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渗流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EFLOW,地下水,数值模拟,污染物迁移
渗流污染物论文文献综述
许文锋[1](2018)在《地下水渗流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及其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EFLOW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对古雷厚风积海积砂层覆盖区典型污染物泄漏情况下的污染物迁移扩散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了2种非正常状况条件下污染物的迁移特征。发现污染物分别向西、东海岸迁移扩散入海,将对地下水和养殖区域产生较大的污染。当工作区域西部发生泄漏后,污染物主要向西侧海岸迁移扩散,50 a后污染晕面积基本趋于稳定;当工作区域东北部发生泄漏后,污染物主要向东侧海岸迁移扩散,20 a后污染物基本全部迁移入海。针对污染物的迁移预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控制污染源头;工作区外地下水采用轻型井点等浅井开采方法;进行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长期监测。(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8年03期)
张科正,陈舟,陈长生,赵贵清[2](2018)在《岩溶区某磷石膏堆场地下水渗流与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岩溶区某磷石膏堆放场渗漏污染问题进行研究,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GMS)模拟了岩溶区地下水流场及污染物(磷)在岩溶含水层的运移情况,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软件的河流模块(River)能较好的模拟岩溶区的岩溶管道渗流;堆场至发财洞方向为渗漏主方向,老落凼岩溶管道与摆郎发财洞岩溶管道为主要渗漏通道,形成堆场至发财洞污染物浓度梯次递减分布的规律;预测持续渗漏情况下,10 a后发财洞处总磷浓度可达400 mg/L左右。本研究可为堆场的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为岩溶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8年05期)
郭志光,白冰[3](2017)在《浓度及渗流速度变化时污染物运移过程的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稳态情形下的解析解,得到污染物浓度及渗流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非稳态情形下的近似解,并与稳态情形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计算表明,随时间离散间距减小,所得近似解的精确度显着提高.算例分析表明,阻滞因子对污染物吸附量有较大影响,随解吸因子与吸附因子差值的增大,污染物的吸附量逐渐增大.例如,当吸附因子为1.7,解吸因子为1时,污染物吸附量可达到30%.而且,随吸附因子的增大,污染物穿透曲线的峰值减小,而峰值出现时刻也相应滞后.弥散度对吸附量的影响较小,但对污染物的穿透曲线形态有较大影响.随弥散度增大,污染物穿透过程延长,且污染物迁移过程主要受渗流速度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谢婷[4](2016)在《有限体积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渗流规律中的仿真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日益严峻,破坏生态的同时更危害到人类健康。数值模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土壤水动力学和溶质运移原理对重金属渗流污染的影响,采用有限体积法对重金属污染物运移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运用MATLAB语言模拟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运移的动态过程,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处理、比较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针对液态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渗流问题研究得出不同单位贮藏量、渗透系数在给定渗流场下的水头、渗流量的变化规律,发现单位贮藏量、渗透系数等因素对液态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渗流运移都有不同的影响。单位贮存量越小,液态重金属污染物运移速度越快;渗透系数越小,液态重金属污染物速度越慢;反之亦然。(2)研究重金属污染物在不同土壤密度、分配系数、土壤含水量、对流速度、弥散速度下的浓度变化规律,发现土壤密度、分配系数、土壤含水量、对流速度和弥散速度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渗流迁移都有不同的影响。在相同的时间内,对流速度越大,重金属污染物运移范围越广;弥散速度越大,重金属污染物运移范围越广;土壤含水率越大,重金属污染物运移范围越广;分配系数越大,重金属在土壤中运移距离越小;土壤密度越大,重金属运移范围越小;反之亦然。在发生重金属污染泄露事件时,上述研究可为重金属污染物渗流的控制、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和更大范围的污染预测、评价、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6-05-01)
孙露露[5](2015)在《温度梯度下土壤渗流与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作为环境问题重要方面,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重视,并逐渐成为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土壤污染机理,探讨土壤污染过程中不同因素的影响规律,对于土壤污染的治理至关重要。实际的土壤污染过程同时包含水体渗流、溶质迁移、热量传递、生物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而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对于土壤溶质迁移的研究并未考虑传热传质的耦合作用对土壤溶质迁移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土壤中的水体渗流、溶质迁移、热量传递过程,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进行研究。本文利用土壤-水特性软件SPAW得到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非饱和渗透系数曲线,并结合Van Genuchten数学模型,确定了饱和含水率、残余含水率、土壤容重及饱和渗透系数等土壤特征参数;本文以饱和-非饱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及渗流理论,建立了土壤中水体渗流-溶质迁移-热量传递耦合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采用该模型对单污染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进行了非稳态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入渗速度、初始含水率及土壤类型对土壤温度及污染物浓度的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入渗速度越大,可以促进土壤中热量的扩散和对流,增强溶质的对流作用和弥散作用,且越接近土壤地表,土壤温度及污染物迁移受渗流影响越显着;孔隙率一定的条件下,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土壤的导热系数与污染物的扩散速率增大,土壤温升与污染物迁移加快;土壤初始含水量与渗透系数均对土壤温升速率产生影响,而污染物的迁移主要受渗透系数影响。为了研究多个污染源间的相互影响,对多个污染源迁移的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入渗速度、初始含水率、污染物浓度及空间分布对饱和-非饱和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入渗速度及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多个污染源之间的相互影响更明显,污染物迁移范围与迁移速率增大;在稳定渗流过程中,污染源在土壤中的迁移受上层污染源和两侧污染源所影响,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与污染源浓度密切相关;随着污染源间距的增大,污染物扩散范围加大,污染源间的相互影响变小,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增加幅度变小,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与污染源空间分布密切相关。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研究传热传质耦合作用下的溶质迁移机制,以期为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和环境评估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12-01)
王笑雨,张可霓,李毅[6](2015)在《裂隙岩体渗流及污染物迁移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裂隙岩体的非均质性使得其渗流问题与传统多孔介质渗流存在本质差别.目前流行的裂隙渗流模型包括:离散裂隙网格模型;双重连续介质模型;等效连续介质模型.介绍上述方法优劣,并以中国东部某岛屿为基础,基于等效连续介质法,建立叁维渗流模型以及污染物迁移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污染物被岩体的吸附程度对污染物运移影响巨大;降水入渗量增多会使得水流速度增快,却不会显着提升污染物运移至边界的时间,反而由于其增大了污染物向四周扩散的趋势,致使较少污染物迁移至边界;距断层较近的污染源不仅会导致污染物迅速迁移至边界甚至地表,并且质量分数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李华伟[7](2015)在《赤泥滤液的渗流穿透特性及污染物迁移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各类污染物(包括可溶性污染物和悬浮颗粒)迁移过程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这些研究在海洋隧道工程、污染物治理、化学工业、石油开采、核废料处置、注浆工程和土壤修复等领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以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包含强碱性极细颗粒固体废物的废弃滤液的渗流迁移为研究背景,研究赤泥滤液的穿透特性和对岩土介质的污染和腐蚀性。为此,论文首先对国内外赤泥滤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然后就一种典型赤泥的穿透特性进行室内试验,分析其穿透规律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该类问题的穿透迁移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和解析求解。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选用两种典型赤泥滤液样品,一种呈灰色,取自信发山西交口赤泥储库;一种为红褐色,取自信发山东赤泥储库。分析两种赤泥溶液的阳离子、碱性离子(如OH-根离子等)和酸性离子(如SO42-、NO3-等)的浓度,为赤泥穿透过程和抗腐蚀性研究提供依据。(2)对赤泥滤液在3种不同浓度和3种不同的渗流速度下进行室内石英砂土柱的穿透试验,研究物理因素对饱和多孔介质中具有强碱性赤泥滤液中悬浮颗粒和OH-1离子等的迁移特性的影响,并与中性滤液中颗粒的渗流穿透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化学因素对饱和多孔介质中赤泥滤液中悬浮颗粒迁移特性的影响。比较了含OH-1离子和不包括OH-1离子两种情形下,浓度与浊度的率定关系曲线特征和差异,以探讨OH-1离子对赤泥颗粒穿透过程的影响。(3)对颗粒粒径为10μm和47μm两种粒径大小的天然硅粉组成的混合悬浮颗粒(质量各占50%),进行了3种浓度和3种渗流速度下的石英砂土柱穿透试验(不包括OH-1离子)。同时,比较了含OH-1离子和不包括OH-1离子两种情形下,天然硅粉悬浮颗粒浓度与浊度的率定关系曲线,以探讨OH-1离子对混合型硅粉率定曲线的影响,进而研究OH-1离子存在对天然硅粉颗粒迁移过程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OH-1离子对赤泥颗粒迁移过程影响的物理本质。(4)考虑了饱和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沉积动力过程中的弥散效应,建立一个含有源项的悬浮颗粒一维渗透迁移模型,并通过Laplace变换及其逆变换求得面源问题的基本解。然后,利用源函数法推演一维多孔介质局部区域内具有悬浮颗粒释放源情形下的解答。考虑了释放源按指数形式衰减、释放源浓度按循环规律变化、污染物短期释放效应等情况下污染物迁移过程及其变化规律。(5)建立了考虑释放效应的一维渗透及叁维弥散效应的渗透迁移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和Fourier变换及其逆变换求得相应控制方程的通解。然后利用“源函数法”的基本思想,通过积分方法得到半无限体表面局部区域上注入可溶性污染物时迁移过程的求解方法,并通过一个算例来加以验证。分析了圆形域上定浓度污染源迁移过程、污染物浓度按指数衰减规律迁移过程,以及污染源浓度呈循环变化过程变化等的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敏,黄宇驰,吴建强[8](2010)在《植被缓冲带径流渗流水量分配及氮磷污染物去除定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构建的缓冲带现场试验基地和设计的径流流量测定装置,对植被缓冲带滞缓径流和农田氮磷污染物去除能力开展定量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缓冲带有效滞缓了径流速度,并显着提高了缓冲带土壤的水力渗透能力,19m长的百慕大、高羊茅、白花叁叶草缓冲带径流出水时间分别是空白对照的2.46倍、1.72倍和2.03倍,渗流水量分别是空白对照的3.01倍、2.16倍和2.45倍;植被缓冲带能有效去除农田径流氮磷污染物,百慕大、高羊茅、白花叁叶草缓冲带对NH4+-N、TN、TP的总去除率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了237%、268%和274%;植被缓冲带渗流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显着高于径流,渗流水量越大,缓冲带氮磷污染物的总去除率和单位面积去除负荷越高,试验各植被缓冲带TN、NH4+-N、TP渗流去除量与径流去除量的比值分别达到2.79、2.02和2.83.(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0年11期)
蒋裕平[9](2009)在《土地下渗流对于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土地下渗流应该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中加以重视,并且应该作为总量的一部分。从土地下渗流与水土流失关系、土地下渗流直接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土地下渗流对于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地下渗流对于地表径流的影响四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科协论坛(下半月)》期刊2009年07期)
刘鹏[10](2009)在《稳定渗流条件下污染物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明确了污染物的危害及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污染物的研究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主要开展了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机理、迁移模型、简化求解、模型参数、模型应用、迁移规律以及迁移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有效防治污染物的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污染物经雨水的淋溶作用到达地下水中随地下水一起运动,发生扩散和迁移,污染地下水环境。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受到污染物自身的性质、温度以及土壤的性质等几方面的综合影响。污染物的迁移机理可以从污染物自身的迁移、温度影响下的迁移及土壤影响下的迁移等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来进行阐释。其中,污染物自身的迁移考虑对流弥散作用和源汇作用两方面,水温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考虑分子扩散作用和补给作用两个方面,土壤的性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主要考虑土颗粒的性质、土壤的pH值、含水性及渗透性四个方面。在明确了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地下水动力学等理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达西定律及热量平衡原理,分析地下土壤微分单元体中的温度变化、水量变化、水流流速变化以及浓度变化,分别建立起水温迁移方程、水流连续方程、水流运动方程和污染物迁移方程。通过对这几个方程的耦合,最终建立起是否考虑温度影响的地下水中污染物的两个迁移模型。考虑温度条件下的迁移模型比不考虑温度条件下的迁移模型多了一个水温迁移方程。为了求解迁移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假定简化,得到是否考虑温度影响和源汇项影响的污染物的叁个简化迁移模型。迁移模型的简化主要是模型参数的简化,简化后的叁个迁移模型所包含的五个模型参数可以根据经验法和试验法进行确定。针对迁移模型的求解,提出了模型模拟区域的确定原则,给出了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明确了模型的求解过程。选用Femlab软件对简化后的叁个迁移模型进行求解。编制了迁移模型的求解流程图,说明了具体的求解过程。根据确定的迁移模型计算参数,分别求解出叁个简化迁移模型的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情况。迁移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不管是否考虑温度和源汇项的影响,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规律都呈现出污染物的浓度和污染的范围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的趋势。相同条件下,考虑温度时污染物的迁移加快;而源汇项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取决于源汇作用的结果。为了分析模型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不同击实功、不同含水率、不同温度影响下污染红土中铁离子的迁移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击实功越小,含水率越大,温度越高,红土中铁离子的迁移越快,溶液中铁离子的浓度越高;随时间的延长,溶液中铁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大,红土中铁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少。迁移试验结果呈现出与迁移模型计算结果相同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9-01-05)
渗流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岩溶区某磷石膏堆放场渗漏污染问题进行研究,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GMS)模拟了岩溶区地下水流场及污染物(磷)在岩溶含水层的运移情况,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软件的河流模块(River)能较好的模拟岩溶区的岩溶管道渗流;堆场至发财洞方向为渗漏主方向,老落凼岩溶管道与摆郎发财洞岩溶管道为主要渗漏通道,形成堆场至发财洞污染物浓度梯次递减分布的规律;预测持续渗漏情况下,10 a后发财洞处总磷浓度可达400 mg/L左右。本研究可为堆场的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为岩溶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流污染物论文参考文献
[1].许文锋.地下水渗流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及其预测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8
[2].张科正,陈舟,陈长生,赵贵清.岩溶区某磷石膏堆场地下水渗流与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J].中国煤炭地质.2018
[3].郭志光,白冰.浓度及渗流速度变化时污染物运移过程的求解[J].中国环境科学.2017
[4].谢婷.有限体积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渗流规律中的仿真应用[D].南华大学.2016
[5].孙露露.温度梯度下土壤渗流与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拟[D].扬州大学.2015
[6].王笑雨,张可霓,李毅.裂隙岩体渗流及污染物迁移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李华伟.赤泥滤液的渗流穿透特性及污染物迁移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8].王敏,黄宇驰,吴建强.植被缓冲带径流渗流水量分配及氮磷污染物去除定量化研究[J].环境科学.2010
[9].蒋裕平.土地下渗流对于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的意义[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
[10].刘鹏.稳定渗流条件下污染物迁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