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论文-张银锋,聂子玲,朱俊杰,孙军,刘新枝

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论文-张银锋,聂子玲,朱俊杰,孙军,刘新枝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频逆变器,鲁棒控制,混合灵敏度方法

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银锋,聂子玲,朱俊杰,孙军,刘新枝[1](2016)在《基于H_∞混合灵敏度方法的中频逆变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频逆变器和工频逆变器相比,在一个采样周期内采样点少了8倍,系统静差就很难消除。为了消除系统静差和克服参数不确定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针对400 Hz中频逆变器的特点,首先在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把负载和输出变压器漏感参数作为不确定因素,并基于H∞混合灵敏度方法设计了鲁棒控制器;然后,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一台10kW试验样机;最后,通过软件和样机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和相关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使系统有很好的动静态性能和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海军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赵翱东,奚茂龙,孙俊[2](2010)在《一种H∞混合灵敏度控制器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输出反馈H∞优化控制设计比较复杂,由于控制器的阶数要远远高于实际系统的阶数,在实际工业控制过程中不容易实现。从次优控制的角度出发,利用量子粒子群算法解决特定结构的H∞混合灵敏度优化控制设计。对带有超前/滞后环节控制器的SISO锁相闭环摩托速度系统和PI型控制器的MIMO超级机动F18/harv战斗机系统使用量子粒子群算法进行了分析,并和GA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仿真显示了量子粒子群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0年19期)

夏文艳,高嵩,王洁,刘冰[3](2009)在《基于H_∞混合灵敏度的导弹解耦控制器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攻角机动导弹在高速飞行时,各通道之间存在严重的气动力交叉耦合,为解决通道间的耦合效应对导弹控制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首先根据基于小扰动假设的弹体运动方程,得出叁通道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通道间的耦合效应,然后,建立偏航-滚动通道的数学模型,通过该数学模型研究基于H∞混合灵敏度解耦控制方法,并设计解耦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鲁棒性强,具有解耦作用。(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09年11期)

刘玉玺,周军,周凤岐[4](2007)在《基于遗传算法的H_∞混合灵敏度导弹解耦控制器设计及加权函数选择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弹在大攻角再入飞行过程中,偏航通道和滚动通道存在着气动交连耦合,当耦合影响较大时,采用传统的把耦合项当作随机干扰的办法来处理,容易造成系统失稳。因此采用基于H∞混合灵敏度解耦控制的方法对通道间进行解耦,对于H∞混合灵敏度加权函数,通过遗传算法优化获得,并推导了H∞混合灵敏度标准型的建立过程和遗传算法优化加权函数的步骤。应用该方法,对导弹大攻角飞行过程中通道间的解耦控制进行设计。仿真表明,对参数不确定性的耦合系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解耦性和鲁棒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航天控制》期刊2007年03期)

姚红,周伯昭[5](2004)在《导弹姿控系统的H_∞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H∞混合灵敏度方法对导弹姿控系统进行了具体设计。针对高频弹性模态的幅值稳定要求,选择适当的加权函数,通过对可调参数的调整综合出不同的控制器,进一步比较所得系统的高频鲁棒稳定性同时兼顾适当的系统性能来选择最终的控制器。设计方法简单易行,对设计者经验要求不高。频域分折和时域仿真结果同时表明所得姿控系统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期刊2004-07-01)

郑建华,张立荣,杨涤,李乃宏[6](1998)在《大范围模型参数变化系统的H_∞/加权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范围模型参数变化系统的H∞/加权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研究郑建华张立荣(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北京100080)杨涤(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李乃宏(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北京100080)关键词鲁棒稳定性,标准H∞控制问题,混合灵敏度问题,自动驾驶...(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学报》期刊1998年05期)

郑建华,杨涤,邵成勋[7](1998)在《BTT 导弹的 H_∞/加权混合灵敏度自动驾驶仪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H∞/加权混合灵敏度方法设计某型地对空BTT导弹的鲁棒自动驾驶仪。结果表明:基于标准弹道上某特征点的一个确定数学模型设计的H∞/加权混合灵敏度自动驾驶仪,可控制BTT导弹沿标准弹道的全弹道稳定、准确地飞行,且能适应目标在一定飞行空域内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翁正新,王广雄[8](1995)在《混合灵敏度问题的鲁棒H_∞/LTR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具有输出乘型不确定性的H∞混合灵敏度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鲁棒H∞/LTR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由叁部分组成:首先针对对偶系统设计一个H∞全状态反馈控制,使得系统满足性能和鲁棒性要求.其次设计一个全状态观测器,使得上述状态反馈的特性得以恢复.最后综合出满足原系统性能和鲁棒性要求的输出反馈动态控制律.(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1995年03期)

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输出反馈H∞优化控制设计比较复杂,由于控制器的阶数要远远高于实际系统的阶数,在实际工业控制过程中不容易实现。从次优控制的角度出发,利用量子粒子群算法解决特定结构的H∞混合灵敏度优化控制设计。对带有超前/滞后环节控制器的SISO锁相闭环摩托速度系统和PI型控制器的MIMO超级机动F18/harv战斗机系统使用量子粒子群算法进行了分析,并和GA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仿真显示了量子粒子群算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张银锋,聂子玲,朱俊杰,孙军,刘新枝.基于H_∞混合灵敏度方法的中频逆变器设计[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6

[2].赵翱东,奚茂龙,孙俊.一种H∞混合灵敏度控制器设计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

[3].夏文艳,高嵩,王洁,刘冰.基于H_∞混合灵敏度的导弹解耦控制器设计方法[J].电子设计工程.2009

[4].刘玉玺,周军,周凤岐.基于遗传算法的H_∞混合灵敏度导弹解耦控制器设计及加权函数选择方法研究[J].航天控制.2007

[5].姚红,周伯昭.导弹姿控系统的H_∞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研究[C].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2004

[6].郑建华,张立荣,杨涤,李乃宏.大范围模型参数变化系统的H_∞/加权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研究[J].自动化学报.1998

[7].郑建华,杨涤,邵成勋.BTT导弹的H_∞/加权混合灵敏度自动驾驶仪设计方法[J].宇航学报.1998

[8].翁正新,王广雄.混合灵敏度问题的鲁棒H_∞/LTR设计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5

标签:;  ;  ;  

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论文-张银锋,聂子玲,朱俊杰,孙军,刘新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