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花注射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色素,红花,注射剂,不良反应,羟基,血小板,临床应用。
红花注射剂论文文献综述
田侃,赵文敏,杨毅[1](2018)在《再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性——基于红花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召回事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的合理性,为优化中药注射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系统回顾中药注射剂的起源与发展,深入剖析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及原因,并结合中药注射剂自身属性和历史经验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由此提出针对性的中药注射剂发展建议。结果:中药注射剂由于自身技术性问题、流通与存储环节不规范、临床使用不合理、患者个体差异性、监测与管理机制匮乏等原因依然存在安全性问题,但是从产品技术、临床疗效、临床需求量及中药发展等角度分析,其存在是合理且必要的。结论:建议从研发生产、上市流通、临床使用以及监测与管理等角度强化中药注射剂全生命周期内的合理开发与使用;全面开展中药注射剂技术评估,促进其优胜劣汰、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中药注射剂产品人身损害的救助机制,保障患者权益。(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8年18期)
伍晓霞,刘俊[2](2016)在《红花黄色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及相关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花黄色素注射剂是通过现代制剂工艺从中药红花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活血、化瘀、通脉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各种类型心绞痛、糖尿病相关病变、肺栓塞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防治阿霉素导致的心脏毒性[1],其疗效显着、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是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比较理想的中药制剂。但随着红花黄色素注射剂近年来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通过以"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红花黄色氯(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6年13期)
崔冠楠[3](2015)在《红花黄色素注射剂的综合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和现状调查,对两种剂型的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SY)(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和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分别进行现状研究、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分析两种剂型在基本信息,有效性,不良反应(ADR)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为红花黄色素的临床合理应用及说明书的修订提供全面科学的参考依据;通过对红花黄色素的药品综合评价研究,摸索建立中药注射剂的药品综合评价体系框架和研究方法,制定单品种的中药注射剂规范化应用指南,促进中药注射剂产业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方法:1、基础研究:在Pubmed、Medline、Cochrane以“Honghuahuangsesu injection、saffowe yellow injection”为关键词,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和万方数据库中以“红花黄色素”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阅1979年9月~2014年9月所有有关红花黄色素的报道,并结合厂家提供的信息,归纳两种剂型的红花黄色素在成份、药理学、毒理学、剂型、药代动力学、生产厂家、储运、效期、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差异性分析。2、有效性研究:提取叁家医院的HIS系统中使用红花黄色素注射剂的病例信息,分析其应用现状,并对检索到的文献中有关红花黄色素两种剂型临床应用的文章进行筛选并按照适应症进行分类,对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较高且能够满足Meta分析条件的适应症进行Meta分析,对不能进行Meta分析的适应症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不同剂型的红花黄色素对同一适应症的疗效。3、安全性评价研究:筛选文献报道中有关不良反应的文章,针对SY两种剂型不良反应表现分别进行归纳,比较两种剂型不良反应表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有效性研究中有关不良反应的描述,对红花黄色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综合以上所有研究内容,按照研究结果的证据推荐级别,区分不同☆级,按☆级高低推荐适应症和溶媒选择,编订《红花黄色素注射剂规范化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见附录3)。结果:1、基础研究:SY注射剂有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和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两种剂型,分别由浙江永宁药业和山西华辉凯德两个厂家生产,共叁种规格。叁种规格说明书信息基本一致。从检索结果来看,目前对SY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上,而对其毒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则寥寥无几。2、有效性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94篇,其中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7篇,RCT152篇,经筛选后有效RCT62篇,其中涉及注射用红花黄色素46篇,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6篇。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SY的两种剂型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包括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及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对糖尿病肾病因纳入研究存在发表偏倚,故其临床疗效有待更多的临床随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高质量RCT分析发现SY两种剂型对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源性心脏病、肾病综合征、突发性耳聋和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这6种适应症也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研究:主要表现形式为变态反应,除此以外还涉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系统,两种剂型发生ADR的患者的性别、年龄段分布较为一致,发生时间也多在5~30min以内出现;结果显示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的ADR中过敏性休克构成比较高;4、临床调研结果显示使用红花黄色素的患者主要为60岁以上老年人,多应用于脑梗死、冠心病、后循环缺血、糖尿病、肺部感染等疾病,这与文献研究的结果相一致。5、编订《指南》:按照本研究的证据推荐级别分五个等级划分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等19个适应症,详细描述了涉及8个系统的ADR表现,并给出了避免或减轻ADR的方法,对禁忌与注意事项也做出明确规定。结论:SY注射剂在临床中超说明书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涉及多种疾病,目前说明书中的内容已不能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成功实现了对单品种的中药制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建立综合评价研究框架需要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基础研究、有效性研究、安全性研究、经济型研究等内容;资料来源要求有药学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的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和全面的文献综合评价。目前对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用药、配伍禁忌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因此需要更多深入研究来完善《指南》内容,为红花黄色素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做指导。(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学院》期刊2015-04-30)
李学林,崔冠楠,崔瑛[4](2015)在《红花黄色素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SY)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79-2014年发表的有关SY注射剂致ADR病例报道,并就收集的ADR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两种不同SY制剂在患者年龄、性别、发生时间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致ADR均主要表现在变态反应方面,但SY氯化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占比(24.39%)显着高于注射用SY(0.82%),循环系统损害占比(2.44%)显着低于注射用SY(22.13%)。结论:不论何种SY注射剂均需规范用药,同时加强用药监测,发生ADR时应及早对症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5年06期)
丁丽娟[5](2015)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红花注射剂及其提取物的临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注射剂的出现,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相对于其他中药剂型具有药效快、疗效好、生物利用率高等特点。凡以通畅血脉、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其适用范围很广,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肛肠科、五官及皮肤科等临床各科。应用于临床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品种逐年增多,如:丹参及其复方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及其提取物、灯盏花素注射剂等,以上注射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5年04期)
徐露,董志[6](2012)在《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对家兔血小板聚集、超微结构及血浆GMP-140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注射剂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实验法,观察叁种剂量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10mg/kg、5mg/kg和2.5mg/kg)对由花生四烯酸(AA,0.35mmol/L)、二磷酸腺苷(ADP,300μmol/L)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3.6nmol/L)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以及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并单独研究了以PAF为诱导剂的情况下,血浆GMP-140的含量。结果:各剂量HSYA注射剂(10mg/kg、5mg/kg和2.5mg/kg)能抑制AA、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扫描电镜显示,各剂量HSYA注射剂能减少AA和PAF诱导后的聚集型血小板数量并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另外,各剂量HSYA注射剂还能降低GMP-140的含量。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具有显着的抗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从而为临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提供更多选择。(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2012年04期)
徐露,董志,黄彦[7](2012)在《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阿司匹林及波立维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及超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注射剂、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实验法,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对由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以及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能抑制AA、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扫描电镜显示: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能减少AA和PAF诱导后的聚集型血小板数量并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具有抗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从而为临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提供更多选择。(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郭宏伟,高广慧,吴琼,李虹致[8](2011)在《ICP-MS法测定红花注射剂中5种重金属的残留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红花注射剂中重金属铜(Cu)、砷(As)、镉(Cd)、铅(Pb)、汞(Hg)的残留量方法。方法 采用微波消解法,以72锗1、15铟2、09铋为内标,采用ICP-MS法同时测定上述5种元素的残留量。结果Cu、As、Cd、Pb、Hg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0.999 3~0.999 9,回收率为95.3%~103.6%,其RSD在1.1%~3.4%。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红花注射剂中重金属的残留量。(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1年11期)
朱大胜,王莉梅,付秀娟[9](2011)在《红花黄色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 infarction,ACI)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起病急、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是人类叁大死亡原因之一。研究显示,红花黄色素中含量最高且具有活性的成分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1年09期)
王华[10](2010)在《红花黄色素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花黄色素是从中药红花中提取的水溶性活性成分,有活血、化瘀、通脉功能,近年来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本文通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的文献检索,对红花黄色素注射剂近5年来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0年30期)
红花注射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花黄色素注射剂是通过现代制剂工艺从中药红花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活血、化瘀、通脉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各种类型心绞痛、糖尿病相关病变、肺栓塞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防治阿霉素导致的心脏毒性[1],其疗效显着、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是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比较理想的中药制剂。但随着红花黄色素注射剂近年来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通过以"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红花黄色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花注射剂论文参考文献
[1].田侃,赵文敏,杨毅.再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性——基于红花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召回事件的思考[J].中国药房.2018
[2].伍晓霞,刘俊.红花黄色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及相关文献复习[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
[3].崔冠楠.红花黄色素注射剂的综合评价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
[4].李学林,崔冠楠,崔瑛.红花黄色素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15
[5].丁丽娟.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红花注射剂及其提取物的临床应用进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
[6].徐露,董志.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对家兔血小板聚集、超微结构及血浆GMP-140含量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
[7].徐露,董志,黄彦.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阿司匹林及波立维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激光杂志.2012
[8].郭宏伟,高广慧,吴琼,李虹致.ICP-MS法测定红花注射剂中5种重金属的残留量[J].中南药学.2011
[9].朱大胜,王莉梅,付秀娟.红花黄色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
[10].王华.红花黄色素注射剂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