扩散通道。水气进入岩石后,沿指向结构体内部的法线方向扩散,表现形式为水气从两侧相向扩散,造成岩石结构体棱角钝化。相对湿度的变化会影响岩石的完全风化时间和风化前锋的扩展速率。在理想条件下,风化前锋的扩展速率遵循先逐渐减小后迅速增大的规律。研究成果对于岩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以微砂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研究对象,在电子显微镜下获得砂岩的铸体薄片图像,并对其进行处理,建立砂岩的二维孔隙扩散模型。(2)天然状态下,水气分子的贮存和流动主要出现在胶结物被腐蚀的贯通孔隙内,水气在贯通孔隙内的流动符合流体流动的一般规律。(3)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岩石风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相对湿度越高,岩石完全风化所需时间越短。低湿度条件下,风化前锋扩展速率的变化受空气中实际水气压的控制。高湿度条件下,风化前锋的扩展速率受浓度梯度控制。(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程敬华,李荣西,覃小丽,李得路,赵帮胜[9](2016)在《成岩相对低渗透储层砂岩岩石力学性质的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储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砂岩岩石力学性质对储层压裂设计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岩相学观察以及岩石力学试验,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低渗透储层砂岩成岩相类型、岩石力学参数以及可压裂性,分析了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岩相学因素。研究区上古生界低渗透储层砂岩可分出6种成岩相:蚀变杂基充填强压实致密成岩相、石英加大硅质胶结粒间孔成岩相、碳酸盐胶结交代致密成岩相、钙质溶蚀孔成岩相、杂基溶蚀孔成岩相和岩屑溶蚀孔成岩相。不同成岩相砂岩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均有所差异,脆性矿物含量、硅质胶结物含量以及压实重结晶程度越高的成岩相,则其抗压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小;孔隙度越大的成岩相,弹性模量越小;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越高、压实程度越弱、孔隙度越高的成岩相,则其泊松比越小,反之则越大。脆性系数较大的石英加大硅质胶结成岩相、钙质胶结溶蚀孔成岩相和杂基溶蚀孔成岩相可压裂性好,其他几类成岩相砂岩可压裂性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刘丽,鲍志东,秦智,范正平,林艳波[10](2016)在《超低渗透储层钙质夹层分布控制因素分析——来自岩石学及成岩作用研究的微观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心、常规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确定姬塬油田长6段钙质夹层岩电特征和分布规律,依据钙质砂岩和非钙质砂岩之间沉积和成岩的差异性,探讨岩石学特征和成岩演化过程对钙质夹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钙质夹层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和砂泥岩组合类型密切相关,宏观上受砂泥岩厚度以及砂体的成因类型控制,微观上受碳酸盐胶结物来源和孔隙空间的综合影响。胶结物来源的充足程度与砂岩周围暗色泥岩的厚度以及砂泥岩距离密切相关;孔隙空间的大小受砂体岩石学特征和后期成岩演化的双重控制,刚性颗粒含量高、粒度粗、分选好的砂岩,原生孔隙发育,碳酸盐胶结时期孔隙空间较大,利于钙质夹层的形成;早期压实和绿泥石胶结作用减少孔隙空间,是阻碍碳酸盐沉淀的关键成岩作用。叁角洲前缘储层中靠近厚层泥岩、原生粒间孔隙发育且未经历强烈压实和绿泥石胶结作用改造的沉积相带容易发生碳酸盐胶结形成钙质夹层。(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低渗透岩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营凹陷高青地区侏罗系蒙阴组上段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复杂,同一微相砂体内部岩石物理性质非均质性强,运用常规的评价方法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评价和预测.本文从低渗透储层成因角度出发,综合运用钻、测井及薄片分析等资料,开展储层沉积岩石相和成岩储集相研究,并以取心层段实测的物性数据和孔隙结构参数为约束,综合划分出5种岩石物理相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监督模式下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神经元竞争学习、相互监督的方式充分挖掘岩石物理相的测井响应信息,进行测井岩石物理相的识别及预测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取心层段岩石物理相划分结果作为学习样本,并采用LDA算法对测井曲线输入样本降维优选,进行测井岩石物理相的识别准确率平均为84%.基于单井测井岩石物理相识别结果,对蒙阴组上段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PF1,PF2和PF3类岩石物理相次生孔隙发育,排驱压力介于0.02~0.20MPa,孔隙连通性较好,渗透率为1~200mD,渗流能力较强,为较有利的孔渗发育类型;PF4和PF5类岩石物理相排驱压力通常大于0.20MPa,孔隙连通性较差,渗透率小于1mD,渗流能力弱,为非有利—差的孔渗发育类型.有利岩石物理相的平面展布能够较好地预测有利孔渗发育带,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渗透岩石论文参考文献

[1].孟范宝.特低渗透岩石孔隙弹塑性变形与有效应力系数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2].王亚,杨少春,路研,王喜冬,马宝全.基于测井岩石物理相识别的低渗透储层评价方法——以东营凹陷高青地区蒙阴组上段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

[3].王斌.低渗透砂岩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及有利区预测[D].西北大学.2018

[4].侯鹏.低渗透储层岩石气压致裂机制与增透效果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5].巢志明,王环玲,徐卫亚,贾朝军,方应东.不同含水饱和度低渗透岩石气体滑脱效应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7

[6].石玉江,毛志强,冯程,李高仁.低渗透复杂润湿性储层岩石物理实验、测井响应机理与高阻水层识别[C].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7)论文集.2017

[7].李滢.低渗透油藏CO_2-水交替驱油岩石物性变化及提高采收率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8].张修硕.斜坡非饱和带低渗透岩石结构体风化前锋扩展机理[D].昆明理工大学.2017

[9].程敬华,李荣西,覃小丽,李得路,赵帮胜.成岩相对低渗透储层砂岩岩石力学性质的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储层为例[J].石油学报.2016

[10].刘丽,鲍志东,秦智,范正平,林艳波.超低渗透储层钙质夹层分布控制因素分析——来自岩石学及成岩作用研究的微观证据[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围压下的岩石峰值强度、峰前渗透...为苏70井岩苏70井岩岩心分析的心分...低渗透岩石渗流流速与压力梯度...致密油储层划分划分依据:①孔隙度7%...岩体及斜坡非饱和带低渗透岩石中高渗透和低渗透岩石应力敏感...

标签:;  ;  ;  ;  ;  ;  ;  

低渗透岩石论文_孟范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