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398例回顾性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398例回顾性分析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398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芳洁[1](2021)在《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平衡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可撑开型Cage手术(经后路单侧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椎间撑开型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平衡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脊柱外科自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行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可撑开型Cage组32例,Mis-TLIF组32例(经后路单侧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骨融合双侧钉棒系统固定术)。收集患者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的矢状面轴向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PT)、冠状位平衡差距(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冠状面骨盆倾斜角(Coronal Pelvic Tilt Angle,C-PT)、冠状面Cobb角、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指数)和手术相关情况进行前瞻性分析。两组手术分别由两名主刀医生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均由笔者一人完成,统一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完成随访60例,所有患者均得到了6个月的随访,年龄20-73岁,平均(44.83±12.12)岁,女性27例,男性33例。可撑开型Cage组30例,年龄20-73岁,平均(44.70±12.79)岁,女性13例,男性17例,病变节段:L5-S1有16例,L4-L5有11例,L3-L4有2例,L2-L3有1例;Mis-TLIF组30例,年龄22-67岁,平均(44.97±11.64)岁,女性14例,男性16例,病变节段:L5-S1有18例,L4-L5有11例,L3-L4有0例,L2-L3有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分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手术相关情况:可撑开型Cage组和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4.87±19.28)分钟和(167.90±21.07)分钟,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5.88±0.93)cm和(2.53±0.13)cm,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24.00±30.69)ml和(396.63±24.12)ml,平均手术费用分别为(4.52±0.13)万元和(5.26±0.15)万元,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4.67±3.31)天和(12.73±2.35)天,可撑开型Cage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方面均少于Mis-TLIF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天数均短于可撑开型Cage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参数:术后半年两组患者SVA、CBD、冠状面Cobb角均明显小于术前,LL明显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大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大于术前、PT小于术前,可撑开型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T小于术前,可撑开型Cag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is-TLIF组在术后、术后3月、术后半年3个时间点减小SVA优于可撑开型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术后增大LL、减小PT优于可撑开型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L、SS各时间点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Mis-TLIF组减小CBD较可撑开型Cage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两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P>0.05),故组间各时间点冠状面Cobb角变化不具有可比性,两组C-PT各时间点的变化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术后半年两组ODI指数、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可撑开型Cage组和Mis-TLIF组的ODI指数分别由术前(32.27±7.72)分、(35.47±6.24)分降至术后半年(2.57±1.19)分、(2.23±0.86)分,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7.47±0.68)分、(7.83±0.87)分降至术后半年(0.60±0.62)分、(0.30±0.47)分,术后、术后1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半年Mis-TLIF组低于可撑开型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通过减小SVA、CBD、冠状面Cobb角、增大LL、SS、PT来改善和维持患者的脊柱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临床应用价值高。2.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术后脊柱平衡性与Mis-TLIF手术无显着差异,但可撑开型Cage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更低,临床综合效益更高。

黄子玲[2](2021)在《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使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电针和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2.参照队列研究的方法,评价电针深刺“腰突五穴”和西药常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并纳入各中英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2月1日公开发表的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或文中提及“随机”的临床试验。纳入的研究对象为依据国际或国内指南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选择的干预和对照方式包括:①试验组为电针或电针合并西药治疗的临床试验;②选用经典经络腧穴或阿是穴的试验;③对照组为口服和/或外用西药,或使用安慰针、假针的试验。排除的干预和对照方式包括:①试验组为手针、耳针、温针灸等不应用电针仪治疗的临床试验;②试验组为电针联合其他中医治疗方法或康复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③不同针刺方法、不同针刺频率、不同针刺强度对照的临床试验。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腰痛和腿痛程度、腰背功能状态;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生活质量、总体疗效评价、不良事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和信息提取。使用GRADE法进行证据质量等级评定。使用Review Manager 5.4.1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研究间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使用森林图表示结果,连续型变量使用均数差(MD)表示,二分类变量使用相对危险度(RR)表示,可信区间设置为95%。2.临床研究试验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患者在不同科室接受的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电针组和西药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按照3:1的比例纳入患者,两组患者分别为132例和44例,共纳入患者176例。试验纳入标准:①符合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周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绝对手术指征的患者;②曾行腰椎手术的患者或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③合并严重椎管狭窄或其他严重畸形者;④孕妇或哺乳期女性;⑤患有严重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重大系统疾病的患者;⑥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⑦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⑧精神病患者。脱落标准:①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而拒绝继续参加试验者;②因失访不能完成全部试验者;③因个人原因主动退出者。中止标准:不能耐受所接受治疗措施的患者。治疗方法:①电针组患者采用电针深刺“腰突五穴”(大肠俞、关元俞、L4-S1华佗夹脊穴)疗法,需产生向下肢放射的得气感。得气后在大肠俞和关元俞连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频率5Hz,强度以针柄颤动或患者感到针刺部位跳动,但不产生疼痛和不适为宜。每位患者每次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12针次。②西药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使用神经根脱水疗法:慢性期患者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敷于腰部疼痛部位,隔日使用一次。试验共进行53周,其中基线期1周,治疗期约4周,随访期48周。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两组最后一次治疗时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次要结局指标包括:①两组各访视点最严重腰痛VAS评分比较;②两组各访视点最严重腰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③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比较;④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⑤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改善率比较;⑥随访期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⑦腰痛VAS评分与JOA评分、SF-36评分的相关性探索;⑧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共1421名受试者。电针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时,有5篇文献评价了腰痛VAS评分,电针组腰痛VAS评分低于西药组(MD=-1.60[95%CI:-1.74,-1.45],P<0.00001);有 5 篇试验评价了 JOA 评分,电针组 JOA 评分高于西药组(MD=7.30[95%CI:3.22,11.39],P=0.0005),但研究间具有较高异质性;有2篇文献评价了 ODI评分,电针组ODI评分高于西药组(MD=-7.30[-8.58,-6.03],P<0.00001),但研究间具有较高异质性;有10篇文献评价了有效率,电针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RR=1.18[95%CI:1.12,1.24],P<0.00001);有2篇文献评价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电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西药组(RR=0.06[95%CI:0.02.0.16].P<0.00001)。电针联合西药与西药比较时,有2篇文献评价了腰痛VAS评分,电针联合西药组的腰痛VAS评分低于单纯西药治疗(MD=-2.53[95%CI:-4.02,-1.04].P=0.0009),但异质性仍然较强;有2篇文献评价了有效率,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判断标准,结果均提示电针联合西药治疗的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有1篇文献评价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提示电针联合西药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电针治疗与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对患者腰痛程度的改善证据等级为“极低”;对患者JOA评分的改善证据等级为“低”;对患者ODI评分的改善和有效率的证据等级为“中”,安全性评价的证据等级为“高”。电针联合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对患者腰痛程度的改善证据等级为“极低”;有效率的证据等级为“低”,安全性评价的证据等级为“中”。2.临床研究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83名,其中电针组136名,西药组47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主要结局指标:两组受试者最后一次治疗结束时,电针组的腰痛VAS评分的升高值(3.29±1.86分)大于西药组升高值(2.16±1.20分),组间差值为1.30(95%CI:0.54.1.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中等程度临床意义(MD>1.0分);电针组的JOA评分升高值(5.83±4.86分)大于西药组升高值(3.77±3.58分),两组间差值为0.80(95%CI:0.47.3.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次要结局指标:①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均有下降,电针组患者各时点腰痛VAS评分低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间腰痛VAS评分差异在治疗第6次[MD=-1.14(95%CI:-1.73,-0.54)]和治疗第12次[MD=-0.70(95%CI:-1.31,-0.09)]最为显着,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27)和临床意义(MD>0.5分)。②电针组患者腰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差值在试验各时点均大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临床意义(MD>0.5分)。差异以治疗6次时[MD=-1.43(95%CI:-2.09,-0.78)]最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中等程度临床意义(MD>1.0分)。③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JOA评分均升高,电针组各时点的JOA评分均高于西药组,差异以治疗第6次时最为显着[MD=3.00(95%CI:1.32,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电针组的各时点平均JOA评分变化值比西药组各时点JOA评分变化值高,以治疗6次[MD=1.96(95%CI:0.54,3.37),P=0.008]和治疗12次[MD=2.25(95%CI:-0.50,5.00),P=0.103]最为显着。⑤电针组各时点JOA改善率均高于西药组各时点平均JOA改善率,在治疗6次时[MD=14.67(95%CI:5.45,23.88),P=0.003]差异最显着。⑥随访期电针组和西药组患者的PF评分、RP评分、BP评分、VT评分、SF评分、RE评分、MH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随访期内电针组评分均高于西药组评分,其中BP评分、VT评分、MH评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子量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⑦两组患者各时点腰痛VAS评分与JOA评分呈较强的负相关;治疗期患者腰痛VAS与随访期SF-36子量表的相关性较弱;两组腰痛VAS减分值与JOA加分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影响腰痛VAS减分率的因素为组别,即不同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腰痛VAS减分率的主要影响因素。⑧两组治疗后满意度比较,各等级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①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可能优于西药治疗;②电针治疗可能增强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减轻西药治疗造成的胃肠道不良反应;③研究结果仍需要纳入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2.临床研究①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程度和改善腰椎功能的效果优于西药常规治疗,患者腰痛程度的降低与腰椎功能恢复具有相关性;②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某些方面的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③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方法。

谢贞瑶[3](2021)在《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探讨储药罐中最佳中药药液量,为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提供具有数据支持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方法,以期在临床推广使用。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0年12月在甘肃省某三级甲等中医院脊柱骨科住院,符合纳排标准的111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对照组、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及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试验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储药罐法进行治疗,留罐时加入10ml中药;试验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储药罐法进行治疗,留罐时加入15ml中药;治疗标准均为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天,休息3天,此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在三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SP-MPQ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的评估,治疗结束后三组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将收集的三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医疗费用来源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SF-MPQ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干预措施均能缓解腰腿痛;对三组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试验二组优于试验一组和对照组,试验一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干预措施均能改善腰椎功能;对三组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试验二组优于试验一组和对照组,试验一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三组患者ODI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干预措施均能缓解腰椎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对三组患者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试验二组优于试验一组和对照组(P<0.05)。5.干预后三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二组有效率94.28%高于试验一组的86.11%高于对照组的78.38%(P<0.05)。结论:1.对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乔氏火罐、10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和15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这三种干预方法均能缓解腰腿痛、麻的症状,同时,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相对于单一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缓解疼痛更有效,且15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疗效更佳,降低疼痛对生活的影响,明显改善疼痛对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2.乔氏火罐、10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和15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这三种干预方法均能改善腰椎功能及活动度,同时,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相对于单一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改善腰椎功能更有效,提高生活质量。3.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相对于单一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临床疗效更佳,为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提供具有数据支持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方法,拓宽了本院自制药的临床实践用途。

张辉[4](2021)在《两种术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脊柱外科常见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早期大多可通过保守治疗得到一定缓解,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时则需手术治疗。对于L5/S1节段以往多通过传统椎板开窗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 FD)摘除髓核,随着微创手术理念发展,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手术穿刺路径与传统椎板开窗术相似,得到了脊柱外科医师青睐,因此探索该技术的疗效及并发症预防策略,对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PEID与F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前术后各项指标评分资料,统计分析对比两种术式的优缺点,并对PEID技术相关并发症观察分析,研究PEID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在2018年01月—2019年05月行PEID或FD手术治疗L5/S1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排除纳入标准共入组66例,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组,其中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组)35例均采用局部麻醉,传统椎板开窗术(FD组)31例均采用全身麻醉。PEID组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2~81岁,平均(42.74±12.44)岁,中央型20例,旁中央型10例,游离/脱出型5例;FD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27~67岁,平均(42.16±10.54)岁,中央型18例,旁中央型7例,游离/脱出型6例。通过查阅临床系统及麻醉系统资料,随访通过门诊及电话方式,记录并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手术后24h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评估椎旁肌损伤程度,术后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按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突出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出血量较FD组少,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较FD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均低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两组优良率分别为88.57%和87.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P=0.855);4.PEID组术后24h血清CK活性及CRP浓度低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PEID组2例术中出现后颈部疼痛,暂停手术降低灌注水压得以缓解;术后1例感觉异常表现为麻木、痛觉过敏;术后1例6个月复发表现为术前相同症状,均给予止疼、营养神经药物和腰背肌功能锻炼,症状逐渐改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4%,且为早期开展手术病例。FD组术后2例感染表现为术后发热,术后1例神经根损伤表现为同侧肌力下降,分别给予抗感染和消肿、营养神经、理疗后痊愈,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7%。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P=0.818)。结论1.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相似;2.PEID技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恢复快,椎旁肌损伤小等优势。

薛彬,奚小冰,张昊,万世元,李飞跃[5](2020)在《魏氏伤科非手术疗法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采用魏氏伤科非手术疗法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魏氏伤科非手术疗法治疗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治疗方法包括魏氏伤科手法治疗、伸筋活血汤口服、魏氏伤科蒸敷方外敷、魏氏伤科撑弓导引锻炼、西药口服。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随访时采用同型号机器行MRI检查,前后2次MRI检查时间间隔≥6个月。基于MRI检查结果,采用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腰椎间盘突出区域定位分型法进行椎间盘突出区域定位,采用日本学者福田庄司提出的方法评价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共纳入398例患者,男102例、女296例;年龄18~60岁,中位数42岁;单节段突出261例,其中L3~4突出3例、L4~5突出107例、L5S1突出151例,多节段椎间盘突出137例。治疗时间10~62 d,中位数29 d;末次腰椎MRI检查距治疗前腰椎MRI检查6~62个月,中位数25个月。(2)腰椎间盘突出区域定位分型结果。根据MSU分型,治疗前A型79例(1-A型0例、2-A型12例、3-A型67例),B型131例(1-B型0例、2-B型117例、3-B型14例),AB型173例(2-AB型90例、3-AB型83例),C型15例(1-C型0例、2-C型15例);治疗后A型79例(1-A型5例、2-A型14例、3-A型60例),B型131例(1-B型14例、2-B型111例、3-B型6例),AB型173例(2-AB型103例、3-AB型70例),C型15例(1-C型1例、2-C型14例)。(3)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评价结果。治疗后6例(1.51%)完全吸收、12例(3.02%)明显吸收、29例(7.28%)部分吸收、335例(84.17%)几乎不变、16例(4.02%)增大;完全吸收患者的MSU分型以AB型为主(3-A型1例,3-B型1例,2-AB型2例,3-AB型2例),明显吸收患者的MSU分型也以AB型为主(3-A型2例,2-B型3例,3-B型1例,2-AB型4例,3-AB型2例),且均多为单一节段椎间盘突出。结论:采用魏氏伤科非手术疗法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发生率较低;发生重吸收现象的主要为单一节段偏一侧型椎间盘突出,且突出节段椎间盘大部分突破后纵韧带。

鲍军平,刘磊,时睿,洪鑫,王运涛,李伟,吴小涛[6](2020)在《梯度提升机模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内镜切除术近期疗效的预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梯度提升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GBM)模型对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PELD手术的4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评价采用腰椎JOA评分,评分改善率≥50%为疗效良好、<50%为疗效不佳。采用GBM模型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比较二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评价GBM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39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疗效优良者347例(87.8%)、疗效不佳者48例(12.2%)。不同年龄、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突出类型、手术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水平、突出物矢状径及有无钙化、初次症状至手术时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水平组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9.15,95%CI(4.04,20.73),P<0.001]、突出物矢状径大[OR=1.37,95%CI(1.18,1.58),P<0.001]是术后2年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椎间盘突出单侧型相对于极外侧型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17,95%CI(0.06,0.55),P=0.003];手术节段椎间盘退变Ⅱ级者相对于Ⅲ级者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17,95%CI(0.04,0.70),P=0.014];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2级者相对于3级者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29,95%CI(0.10,0.81),P=0.018]。GBM模型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5%CI(0.77,0.96)],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3.46%、83.33%和0.77,均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0.86[95%CI(0.73,0.90)]、88.79%、66.67%和0.55。GBM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预测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ROC曲线下面积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11,P<0.001)。结论在预测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面,GBM模型的预测效能高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席志鹏[7](2020)在《全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关因素分析及DTI联合神经电生理学对术后疗效评价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手术方法。但是,部分患者的手术疗效不佳。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针对术后神经根恢复无法客观量化评估的难题,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电生理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术后联合加味三痹汤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1)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并完成随访的29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病程时间、术前运动功能障碍持续的时间、术前肌力、术前放射痛持续的时间,以及术后用药情况)、影像学观察因素(包括突出物的分区、突出物形态、椎间盘退变程度、Modic征、HIZ)等可能影响术后临床疗效的因素,通过VAS视觉疼痛评分、腰椎JOA评分以及改良Macnab标准判定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的疗效。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一般因素与MRI因素等与术后疗效相关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逐一剔除无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2)开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收治入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全内窥镜手术联合加味三痹汤治疗。采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评估患者受压神经根的微观结构改变情况,同时观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参数、神经电生理学检测结果与临床功能评分(腰椎JOA评分)的相关性,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电生理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术后联合加味三痹汤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1)回顾性分析中,37例(12.5%)患者术后疗效不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手术节段、病程时间、术前放射痛持续的时间、突出物形态、椎间盘退变程度、HIZ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一般临床因素中年龄、术前运动功能障碍持续的时间、中药使用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在MRI观察因素中,椎间盘突出的分区、Modic征与术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2)前瞻性研究:①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VAS腰痛评分由术前3.55±1.33降至术后1.55±0.77,有显着性差异,p<0.01;VAS腿痛评分由术前6.50±1.50降至术后2.14±1.00,有显着性差异,p<0.01。手术前后患者的JOA评分为13.86±3.29和23.48±2.94,有显着性差异,p<0.01。②LDH患者术前受压神经FA值0.30±0.05较健侧FA值0.40±0.03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该神经根的FA值(0.38±0.05)较术前有显着差异(p<0.01)。③FELD术后腓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未见明显提高,p>0.05。腰5神经根受压患者F波潜伏期(ms)由术前的42.82±5.29降至36.37±1.59,有显着差异(p)<0.01),腰5神经根的F波出现率(%)由术前的51.30±23.22提高至62.61±2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1神经根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未见明显差异(p>0.05)。④相关性研究:术前FA值与术前JOA评分具有显着相关性,r=0.79,p<0.01;术后FA值与术后JOA评分具有显着相关性,r=0.77,p<0.01。L5神经根FA值与胫神经F波潜伏期存在相关性,r=-0.493,p<0.05。S1神经根FA值与胫/腓神经的F波潜伏期和出现率都没有无显着相关性。研究结论(1)影响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运动功能障碍持续的时间、中药使用情况、椎间盘突出的分区、Modic征。(2)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疗效显着。DTI的FA值和腰椎JOA评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L5神经根FA值与胫神经F波潜伏期存在相关性。DTI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测可以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以及术后疗效的定量评估中。

王晋桓[8](2020)在《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以上随访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5年以上回顾性随访研究,对比分析口服益气活血方保守治疗与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对于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面的改变,以研究益气活血方中远期影响和疗效,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在2010年05月-2015年03月期间,随机选取30例在苏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并选择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保守治疗组,以及30例在苏州市中医医院住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手术对照组,所选病人均经MRI检查诊断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5年以上的随访,分析评估JOA评分及疗效优良率、ODI指数、恢复工作时间等功能指标以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本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比较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突出物突出率和吸收率、体积改变率、最大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改变率等影像学数据,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本病影像学的改善情况。结果:(1)本次回顾性研究患者共60例,其中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1例因发生马尾神经综合征,1例因无法忍受疼痛,而采取手术治疗,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中2例因公出国工作,不便随访,最终56例病例完成随访。(2)两组患者相比较,5年以上的随访显示: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JOA疗效优良率、ODI指数、ODI指数改善率等临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突出物最大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改善率、突出物吸收率、突出物体积改善率等影像学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镜手术对照组影像学改善率优于益气活血方治疗组。恢复工作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孔镜治疗组恢复工作时间短于益气活血方治疗组。(3)末次随访时,益气活血方治疗组中发现2例突出物消失(突出物吸收率>80%),13例发生明显重吸收(80%>突出物吸收率≥50%),1例发生部分重吸收(50%>突出物吸收率≥30%),12例未发生重吸收(30%>突出物吸收率),12例中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突出物变大。28例患者除1例患者会阴部麻木,出现性功能减退,其余所有患者均无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及马尾神经综合征病例。结论:(1)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益气活血方能够在不同程度上缩小突出的椎间盘的体积,发生重吸收概率较高,但总体影像学改善率不及手术对照组。(3)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5年以上随访过程中疗效稳定、复发率低,远期疗效值得肯定。

王振[9](2019)在《以“筋骨并重”理论分析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椎板开窗治疗青壮年LDH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中医“筋骨并重”传统理念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术对于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60例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分组为椎间孔镜BEIS组和椎板间扩大开窗(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组,每组30人。记录手术相关指标:术中、术后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手术失血量、刀口长度、髓核摘除量、复发情况。手术疗效评定指标:术前及术后1月、3个月、6个月分别评定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总分10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评定ODI功能障碍指数分数。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分。结果:1.手术相关指标:术中、术后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手术失血量、刀口长度、髓核摘除量、复发情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手术疗效指标:2.1 VAS评分:两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与术后1个周、3个月、6个月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 ODI功能障碍指数:两组术后ODI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组间ODI功能障碍指数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改良Mac Nab标准评分:椎间孔镜组优良率为83.3%,椎板间扩大开窗组优良率为90.0%。结论:(1)筋骨并重理论与当代微创理念相通,其核心理念与时俱进仍具有指导作用,腰椎“筋骨”对于脊柱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保持其完整性,有利于脊柱稳定防止脊柱退变。(2)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FD对于治疗青壮年LDH疗效确切可靠,筋骨并重在治疗、康复中的运用上,椎间孔镜BEIS技术更具有优势且更具有微创性。(3)椎间孔镜BEIS技术巧妙的手术入路,对于脊柱骨性破坏影响极小,对于椎管内干扰轻微,术中出血少、髓核摘除适当、术后卧床时间短,可作为当前青壮年LDH阶梯治疗的良好选择。

张翼升[10](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更好对PELD治疗LDH的术后复发的情况,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以自2017年0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85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11例)和未复发组(n=274例),收集其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体质量指数(BMI)、术前VAS评分、术前JOA评分、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高度、腰椎矢状面活旋转程度、腰椎矢状面滑移程度、突出类型、突出位置、突出节段、受教育情况、工作性质及术后活动程度,并将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的完成手术,两组间比较,性别、症状持续时间、饮酒史、术前VAS评分、术前JOA评分、突出位置和受教育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体质量指数(BMI)、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高度、腰椎矢状面旋转程度、腰椎矢状面滑移程度、突出类型、突出节段、工作性质和术后活动程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高度、腰椎矢状位活动度,突出类型、突出节段、工作性质及术后活动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是治疗LDH的重要有效手段,但其术后复发仍需临床关注。本研的复发率为3.86%,通过研究表明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高度、腰椎矢状位活动度,突出类型、突出节段、工作性质及术后活动程度是PELD是治疗LDH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广泛重视。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398例回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398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平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机制研究进展
        2.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识
        2.1.2 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理
        2.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机理的研究进展
        2.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2.2.1 开放手术
        2.2.2 微创手术
        2.2.3 腰椎融合术
        2.2.4 腰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2.2.5 动态内固定术
    2.3 脊柱平衡研究进展
        2.3.1 脊柱平衡参数研究现状
        2.3.2 腰椎融合术与脊柱平衡关系研究进展
    2.4 创新之处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中止及脱落标准
        3.1.5 一般资料
        3.1.6 主要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变
    3.2 手术方法和技术要求
        3.2.1 手术指征
        3.2.2 术前准备
        3.2.3 术前责任节段明确
        3.2.4 手术方法
        3.2.5 术后处理
        3.2.6 内固定器材
    3.3 影像学参数观察
        3.3.1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性参数
        3.3.2 脊柱-骨盆冠状面平衡性参数
        3.3.3 测量方法
    3.4 疗效评定
    3.5 手术相关情况
    3.6 随访方法
    3.7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一般情况与分析
    4.2 手术相关情况与分析
    4.3 脊柱平衡性参数数据与分析
        4.3.1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分析
        4.3.2 脊柱-骨盆冠状面参数与分析
    4.4 疗效数据与分析
5 讨论
    5.1 脊柱平衡的意义
    5.2 融合手术对脊柱平衡性的影响
    5.3 两种手术比较
        5.3.1 手术方式
        5.3.2 临床观察
        5.3.3 影像学观察
    5.4 不足之处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附件

(2)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腰椎间盘突出与腰背痛概况
        1 腰椎间盘突出的流行病学
        2 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背痛的风险测素
        2.1 个体因素
        2.2 形态因素
        2.3 心理因素
        2.4 职业因素
        3 椎间盘的生理和病理
        3.1 椎间盘的构成和功能
        3.2 椎间盘的力学特征
        3.3 脊柱和椎问盘退变
        4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1 腰痛的古籍论述
        4.2 腰背痛的病因病机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
    综述二 电针的镇痛原理概述
        1 针刺可激活外周传入神经纤维
        2 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
        3 针刺镇痛的神经节段关系
        4 电针镇痛效应与电针参数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2.1 文献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干预方式
        2.4 结局指标
        2.5 检索方法和策略
        2.6 文献筛选
        2.7 数据提取
        2.8 偏倚风险评价
        2.9 异质性检验
        2.10 敏感性分析
        2.11 证据质量评定
        2.12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3.3 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结局指标分析
        3.5 安全性评价
        3.6 GRADE证据等级评价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总结
        4.2 证据的适用性
        4.3 证据质量
        4.4 研究的潜在偏倚
        4.5 相关研究结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和分组
        1.3 样本量计算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标准
        1.9 分组和治疗方法
        1.10 研究周期
        1.11 观察指标
        1.12 结局指标
        1.13 数据采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信息
        2.2 主要结局指标
        2.3 次要结局指标
        2.4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2.5 腰痛VAS评分与各评分的相关性
        2.6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研究方案制定
        3.2 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3.3 创新点
        3.4 不足和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腰痛VAS(visual analog scale, VAS)
    附录2 JOA评分量表
    附录3 健康调查简表SF-36(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3)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治疗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
        2.3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3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治疗
        3.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认识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
        3.3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
        3.4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4 相关理论依据
        4.1 乔氏火罐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4.2 储药罐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6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1.7 伦理审查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试验分组
        2.3 干预方案
        2.4 观测周期
        2.5 评价工具及指标
        2.6 不良事件与处理
        2.7 质量控制
    3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收集情况
    2 患者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2.1 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2.2 临床资料比较
        2.3 三组患者干预前疗效指标比较
    3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3.1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SF-MPQ评分及各维度比较
        3.2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JOA评分比较
        3.3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ODI评分比较
    4 三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比较
    5 三组患者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三组患者SF-MPQ评分比较
    2 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3 三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局限性和展望
    1 研究局限性
    2 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的主要成果

(4)两种术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魏氏伤科非手术疗法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魏氏伤科手法治疗
        2.1.2 伸筋活血汤口服
        2.1.3 魏氏伤科蒸敷方外敷
        2.1.4 魏氏伤科撑弓导引锻炼
        2.1.5 西药口服
    2.2 腰椎间盘突出区域定位方法
    2.3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评价方法
3 结 果
    3.1 一般情况
    3.2 腰椎间盘突出区域定位分型结果
    3.3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评价结果
4 讨 论

(7)全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关因素分析及DTI联合神经电生理学对术后疗效评价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进展
        1.1 非手术疗法
        1.2 手术疗法
    2.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手术临床疗效相关因素
        2.1 一般因素
        2.2 影像学因素
    3.评价疗效的方法
        3.1 神经电生理检测
        3.2 神经成像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全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手术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疗效判定标准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与MRI观察结果
        3.2 术后疗效
        3.3 术后并发症和再手术
        3.4 疗效相关因素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和不足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TI联合神经电生理学检测对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后疗效评价的作用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试验病例的中止
        2.7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8 病例的剔除
        2.9 研究干预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JOA评分
        3.3 VAS评分
        3.4 DTI
        3.5 肌电图
        3.6 相关性研究
    4 讨论
    5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以上随访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研究及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进展
    2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理论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辩证论治
        2.4 导师姜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总结
    3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
        3.1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及特点
        3.2 重吸收理论与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联系
        3.3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治疗方法
        1.8 随访方式
        1.9 观察指标
        1.10 影像学观察
        1.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2.3 影像学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益气活血方功效、方解和临床研究
        1.1 益气活血方的功效及方解
        1.2 益气活血方现代医学及临床研究
        1.3 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分析
    2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适应症及风险
        2.1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适应症
        2.2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风险
    3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意义
    4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展望
    5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致谢

(9)以“筋骨并重”理论分析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椎板开窗治疗青壮年LDH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试验设计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定指标
    3.统计学处理
    4.数据处理与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手术相关指标
        4.3 手术疗效评定指标
讨论
    1.筋骨并重的起源与概念
    2.筋骨的认识
    3.腰椎间盘突出症机制
    4.筋骨并重对于脊柱的重要性
    5.筋骨并重与微创理念
    6.青壮年LDH特点
    7.FD的优势与劣势
    8.椎间孔镜BEIS技术的对于筋骨并重理念的贯彻
    9.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2 LDH的病因病机
    3 LDH的诊断
    4 LDH的临床分型
        4.1 LDH的中医分型
        4.2 LDH的解剖和病理分型
        4.3 LDH的影像学分型
        4.4 椎间孔镜技术下的分型
    5 影像学检查在LDH的应用
        5.1 摄X线片检查
        5.2 CT检查
        5.3 MRI检查
    6 LDH的治疗
        6.1 LDH的药物治疗
        6.2 LDH的针灸推拿治疗
        6.3 LDH的骶管裂孔注射疗法
        6.4 LDH的牵引治疗
        6.5 LDH的开放手术治疗
        6.6 LDH的微创手术治疗
    7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来源
        1.2 LDH的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操作
        2.4 术后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多种因素的比较情况
        3.2 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赋值情况
        3.3 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4 复发组各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图
        3.5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PELD在 LDH治疗中的应用
        4.2 PELD治疗LDH的术后复发情况
        4.3 年龄与PELD治疗LDH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4.4 吸烟史和糖尿病史与PELD治疗LDH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4.5 矢状面旋转、滑移程度和DHI、PELD治疗LDH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4.6 椎间盘退变等级与PELD治疗LDH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4.7 椎间盘突出类型和椎间盘突出节段与PELD治疗LDH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4.8 工作性质和术后活动程度与PELD治疗LDH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4.9 本研究的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398例回顾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平衡的影响研究[D]. 朱芳洁.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2]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黄子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D]. 谢贞瑶.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两种术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D]. 张辉.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魏氏伤科非手术疗法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情况调查[J]. 薛彬,奚小冰,张昊,万世元,李飞跃. 中医正骨, 2020(11)
  • [6]梯度提升机模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内镜切除术近期疗效的预测作用[J]. 鲍军平,刘磊,时睿,洪鑫,王运涛,李伟,吴小涛. 中华骨科杂志, 2020(19)
  • [7]全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关因素分析及DTI联合神经电生理学对术后疗效评价的作用研究[D]. 席志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以上随访及疗效分析[D]. 王晋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以“筋骨并重”理论分析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椎板开窗治疗青壮年LDH的疗效[D]. 王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D]. 张翼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腰椎间盘突出症398例回顾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