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破碎化论文_张圣昕,张大治,马志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境破碎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境,豆荚,澜沧江,多样性,河流,卧龙,海岛。

生境破碎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圣昕,张大治,马志芳[1](2019)在《生境破碎化对苦豆子种子害虫寄生性天敌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是我国西部荒漠区重要的防风固沙先锋植物,其自然种群呈典型的斑块化格局分布。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是危害苦豆子种子的主要害虫,该物种有一些寄生性天敌。于2016-2017年6月至9月苦豆子豆荚成熟期间,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选取了羊场湾(YCW2016,7个斑块)、刘家寨(LJZA,8个斑块;LJZB 6个斑块)3个样地共21个苦豆子植物斑块,调查了各斑块内苦豆子种子害虫(豆荚螟)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等,分析了寄生性天敌的群落结构,生境破碎化、斑块面积对其多样性的影响等。结果共获得苦豆子种子害虫寄生性天敌10种,隶属于3科8属。不同样地在种类上稍有差异,小蛾扁股小蜂(Elasmus hyblaeae)、黄愈腹茧蜂(Phanerotoma flava)、黑胸茧蜂(Braccon nigrorufum)、苦豆子扁股茧蜂(Iconella sp.)是3个样地的共有物种,其中小蛾扁股小蜂是共有优势种,分别占寄生性天敌总数量的52.48%(LJZA)、34.85%(LJZB)和22.72%(YCW);古毒蛾金小蜂(Pteromalus orgyiae)是LJZA和LJZB样地的优势种(分别占总数量的29.08%、19.7%),苦豆子扁股茧蜂是YCW样地的优势种(占总数量的37.62%)。3个样地寄生性天敌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4321(LJZB)、1.2124(LJZA)和0.9545(YCW),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依次为1.6513 (YCW)、1.6340(LJZB)、1.2521(LJZA)。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天敌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景观形状破碎化指数(FS_2)具有不显着负相关关系(R~2=0.70903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景观内部样地面积破碎化指数(FI1)存在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2=0.758665)。对斑块面积与天敌数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y=6.83388937+0.006412211669x,F=3.380、P=0.090、R=0.393441)显示天敌数量与斑块面积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对豆荚螟数量与其寄生性天敌数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y=739.284138-4.756675941x,F=5.908,P=0.025,R=0.443904),害虫与天敌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因此,生境破碎化影响豆荚螟寄生性天敌的多样性,寄生性天敌对害虫有一定的控制效应。(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张大治,张圣昕,马志芳,吴光胜[2](2019)在《生境破碎化对苦豆子种子害虫种群数量及危害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苦豆子是一种典型的防风固沙先锋植物,其生长分布呈典型的斑块化格局。于2017年6月至9月在宁夏灵武市宁东镇刘家寨地区选取了LJZ2017A(01—08斑块)和LJZ2017B(01—06斑块)两个样地共14个苦豆子植物斑块,调查了各斑块内苦豆子种子害虫(豆荚螟)的种群数量及其危害率。结果表明:在LJZ2017A样地斑块面积平均为1457.79m~2,种子害虫数量平均为0.69只每荚,密度为0.65只·m~(-2);在LJZ2017B样地斑块面积平均为949.87m~2,种子害虫数量平均1.46只每荚,密度为1.30只·m~(-2)。种子害虫对豆粒的危害率在LJZ2017B样地为49.91%,明显高于LJZ2017A样地的24.50%。种子害虫密度与斑块面积的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呈显着下降趋势(F=16.58,P=0.0015, R=0.7617),对豆粒的危害率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呈增加趋势(F=7.45, P=0.0183, R=0.6189)。(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俞文灏,吴保锋,刘勇波[3](2019)在《生境破碎化对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境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前研究多集中在生境破碎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综述了生境破碎化的成因、度量和理论基础,以及对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机理和生态学效应.生境破碎化主要通过增加种群间隔离程度和降低有效种群大小等途径限制种群间基因交流,提高遗传漂变频率,从而影响动植物遗传多样性;但是影响效应取决于植物繁殖策略和动物迁移能力,以及传粉方式、种群大小、生命周期、生境的景观特性等因素;而且生境破碎化对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大多存在滞后效应.由此可见,生境破碎化对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多且复杂,而且不易及时发现,从而忽略生境破碎化对遗传多样性的负面影响;未来应加强生境破碎化对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特别是在更长时间尺度上的生境破碎化研究.(表1参73)(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冉巧[4](2018)在《气候变化对孑遗植物银杉潜在适宜生境影响及其生境破碎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暖是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作为对气候变化最直接、最明显的响应,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孑遗植物是一个古老的植物类群,也称作活化石,它们见证了地球的生物演化历史,对于古生物、古气候、古地质和古生态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研究以孑遗植物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为研究对象,利用其点位数据和当前19个生物气候因子(biol-bio19),基于MaxEn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物种分布与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预测当前银杉的潜在地理分布,并确定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及最适宜的生境条件。其次利用IPCC提供的冰期(LIG、LGM和MH)和未来两个时期(2050s、2070s)四个排放情景(RCP 2.6、RCP4.5、RCP6.0和RCP 8.5)的气候数据,模拟和预估银杉在冰期和未来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布。通过探究银杉从冰期到当前到未来叁个时间段的生境转移特征和质心转移轨迹,分析气候变化对银杉潜在分布的影响。利用景观指数7个指标对未来气候变化下银杉适宜生境空间格局特征转变及生境破碎度变化分析。最后通过对气候变化下银杉的保护关键区及敏感区识别,为其原生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银杉在当前的潜在适宜生境,主要在川东平行岭谷、武陵山脉、苗岭以及五岭一带,包括四川、贵州、广西、湖南、重庆及湖北等六省市,适宜生境总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38%。(2)银杉最适宜生境为:最干月降水量(bio 14)≥20mm,平均日较差(bio 2)≤7.5℃,最热季平均气温(bio10)为23℃,最干季平均气温(bio9)为6℃,年均降水量(bio12)为1300 mm。(3)气候变化对银杉潜在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适宜生境的面积变化、生境转移特征和质心转移。从过去到当前,银杉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 0.92%,从当前到未来,银杉适宜生境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过去到当前,银杉潜在适宜生境质心向高纬度转移,从当前到未来,银杉潜在适宜生境主要向低纬度方向移动。(4)气候变化对银杉适宜生境的景观指数影响主要表现在斑块数量增加、斑块密度增加、形状指数变大,对分离度与聚散性影响较小。气候变化对银杉生境破碎化程度的影响表现在破碎化两极现象减弱,总体破碎化程度变高。(5)未来2050s和2070s银杉保护关键区分布范围为24° N-31° N,106° E-115° E,位于武夷山脉一带及雪峰山、苗岭及五岭一带,面积分别为429 991 km2和410 770 km2。保护敏感区主要位于黔西南乌蒙山一带、以及浙闽交界处的浙闽丘陵,总面积分别为415 957 km2和411 445 km2。(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熊明刚[5](2018)在《卧龙大熊猫生境破碎化评价及廊道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国宝级的珍稀物种,人类共有的珍贵自然资源。卧龙自然保护区作为四川省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拥有大熊猫数量占全国的10%。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下,给卧龙大熊猫栖息地造成了极大破坏。本文选取卧龙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对保护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变化及其现状进行评价,根据破碎化结果,提出在保护区内构建廊道的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为获取土地覆被分类数据,本文以Landsat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应用ENVI对其进行预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包括大气校正,几何精校正,拼接与裁剪,监督分类等。监督分类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将保护区内土地覆被类型分为林地、草地、水域、裸地和雪地5类,并采用混淆矩阵和Kappa系数验证其分类精度,2009年、2013年和2016年分类总体精度分别达91.52%、86.46%和88.88%,Kappa系数分别为0.8759、0.8216和0.8349。(2)选取基本特征指数及景观异质性景观格局指数,对震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结构的破碎化进行了评价。首先从斑块基本特征方面,林地、草地、和裸地斑块数量(NP)逐年降低,水域则基本保持不变;在斑块类型面积(CA)上,林地的面积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963km~2增加到2016年的1066km~2,增加总面积达100余平方千米,林地恢复状况良好,草地和裸地面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分别由2013年的179km~2、599km~2下降至2016年的96km~2和452km~2;林地最大斑块指数(LPI)逐年上升,分别为30.76%、49.78%和49.98%,且林地景观占比(PLAND)分别为0.47、0.51和0.52,可见林地在保护区内占主要生境景观,也是大熊猫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其次,在类型层面上,本文利用了景观形状指数(LSI)、形状指数(SHAPE)、相似邻近比例度(PLADJ)、聚集度指数(AI)、蔓延度指标(CONTAG)、边缘密度(ED)、连接度指数(CONNECT)对保护区内的5种地物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其结论表现为破碎化逐年降低,但不同景观的破碎化因素不同,林地作为大熊猫生境的主要景观类型,其破碎化主要由其他景观类型的分割导致的,而其他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分布零散,大面积斑块数量少,且斑块形状较为复杂。在景观层面,选取了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性指数(SHEI)、Simpson多样性指数(SIDI)和Simpson均匀度指数(SIEI)对保护区整个生境的破碎化作出了评价,各类型要素对于整体景观构成的支配力度存在差异,其中林地在其中占主要支配地位,而离散分布的其他类型景观是造成破碎化的主要因素。(3)设计出4条适宜大熊猫迁徙的生境廊道方案。笔者通过阅读大量参考文献,深入分析适宜大熊猫生存的生境因子,提取出4个大熊猫“源”,选取自然环境因子的海拔、坡度、水源,生物环境因子的主食竹和森林类型,和人为干扰因子的道路因子等6个生境因子作为大熊猫迁徙阻力栅格的构建因子,根据大熊猫的生境选择,分别对各个因子进行阻力分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分别为0.0751、0.1032、0.1136、0.3339、0.2967和0.0775,对因子进行加权迭加,构建出阻力栅格,最后建立成本-距离模型,识别出4条适宜大熊猫迁徙的生境廊道。(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陈立军,肖治术[6](2017)在《都江堰亚热带森林中不同生物类群对生境破碎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境破碎化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生境破碎化形成的斑块特征(包括面积、海拔、隔离度和演替时间)对不同生物类群的影响机制也不同。本研究以四川都江堰地区亚热带森林中鸟类,小型兽类和植物为研究对象,拟揭示人为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对不同生物类群的影响机制。2012—2017年期间,所有25个斑块共记录鸟类86种(繁殖鸟类49种),木本植物100种,小型兽类10种。斑块特征与丰富度的分(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27)

廉欢,李志勇,范镇荻,何开为,陈程[7](2017)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的澜沧江流域河流生境破碎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澜沧江流域水电站数量、级别和人为污染物排放等数据的收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确立了水电站要素和水体污染要素之下的七个评价指标,构建出河流生境破碎化评价体系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GIS对河流生境破碎化进行空间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破碎化程度沿干流自上游至下游呈现递增趋势;(2)澜沧江云南段破碎化程度比较严重;(3)西藏的昌都市地段水电站建设较多,破碎化相对较高,西藏的其余地段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4)青海段为全流域破碎化程度最低的地区。结合各指标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河流生境保护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西化工》期刊2017年03期)

陈艳,黄晓霞,王琇瑜[8](2017)在《珠江流域河流生境破碎化对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是中国南方第一大河,水能资源丰富,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众多鱼类,近年来珠江流域上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造成河流生境破碎,这将严重威胁到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基于此,在水资源分区的基础上将珠江流域划分为22个子流域,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研究鱼类物种的多样性,构建河流生境破碎化综合指数(P)研究珠江各流域河流生境破碎化程度,再运用空间迭加分析探究河流生境破碎化对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较高,珠江流域的22个子流域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达到4.539,有18个子流域Shannon-Wiener指数值均大于4(Shannon-Wiener指数值超过4就意味着鱼类物种多样极高)。(2)珠江流域河流生境破碎化综合指数值在0.141~3.484,均值为1.519,总体而言河流生境破碎程度较高;不同子流域的生境破碎程度差异较大,生境破碎化程度较高的子流域较多分布在中游。(3)通过对鱼类物种多样性与河流生境破碎度进行空间迭加后,发现较多子流域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程度与河流生境破碎化程度均比较高,主要分布在北纬24°附近。(本文来源于《云南地理环境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何丛颖,毋瑾超,严小军[9](2017)在《海岛生境破碎化评估方法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海洋工程、海岸工程大量兴建,海岛及周边海域开发需求不断增加,将不可避免导致生境破碎。而海岛具有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结构和功能更容易遭到损害,并难以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恢复至受损前的状态。现已有部分研究关注海岛生境破碎化问题,但方法尚未完善,评估技术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很多关键技术仍为空白。应深入探讨海岛生态功能破碎化的定量评价方法,并进行景观和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定量分析,建立评价体系,获得更科学的研究与评价结果。(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7年05期)

程峰[10](2017)在《中国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生境破碎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评估为极度濒危种。它隶属于灵长目(Primates)、长臂猿科(Hylobatidae)、冠长臂猿属(Nomascus),是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的一种小型类人猿,现存指名亚种(N.c.concolor)、景东亚种(N.c.jingdongensis)、滇西亚种(N.c.furvogaster)和老挝亚种(N.c.lu)4个亚种。过去对西黑冠长臂猿的研究多集中于行为生态和种群遗传方面,对宏观大尺度的生境研究极少,目前仅有对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及外延部分的生境作了系统分类。本次研究意在通过3S(RS、GIS、GPS)技术,借助Landsat系列卫星所提供的强大的影像数据资源后盾,对中国境内近30年来西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状况作系统全面的评价,尝试探讨造成栖息地在时空尺度上产生动态变化的内在驱动力,为该物种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域为云南省5州25县,约7.8万km2。本研究从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中下载了 1988、1995、2005 及 2015 年 4 个时间段的Landsat冬季影像数据,在ENVI 5.2和ArcMap 10.3中进行处理和分析。借助Google Earth提供的高清影像,我们实地采集大量的训练样本,通过基于样本的面向对象法对4个时间段的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工作,4个时间段的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在0.8左右。从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分类结果来看,出现西黑冠长臂猿的大片且连续的栖息地类型(常绿阔叶林)主要集中在滇中无量山、哀牢山,滇西永德大雪山、邦马山、雪竹林、耿马山、回汉山、窝坎大山,滇南牛倮河、黄连山、大围山、西隆山、分水岭、观音山等地区,其余地区的常绿阔叶林破碎化较为严重,这也很好地印证了过去西黑冠长臂猿的调查结果。作为西黑冠长臂猿在中国境内最重要的两个栖息地,无量山和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的斑块大小或是连续性都比较好,因而保存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也是最多,分别为87群和183群。而从分类图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滇西地区不仅在常绿阔叶林的破碎程度上加重,而且人类活动用地在2005年和2015年出现了显着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在临沧部分地区(邦马山、耿马山、回汉山、窝坎大山)最近一次的调查中未发现任何西黑冠长臂猿的种群存在。结合Fragstats 4.2软件量化的各景观指标来看,研究区域内总常绿阔叶林的面积从1988至2015年一直处于下降的过程。并且,代表景观破碎程度的斑块数量(Number of Patches,NP)指数在 4 个时间段分别为 8127、11127、14577 和86737,出现了近十倍的增长,表明常绿阔叶林在近30年来一直处于严重的破碎化过程中,并在近10年内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斑块分割,其中斑块面积大于1 km2的有258个,面积3559.02 km2。在无量山西黑冠群体所利用的最小家域面积也需要150 hm2,可见这对西黑冠长臂猿的生存极为不利。人类活动是造成西黑冠长臂猿近30年栖息地破碎化的重要原因。云南省各地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偷猎、伐木、经济作物种植(核桃、草果、茶叶等)、放牧等人为干扰。从人类活动用地的变化可以看出,2015年的斑块面积较之1988年增长了 18%左右,它将常绿阔叶林分割成不同大小的斑块,影响西黑冠长臂猿的生存。(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生境破碎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苦豆子是一种典型的防风固沙先锋植物,其生长分布呈典型的斑块化格局。于2017年6月至9月在宁夏灵武市宁东镇刘家寨地区选取了LJZ2017A(01—08斑块)和LJZ2017B(01—06斑块)两个样地共14个苦豆子植物斑块,调查了各斑块内苦豆子种子害虫(豆荚螟)的种群数量及其危害率。结果表明:在LJZ2017A样地斑块面积平均为1457.79m~2,种子害虫数量平均为0.69只每荚,密度为0.65只·m~(-2);在LJZ2017B样地斑块面积平均为949.87m~2,种子害虫数量平均1.46只每荚,密度为1.30只·m~(-2)。种子害虫对豆粒的危害率在LJZ2017B样地为49.91%,明显高于LJZ2017A样地的24.50%。种子害虫密度与斑块面积的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呈显着下降趋势(F=16.58,P=0.0015, R=0.7617),对豆粒的危害率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呈增加趋势(F=7.45, P=0.0183, R=0.618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境破碎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圣昕,张大治,马志芳.生境破碎化对苦豆子种子害虫寄生性天敌多样性的影响[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2].张大治,张圣昕,马志芳,吴光胜.生境破碎化对苦豆子种子害虫种群数量及危害率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9

[3].俞文灏,吴保锋,刘勇波.生境破碎化对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4].冉巧.气候变化对孑遗植物银杉潜在适宜生境影响及其生境破碎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8

[5].熊明刚.卧龙大熊猫生境破碎化评价及廊道构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6].陈立军,肖治术.都江堰亚热带森林中不同生物类群对生境破碎化的响应机制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7].廉欢,李志勇,范镇荻,何开为,陈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的澜沧江流域河流生境破碎化评价[J].江西化工.2017

[8].陈艳,黄晓霞,王琇瑜.珠江流域河流生境破碎化对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7

[9].何丛颖,毋瑾超,严小军.海岛生境破碎化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

[10].程峰.中国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concolor)生境破碎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生境破碎化过程,黑色区域代表生...集合种群结构类型(引自Harrison1991)景观生境破碎化动态分析图广西河池地区水系图不同治理时期纸坊沟流域植被景观要素...保护区生境破碎化监测流程

标签:;  ;  ;  ;  ;  ;  ;  

生境破碎化论文_张圣昕,张大治,马志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