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张松[1]2015年在《骨盆整复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骨盆整复手法和传统推拿方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差异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一科门诊符合标准的60名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骨盆整复手法的治疗方法,对照组为采用常规推拿的治疗方法。治疗时间为隔日一次30分钟一次,10次为一疗程。分别按评分表的项目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并记录两组方法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能有效的改善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并且治疗组治疗效果更加显着。结论:1.骨盆整复手法与常规推拿方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均有效。2.骨盆整复手法的治疗方法略优于采用常规推拿的治疗方法。

贺亭[2]2016年在《梨状肌综合征的超声诊断探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超声检查显示梨状肌及坐骨神经,研究梨状肌及坐骨神经正常及异常的超声表现,以探讨超声检查在诊断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P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健康志愿者和38例临床诊断为单侧PS的患者行超声检查,分别比较和观察健康志愿者和PS患者两侧梨状肌和坐骨神经的厚度、边界、内部回声以及坐骨神经的走形等,同时测量两侧梨状肌及坐骨神经的厚度,将两侧梨状肌及坐骨神经的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两侧梨状肌厚度差值的诊断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健康志愿者梨状肌和坐骨神经的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超声表现为梨状肌肌外膜平滑纤细,内部肌纹理显示清晰,回声均匀;坐骨神经边界清晰,走向挺直,未见明显受压,内部蜂窝状结构显示清晰。健康志愿者两侧梨状肌的厚度分别为22.79±3.68mm(左),22.63±3.63mm(右),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坐骨神经厚度为5.32±0.60(左),5.27±0.66(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患者患侧梨状肌和坐骨神经的形态结构及内部回声均有异常改变,其超声表现为患侧梨状肌及肌外膜均增厚,内部结构紊乱,肌纹理显示不清晰。患侧坐骨神经表现为边界欠清,走向迂曲,内部蜂窝状结构显示模糊。PS患者患侧梨状肌的厚度(25.744-3.12mm)明显大于健侧(22.48±-2.60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用两侧梨状肌厚度的差值诊断P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最优诊断点为2.15mm,相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82.5%、84.6%、82.5%、82.8%。PS患者两侧坐骨神经厚度分别为5.4-1.21mm(患侧),5.23±-1.33(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能清晰地显示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边界、形态及内部回声,并可在超声图像上测量其厚度,其超声图像的改变与两侧梨状肌厚度差值的比较有助于诊断PS,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张孙一雄, 钟文龙, 郭会利[3]2018年在《梨状肌综合征磁共振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认为目的:归纳和总结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 muscle syndrome,PMS)的磁共振表现及研究进展,为准确诊断PMS提供依据。方法:归纳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学者对PMS的影像学诊断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对比各种影像学检查,对比其优劣。结果:磁共振成像是PMS影像学诊断的首选。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对PMS诊断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功能磁共振成像对于诊断PMS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邓强[4]2004年在《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18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肌电图资料。其中10例患者行坐骨神经探查、减压术,同时对12例正常人及3例患者行MRI坐骨神经斜冠状位扫描、梨状肌和坐骨神经B超检查、坐骨神经肌电图检查,并分别总结其特点。结果 3例患者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6个月。5例患者术后当日臀部、下肢疼痛减轻,4例患者术后感觉逐渐恢复,肌力逐渐加强,1例忠者术后下肢感觉、肌力无改变。初步建立了坐骨神经卡压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并归纳梨状肌综合征B超、MRI、肌电图的诊断特点,总结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结论 临床表现结合MRI、肌电图、B超是诊断梨状肌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其中MRI坐骨神经斜冠状位扫描对坐骨神经损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坐骨神经探查、减压术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邓强, 白靖平, 金格勒, 田征, 锡林宝勒日[5]2004年在《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肌电图资料。其中9例患者行坐骨神经探查、减压术,21例患者非手术治疗。对23例患者行B超、MRI、肌电图检查,并分别总结其特点。结果:23例患者治疗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6个月。7例患者术后当日臀部、下肢疼痛、麻木减轻,2例患者术后感觉逐渐恢复,肌力逐渐加强。归纳梨状肌综合征B超、MRI、肌电图的诊断特点,总结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结论:临床表现结合B超、MRI、肌电图是诊断梨状肌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坐骨神经探查、减压术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董雯雯[6]2015年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循经弹拨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单纯悬吊运动疗法、单纯循经弹拨法和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循经弹拨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验证这叁种方法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时的差异,旨在为诸多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提供较为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叁组:悬吊运动疗法治疗组、循经弹拨法治疗组和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循经弹拨法治疗组,每组各20例。叁组患者按照各自的治疗方案,每日治疗一次,每周治疗五次,四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一个疗程。在患者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JOA髋关节功能量表进行量化评定,并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①组内疗效比较:将叁组各自治疗前后VAS评分、JOA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比较,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叁组总疗效比较:结合组与另外两组相比,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组和弹拨组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次试验治疗的总有效为93.3%。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循经弹拨法与单纯悬吊运动疗法和单纯循经弹拨法在改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及功能障碍方面均有效果,且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循经弹拨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和单纯循经弹拨法治疗。

周颖, 何琦, 王翔[7]2011年在《超声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诊断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确诊为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应用B超对梨状肌和梨状肌下孔厚度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人B超结果进行相关性的对比研究。结果: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组梨状肌厚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组梨状肌下孔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小,二者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检查具有简单、可靠、无创优点,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明确病因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均有重要意义。

吴生辉[8]1991年在《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附6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梨状肌综合征是以臀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软组织疾病。我院自1986年至1988年诊治117例臀腿痛患者,基本符合本病诊断标准者有63例,现就该病的诊断与治疗简述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63例患者中,男47例,女16例。发病年龄19~73岁。有外伤史者51例,无明显外伤史者12

桂柯科, 尹望平[9]2011年在《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治进展》文中提出早在1928年,Yeoman就认为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异常可导致坐骨神经痛。1937年,Freiberg首次采用切断梨状肌的方法治疗不明原因的坐骨神经痛12例,其中10例治疗有效。1947年初,Robinson开始使用梨状肌综合征一词,他描述了该病的5个明显的特点:①局部外伤

蒋君军, 罗庆华[10]2013年在《MRI对梨状肌综合征的影像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RI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症状臀痛及腿后部疼痛患者的梨状肌及其周围相邻结构进行MRI检查,对梨状肌MRI信号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梨状肌及周边的臀中肌肿胀,信号异常,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SPAIR呈高信号,其内并见钙化及肌间少许积液。结论 MRI可清楚的反映梨状肌综合征的MRI影像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骨盆整复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张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

[2]. 梨状肌综合征的超声诊断探讨[D]. 贺亭.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3]. 梨状肌综合征磁共振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J]. 张孙一雄, 钟文龙, 郭会利.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

[4].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D]. 邓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04

[5].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 邓强, 白靖平, 金格勒, 田征, 锡林宝勒日. 新疆医学. 2004

[6]. 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循经弹拨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D]. 董雯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

[7]. 超声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 周颖, 何琦, 王翔. 中医正骨. 2011

[8].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附63例临床分析[J]. 吴生辉. 中国农村医学. 1991

[9].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 桂柯科, 尹望平. 上海医学. 2011

[10]. MRI对梨状肌综合征的影像价值[J]. 蒋君军, 罗庆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标签:;  ;  ;  ;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