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开穴对中风病人心肌缺血影响效果分析

子午流注开穴对中风病人心肌缺血影响效果分析

马丽(辽宁省阜新市中医医院微波治疗123000)

【摘要】目的:分析子午流注针法在中风病人中的治疗效果及影响。方法:以心肌缺血中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对照组针刺光明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其对心肌缺血症状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午时疗效均比申时疗效显著,且观察组两时疗效均比对照组显著,组间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T-T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组间组内ST-T段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体经络气血盛衰随时辰变化呈周期性改变,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循环,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中风子午流注心肌缺血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88-02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子午流注是我国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学说,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人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符合自然规律,因此中医学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每日的十二个时辰,机体内血气盛衰变化遵循一定规律,并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比如人心经气血旺于午时衰于未时。中风属肝阳化风,气血并逆,淤血内阻,脑脉受损,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针灸于辨证循经外,实时开穴,逢时而开,过时为阖,可以取得更好的针灸疗效。为了探讨子午流注开穴对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笔者以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中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中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为(75.2±2.2)岁;其中心肌绞痛20例,心肌梗死25例,缺血性心肌病20例,心律失常15例。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提示有明确的ST-T段改变,排除重度脑出血致昏迷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光明穴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观察组针灸方法:本组40例患者治疗以中医子午流注为依据,按照子午流注纳子法进行辨证论治,子母补泻取穴法,实证时,在气血流注至病经的时辰,取病经的子穴进行针灸(泻法);虚证时,在气血流过病经的时辰,取病经母穴进行针灸(补法);虚实不著的病证或补泻时辰已过,取病经的本穴或原穴进行针灸。(2)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针刺光明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两组患者行针刺时间为均为每日的午时和申时,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次留针30min。行针期间使用心电监护仪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描记,每隔10min记录患者5-10个稳定的心动周期,观察患者针刺前后ST-T段改变的即时效应[1]。

1.3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1)有效:治疗后心电图提示ST-T段上升0.02mV以上,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或房室房内转导阻滞明显改善。(2)无效: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波段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x-±s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午时和申时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午时疗效均比申时疗效显著,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午时和申时疗效均比对照组疗效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即时疗效比较(n,%)

组别午时申时

有效无效有效无效

观察组(n=40)36(90.0)4(10.0)30(75.0)10(25.0)

对照组(n=40)28(70.0)12(30.0)25(62.5)15(37.5)

2.2两组患者午时针刺前后ST-T段变化比较

如表2所示,治疗后两组患者ST-T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T-T段变化比较(x-±s,mV)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

观察组(n=40)-0.07877±0.01425-0.04875±0.014416.24<0.005

对照组(n=40)-0.07254±0.01217-0.05499±0.010042.25<0.05

3.讨论

按照子午流注理论,人体静脉血气遵循十二时辰运行规律发生盛衰变化,即“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因此,临床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应当选择午时开穴,可以明确观察到患者ST-T段的变化,对验证子午流注理论和观察针刺对心脏的影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心电图上ST段下移是由于心肌缺血造成心肌供氧不足,Ca+内流量减少,K+向外流动,造成心肌内细胞负电荷相对增加,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下移[2]。而针灸治疗可有效疏通经脉,对改善患者周身血气循环,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了子午流注针法进行治疗,比较了不同时辰针灸的疗效,相比常规光明穴针灸,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且午时针灸比较申时针灸效果更加,其对改善患者心肌症状发挥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体经络气血盛衰随时辰变化呈周期性变化,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循环,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崔敬,海英.眼针治疗原发性失眠4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12(07):108-109.

[2]何竟,郑敏,何成奇,等.穴位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J].中国针灸,2009,12(01):111-112.

标签:;  ;  ;  

子午流注开穴对中风病人心肌缺血影响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