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卷曲螺旋是存在于多种天然蛋白质中的一种结构域,涉及调节基因表达,膜融合以及细胞分裂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CCDC58是一种由人体宿主细胞编码的蛋白质,含有卷曲螺旋结构域,由144个氨基酸组成,编码CCDC58的基因定位于人类3号染色体上.目前对该蛋白的研究不是很多,它的具体作用机制及相关的互作蛋白并不清楚.本实验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以CCDC58作为诱饵,在cDNA文库中寻找与CCDC58相互作用的蛋白,最后通过反向验证筛选出5个可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为了在体外进一步确认这种相互作用,本实验通过GST Pull-down实验,最终确认TP53BP2和CCDC58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陈文丽,刘新奇
关键词: 卷曲螺旋结构域,酵母双杂交技术,实验
来源: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分类号: Q78
页码: 11-17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1187K
下载量: 530
相关论文文献
- [1].酵母双杂交技术在病原生物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02)
- [2].酵母双杂交技术应用进展[J]. 生物技术进展 2015(05)
- [3].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学报 2010(03)
- [4].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HBeAg结合的胰腺细胞蛋白[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2(09)
- [5].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技术与社会选择研究初探[J]. 科学与社会 2012(04)
- [6].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Axin相互作用的蛋白质[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7].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wsv112互作的宿主蛋白[J]. 渔业科学进展 2019(04)
- [8].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STING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9(03)
- [9].HBsAg结合胰腺细胞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9(05)
- [10].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7)
- [11].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卵菌效应因子互作蛋白概述[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12].利用分裂泛素酵母双杂交技术钓取小麦TaSC互作蛋白质[J]. 作物学报 2013(03)
- [13].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CVB3 VP1直接作用的细胞蛋白[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10)
- [14].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3)
- [15].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乙型脑炎病毒NS5相互作用的蛋白[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1(04)
- [16].酵母双杂交技术筛查与vasostatin相互作用的蛋白质[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8(03)
- [17].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蛋白激酶Wee1相互作用的蛋白[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6(03)
- [18].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E种肠道病毒HY12-VP1蛋白的互作蛋白[J]. 中国兽医学报 2020(01)
- [19].去乙酰转移酶ZmHDA101与TPL/TPRs蛋白的互作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2)
- [20].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转录因子HOXA11相互作用蛋白[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6(05)
- [21].酵母双杂交技术鉴定FAT10新的结合蛋白:eEF1A1[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05)
- [22].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鉴定STCH与RanBP9的相互作用[J].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08(01)
- [23].酵母双杂交技术在植物与病原物识别及信号传导研究中的应用[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8(03)
- [24].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应用及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9)
- [25].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HCMV-UL146编码产物相互作用蛋白[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04)
- [26].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04)
- [27].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hCLP46的相互作用蛋白[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06)
- [28].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NMDA受体亚型NR2D相互作用的蛋白质[J]. 解剖科学进展 2015(02)
- [29].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朊蛋白PrP23-231互作蛋白[J]. 中国畜牧兽医 2010(08)
- [30].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HERG钾通道相互作用蛋白[J].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