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化学论文-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

磷化学论文-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化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量加权法,器官,植物群落,生态系统

磷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1](2019)在《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态过程中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碳(C)、氮(N)、磷(P)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特征。该研究测定了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器官、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利用生物量加权法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并分析该生态系统不同组分间及不同器官间化学计量比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组分之间,C含量、C:N及C:P表现为植物>凋落物>土壤; N、P含量及N:P表现为凋落物>植物>土壤。在不同植物器官间, C含量的差异较小,其变异系数相对N、P含量较低且保持稳定; N、P含量为叶片最高且变异系数最低; N:P为树皮最高,而枝的变异系数最低。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叶片N、P含量差异显着。与不同森林类型的化学计量比相比,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群落的C:P及N:P较低,凋落物的C:P及N:P较高,土壤的C、N、P化学计量比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本一致,生态系统的C:N相对较低。利用生物量加权法计算得到的该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C、N、P化学计量比的大小关系与前人利用枝叶取样算术平均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在不同器官的分配及内稳性与器官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陶冶,吴甘霖,邱东[2](2019)在《安庆市区香樟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安庆市区选择7个生境,于夏季和冬季采集香樟叶片和土壤样品,分析叶片N、P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在季节和生境间的变异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香樟叶片N含量均值为10.91和11.10 mg/g,叶片P含量均值为1.04和1.07 mg/g,叶片N∶P均值为10.62和10.47,呈明显的N限制。各参数变异系数在0.158~0.275之间,属中等偏弱变异。叶片养分计量特征在不同生境间及各生境的不同季节间均有一定差异,但无明显规律。夏季叶片N、P之间呈等速分配关系,而冬季呈N分配速率高于P的异速关系。夏季叶片P分配速率高于冬季,符合生长速率理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因子关系较弱,而与叶片自身属性(如叶片大小、含水量)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月玲,马璠,许浩,董立国,万海霞[3](2019)在《宁南山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宁南山区撂荒梯田的管理利用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宁南山区彭阳中庄示范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2,5,15,17,20 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5个不同年限撂荒梯田0—60 cm土壤样品中的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不同年限撂荒梯田的土壤C,N分布规律一致,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0—10 cm出现了富集现象,且随着撂荒年限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他4层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分布比较均匀。土壤C∶N随着不同撂荒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升高趋势,撂荒20年0—40 cm土层土壤C∶N最高,并与其他各年呈显着性变化(p<0.05)。土壤C∶P和N∶P均表现为在表层0—10 cm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总体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他各层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C∶P和N∶P随土层增加呈减小趋势。土壤C∶N与全N和土壤C含量相关性不显着。土壤C∶P与土壤C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全磷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土壤N∶P与土壤全N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全磷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通过上述分析,总体反映出撂荒梯田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受到不同年限和土层深度的双重影响,农地弃耕撂荒演替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叶玉适,陈进,许继军,王冬,殷大聪[4](2019)在《长江源和怒江源区水体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6年长江源和怒江源区现场调查获取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长江源和怒江源区河湖水体的基本理化参数、氮磷含量和形态指标,并利用氮磷化学计量比(m(TN)∶m(TP),氮磷质量比)特征评估了江源地区河湖水体的氮磷养分限制状态。结果表明:长江源和怒江源区河湖水体的总氮含量介于0.475~0.956 mg/L,满足地表水Ⅱ—Ⅲ类水质标准;总磷含量介于0.006~0.017 mg/L,满足地表水Ⅰ—Ⅱ类水质标准;硝态氮占总氮含量的43.5%~85.5%,是河湖水体氮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江源地区水体总氮污染的贡献更大;氮磷比介于33.7~79.3,磷素是江源区河湖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因子。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江源地区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放,张芬,勾晓华,张军周,王延芳[5](2019)在《祁连山中部祁连圆柏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在祁连山中部4个海拔梯度带(3 170、3 220、3 320与3 420 m)并跨越整个生长季(5-9月)所采集的祁连圆柏叶片样品,系统性地研究了祁连圆柏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时间(季节)和空间(海拔)变化.结果表明,祁连山中部祁连圆柏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叶片w(P)对w(N)∶w(P)的变化起主导作用.随着海拔升高,叶片的w(N)、w(P)极显着降低, w(N):w(P)先降后升;随着生长季的推移,叶片w(N)显着升高, w(P)与w(N)∶w(P)没有显着变化.叶片N、P特征的海拔变异系数极显着大于季节变异系数,说明具有相对的海拔变异性和季节稳定性.海拔对祁连圆柏叶片N、P特征的影响占主要作用,解释变异量可达26.50%~49.86%.季节对其影响较小,解释变异量只有6.53%~9.81%.海拔和季节的交互作用未达到显着水平.海拔变化对外界环境改变的时间尺度为年代际以上,季节变化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只达到季节尺度.相对于季节尺度,外界环境对祁连圆柏N、P特征的影响主要在年代际尺度以上.(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凯,雷虹,石亮,张日升,宋立宁[6](2019)在《沙地樟子松带状混交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不同沙地樟子松混交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变化规律,为其混交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沙地樟子松纯林为对照,在沙地樟子松×榆树及沙地樟子松×怀槐带状混交林中,沿沙地樟子松和伴生树种两个方向在距离混交中心0、1、2、3和4 m处的不同土层采集土样,分析土壤有机C、全N、全P、速效N、速效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特征.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混交林土壤有机C、全N和速效N含量高于纯林,沙地樟子松与榆树混交主要增加了深层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以及C/N和C/P,沙地樟子松与怀槐混交提高了土壤N含量,降低了P含量.随着远离混交林中心,沙地樟子松×榆树混交林中沙地樟子松林带的土壤C/N先升高后降低,全P和速效P含量下降,N/P增加;榆树林带土壤C/N下降,速效P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沙地樟子松×怀槐混交林土壤全N含量在沙地樟子松林带先降低后升高,在怀槐林带先升高后降低.沙地樟子松混交林提高了土壤C、N储量,沙地樟子松应与榆树行间混交,与怀槐间隔2行混交.(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品,木勒德尔·吐尔汗拜,田地,冯兆忠[7](2019)在《全球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充当具有生物活性的养分积累和储存库。土壤微生物转化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可利用养分,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维系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同时,土壤微生物也与植物争夺营养元素,在季节交替过程和植物的生长周期中呈现出复杂的互利-竞争关系。综合全球数据对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动态进行分析,发现温带和亚热带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均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格局。热带森林四季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都低于温带和亚热带森林,且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含量、N含量在秋季相对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含量四季都相对恒定。温带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春季显着高于其他两个森林类型;热带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秋季显着高于其他2个森林类型。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和C:P在四季都保持相对恒定,而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和C:P在夏季高于其他3个季节。阔叶树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含量、N含量、N:P、C:P在四季都显着高于针叶树;而针叶树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含量在四季都显着高于阔叶树。在春季和冬季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阔叶树和针叶树之间都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在夏季和秋季,针叶树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显着高于阔叶树。对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来说,森林类型是主要的显着影响因子,季节不是显着影响因子,暗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波动是随着植物其内在固有的周期变化而变化。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密切作用表现出来的对养分的不同步吸收是保留养分和维持生态功能的一种权衡机制。(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叶涛[8](2019)在《低磷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镀镍技术是目前表面处理行业中应用最广且较成熟的技术之一,因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机械、电子等工业领域中。而低磷化学镀镍作为化学镀镍技术的新发展方向之一,因优异的可钎焊性、脱模性和硬度等性能使其在电子计算机领域、代替镀铬镀层及制碱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施镀成本、镀液稳定性和镀液维护等技术问题该工艺尚未进行规模化投产,因此研究低磷化学镀镍工艺具有重大的工业价值。本文主要以镀速、镀层中磷的质量分数、硬度、孔隙率为评价指标,首先确定低磷化学镀镍工艺的施镀工艺参数与镀液组成,从而得到基础配方,通过正交试验对其进行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镀层的镀态硬度,降低镀层孔隙率,向低磷体系中添加纳米颗粒,筛选并确定纳米TiO_2的加入可以最大提高镀层的硬度,最后对辅助络合剂和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将开发的低磷化学镀镍配方与高磷配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经系统实验后得到最优的低磷化学镀镍配方为:主盐/还原剂最佳摩尔比为0.50、乳酸18 g·L~(?1)、丙酸4 g·L~(?1)、乙二胺4 ml·L~(?1)、醋酸钠15 g·L~(?1)、硫脲2mg·L~(?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0 mg·L~(?1)、纳米TiO_2 1 g·L~(?1)、镀液pH=4.8±0.1、装载比1 dm~2·L~(?1)、施镀时间1h、施镀温度85±1℃,得到镀速为23.62μm/h,镀层磷含量为3.53%,镀态硬度为561.4 HV,孔隙率低至0.35个/cm~2,综合性能良好的低磷化学镀镍镀层。2、将低磷化学镀镍配方与高磷化学镀镍配方镀液及镀层进行对比,低磷配方所得镀层镀速为22.0-25.0μm·h~(?1),磷含量为3.53%,硬度为561.4 HV,高磷配方镀速约为12μm·h~(?1),磷含量为12%,硬度为468.2 HV;低磷镀层经400℃热处理1 h后镀层硬度为691.8 HV,4 MTO后镀速保持在13.3μm·h~(?1),磷含量保持在3.5%-5%,高磷镀层经300℃热处理1h后镀层硬度最大为591.4 HV,4MTO后镀速保持在9μm·h~(?1)左右,磷含量为13.8%,热处理后两者耐蚀性明显提高,中性盐雾试验72 h后两类镀层开始出现红锈。低磷化学镀镍工艺镀液及镀层性能均能与高磷工艺所媲美,具有一定的工业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亨宇[9](2019)在《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北方森林土壤性质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火是影响北方森林土壤养分含量和异质性的一种重要自然干扰,对土壤碳(C)、氮(N)、磷(P)库的影响程度不同、火后初期各元素的恢复速度也不同步。因而,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在火后演替初期过程中可能发生剧烈变动,进而影响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火后植被更新。为阐明林火对大兴安岭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机理,本研究以野外实地调查、实验分析和统计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系统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火烧烈度、地形、火后时间、火后土壤环境、凋落物)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关系,探讨林火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并揭示其驱动因子。本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林火与地形显着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火后1年,土壤含水量(SWC),溶解性有机碳(DO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MB)、细菌的物种丰富度均显着减少,而pH、溶解性有机氮(DON)、有效磷(AP)含量显着增加,其他指标变化不显着。火后11年,SMB、DON、有效钾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区;而其他土壤性质指标已基本恢复至火前水平。对照区,北坡土壤SWC显着高于南坡,而北坡土壤pH、DOC、DON均显着低于南坡。火烧区,土壤各性质指标南北坡间差异不显着,但火后11年的SWC除外;火后1年,北坡土壤性质指标变化大于南坡。对照区,土壤多数性质指标与坡向、坡度、海拔密切相关。火后1年,地形因子与土壤性质间的相关关系减弱;火后11年,地形因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逐渐增强。2)火后凋落物总碳(TC)和总氮(TN)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但火后5年凋落物总磷(TP)含量显着减少了48%;火后16年,仍显着低于对照。火后5年,有机层土壤的TC、TN含量相较对照变化不显着。火后16年,有机层土壤TC含量显着增加了38%,但与对照差异不显着,TN含量增加了59%,显着高于对照,而TP显着减少至对照水平。林火对矿物层土壤的TC、TN含量影响不显着,但火后TP含量显着增加,直至火后16年。对照区,矿物层土壤TC、TN、TP含量与凋落物的关系密切;火后5年,有机层土壤TC、TN、TP含量与矿物层土壤的关系密切;火后16年,凋落物、有机层土壤的TC、TN、TP含量均与矿物层土壤的密切相关。3)林火显着影响了凋落物、有机层土壤的C/N/P化学计量比。火后5年,凋落物的C/P、N/P显着增加,火后16年恢复至对照水平;而C/N在火后5年与对照差异不显着;火后16年,显着高于对照区。火后5年,有机层土壤的C/N显着低于对照;火后16年,C/N恢复至对照水平,C/P、N/P仍显着高于对照。林火减弱了有机层土壤的化学计量比与凋落物的化学计量比间的相关关系,也减弱了凋落物、土壤的C/N/P化学计量比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林火烈度、地形、火后时间、土壤环境对火后凋落物化学计量比的方差解释量大于45%,对有机层土壤化学计量比的方差解释量大于35%。火后时间与地形是影响凋落物C/N/P化学计量比较为重要的因子,火后时间是影响有机层土壤C/N/P化学计量比最为重要的因子。(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邓健,张丹,张伟,任成杰,郝雯晖[10](2019)在《黄土丘陵区刺槐叶片-土壤-微生物碳氮磷化学计量学及其稳态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植物和微生物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内稳态特性,对反映生物随恢复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阐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恢复5年、10年、20年、30年和45年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刺槐叶片、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指标,重点揭示了叶片和微生物生物量养分在恢复过程中随土壤养分变化的稳态性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叶片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表现为增加趋势;(2)不同恢复年限叶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分别为17.03—26.03、9.55—16.94、5.57—10.76、C∶P分别为465.04—634.48、19.89—65.81和39.64—110.53、N∶P分别为17.89—37.03、1.24—4.68和7.15—10.26,除叶片C∶N随恢复年限增加而降低外,其他指标均表现为随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加或先增加后降低;刺槐林生长后期可能面临P限制;(3)叶片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及其计量比大部分指标与土壤指标的关系能够被内稳态模型很好地模拟(P<0.01);其中叶片N∶P、微生物C、N对土壤养分变化较为敏感;其他指标比较稳定。研究表明植物和微生物在面对土壤养分变化时均会通过自我调节呈现内稳态性,说明刺槐在黄土丘陵区有较好的适应性;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变化比植物更加敏感,其养分和计量比指标能较好地指示土壤恢复状况。(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磷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安庆市区选择7个生境,于夏季和冬季采集香樟叶片和土壤样品,分析叶片N、P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在季节和生境间的变异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香樟叶片N含量均值为10.91和11.10 mg/g,叶片P含量均值为1.04和1.07 mg/g,叶片N∶P均值为10.62和10.47,呈明显的N限制。各参数变异系数在0.158~0.275之间,属中等偏弱变异。叶片养分计量特征在不同生境间及各生境的不同季节间均有一定差异,但无明显规律。夏季叶片N、P之间呈等速分配关系,而冬季呈N分配速率高于P的异速关系。夏季叶片P分配速率高于冬季,符合生长速率理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因子关系较弱,而与叶片自身属性(如叶片大小、含水量)关系密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氮磷化学计量比[J].植物生态学报.2019

[2].陶冶,吴甘霖,邱东.安庆市区香樟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J].生物学杂志.2019

[3].王月玲,马璠,许浩,董立国,万海霞.宁南山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叶玉适,陈进,许继军,王冬,殷大聪.长江源和怒江源区水体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初探[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5].王放,张芬,勾晓华,张军周,王延芳.祁连山中部祁连圆柏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时空变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王凯,雷虹,石亮,张日升,宋立宁.沙地樟子松带状混交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9

[7].李品,木勒德尔·吐尔汗拜,田地,冯兆忠.全球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J].植物生态学报.2019

[8].叶涛.低磷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9

[9].张亨宇.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北方森林土壤性质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9

[10].邓健,张丹,张伟,任成杰,郝雯晖.黄土丘陵区刺槐叶片-土壤-微生物碳氮磷化学计量学及其稳态性特征[J].生态学报.2019

标签:;  ;  ;  ;  

磷化学论文-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