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噬菌体呈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噬菌体,抗原,抗体,技术,表面,关节炎,疫苗。
噬菌体呈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于清宏,吴齐燕,林翊萍,曹景全,久荣[1](2010)在《应用噬菌体呈现技术筛选反应性关节炎相关抗原多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反应性关节炎滑液中与ReA发病相关抗原多肽。方法采用随机多肽噬菌体呈现技术。关节炎滑液分析采用SDS-PAGE和ELISA法,结合和竞争抑制实验采用ELISA法。结果不同关节炎滑液中IgG水平均比非关节炎高,而以ReA升高最为明显;进而采用葡萄球菌A蛋白层析柱分离纯化了混合的ReA、AS、ReA及OA等不同关节炎滑液中IgG。以纯化的ReA滑液IgG为固相配基,选取NNK方式编码的15肽噬菌体随机文库,经3轮筛选得到18个与ReA滑液和血清特异性结合克隆,并对阳性克隆进行核心序列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APR、RVS及RYXC为与ReA滑液抗体特异性结合多肽的核心序列,而且这些核心序列内均含有精氨酸(R)。其中,pReA33(EAGLTLPDRYSCBPT)与前胶原(procollagen)有66.667%的同源性,与Ⅰ型疱疹病毒蛋白(herpes virus typeⅠ)有66.667%的同源性。pReA39(ERRVSMSIVSRMWRG)与糖肽(peptidyloglycan)有57.143%的同源性。pReA 18(ESETAPRYRCENQPS)与酪蛋白激酶Ⅱβ链(casein kinaseⅡbeta chain)有77.778%的同源性。采用ELISA法,对其中4株具有核心序列及高亲和性的克隆进行结合和竞争抑制实验,高亲和性克隆pReA33、pReA39、pReA16及pReA18可明显抑制ReA滑液中抗原与滑液抗体的结合反应。对ReA滑液库中的ReA滑液(n=31)反应阳性率分别为92.0%、96.0%、88.0%和96%。对ReA滑液库以外的ReA滑液(n=29)反应阳性率分别为85.7%、71.4%、76.2%和88.5%。对ReA血清(n=)结合反应阳性率分别为56.3%、50.0%、37.5%和75.0%。结论噬菌体多肽呈现技术为寻找分析未知结构抗原多肽开辟了新的途径。所获得的与ReA特异性反应多肽,为探索ReA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并为进一步发展ReA早期诊断方法及针对性治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11-04)
杨明,金立杰[2](2007)在《噬菌体呈现肽库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噬菌体呈现肽库是噬菌体显示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自问世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疫苗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简要概述了这一技术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07年04期)
于清宏,吴齐雁,林翊萍,曹景全,宋久荣[3](2005)在《应用噬菌体呈现技术筛选反应性关节炎相关抗原多肽》一文中研究指出寻找反应性关节炎(ReA)滑液中与ReA发病相关抗原多肽。采用随机多肽噬菌体呈现技术。关节炎滑液分析采用SDS-PAG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结合和竞争抑制实验采用ELISA法。结果:不同关节炎滑液中IgG水(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06-30)
万一,张英起[4](2003)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在疫苗研制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技术的许多领域。文章从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鉴别抗原或抗原表位和用噬菌体作为疫苗载体两个方面对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在新型疫苗研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03年06期)
雷家慧[5](2003)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及其在原虫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PhageDisplayTechnique,PDT)是以噬菌体为载体将外源蛋白或小分子多肽与噬菌体衣壳蛋白融合并呈现于噬菌体表面 ,表达的外源蛋白和多肽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并且这种表达不影响噬菌体的侵染能力 ,因此(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孙静,吕安国,吴文芳,白向阳,任秀宝[6](2003)在《噬菌体呈现技术筛选抗黑色素瘤单链抗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制备黑色素瘤单抗的单链可变区片段 ,用于肿瘤的诊断或靶向治疗。方法 :从杂交瘤细胞提取总RNA,分别扩增出轻重链可变区基因(variableregionofheavychain,VH和variableregionoflightchain,VLDNA) ,连接形成单链抗体 (singlechainfragmentvariableregion,ScFv)DNA,将ScFv与载体pCANTAB5E的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TG1 ,经M13K07超感染后 ,获得噬菌体抗体ScFvcDNA文库 ,用黑色素瘤细胞LiBr对重组的噬菌体抗体进行3轮吸附 -洗脱 -扩增亲和筛选后 ,随机挑选克隆经ELISA筛选鉴定。结果:VH、VL和ScFv分别约为360、330、750bp,从随机筛检的30个克隆中获得10个高亲和性噬菌体呈现型ScFv单克隆。结论:用噬菌体呈现技术制备的黑色素瘤ScFv ,可为肿瘤的诊断和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王玉娥,杨汉春[7](2003)在《噬菌体呈现技术在抗原表位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原不是通过它的完整分子来发挥功能的 ,它的特异性是通过其表位 ( epitope)来实现的。通过对抗原表位的分析既可为抗原分子与机体免疫应答的研究奠定基础 ,又可为疫苗设计、药物研制以及特异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 ,所以该领域备受免疫学家的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闫守庆,张玉静[8](2003)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及在疫苗研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噬菌体表呈现展示技术 (PhageDisplayTechniques ,PDT)是将编码外源肽或抗体可变区的DNA片段插入噬菌体表面特定蛋白基因中 ,以融合形式与噬菌体的表面蛋白共同表达于噬菌体表面的技术 ,它将基因型与表型、分子结合活性与噬菌体的可扩增性结合在一起 ,是一种高效的筛选系统 ,因而在抗原表位的模拟、蛋白质工程的改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药物筛选及疫苗研制等方面 ,具有广泛的用途(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03年02期)
魏华[9](2002)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在肿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Phagedisplaytechnolog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目前将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用于肿瘤 ,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就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加以综述(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02年03期)
魏华[10](2002)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phagedisplaytechnology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目前将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用于肿瘤研究与治疗 ,取得很大进展。现综述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期刊2002年04期)
噬菌体呈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噬菌体呈现肽库是噬菌体显示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自问世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疫苗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简要概述了这一技术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噬菌体呈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于清宏,吴齐燕,林翊萍,曹景全,久荣.应用噬菌体呈现技术筛选反应性关节炎相关抗原多肽[C].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2].杨明,金立杰.噬菌体呈现肽库技术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7
[3].于清宏,吴齐雁,林翊萍,曹景全,宋久荣.应用噬菌体呈现技术筛选反应性关节炎相关抗原多肽[C].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4].万一,张英起.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在疫苗研制方面的应用[J].药物生物技术.2003
[5].雷家慧.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及其在原虫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3
[6].孙静,吕安国,吴文芳,白向阳,任秀宝.噬菌体呈现技术筛选抗黑色素瘤单链抗体[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3
[7].王玉娥,杨汉春.噬菌体呈现技术在抗原表位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03
[8].闫守庆,张玉静.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及在疫苗研制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03
[9].魏华.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在肿瘤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2
[10].魏华.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