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降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旱,区域,南亚,夏季,通量,东亚,指数。
区域降水论文文献综述
杨仙[1](2019)在《马龙河区域降水、蒸发、干旱指数变化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小龙潭站1966-2018年53年的实测降水、蒸发资料,进行马龙河区域降水、蒸发及干旱指数变化趋势分析,其分析结果可为该区旱情趋势研究、农业水利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韩力慧,王红梅,向欣,张海亮,闫海涛[2](2019)在《北京市典型区域降水特性及其对细颗粒物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集北京市典型区域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期间大气降水样品,实时监测降水前、期间和后大气非难熔亚微米颗粒物NR-PM_1及其组分浓度,研究了降水的理化特性、典型降水过程离子组分变化特征、以及对大气非难熔亚微米颗粒物NR-PM_1及其组分的影响,同时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法研究了气团长距离传输对降水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北京市典型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总降水量的82.2%,降水主要呈中性或碱性,酸雨发生率很低.降水p H值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的季节变化特征.降水中总离子浓度、总阴、阳离子浓度均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且呈污染日显着高于清洁日的变化特征.降水中主要水溶性离子年均浓度表现为NH_4~+>Ca~(2+)>NO_3~->SO_4~(2-)>Na~+>Cl~->Mg~(2+)>F~->K~+,其中NH_4~+、Ca~(2+)、NO_3~-和SO_4~(2-)是降水中最主要的离子组分,占总离子浓度的80%以上,各离子浓度均呈污染日高于清洁日的变化特征.降水期间不同时段,降水中各离子浓度大多表现为:降水初期最高,降水中期显着低于降水初期,降水后期均略有增加.降雨量和降雨速率较小的降水对污染日大气NR-PM_1及其组分的清除作用较强,而降雨量和降雨速率较大的降水对清洁日NR-PM_1及其组分的清除作用较小.值得关注的是在降水不同时段,始终存在2个重要的过程,即污染物的累积和二次污染物的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云下冲刷和云内雨除过程.研究期间,降水主要受到东南和西南方向气团影响,分别约占总降水的60%和23%,且主要发生在夏季,这些气团对降水中离子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李也[3](2019)在《辽宁省区域降水丰枯状况分析与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辽宁省近30 a的降水监测数据资料,在详细分析了马尔可夫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预测分析了其2016—2017年的降水丰枯状况,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结果显示:研究区域2016年降水属于平水年,而2017年降水为偏丰水年,该预测分析结果与区域降水实际状况整体保持一致;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可通过将点值扩大至区间,从而提高降水预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本研究可为辽宁省防洪减灾与水资源管理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董雪峰,赖欣,董伟,朱珺,董莉[4](2019)在《近51年我国区域降水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584个测站1961年~2011年的日降水资料,将我国分为八个区,得到全国和八区年降水量的时间序列,用叁个降水指标:降水量、降水频率和平均日降水强度,并将指标分为年和四季两类分别研究,分析了中国近51年降水的长期趋势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年及四季降水量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减的分布特征;我国年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呈减少趋势,平均日降水强度呈增长趋势;四季降水叁个降水指标的变化存在区域性差异;年变化上西北西部较其他七个区变化显着,叁个降水指标都呈显着增长趋势;高原叁个降水指标都呈弱的增长趋势;西南平均日降水强度呈增长趋势,降水频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的变化有东西差异,东部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西部呈增长趋势;其他五个区的叁个降水指标呈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研究者深入了解我国降水特征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9年04期)
张超,孙绩华,巩远发,段玮[5](2018)在《ECMWF高分辨率网格对云南区域降水预报性能的定量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ECMWF高分辨率网格的降水产品在云南山地区域适用性的问题,采用云南2016年逐24 h和逐3 h的区域站观测资料,利用平均绝对误差的计算公式,对ECMWF模式降水产品的预报性能进行定量检验。首先把降水观测资料插值成格点资料,然后将云南区域内的观测降水分布与ECWMF模式的预测降水分布进行对比,绘制每个格点上预报减观测得到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布图,最后利用区域平均法对预报质量进行讨论。结果表明,ECMWF模式对于地形相对平缓的滇中到滇东南地区,模式的误差值较小,预报质量较好;而对于地形相对复杂的山脉及河谷地区,模式的误差值较大,预报质量相对较差。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预报误差也在增加,并且逐3 h的降水预报误差大于逐24 h的预报误差。(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莉萍,王秀荣,张立生,张建忠,王维国[6](2018)在《一种区域降水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过程强度精细化定量评估是气象现代化业务服务的重要需求,也是暴雨灾害影响评估研究的关键环节。利用1961年以来国家气象站降水气象观测资料,以站点降水背景表征地域特征,通过定义单站和区域降水过程的起始和结束条件界定降水过程,提取了降水强度、持续时间、覆盖范围叁个降水过程的评价指标,在深度挖掘降水空间和时间尺度信息基础上,计算叁个降水过程的评价指标。然后,基于百分位分布和概率统计,对降水过程叁个评价指标进行精细化指数划分,建立降水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模型。最终将降水过程划分为极端、特强、强、较强、中等五个等级。文中应用案例对评估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对单站和区域降水过程综合强度等级评估方法合理,既能体现降水过程地域特征,又能表征降水过程的影响程度,方法具可操作性,能够直接应用于气象服务业务和暴雨灾害影响评估,也可为历史降水过程案例入库、灾情信息演变特征分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11期)
高旭旭,于长文,朱卫浩[7](2018)在《河北省不同区域降水日变化特征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河北省2005~2016年142个气象站小时降水数据,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REOF)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冀北山区、冀东平原、冀中地区和冀南平原4个研究区域。并对不同区域的累积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个区域夏季降水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冀北山区、冀中地区的累积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叁者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冀北山区累积降水量峰值主要出现在20:00,冀中平原峰值出现在午夜;冀东平原累积降水量日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冀南平原累积降水量峰值出现在前半夜,且与降水强度密切相关。河北省短历时降水事件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前半夜。(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蒋冰艳,何龙,陈德华,谷铁安,梁智伟[8](2018)在《深圳近海区域降水中重金属湿沉降通量及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深圳近海区域城市活动对大气降水中重金属浓度及湿沉降通量的影响,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对近海3个点位3年降水用ICP-MS测定18种重金属浓度,并对不同点位四季及全年重金属含量分布、湿沉降通量、富集情况与污染来源做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近海区域降水中相同季节重金属浓度及沉降通量的空间变化趋势一致,但YT点位金属含量及沉降通量最高;除元素Cu、Sr及Sb外,3个点位四季重金属浓度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且多出现在春夏季,BA点位频次最高,YT点位次之;降水中重金属浓度及年沉降通量空间差异大,但低于国内其他城市却高于国外一些地区,含量最高的地壳元素Na、Ca、Mg、K、Al及痕量元素Zn、Mn占总浓度的98.99%、占总沉降通量的99.62%,其中毒害大的元素Cu、Pb、Cd、As、Mn年沉降通量分别为:2.941、2.714、0.742、1.445、5.921 mg·(m2·a)-1;分别以Al及Na为参考元素得出降水Zn高度富集但空间差异小,高度富集的Sb在BA点位最高、YT点位最小,而富集因子均超过2200的Cd在YT点位高于4100,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主成分分析得出重金属污染来源除受近20%海洋源及10%地壳源共同影响外,BA点位还受周边工业生产排放、发电场燃料废气、交通燃料释放的影响,贡献率达46.3%,DP点位与海上交通燃料排放、垃圾焚烧释放及生物质燃烧关系密切,贡献率达51.9%,而YT点位受盐田港及码头燃料燃烧、交通排放及焚烧释放影响大,贡献率达38.1%.(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8年07期)
苗文辉,左洪超,舒璐[9](2018)在《Nudging资料同化方法对WRF模式模拟西北干旱区域降水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WRF V3.8.1模式,对在"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期间的2015年5月19-20日、7月21-22日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试验。为了检验牛顿松弛逼近方法(Nudging)在干旱区强降水过程模拟中的作用,本文采用3种不同的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每种再分析资料设置控制试验、Grid Nudging、Spectral Nudging叁个试验,共计18组试验,结合同期的观测数据和外场试验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叁种再分析资料在经过Nudging之后的试验对气流的轨迹模拟都有着提升,其中Spectral Nudging试验模拟的效果最佳。经过Nudging后,降水落区和量级的模拟有着提高,其中Grid Nudging试验在TS评分上面的提升相比Spectral Nudging试验更大。Spectral Nudging试验对地面10m处的风速也有着明显的改善。(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桓玉[10](2018)在《夏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协同作用及其与我国区域降水异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4年中国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相关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差值分析等方法,重新计算了由Cao定义的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交界面指数(IIEI),在与夏季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指数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年际变化、正负异常年环流特征及其与中国区域降水的关系。得到:IIEI综合指数与东亚季风指数为正相关,与南亚季风指数为负相关,具有3-5年周期的平稳波动变化,并与夏季中国南方大部地区降水呈负相关;IIEI指数正异常年,东亚季风较南亚季风偏强,南亚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南偏西,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偏北,中国南方受东北风控制,且南海低空为偏北风,抑制了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我国南方主要为下沉运动,导致其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容易引起干旱;IIEI指数负异常年,东亚季风较南亚季风偏弱,南亚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南,中国南方为西南风控制,且南海低空为偏南风,由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而来的水汽,经偏南气流输送至中国南方广大区域,与从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交汇,由于异常的上升运动,引起中国南方大范围降偏多,容易导致洪涝。因此,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协同演变是影响我国南方等区域降水异常的重要原因,并且,IIEI综合指数能够反映夏季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协同变化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区域降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采集北京市典型区域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期间大气降水样品,实时监测降水前、期间和后大气非难熔亚微米颗粒物NR-PM_1及其组分浓度,研究了降水的理化特性、典型降水过程离子组分变化特征、以及对大气非难熔亚微米颗粒物NR-PM_1及其组分的影响,同时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法研究了气团长距离传输对降水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北京市典型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总降水量的82.2%,降水主要呈中性或碱性,酸雨发生率很低.降水p H值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的季节变化特征.降水中总离子浓度、总阴、阳离子浓度均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且呈污染日显着高于清洁日的变化特征.降水中主要水溶性离子年均浓度表现为NH_4~+>Ca~(2+)>NO_3~->SO_4~(2-)>Na~+>Cl~->Mg~(2+)>F~->K~+,其中NH_4~+、Ca~(2+)、NO_3~-和SO_4~(2-)是降水中最主要的离子组分,占总离子浓度的80%以上,各离子浓度均呈污染日高于清洁日的变化特征.降水期间不同时段,降水中各离子浓度大多表现为:降水初期最高,降水中期显着低于降水初期,降水后期均略有增加.降雨量和降雨速率较小的降水对污染日大气NR-PM_1及其组分的清除作用较强,而降雨量和降雨速率较大的降水对清洁日NR-PM_1及其组分的清除作用较小.值得关注的是在降水不同时段,始终存在2个重要的过程,即污染物的累积和二次污染物的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云下冲刷和云内雨除过程.研究期间,降水主要受到东南和西南方向气团影响,分别约占总降水的60%和23%,且主要发生在夏季,这些气团对降水中离子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1].杨仙.马龙河区域降水、蒸发、干旱指数变化趋势分析[J].低碳世界.2019
[2].韩力慧,王红梅,向欣,张海亮,闫海涛.北京市典型区域降水特性及其对细颗粒物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
[3].李也.辽宁省区域降水丰枯状况分析与预测[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9
[4].董雪峰,赖欣,董伟,朱珺,董莉.近51年我国区域降水特征分析[J].吉林农业.2019
[5].张超,孙绩华,巩远发,段玮.ECMWF高分辨率网格对云南区域降水预报性能的定量检验[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8
[6].王莉萍,王秀荣,张立生,张建忠,王维国.一种区域降水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的探索和应用[J].气象.2018
[7].高旭旭,于长文,朱卫浩.河北省不同区域降水日变化特征差异[J].河北农业科学.2018
[8].蒋冰艳,何龙,陈德华,谷铁安,梁智伟.深圳近海区域降水中重金属湿沉降通量及源解析[J].环境化学.2018
[9].苗文辉,左洪超,舒璐.Nudging资料同化方法对WRF模式模拟西北干旱区域降水过程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8
[10].桓玉.夏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协同作用及其与我国区域降水异常的关系[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