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酸蚀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氟化物,氟化钠,强度,正畸,粘接,釉质,电镜。
酸蚀液论文文献综述
刘守江[1](2018)在《电位滴定法测定齿轮酸蚀检测用酸蚀液、漂白液总酸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测定使用过程中的齿轮酸蚀检测用酸蚀液、漂白液的总酸度,对于判定齿轮酸蚀检测用酸蚀液、漂白液能否继续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实验通过加入10mL草酸钠饱和溶液以有效掩蔽溶液中的Fe2+和Fe3+,采用0.5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滴定,选取滴定过程中第1个等当点EP1为滴定终点,实现了电位滴定法对齿轮酸蚀检测用酸蚀液、漂白液总酸度的测定。采用实验方法对未使用的、使用7d的、使用14d的齿轮酸蚀检测用酸蚀液、漂白液总酸度进行测定,并进行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样品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均小于1.0%,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9%~102%、98%~102%之间。分别采用实验方法和手动酸碱滴定法对使用14d的齿轮酸蚀检测用酸蚀液和漂白液总酸度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8年01期)
洪玉华,汪大鹏[2](2008)在《不同含氟浓度酸蚀液对釉质表面形态改变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含不同氟浓度的氟化酸蚀液酸蚀牙釉质后,分别于不同时期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有何变化,从而为氟化酸蚀液在预防正畸治疗中引起釉质脱矿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离体牙实验,分别用不含氟化钠,含1.23%氟化钠,3%氟化钠37%磷酸溶液酸蚀牙釉质表面,分别于不同时期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的变化。通过对比前后形态的变化及反应产物的多少,反映釉质酸蚀后再矿化的情况。结果:扫描电镜照片可反映含氟酸蚀液处理的釉质表面有反应产物沉积,其数量随氟化钠浓度及离体牙置于人工唾液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论:体外实验表明,含氟酸蚀液可预防釉质脱矿及促进釉质再矿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刊》期刊2008年02期)
胡振梅,高振涛,王丽娟,林健[3](2006)在《含氟酸蚀液防治正畸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由于固定矫治器戴用的时间较长,经常会发生牙釉质脱矿的现象———白垩斑。Gorelick等[1]调查正畸患者牙釉质脱矿率为50%~80%,胡炜等[2]报道其发病率为59.4%,均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46%。氟化物具有增强牙釉质脱矿的抵抗力(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马嘉,张扬,洪玉华[4](2005)在《含不同浓度氟化钠的酸蚀液对托槽抗剪粘接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确保托槽粘接强度的条件下,探讨35%磷酸酸蚀液中添加氟化钠的最佳浓度。方法64颗离体牙随机分成A、B、C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添加4种不同浓度氟化钠(1.23%、2%、3%和0%)的酸蚀液进行酸蚀并常规粘接托槽,于1周、4周、12周和24周分别从每组样本中随机抽取4颗牙进行抗剪粘接强度测试,并观测托槽脱落后界面粘接剂残留情况,记录粘接材料残留指数(ARI)。结果A、B、C组和对照组的抗剪粘接强度在4个观测时间点进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则有统计学差异,C组低于其他3组(P<0.05)。4组间ARI分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5%磷酸酸蚀液中添加不高于2%的氟化钠,与单纯应用35%磷酸的粘接效果相似;当氟化钠浓度高于3%后,托槽的抗剪粘接强度下降。(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05期)
张扬,冯翠娟,马嘉,洪玉华[5](2004)在《酸蚀液加氟对托槽抗剪切力和釉质表面氟化物沉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在酸蚀液中加氟的最佳浓度,在保证托槽最大抗剪切强度的条件下达到最大的防龋效果。方法:应用含不同氟浓度的酸蚀液酸蚀牙釉质后,在酸蚀粘结后的不同时期,检测托槽的抗剪切强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抗剪切强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含3%氟化钠组的抗剪切强度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而其余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酸蚀液处理后的牙釉质表面沉积物的数量与酸蚀后的时间和含氟化钠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含3%氟化钠的酸蚀液组沉积物数量最多。结论:在35%磷酸液中加入2%的氟化钠既能有效防龋,又不影响托槽的粘结力。(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04年05期)
马嘉[6](2003)在《不同浓度氟化酸蚀液对托槽抗剪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发生于直接粘接正畸附件周围的釉质脱矿是近年来备受医师关注的问题。氟化物长期以来被认为在减少龋损方面有卓越的成效。临床上应用氟化物有多种方法:(1)酸蚀前涂氟;(2)酸蚀液中加入氟化物;(3)粘接前在酸蚀过的釉质表面涂氟。本次将讨论其中的第二种方法:在磷酸酸蚀液中加入氟化物。实验的目的是采用在磷酸酸蚀液中加入不同浓度氟化物后,用京津釉质粘接剂粘接,评价其抗剪粘接强度。寻找出氟化物与磷酸的合适配比浓度,使之不影响酸蚀效果,确保托槽有足够粘接强度以应用于临床。 方法 配制不同浓度的氟化酸蚀液,在35%磷酸中加入0%、1.23%、2%和3%浓度的氟化钠。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64颗,随机分成4组,每组16颗。每颗牙用浮石粉抛光30秒,水冲洗15秒后吹干。实验1组用含1.23%氟化钠的35%磷酸酸蚀30秒,实验2组用含2%氟化钠的35%磷酸酸蚀30秒,实验3组用含3%氟化钠的35%磷酸酸蚀30秒,对照组仅用35%磷酸酸蚀30秒。为了使粘接界面标准化,粘接前用铅笔在釉质表面画出托槽基底面的外形,轮廓线以外的部分用红色指甲油覆盖,然后用京津釉质粘接剂将托槽粘接在牙冠颊侧表面。所有样本均保存于37度水浴箱中。经一周、四周、十二周、二十四周,每次随机从中抽取4颗,测试其抗剪粘接强度,同时应用16倍显微镜观测其去粘接界面的粘接剂残留情况。 结 果 平均抗剪粘接强度分别为对照组N%氟化钠)为 14.1123。2.3186MPA;实验1组(1.23%氟化钠)为14.0719 tZ.0481MPA;实验二组p%氟化钠)为14.4431 LZ.7106MPA;实验3组p%氟化钠)为 6.3606 t 0.8636MPA。 结 论 虽然应用不同含氟浓度酸蚀剂处理后托槽的抗剪粘接强度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含3%氟化钠组的抗剪粘接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含氟化钠 l.23%和二%组。用含 1.23%和 2%氟化钠的35%磷酸与单纯应用35%磷酸处理后的抗剪粘接强度之间无明显差异。四种不同含氟浓度酸蚀剂处理后,釉质表面粘接剂残留指数ARI值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3-04-01)
洪玉华[7](2002)在《含氟酸蚀液对牙釉质表面形态改变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固定矫治器以其高效性和精确性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矫治过程中,由于矫治器的戴用,患者牙齿的自洁能力下降,菌斑更易于聚集;同时,为了提高托槽的抗剪切力而酸蚀釉质表面,经酸蚀后的釉质矿物质含量减少,且表面变得粗糙多孔,更易于菌斑的聚集,菌斑中的致龋菌代谢产酸,使局部PH值下降,导致釉质脱矿。国内外的相关调查均表明,正畸患者的脱矿率均在50%以上,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46%)。在口腔领域中通常通过增强釉质对脱矿的抵抗力达到预防釉质脱矿的目的。氟化物能提高釉质对酸的抵抗力,抑制脱矿并促进已有龋损再矿化,增强牙的成熟程度,干扰致龋菌,抑制其生长。目前,氟化物在正畸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酸蚀前用氟;(2)酸蚀过程中用氟;(3)酸蚀后用氟。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含不同氟浓度的酸蚀液酸蚀牙釉质后,分别在酸蚀后的不同时期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有何变化,从而为氟化酸蚀液在预防正畸治疗中引起釉质脱矿的研究提供形态学的依据。 方法 选取因正畸治疗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84颗,从根1/2处截断牙根,去除牙髓,抛光,冲洗,干燥。从中取出20颗牙随机分成5组(A、B、C、D、E组),每组4颗牙分别用含0%、1.23%、2%、3%氟化钠的35%磷酸溶液酸蚀牙冠颊面中央釉质60秒,冲洗,吹干,粘接托槽,粘接剂凝固后,将A组牙立即送扫描电镜室,经脱水、干燥、喷金处理后,置扫描电镜下观察;其余4组牙分别放入装有人工唾液的16个密闭小瓶中,置37℃恒温水浴箱中,分别于酸蚀后1周/周J 周上4周时各取一组做扫描电镜观察并拍照片。 结 果 各组牙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如下: 二.未经酸蚀处理的釉质表面光滑平坦,无任何孔隙或凹坑。 2.经酸蚀处理的釉质表面呈两种形态:a型和p型。a型为排列规则的笋状突起巾型形态似蜂巢。 3.含氟酸蚀液处理的釉质表面蜂巢状结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微球状或球状颗粒沉积,其数量随酸蚀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随酸蚀液中含氟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4.不含氟酸蚀液处理的牙表面蜂巢状结构中沉积物的数量比含氟酸蚀液处理的牙表面的沉积物数量少,而酸蚀后立即做扫描电镜观察的牙釉质表面无沉积物沉积。 结 论 离体牙实验的结果表明,将氟化物加人酸蚀液中可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含氟酸蚀液促进釉质再矿化的作用随含氟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本实验中含3%氟化钠的酸蚀液促进再矿化效果最好;氟化物与人工唾液中的微量元素协同作用,可增强其促进再矿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2-04-01)
陆杰,林江,杨文星,张艳,王新丽[8](1998)在《固定正畸治疗中酸蚀液加氟化钠防龋的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氯化物具有降低釉质溶解度,加快早期龋再矿化速度,以及抑制菌斑内细菌活性及乳酸形成等抗龋特性,在口腔正畸界已逐渐推广使用氟剂防治釉白斑。正畸治疗中应用氟剂与一般防龋用氟.氟化物在剂型、浓度和使用方法都有别于一般防龋用氟,达到既不影响托槽抗剪切力,又能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1998年09期)
蒋泽英[9](1983)在《光学分划元件——酸蚀液的选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光学仪器的精度要求愈来愈高。而在影响光学仪器精度的各种因素中,光学分划元件的精度和分划线的质量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目前,虽然生产光学分划元件的方法有好几种,但刻划-酸蚀法不仅在我国仍被广泛地采用着,而且就是象美国、日本等工业先进国(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1983年03期)
酸蚀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含不同氟浓度的氟化酸蚀液酸蚀牙釉质后,分别于不同时期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有何变化,从而为氟化酸蚀液在预防正畸治疗中引起釉质脱矿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离体牙实验,分别用不含氟化钠,含1.23%氟化钠,3%氟化钠37%磷酸溶液酸蚀牙釉质表面,分别于不同时期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的变化。通过对比前后形态的变化及反应产物的多少,反映釉质酸蚀后再矿化的情况。结果:扫描电镜照片可反映含氟酸蚀液处理的釉质表面有反应产物沉积,其数量随氟化钠浓度及离体牙置于人工唾液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论:体外实验表明,含氟酸蚀液可预防釉质脱矿及促进釉质再矿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酸蚀液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守江.电位滴定法测定齿轮酸蚀检测用酸蚀液、漂白液总酸度[J].冶金分析.2018
[2].洪玉华,汪大鹏.不同含氟浓度酸蚀液对釉质表面形态改变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08
[3].胡振梅,高振涛,王丽娟,林健.含氟酸蚀液防治正畸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
[4].马嘉,张扬,洪玉华.含不同浓度氟化钠的酸蚀液对托槽抗剪粘接强度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
[5].张扬,冯翠娟,马嘉,洪玉华.酸蚀液加氟对托槽抗剪切力和釉质表面氟化物沉积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04
[6].马嘉.不同浓度氟化酸蚀液对托槽抗剪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
[7].洪玉华.含氟酸蚀液对牙釉质表面形态改变的扫描电镜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02
[8].陆杰,林江,杨文星,张艳,王新丽.固定正畸治疗中酸蚀液加氟化钠防龋的体会[J].黑龙江医学.1998
[9].蒋泽英.光学分划元件——酸蚀液的选配[J].光学技术.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