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故事论文_杨小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案故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公案,故事,词话,小说,故事情节,局内人,国舅。

公案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平[1](2018)在《关于宗教研究中的“局内人信条”——以佛教感应故事和禅宗公案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的科学研究中,对研究者的立场和身份问题,一直存在着所谓"局内人信条"。具体到宗教研究领域,研究者大体来说有两类,即信仰者和非信仰者。前者出于局内人视角,其研究往往关注的是研究本身是否对信仰者的信仰与宗教修行有所帮助,这种研究往往是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的;后者出于局外人视角,其研究立足于现实,局限于一定的时空,更关注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所以,进行宗教研究时,明确研究者的身份以及研究立场至关重要,这便是所谓"局内人信条"。在分析"局内人信条"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佛教中的感应故事研究和禅宗公案研究为例,对宗教研究中的"局内人信条"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王凡[2](2018)在《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故事情节指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展现腾挪顿挫、峰回路转的推理断案情节之时,也存在着若干缺乏现实理据性的非真实化情节。这种艺术缺憾,既是侦探推理小说本身在生活理据性与情节戏剧性的微妙冲突之间两难择取的某种外化,更是由高罗佩在这部作品中所欲传达的文化、思想蕴涵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所决定的。从正反两面客观辩证地认识这一"白璧之瑕",对于全面立体地考量、探究《大唐狄公案》乃至高罗佩本人丰富广博的汉学思想亦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意义。(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杨宗红[3](2016)在《明清之际拟话本公案故事的“天理”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之际拟话本公案故事无处不有"天理"的踪影,如诉讼内容的正当性,诉讼对象的合法性,在审讯时的"慎刑"原则,"道德正义"感对审判过程的影响,量刑时"义理"对裁定结果的左右,判案之后的张榜公布及奖惩等。"天理"先行的结果,固然伸张了一部分正义,但也导致了一些冤假错案。通过公案故事,小说家既有对真正天理的宣扬,也有对唯"天理"是从却破坏了天理的反思,其警世、醒世心态也自然得以展现。(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6年01期)

李亚丹[4](2015)在《从动态叙事角度看公案故事里赈灾与惩恶情节的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案戏、公案小说里的"清官赈灾"故事,虽正面表现清官赈灾能力,但多是赈灾情节与惩治恶势力活动并行。从叙事角度来看,这些中国古典作品又在叙事与情节延伸关系上,呈现出与学者讨论的"公案小说零聚焦叙述"不同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汪达文,吕小蓬[5](2015)在《从叙事学角度分析《狄公案》对“勘钉”故事的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狄公案》中的周氏杀夫案沿用勘钉故事这一古老题材,却在叙事技巧上进行了创新,但是限于种种原因而未获得应有的重视。通过简要梳理勘钉故事的来源,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周氏杀夫案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结构上的别出心裁。(本文来源于《蚌埠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翔[6](2015)在《说唱词话与公案小说中“斩国舅”故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斩国舅"故事是我国戏曲史上流传比较广,影响比较大的包公戏剧目之一,戏曲研究者对这部"斩国舅"故事并没有应有的重视,本人通过比堪说唱词话《断曹国舅公案传》与公案小说《百家公案》中"斩国舅"故事,推断《当场判放曹国舅》深受《断曹国舅公案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02期)

刘翔[7](2013)在《戏曲《袁文正还魂记》与词话《断曹国舅公案传》故事情节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传奇《袁文正还魂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流传比较广,影响比较大的包公戏剧目之一,主要写包公为秀才袁文正伸冤,断斩夺其妻的曹二国舅的故事。其与词话《断曹国舅公案传》有着相同的取材和密切的渊源。本文拟将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从词话《断曹国舅公案传》到戏曲《袁文正还魂记》,"斩国舅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上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冯雷[8](2013)在《对历史人物故事再创作的成功扬弃——评电视剧《新施公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小说《施公案》形成于清朝中后期,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公案小说之一。《施公案》的主人公施仕伦,根据《清史稿记载,真名为施世伦,是清朝统一台湾的功臣靖海侯施琅之子。史载他"聪明果决,摧抑豪滑,禁戢胥吏,所至有惠政"。"峭直刚毅,不苟合,不苟取……凡民有一害,必思有以除之;有一利,必思有以兴之"。施仕伦是清朝着名的清官,爱国爱民清廉刚正、不畏权贵、政绩卓着。这些记载和传说无疑都是施公题材中最重要、最宝贵,也是最应该坚守的精神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3年11期)

崔金辉[9](2010)在《《于少保萃忠传》公案故事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于少保萃忠传》中有四则公案题材的故事,这在同时期历史演义小说中尚属首例,而且经查实,这四则公案故事均能在此时期出现的短篇公案小说集中找到相应的题材。又因为明代短篇公案小说集是在短时间内勃然兴起的,所以我们藉此可以大致推断出小说的成书年代。而从这四则公案故事被频繁抄袭的现象来看,它们都是这一时期十分流行的公案故事,为人们喜闻乐见,而作者还是愿意将这些故事加进去,而不去管读者会不会质疑。这说明,作者和读者都已经默认了这种虚构,而这种虚构不但使小说有了卖点,也成为了小说的一个时代特色。(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0年24期)

范红娟[10](2009)在《一桩公案,还是一段孝行?——《窦娥冤》故事源流趣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戏曲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个题材大家都用,一个故事历代改编,辗转成最隆重的赞美。所以对于同一个题材,常常是多个剧种,甚至同一剧种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剧目出现。所以我常常觉得,看中国戏曲,可以一簇一簇地看,这样才有比较,比较后才更有味道。就拿大家都熟悉的《窦娥冤》故事来说吧,提起它来,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元代的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其实这个故事的渊源颇为古老。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其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于定国的人,他在东海郡做狱吏的时候,遇上了一桩奇案。有一个孝妇,年少守寡,也没有孩(本文来源于《中国京剧》期刊2009年09期)

公案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展现腾挪顿挫、峰回路转的推理断案情节之时,也存在着若干缺乏现实理据性的非真实化情节。这种艺术缺憾,既是侦探推理小说本身在生活理据性与情节戏剧性的微妙冲突之间两难择取的某种外化,更是由高罗佩在这部作品中所欲传达的文化、思想蕴涵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所决定的。从正反两面客观辩证地认识这一"白璧之瑕",对于全面立体地考量、探究《大唐狄公案》乃至高罗佩本人丰富广博的汉学思想亦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案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小平.关于宗教研究中的“局内人信条”——以佛教感应故事和禅宗公案研究为例[J].五台山研究.2018

[2].王凡.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故事情节指瑕[J].吕梁学院学报.2018

[3].杨宗红.明清之际拟话本公案故事的“天理”原则[J].社会科学家.2016

[4].李亚丹.从动态叙事角度看公案故事里赈灾与惩恶情节的拓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

[5].汪达文,吕小蓬.从叙事学角度分析《狄公案》对“勘钉”故事的创新[J].蚌埠学院学报.2015

[6].刘翔.说唱词话与公案小说中“斩国舅”故事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

[7].刘翔.戏曲《袁文正还魂记》与词话《断曹国舅公案传》故事情节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

[8].冯雷.对历史人物故事再创作的成功扬弃——评电视剧《新施公案》[J].中国电视.2013

[9].崔金辉.《于少保萃忠传》公案故事考[J].语文学刊.2010

[10].范红娟.一桩公案,还是一段孝行?——《窦娥冤》故事源流趣谈[J].中国京剧.2009

论文知识图

第二部分 专题2007年全国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第二部分 专题2007年全国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第二部分 专题2007年全国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第二部分 专题2007年全国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第二部分 专题2007年全国电视剧播出与收视...第二部分 专题2007年全国电视剧播出与收视...

标签:;  ;  ;  ;  ;  ;  ;  

公案故事论文_杨小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