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山溪鲵论文_王贵虎,丁义晶,闫季泽,王晓卫,巩会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方山溪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溪,精子,类固醇,种群,受体,发生,结构。

北方山溪鲵论文文献综述

王贵虎,丁义晶,闫季泽,王晓卫,巩会生[1](2013)在《秦岭地区北方山溪鲵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分子系统学方法探究秦岭地区北山溪鲵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扩增测定了秦岭地区北方山溪鲵8个种群66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Cytb基因754bp序列,采用生物软件进行碱基组成、序列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了单倍型的MP,ML和BI系统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秦岭地区的北方山溪鲵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分支——东部进化枝和西部进化枝,东、西两个进化枝在系统进化树和网络图上都可以明显的分开;东部的种群表现出较高的单倍型频率,太白山北坡汤峪的种群表现出有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并和东西两个进化枝都共有单倍型。推测秦岭地区北方山溪鲵的东西两个进化枝可能经历了隔离分化,汤峪种群是由东西两个类群扩散形成。秦岭地区北方山溪鲵受地质历史事件和气候变化影响产生了种群间的隔离分化和扩散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王贵虎[2](2013)在《北方山溪鲵的谱系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la)小鲵科(Hynobiida),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巴山西段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这些地区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东洋、古北两界的分界线,是中国自然地理和动物地理区划的关键区域。本论文通过对北方山溪鲵进行分子系统学和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来探讨该地区第四纪时期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物种种群分化的影响,并推测该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过程。本研究利用线粒体Cytb基因长为754bp的DNA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共获得了北方山溪鲵39个种群172个个体的基因序列。采用生物学软件分别进行序列组成分析;序列变异和单倍型分布分析;种群间遗传距离分析;种群间分化指数和基因流分析;通过MP法、ML法、BI法构建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关系树;构建单倍型间的中介邻接网络图;对全部进化枝进行分子变异分析、错配分布分析、中性检验、BSP分析及扩张检验;并估计进化枝的扩张时间;基于两种校准方法估算北方山溪鲵种群的分歧时间。研究结果如下:1.在序列754个位点中,保守位点601个,变异位点153个(包括简约信息位点122个和单碱基变化位点31个)。对175条Cytb基因序列(含外群)进行单倍型划分,共获得60个单倍型序列。2.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显示:北方山溪鲵39个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1%-9.1%,分布于秦巴山区的物种和青藏高原的物种之间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对北方山溪鲵全部种群进行分化指数和基因流分析,平均Fst值为0.7952,种群之间的分化程度较高;均Nm值为0.3024,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程度较低。3.叁种方法构建的北方山溪鲵单倍型系统进化树的拓朴结构及进化枝自举值基本一致。构建北方山溪鲵单倍型间中介邻接网络图,拓扑结构与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本研究中将北方山溪鲵单倍型系统进化树分为九个进化枝,即Cladel~Clade9,这些分支在地域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域性。汤峪种群是唯一分布于两个进化枝的种群,在Cladel和Clade5都有分布,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4.对北方山溪鲵进行进化枝间的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分子变异主要发生在进化枝间,物种单倍型分布格局存在显着的谱系地理结构。进化枝的错配分布分析显示,分布于秦岭和大巴山的种群在过去经历过快速扩张,而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种群相对比较稳定。根据公式计算北方山溪鲵的扩张时间结果显示,Cladel种群扩张主要发生在末次冰期(0.016~0.032Mya),其他分支都经历了末次冰期之前的第四纪冰期更新世(T>0.055Mya)。使用两种不同的校准方法估算北方山溪鲵种群的分歧时间结果显示,九个进化枝间的分歧时间≈6.33-2.84Mya,九个进化枝内部种群间的分化均开始于第四纪更新世时期(T<2.48Mya),说明所有种群都经历了第四纪冰期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在物种的扩张过程中,太白山可能存在第四纪冰期时期的避难所,汤峪种群是由周围种群扩散而成。距离汤峪种群较远的文县种群、大巴山种群、库峪种群、平河梁种群分歧时间较高,较早的从各进化枝内分化出来。我们推测在第四纪冰期时期,大雪山、邛崃山、岷山、太白山等高海拔山系对物种的扩散形成了隔离作用;末次冰期结束之后,汉江谷地、嘉陵江谷地和镇巴等低海拔且干燥的峡谷对北方山溪鲵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分化产生了隔离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马爽[3](2008)在《急性温度应激对北方山溪鲵脑内c-Fos和5-HT_(1A)受体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作为体温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动物生存来说,较其他环境因子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通常说来,恒温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在周围环境温度波动下,都能通过自主和行为调节来维持体温。大多数体温调节的生理学知识都是通过哺乳动物如老鼠的研究而知。但是想要全面的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还需研究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这些主要通过行为调节体温的变温动物。变温动物作为研究体温调节机制的一种模型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因为他们主要依靠行为来调节体温。这有助于我们从广泛的多样性试验数据中得出更多完整的对于体温调节机制(升温和降温)的认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小鲵科(Hynobiidae),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是一种水栖型两栖动物,长期生活于高海拔低温环境下。本实验采用温度梯度装置来测量北方山溪鲵的最适温度、临界最高逃避非致死温度、临界最低逃避非致死温度。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最适温度范围较宽,其适宜温度范围为6~18℃,其逃避最高温与逃避最低温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1.2℃和0.6℃。然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其脑结构,结果表明北方山溪鲵进化上的原始性和脑结构机能上的简单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在急性高温和急性低温应激下各脑区c-Fos表达的变化和5-HT_(1A)受体表达的变化。随机将其分为3组,置于11.5℃(对照组)、0.6℃(低温组)、21.2℃(高温组)下应激2个小时。以初步探讨北方山溪鲵在急性温度应激下各脑区的神经元活性变化,以及5-HT_(1A)受体在参与其体温变化时的作用和其与恒温动物相比神经系统体温调节的能力。结果如下:1.北方山溪鲵在急性高温和急性低温应激后,端脑Fos免疫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表明端脑在急性温度应激后神经元活性下降,提示急性温度应激不管是高温还是低温可能对其产生刺激抑制了其端脑神经元的活动。2.北方山溪鲵在急性高温和急性低温应激后,间脑Fos免疫阳性神经元均多于对照组,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间脑在体温调节中起重要作用。高温应激组较低温应激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说明北方山溪鲵长期生活在高海拔低温环境下,经过长期的适应,更适宜在低温环境下生活,对急性高温较急性低温敏感,提示北方山溪鲵间脑可能具有热敏性。3.北方山溪鲵在急性高温和急性低温应激后,中脑Fos免疫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变化,提示北方山溪鲵中脑在体温调节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4.北方山溪鲵在急性高温和急性低温应激后,延脑Fos免疫阳性神经元在高温应激组中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而低温应激组有所下降,表明急性高温应激后,延脑神经元活性没有改变,而低温应激对神经元活性起到抑制作用。提示可能是该种和恒温动物的热敏单元除下丘脑外其余单元各不相同。5.北方山溪鲵在急性高温和急性低温应激后,端脑5-HT_(1A)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急性高温应激后端脑5-HT_(1A)受体明显上升,急性低温应激后5-HT_(1A)受体无明显变化,说明5-HT_(1A)受体与两栖动物体温调节相关,主要起降温作用,和5-HT_(1A)受体在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的实验结果相一致。6.北方山溪鲵在急性高温和急性低温应激后,间脑5-HT_(1A)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高温应激组明显上升,差异极显着,说明5-HT_(1A)受体的降温作用,这也与c-Fos免疫实验结果相对应,进一步说明北方山溪鲵的间脑在体温调节时起重要的作用。7.北方山溪鲵在急性高温和急性低温应激后,中脑5-HT_(1A)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提示5-HT_(1A)受体在中脑对体温调节不产生明显的作用。中脑在两栖类体温调节中所起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8.北方山溪鲵在急性高温和急性低温应激后,延脑5-HT_(1A)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急性高温应激后延脑5-HT_(1A)受体明显上升,急性低温应激后5-HT_(1A)受体无明显变化,提示延脑在体温调节中也起一定的作用。急性高温应激后,5-HT_(1A)受体的增多,进一步说明5-HT_(1A)受体在北方山溪鲵体温调节中的降温作用。总之,北方山溪鲵间脑对急性高温更敏感,提示其可能具有热敏性。说明北方山溪鲵在进化上适应了低温环境,对高温形成了热敏性。北方山溪鲵中脑在体温调节中可能不起重要的作用。急性温度应激使北方山溪鲵端脑和延脑神经元活动受到抑制,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5-HT_(1A)受体与两栖动物体温调节有关,可能起降温作用。5-HT_(1A)受体可能主要在间脑起作用来调节体温。5-HT_(1A)受体的变化是温度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李亚琳[4](2008)在《北方山溪鲵精巢中性类固醇激素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3种性类固醇激素在北方山溪鲵精子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3种激素在山溪鲵精子发生周期不同时期在精巢中的细胞定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雄激素分布在精原细胞的胞质中,尔后转移到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的核中;雌激素一直存在于生精细胞的胞质及核膜周围;孕激素分布在精原细胞及精母细胞的胞质中,随后在精子细胞的核质中有表达。雄激素在早期的精子发生和转型中起作用,而雌激素主要以非基因组效应参与生精细胞的增殖,孕激素在精子发育后期精子细胞的变态中起作用。3种激素以不同的方式调控精子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王宏元,张育辉[5](2007)在《北方山溪鲵精子发生不同阶段的显微与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精子发生过程中各种类型生精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在4~8月时处于精子发生期,精子形成在7~8月。成熟精子的结构具有小鲵科精子的一些共同特征,如顶体前端呈叁叶草状,尾部由轴纤维、波动膜、轴丝及轴丝旁纤维构成,轴纤维粗大呈圆柱形,尾部无线粒体等。比较分析认为,在两栖类的系统发育中,轴纤维、波动膜和轴丝旁纤维的消失为近裔性状。(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王小平,王宏元,张育辉,郑巧华[6](2007)在《北方山溪鲵嗅觉感受器的组织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光镜观察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幼体和成体鼻腔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幼体和成体的嗅上皮中均存在Bowman′s腺,鼻腔外侧存在犁鼻器。山溪鲵属于有尾目中最原始的类群,为终生水栖型。说明在四足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过程中,嗅黏膜中Bowman′s腺的出现与陆生环境没有直接关系。山溪鲵具有犁鼻器,说明在水生型的原始有尾两栖动物已经具有犁鼻器,犁鼻器在种系发生上是从水生的四足动物出现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李亚琳,张育辉[7](2007)在《雌二醇及其受体在北方山溪鲵精巢中的周期性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雌二醇(estradiol)及其受体(estrogen receptor)在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精巢发育周期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4~5月,雌二醇及受体在精原细胞的胞质中强表达;6月,雌二醇在精母细胞的胞质中表达较弱,其受体在精母细胞的核质中有较强表达;7月,雌二醇及受体在精子细胞的胞质中表达;8月,雌二醇及受体在精原细胞的胞质中和变态后的精子头部有弱表达;9-11月,两者均在精原细胞的胞质中及精子头部有较强表达。说明雌二醇及其受体存在于整个精巢周期中,二者在生精细胞中的强弱变化基本一致,其变化规律与精子发育周期密切相关;雌激素受体多存在于生精细胞的胞质中,雌激素可能以非基因组效应调控细胞的增殖,并与精子的发育成熟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雷忻,张育辉,廉振民[8](2007)在《3种性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在北方山溪鲵卵母细胞发育中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性类固醇激素对北方山溪鲵(B a trachup erus tibetanus)卵泡发育的调控作用,采用组织学与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测卵子发生周期中雌二醇(17-βestrad io l,E2)、孕酮(progesterone,P)、睾酮(testosterone,T)3种性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雌激素受体(E strogen R 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 rogesterone R eceptor,PR)、雄激素受体(A ndrogen R eceptor,AR))在不同发育时期卵泡中的表达特征。结果可见,北方山溪鲵卵巢中Ⅰ期卵泡数量在10月达到最大值,Ⅱ期卵泡数量在翌年5月达到最大值,Ⅲ期卵泡数量在6月最多,Ⅳ期卵泡数量在11月最多。E2与ER在Ⅲ期卵泡卵母细胞胞质中的阳性反应最强,P与PR,T与AR均在Ⅳ期卵泡卵母细胞中的阳性反应最强。结果表明,北方山溪鲵的卵泡为异步发育,其从发生至成熟后排出需要的最短时间应为20~22个月。E2在卵母细胞的卵黄形成中起作用,P与T均对卵母细胞成熟起重要作用。3种性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变化规律与北方山溪鲵卵泡发生、发育、成熟和排出的周期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李亚琳,张育辉[9](2006)在《睾酮在北方山溪鲵精巢发育周期中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睾酮(testosterone,T)在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tibetanus)精巢发育周期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北方山溪鲵的精巢中,4月份T定位在次级精原细胞的胞质中;5月份T定位在次级精原细胞的胞核中;6~7月,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核中呈T阳性反应;8月份,精巢的非成熟区和成熟区散在地出现T的弱阳性位点;9~10月,精巢非成熟区的精原细胞胞质及成熟区精子中有较强的T阳性反应;11月,精原细胞的胞质及精子中的阳性反应减弱。在山溪鲵的生殖周期中,4~11月精巢中始终呈现T阳性反应,而且T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4~5月和9~10月,精巢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中也有T阳性反应。上述结果说明,在山溪鲵精巢中,T对生殖细胞增殖及精子形成起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11期)

王宏元,张育辉[10](2006)在《北方山溪鲵精巢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镜观察研究了北方山溪鲵精巢内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在精子排空后,间质细胞具有发达的滑面内质网、管状嵴线粒体和大量的脂滴。说明北方山溪鲵在繁殖期排精后,生精小叶周围的间质细胞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7期)

北方山溪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la)小鲵科(Hynobiida),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巴山西段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这些地区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东洋、古北两界的分界线,是中国自然地理和动物地理区划的关键区域。本论文通过对北方山溪鲵进行分子系统学和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来探讨该地区第四纪时期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物种种群分化的影响,并推测该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过程。本研究利用线粒体Cytb基因长为754bp的DNA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共获得了北方山溪鲵39个种群172个个体的基因序列。采用生物学软件分别进行序列组成分析;序列变异和单倍型分布分析;种群间遗传距离分析;种群间分化指数和基因流分析;通过MP法、ML法、BI法构建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关系树;构建单倍型间的中介邻接网络图;对全部进化枝进行分子变异分析、错配分布分析、中性检验、BSP分析及扩张检验;并估计进化枝的扩张时间;基于两种校准方法估算北方山溪鲵种群的分歧时间。研究结果如下:1.在序列754个位点中,保守位点601个,变异位点153个(包括简约信息位点122个和单碱基变化位点31个)。对175条Cytb基因序列(含外群)进行单倍型划分,共获得60个单倍型序列。2.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显示:北方山溪鲵39个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1%-9.1%,分布于秦巴山区的物种和青藏高原的物种之间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对北方山溪鲵全部种群进行分化指数和基因流分析,平均Fst值为0.7952,种群之间的分化程度较高;均Nm值为0.3024,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程度较低。3.叁种方法构建的北方山溪鲵单倍型系统进化树的拓朴结构及进化枝自举值基本一致。构建北方山溪鲵单倍型间中介邻接网络图,拓扑结构与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本研究中将北方山溪鲵单倍型系统进化树分为九个进化枝,即Cladel~Clade9,这些分支在地域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域性。汤峪种群是唯一分布于两个进化枝的种群,在Cladel和Clade5都有分布,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4.对北方山溪鲵进行进化枝间的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分子变异主要发生在进化枝间,物种单倍型分布格局存在显着的谱系地理结构。进化枝的错配分布分析显示,分布于秦岭和大巴山的种群在过去经历过快速扩张,而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种群相对比较稳定。根据公式计算北方山溪鲵的扩张时间结果显示,Cladel种群扩张主要发生在末次冰期(0.016~0.032Mya),其他分支都经历了末次冰期之前的第四纪冰期更新世(T>0.055Mya)。使用两种不同的校准方法估算北方山溪鲵种群的分歧时间结果显示,九个进化枝间的分歧时间≈6.33-2.84Mya,九个进化枝内部种群间的分化均开始于第四纪更新世时期(T<2.48Mya),说明所有种群都经历了第四纪冰期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在物种的扩张过程中,太白山可能存在第四纪冰期时期的避难所,汤峪种群是由周围种群扩散而成。距离汤峪种群较远的文县种群、大巴山种群、库峪种群、平河梁种群分歧时间较高,较早的从各进化枝内分化出来。我们推测在第四纪冰期时期,大雪山、邛崃山、岷山、太白山等高海拔山系对物种的扩散形成了隔离作用;末次冰期结束之后,汉江谷地、嘉陵江谷地和镇巴等低海拔且干燥的峡谷对北方山溪鲵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分化产生了隔离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方山溪鲵论文参考文献

[1].王贵虎,丁义晶,闫季泽,王晓卫,巩会生.秦岭地区北方山溪鲵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王贵虎.北方山溪鲵的谱系地理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马爽.急性温度应激对北方山溪鲵脑内c-Fos和5-HT_(1A)受体表达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8

[4].李亚琳.北方山溪鲵精巢中性类固醇激素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8

[5].王宏元,张育辉.北方山溪鲵精子发生不同阶段的显微与超微结构[J].动物学杂志.2007

[6].王小平,王宏元,张育辉,郑巧华.北方山溪鲵嗅觉感受器的组织结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7].李亚琳,张育辉.雌二醇及其受体在北方山溪鲵精巢中的周期性分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雷忻,张育辉,廉振民.3种性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在北方山溪鲵卵母细胞发育中的分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9].李亚琳,张育辉.睾酮在北方山溪鲵精巢发育周期中的分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王宏元,张育辉.北方山溪鲵精巢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论文知识图

北方山溪鲵端脑细胞观察结果版Ⅰ 北方山溪鲵精巢的显微结构北方山溪鲵支持细胞的显微与超微...—14北方山溪鲵精巢结构北方山溪鲵支持细胞的超微结构照...北方山溪鲵端脑细胞观察结果

标签:;  ;  ;  ;  ;  ;  ;  

北方山溪鲵论文_王贵虎,丁义晶,闫季泽,王晓卫,巩会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