卟啉类化合物论文_庄华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卟啉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卟啉,金属,苯环,纺织品,凝血酶,光伏,甘氨酸。

卟啉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庄华炜[1](2019)在《卟啉类化合物在纺织上的研究与应用(二)》一文中研究指出2.4.1卟啉金属有机框架光催化卟啉具有优秀的光电性质,结构式属于刚性配体,很容易在合成上实现配体的延长,因此特别适合于稳定的、孔径增大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构造~([5])。卟啉-MOFs既具有卟啉能增强光的吸收,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分离率的特性,又有MOFs比表面积大、多孔结构的优点,成为具有光催化性能的(本文来源于《印染》期刊2019年14期)

庄华炜[2](2019)在《卟啉类化合物在纺织上的研究与应用(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生理功能和光电特性,已涉入众多高新技术领域。介绍了卟啉分子的结构特性及在自然界的功能,综述了卟啉类化合物在纺织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包括开发仿生卟啉载氧功能纤维和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光敏抗菌纤维,对织物催化漂白和对染色废水催化降解的仿酶应用,通过与金属有机框架结合或对TiO2敏化的光催化技术,高灵敏度检测应用等。(本文来源于《印染》期刊2019年13期)

谢锦烽[3](2019)在《金属卟啉仿生催化降解木质素制备单苯环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寻求替代化石资源的生物质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木质素作为自然界含量丰富且含有芳香族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降解制备单苯环类化合物,进而制备大宗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对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Adler法合成5,10,15,20-四苯基卟啉(TPP),通过调控TPP苯环上的取代基团(甲基、甲氧基、溴基、羧基等),中心金属(Co、Fe、Mn和Ni)及轴向配体(氯、4-羟基吡啶,甲醛-4-吡啶)对金属卟啉进行改性。在此基础上,以金属卟啉为催化剂,采用NaOH-H_2O_2体系在微波反应器中催化氧化降解木质素制备单苯环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吸电子基团能够降低金属卟啉电子云密度从而促进活性中间体[(Porp)Me~(IV)=O]~(+·)的形成。Mn由于会形成不稳定的[(Porp)Mn~V=O]~(+·)以及Fe会形成μ-氧二代体(Fe~(III)-O-Fe~(III)),Ni难以形成[(Porp)Ni~(IV)=O]~(+·),这些都会造成活性中间体的减少,导致对木质素降解活性的下降。通过改变金属卟啉的轴向配体,发现5,10,15,20-四(4-溴基苯基)钴-4-羟基吡啶金属卟啉(CoPPyOH)对木质素降解获得的单苯环类化合物最高,为24.3%。但是由于配体与中心金属结合键不够稳定,轴向配体金属卟啉的循环性能并不好,但氯轴向配体CoTBrPPCl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获得优选的CoTBrPPCl催化H_2O_2氧化降解木质素制备单苯环类化合物的工艺为:木质素0.1 g,10 mL NaOH溶液(1 mol/L)与2 mL异丙醇体系,催化剂0.02 g,反应温度150 ~oC,微波反应时间60 min。在优化的工艺参数条件下,木质素降解率可达91.1%,单苯环类化合物收率(YAM)可达20.1%,相对于传统催化剂,CoTBrPPCl使单苯环类化合物大大提高。结合木质素降解得到的单苯环类化合物的选择性以及收率、木质素降解残渣中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的变化,及金属卟啉降解不同类型的木质素模型物(β-O-4和5-5’)的结果,推测金属卟啉降解机理。金属卟啉主要通过活性中间体[(Porp)Co~(IV)=O]~(+·)作用于木质素,进行木质素结构单元的芳核氧化以及侧链氧化,促使各连接键的断裂,增加单苯环类化合物产率,为提高单苯环类化合物收率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5)

梅亚琦[4](2018)在《卟啉类化合物促进的生物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生物分子的检测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一项重要课题。金属卟啉是一种共轭有机金属配合物,它能够模拟很多种酶的活性中心,在催化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结合点击化学技术,使用卟啉类化合物催化了原子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进行了电化学信号放大,并应用于凝血酶蛋白分子的生物传感。1.本实验中,首先使用两段核酸适配体包夹凝血酶,将待测的凝血酶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再通过点击化学的方法,被抗坏血酸还原为一价的铜离子催化了迭氮-炔基的环加成反应,即能将ATRP引发剂连接在核酸适配体末端。随后,在体系中引入ATRP反应,使用了氯化铁卟啉(Hemin)进行催化,使得带有二茂铁的ATRP反应单体聚合为长链,进行了信号放大,即可进行对凝血酶的高灵敏度检测。实验表明,该反应可对凝血酶进行低至0.12 fM浓度的检测,与传统凝血酶检测方法相比提高了约叁个数量级以上。2.本实验使用同样的方法将凝血酶固定在金电极表面,通过电化学还原硫酸铜的方法得到了一价铜离子进行点击化学的催化,在ATRP反应中使用了锰卟啉化合物进行催化,构建了更高灵敏度的凝血酶传感器,检测限和线性检测范围分别达到了 0.08 fM和10-14~10-9 M。同时对实验条件的优化表明,该检测过程操作简单,成本低,时间较短,在稀释血清样品中也能表现出很好的抗干扰能力,说明这种检测方法在生物分析、临床诊断等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李倩[5](2018)在《大位阻铁卟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氧结合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世界性的血源短缺导致血液需求的激增以及异体输血的不安全性等问题的出现,促使了“血液替代品”的发展。通过对天然氧载体(即血红蛋白)结构与性能的解析,合成了多种人工氧载体。关于血液代用品的研究进程可分为全氟碳化合物(perfluorocarbons,PFC)、血红蛋白氧载体(Hemoglobin based oxygen carriers,HBOCs)、合成血红素及其高分子配合物。天然血红蛋白中(血红素)具有携氧与释氧的功能,因此,本文从模拟天然血红素的结构出发,以2,6-二甲氧基苯甲醛和吡咯为原料,通过缩合、催化、酰化、插铁的方法,合成出一种高度对称的不含酰胺残留基,但是两侧都含有酯基的大位阻铁卟啉化合物---5,10,15,20-四-(2,6-二特戊酰基苯基)铁(Ⅲ)卟啉。每一步合成的化合物,皆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和质谱进行结构表征。卟啉类化合物在合成方面所面临的两个问题是:一是产率较低,一般在8%左右;二是合成条件苛刻。本文以文献中所介绍的方法为基础,考察催化剂用量、底物用量、溶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来考察和优化大位阻铁卟啉的合成条件。有效提高了产率、使反应条件更温和、合成性能更佳。本文仿照单侧栅栏型卟啉与氧结合的过程,将已成功合成出的双栅栏型氧载体-TDPivPPFe,25℃下,溶解在甲苯溶液里,与不同配体(如1-甲基咪唑,1,2-二甲基咪唑等咪唑衍生物)或氧气形成配位化合物,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数据计算不同配体(咪唑或氧气)与铁卟啉结合形成五配位,六配位的平衡常数(KB,KBB)以及氧结合参数P50的大小。实验结果得出:双栅栏型卟啉氧载体在25℃下,甲苯溶液里,与氧气形成稳定可逆的氧复合物。与单侧栅栏型卟淋相比,平衡常数(KB,KBB)以及氧结合常数KBO2降低了。这表明,这种具有大位阻的“双栅栏”型结构卟啉,能有效地保护铁离子与氧分子结合,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血液代用品。(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8-01-24)

刘圆[6](2017)在《金属卟啉催化甘氨酸乙酯与胺类化合物的N-H插入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N广泛存在于药物中间体、天然产物以及高分子聚合物中,因此C-N偶联的研究就尤为重要。由于N-H插入反应是实现C-N偶联的重要途径,所以N-H插入反应已经成为化学工作者的热门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N-H插入反应的研究体系中,卡宾源一般为重氮化合物,而没有发现以甘氨酸乙酯为卡宾源的胺类化合物N-H插入反应研究。因此本论文探究了以甘氨酸乙酯为卡宾源,对胺类化合物进行N-H插入反应,实现甘氨酸乙酯与胺类化合物的C-N偶联。实验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甘氨酸乙酯与苯胺为反应原料,对金属卟啉催化苯胺的N-H插入反应的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对催化剂、酸的种类、温度、溶剂和底物当量等的系统性研究,发现在反应最优条件为,四苯基铁卟啉(2.5mg),二氯甲烷:水=1:1,乙酸(0.45mmol),亚硝酸钠(0.45mmol),甘氨酸乙醋(0.45mmol),苯胺(0.3 mmol)。当底物为位阻较小的一级胺时,反应温度为20℃最佳;当底物为二级胺及位阻较大的一级胺时,反应温度以70℃为最佳。(2)在最优条件下对胺类化合物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金属卟啉催化甘氨酸乙酯和胺类化合物的N-H反应的适用范围较广,芳香伯胺、芳香仲胺、脂肪胺等都可以发生反应,并且位阻大的胺类(例如邻叔丁基苯胺、2,6-二乙基苯胺等)也可以发生反应。(3)对金属卟啉催化甘氨酸乙酯和胺类化合物的N-H插入反应的机理做了初步的探究。结合条件优化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及对反应的GC-MS监测发现,反应中有重氮乙酸乙酯的存在。反应可能是甘氨酸乙酯原位产生重氮乙酸乙酯,再与金属卟琳结合成金属卡宾,最后金属卡宾对胺类化合物进行N-H插入反应。(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24)

毛雅君,冯亚莉,邵香敏[7](2017)在《卟啉酞菁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阳能电池方面,有机分子材料在光电转化效率、使用寿命等多方面都比传统的以硅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无机太阳能电池优异。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性能是目前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重要课题。对目前广受关注的卟啉酞菁类化合物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其设计合成方法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7年02期)

吴同静,宋建新[8](2016)在《含咔唑单元卟啉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卟啉类化合物在人工捕光天线模型,光电器件,半导体,光伏器件和非线性光学材料领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1],从而吸引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科学家们做了大量改变卟啉核来改变卟啉的性质的研究。改变卟啉的核就是取代一个吡咯单元或者扩大卟啉核中心的?共轭体系。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芳香化合物和卟啉的稠合去扩大卟啉的?共轭体系[2]。而咔唑稠合和卟啉稠合的卟啉去扩大卟啉的?共轭体系鲜有报道[3,4]。(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上)》期刊2016-08-25)

蔡镇锋,王栋,万立骏[9](2016)在《过渡金属卟啉类化合物催化氧还原的单分子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催化剂是燃料电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属卟啉基分子催化剂(MPs)作为一种新型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深入理解MPs在催化氧还原过程的变化机理,对新型催化剂的设计有重要的意义。STM作为实时原位的表征工具,能实现在单分子尺度上观测化学反应~([1])。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MPs,并在室温、固液界面下,借助STM研究了这一系列化合物催化氧还原过程的单分子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一分会:表面物理化学》期刊2016-07-01)

王婧[10](2016)在《基于卟啉类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在太阳能电池与表面增强拉曼领域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应用。本文意图制备一种具有稳定有序结构的半导体-分子-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为进一步解释表面等离子效应在太阳能电池和表面增强拉曼中的作用提供研究模型。在复合材料的制备中,有机分子是形成该复合结构的关键,起着桥连剂的作用,既要能与半导体形成稳定的吸附,又要与金属纳米粒有强的相互作用。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不对称卟啉化合物作为桥连剂:5-[4-(N,N-二甲胺基甲酰基)苯基]-15-(4-羧基苯基)卟啉(MPP)。该化合物一端为羧基,被证实能够吸附在半导体表面;另一端巯酯,可与金银形成强的相互作用,从而将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和金银纳米粒子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有序的复合材料。我们通过多步反应合成了MPP化合物,对化合物进行了核磁氢谱、高分辨质谱等表征,确定了所需化合物的生成。随后将该化合物与五种金属醋酸盐反应,生成金属配合物(M-MPP, M=Mn, Co, Ni, Zn, Cu),考察了金属的引入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最后通过理论结算,并考察化合物在下一步应用中的相关性质。我们以不对称卟啉为桥连剂制备了半导体-有机分子-金属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循环伏安测试、能谱等手段确定了复合材料的生成。并将其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光阳极,组装简易太阳能电池,进行电池效率测试,考察了金、银纳米粒子的不同的效率。在表面增强拉曼的应用研究中,复合结构的增强效果优于单一基底,同时金、银复合材料的增强因子也表现出差异。(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5-01)

卟啉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卟啉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生理功能和光电特性,已涉入众多高新技术领域。介绍了卟啉分子的结构特性及在自然界的功能,综述了卟啉类化合物在纺织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包括开发仿生卟啉载氧功能纤维和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光敏抗菌纤维,对织物催化漂白和对染色废水催化降解的仿酶应用,通过与金属有机框架结合或对TiO2敏化的光催化技术,高灵敏度检测应用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卟啉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庄华炜.卟啉类化合物在纺织上的研究与应用(二)[J].印染.2019

[2].庄华炜.卟啉类化合物在纺织上的研究与应用(一)[J].印染.2019

[3].谢锦烽.金属卟啉仿生催化降解木质素制备单苯环类化合物[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梅亚琦.卟啉类化合物促进的生物分子检测[D].南京理工大学.2018

[5].李倩.大位阻铁卟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氧结合力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

[6].刘圆.金属卟啉催化甘氨酸乙酯与胺类化合物的N-H插入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7

[7].毛雅君,冯亚莉,邵香敏.卟啉酞菁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7

[8].吴同静,宋建新.含咔唑单元卟啉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C].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上).2016

[9].蔡镇锋,王栋,万立骏.过渡金属卟啉类化合物催化氧还原的单分子成像[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一分会:表面物理化学.2016

[10].王婧.基于卟啉类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化合物4DPMene和4DPMene-Zn的UV-Vis光...课题组镊子状双卟啉化合物的合...一些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卟吩和corrole的结构镊子型双卟啉与吡啶类化合物和S-环己...卟啉分子结构

标签:;  ;  ;  ;  ;  ;  ;  

卟啉类化合物论文_庄华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