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及成藏规律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及成藏规律

张祥[1]2004年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及成藏规律》文中认为根据岩芯及岩屑观察和实验分析,结合测井和地震地层学,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第四系划分为八种主要的沉积相。 根据地层沉积特征、气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摸拟实验、天然气组份和密度、氦和氩同位素分析及氦碳同位素分析,明确了区内第四系天然气是产自第四系、陆相成因的生物甲烷气。 从全球第四系冰川发育、沉积区地处高纬高海拔、现今气温低、古生物孢粉分析草本植物发育、古生物介型类分析、地表露头及钻孔资料等方面的全面分析,明确了区内第四系沉积时的温度条件属于寒冷的气候条件。 从生物模拟试验、古生物孢粉分析、第四纪地层中(尤其是Q_4)岩盐发育、岩矿分析结果、区内第四系沉积于非内陆湖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区内第四系沉积时气候条件属于干旱气候条件。还明确了区内第四纪沉积速率快,沉积水体中硫酸盐含量较高。 首次系统地建立了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生成演化剖面,利用岩芯进行生物模拟实验,取得了不同深度下微生物、有机组份和产气量的变化数据,建立了第四系生物气纵向演化剖面。 首次系统地提出区内第四系低有机质丰度源岩埋深浅(一般小于2100m),埋藏时间短(不超过320万年),地温梯度低(小于3.6℃/100m),目前尚处于未成熟阶段的条件下,只所以能产生大量的生物气关键在于区内第四系的特殊沉积环境这一符合柴达木盆地实际的新观点。 区内沉积速度较快(0.8——1.0mm/a),这一方面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得以快速埋藏而免于大量分解,利于有机质保存,另—方面也利于阻滞天然气的逸散。 区内储层由于埋深浅、时代新、压实程度底、成岩性差,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区内地层(盖层)由于埋深浅,尤其是由于时代新、压实程度差、成岩作用弱,造成区内盖层具备一定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岩石突破压力值也很低(简称“两高一低”)。这种“两高一低”的盖层同国内己知气用盖层标准相比,完全可以认为其不能作为盖层,但在区内又实实在在地起到了封盖作用,甚至是良好的封盖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对这种特殊盖层的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区内的勘探,就是对国内外同类气阳的勘探也将起到指导作用。

李伟[2]2004年在《柴达木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效应》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利用古地磁资料、野外地质调查资料与相应的分析化验资料等,研究了周边板块对柴达木微板块的作用与影响。本文首次提出了柴达木微板块在中生代主要受塔里木板块的影响,而新生代主要受羌塘板块及其以南板块的影响。作者认为塔里木板块在侏罗纪早期的迅速南移与中后期的顺时针旋转是柴达木侏罗纪盆地形成与迁移的主要动力;早侏罗世阿尔金断裂存在左行走滑构造运动,该构造运动也是早侏罗世早期板块边缘撕裂断陷形成的主要动力;古新世至始新世新特提斯洋首先在东端的闭合挤压以及羌塘地块短暂南移是柴达木此时局部拉分断陷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 首次提出柴达木盆地侏罗纪以来经历了9个形成与演化阶段,即经历了早侏罗世早期的板块边缘撕裂断陷期、早侏罗世中后期的板块边缘走滑断弯盆地期、中侏罗世的板块边缘断坳转化期、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坳陷期、古新世-始新世的局部拉分断陷期、渐新世-中新世的走滑断陷期、上新世早中期断坳转化期、晚上新世挤压坳陷期及更新世-全新世的强烈挤压坳陷期等9个阶段。 首次从成盆动力学的角度系统总结了该盆地沉积充填的动力学特点,建立了不同时期的沉积充填动力学模式。通过沉积充填动力的分析,论述了沉积体系与充填动力变化对烃源岩、对储盖组合分布与发育类型的控制作用,认为强生物作用与弱物理作用的长期联合有利于形成巨厚的煤系烃源岩,弱化学与弱生物和极弱物理作用的联合促进了高丰度有机质的油页岩形成,强化学作用与弱生物和弱物理作用的长期联合有利于低丰度有机质泥岩烃源岩的形成和保存;沉积中心的大迁移不仅造成了侏罗系与上第叁系烃源岩发育的分散性,而且造成储盖组合在同一方向上的迁移与有效性的变化。 在含油气系统思路的指导下,经过对盆地沉积体系变化规律的分析,提出了该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原则与新方案。认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沉积体系的迭置与不断的迁移形成了7个含油气系统;并且不同盆地动力学机制下所形成的含油气系统在烃源岩发育与演化,以及油气的运聚规律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柴北缘西段可靠的侏罗系双源并列型含油气系统(!)、西部下第叁系多源迭合型可靠含油气系统(!)与第四系可靠的含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含油气系统(!)仍然是最有利的含油气系统;上第叁系上新统可能的多源迭瓦型含油气系统(·)与柴北缘东段可能的侏罗系双源迭合型含油气系统(·)将是存在一定勘探潜力的含油气系统,值得引起重视。

高胜利[3]2007年在《河套盆地浅层气(生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气是在还原条件下有机质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与常规的天然气相比,具有埋藏深度浅,勘探开发成本低,效益好的特点。我国已在柴达木、渤海湾、松辽、苏北、百色等盆地发现生物气藏。河套盆地第四系、新近系具有与柴达木盆地相似或近于相似的地质背景,有形成浅层生物气的地质条件,加强对河套盆地生物气成藏地质条件、成藏机理及生物气勘探前景研究,对于河套地区生物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以天然气成藏理论为指导,将微生物学、地球化学、地震地层学、沉积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运用现代分子地球化学、有机与无机化学组成和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技术、微生物鉴定与培养技术以及生物气生成模拟试验技术等,在分析大量样品及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河套盆地生物气成藏地质条件、生物气模拟实验、生物气富集影响因素及资源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认识:通过对河套盆地浅层气组分分析,明确指出该区浅层气属于生物成因气,气体组分以甲烷、氮气、二氧化碳、氢气为主,四者含量之和大于97%,乙、丙、丁、戊烷的含量之和小于3%,甲烷的碳同位素含量为(-74.183~-77.57)‰。运用翔实的、系统的古生物(孢粉)资料,研究了河套盆地古气候演化特征,认为河套盆地早更新世气候从干冷-温干-略温干-偏凉湿变化,中更新世气候从偏凉湿-偏暖湿-干冷变化,晚更新世又从略暖向干燥寒冷变化,古气候演化特征为生物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条件。通过对第四系更新统地震反射特征的分析,识别出4种地震相类型,结合岩心、测井等资料将地震相转变为沉积相,认为本区主要发育浅湖、半深湖、滨(浅)湖相等,沉积相分布特征指出了烃源岩的有利位置。本区气源岩以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另有腐植土、碳质泥岩,生气区面积2.3891×10~4km~2,气源岩厚123-1300m,占地层厚度的(16.4-59.8)%。气源岩有机碳(0.18-15.4)%,平均0.41%,有机质含量(1.13-3.23)%,平均2.1%;氯仿沥青“A”(0.0021-1.424)%,平均0.011%;烃含量(3.4-234.96)ppm,平均53.48ppm;有机质类型以Ⅱ型、Ⅲ型为主,未成熟,目前正处于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第四系更新统、新近系上新统为本区生物气勘探的目的层系,气源、储层、盖层配置良好,成藏模式应为互层式自生自储组合,该模式生、储层以及储、盖层接触面积大,为该区的最佳组合。河套盆地本源细菌以发酵性细菌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这两大类功能菌群为主,同时有产甲烷菌的检出,说明河套盆地地质环境中生化产甲烷过程的客观存在并且仍然在进行。通过对不同深度段微生物、有机组分和甲烷产率变化规律研究,结合试气资料,建立了河套盆地生物气生成演化新模式。河套盆地具有独特的“二带式”生物化学分带,纵向上具有2个主产生物气带,即200-800m带和1200-1800m带。系统分析了该区影响生物气赋存、富集的构造及环境因素,经与柴达木盆地类比,认为河套盆地成藏条件与柴达木盆地相似,资源量计算结果表明,呼和坳陷总生气量13.8433×10~(12)m~3、临河坳陷总生气量26.5697×10~(12)m~3、乌前坳陷总生气量1.4×10~(12)m~3。呼和坳陷北部凹陷南缘、南部斜坡北缘及临河坳陷北部凹陷中南部处于生气中心,为岩性圈闭发育区,该区地层水含盐量高,保存条件好,是生物气勘探的最有利区。

刘若冰[4]2007年在《浅层生物气特征、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多年前,一些地球化学家估计,生物气约占全球天然气资源的20%,即世界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66.4×10~(12)m~3的20%以上是生物成因的,甚至可以达到25%~30%。在全球22个巨型气田中,8个属于生物气气田。目前,俄罗斯、美国、中国、墨西哥湾、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生物气田。特别是近年来随深部生物圈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发现微生物赋存深度大、活动时间长,生物气储量比以前预计的要高。因此,不少专家预测,未来天然气勘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成因气的发现。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多,富含Ⅱ~Ⅲ型有机质,具有生物气形成的较好地质条件。生物气资源量在第二次资评中为2.8×10~(12)m~3,占全国53×10~(12)m~3天然气资源量的5.3%,这是具有一定战略价值的天然气勘探新领域。我国已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叁湖地区、南海大陆架莺—琼盆地发现了一批规模巨大的生物成因气田,在云南等中国南方的中、新生代盆地也广泛分布着生物成因气田,显示我国丰富的生物气资源前景。本博士学位论文按照含油气盆地油气系统成盆、成烃、成藏的技术路线,在曲靖盆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演化的基础上,通过地层划分与对比、地震相分析及层位标定,建立等时地层层序格架及盆地充填序列;深化盆地未成熟生物气源岩的评价与认识,寻找有效的未成熟生物气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指标和相应的高效气源岩;通过盆地构造特征与沉积体系、沉积相研究,总结、预测有利的圈闭类型及有利的储集体分布。最后,结合国内外类似浅层未成熟生物气田的地质特征、成藏条件、成藏规律及曲靖盆地已探明的两个典型生物气藏地质特征,综合分析研究浅层生物气的生成控制因素,以及圈闭、储层、盖层、保存、运移输导等成藏条件,并在研究生物气运聚史与成藏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和探讨曲靖陆相第叁系残留型断陷盆地浅层生物气成藏富集规律。因此,本博士学位论文所完成的研究内容对于曲靖盆地乃至世界其它地区生物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道伟[5]2004年在《柴达木盆地叁湖地区生物气成藏研究》文中认为柴达木盆地叁湖地区的第四系生物成因气,目前已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储量超过3000×10~8m~3。更新世时期的湖相沉积,形成了良好的气源岩和优质的储盖组合。虽然第四系气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但通过生物模拟实验证实可以大量产出天然气。模拟实验数据显示,微生物菌群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地层埋深在0—200m之间四类微生物菌群共存;200—600m之间微生物菌群繁盛;600—1000m之间微生物菌群数量有所下降;1000—1600m之间微生物菌群数量达到高峰;1600—2000m之间微生物菌群数量急剧减少,1700m以下已无产甲烷菌分布。初步确定叁湖第四系生物气源岩的有机碳下限标准为0.25%。 叁湖第四系储层以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主,因而一般有分布较广、岩性偏细、单层厚度小、发育层数多、结构疏松、原生孔隙发育和泥质含量较高的特点。第四系盖层以泥岩为主,物性差异封闭、烃类浓度封闭和盖层含水是第四系疏松泥岩成为优质盖层的主要原因,第四系砂泥互层式沉积形成了优越的储盖组合。 叁湖第四系圈闭为典型的同沉积背斜,两翼平缓,气源、储层和圈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形成最佳配置。叁湖地层含气后在气田区地震剖面上出现速度下拉、反射杂乱等特征,可以作为勘探目标选择的一项间接依据。 寒冷的气候条件和高盐度的水体环境是叁湖地区形成大型生物气田的外部条件,充足的气源条件、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适时的圈闭和良好的后期保存,是形成第四系大型生物气田的内在因素。气藏的横向分布严格受构造圈闭控制,气藏的发育取决于圈闭的发育,气藏规模取决于圈闭规模。 第四系Ⅰ类生物气有利勘探区分布于台南涩北一线,面积约4800km~2。Ⅱ类生物气有利勘探区有两个,一个分布于南陵丘—涩北之间,面积约3400km~2;另一个位于台南以南,面积约3800km~2。上第叁系Ⅰ类生物气有利勘探区分布于台吉乃尔湖和伊克雅乌汝之间,面积约3200km~2。Ⅱ类生物气有利勘探区分布在红叁旱四号—船形丘—涩北一号之间,面积约2900km~2。

魏国齐, 刘德来, 张英, 李本亮, 胡国艺[6]2005年在《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勘探前景》文中提出从生物气成烃条件、运移方式和封盖机理等方面,研究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原始有机质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原始有机质生物转化率可以高达85%以上。虽然第四系烃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低,平均有机碳含量为0.3%,但低丰度烃源岩仍然可以形成大型生物气田。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叁湖地区生物气主要以水溶相运移为主,即在盆地南侧和深部生成的生物气溶解在地层水中,由南向北侧向运移,当到达北侧时,埋藏变浅,地层水矿化度变高,天然气从地层水中析出,以游离相形式垂向运移成藏。在柴达木盆地北斜坡地区,同时存在物性封闭、饱和盐水封闭和动态封闭3种机理。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条件良好,叁湖地区北斜坡仍然是今后生物气的勘探重点地区,东部察尔汗地区和北斜坡深层是生物气勘探的有前景的地区。图5表3参12

沙威, 翟志伟, 杨红梅, 马进业, 赵健[7]2016年在《柴东叁湖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达木盆地生物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1 800 m埋深以上的第四系地层,是一种持续生烃、动态平衡的成藏模式。根据近期天然气样品和烃源岩样品的分析测试结果,发现叁湖地区不仅在浅层第四系发育生物气藏,而且在新近系狮子沟组发现了生物气甚至热成因气存在的证据。从生物气形成机理的角度出发,拓展了柴达木盆地生物气分布的深度下限,在中深层发现热成因气也扩展了叁湖地区天然气资源的勘探领域。在分析天然气成因和运聚成藏的基础上,指出叁湖地区发育两套含气系统,第四系中下部和新近系上部仍可作为叁湖地区天然气勘探的接替领域。

李婧[8]2013年在《地震多属性分析在NMHB地区浅层生物气预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浅层生物气藏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常规天然气藏,由于其高效低耗、绿色低碳、可再生等特点,逐渐引起了能源勘探人员的重视。未来的发展,高效、环保的非常规能源替代常规能源,并逐渐占据能源结构中的主要位置已经成为必然,这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浅层生物气勘探技术的发展。柴达木盆地东部的NMHB地区作为有利的生物气藏远景区,其地质条件、储层岩性和流体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利用单一地震属性对含气储层的预测难度很大,因此,研究针对NMHB地区浅层生物气预测的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NMHB地区第四系具有较浅的埋藏深度、充足的气源条件、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自生自储的成藏模式、适时的构造、岩性圈闭和良好的后期保存等有利于生物气藏发育的条件,成为浅层生物气勘探的重点地区。该区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采取针对性的精细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在满足保幅处理要求的前提下确保了资料频率、能量、相位的一致性,为后续地震资料的生物气检测奠定了基础。同时,配合少井条件下测井曲线的岩石物理分析,对于AVO属性的优选有指导作用。根据NMHB地区地震响应特征,以地震资料、测井资料为基础,优选具有含气特征的迭前属性、迭后属性来预测储层含气性。针对该区少井的条件,根据地震信息可以解决迭前同时反演的子波估算及控制约束的问题。对比分析迭前、迭后属性检测含气储层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迭后属性与迭前属性综合分析,从地震多属性分析在NMHB地区预测浅层生物气效果看,存在地震同相轴异常现象、强反射能量、中低频率、高衰减吸收系数、低拟泊松比、高烃类指示因子、低纵横波速度比的区域储层含气可能性较大,并预测NMHB地区内有利含气区依次为北斜坡、中心凹陷区、南斜坡。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在NMHB地区的应用效果明显。论文在生物气属性分析技术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基础上,针对NMHB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储层岩性、流体性质,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该区的浅层生物气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以及少井条件下利用地震信息估算子波和控制约束条件的方案。通过应用效果分析可见,该方法对NMHB地区浅层生物气预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程付启[9]2007年在《天然气藏多源充注与散失的地质地球化学示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气具有来源广、分子小、流动性强等特点,不同来源的天然气易于向同一圈闭中充注成藏,气藏形成之后天然气又会不停地向外散失。确定多源充注气藏中天然气的来源及混合比例,阐明天然气散失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天然气成藏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和实际问题。为此,综合利用天然气地质理论和地球化学方法,开展了天然气藏多源充注与散失过程的示踪研究。天然气藏多源充注示踪,首先要进行成藏条件与天然气特征分析,确定混源气的类型;然后根据天然气生成模拟与采样分析,建立端元气地球化学模型;并根据天然气混合过程及特征,构建混源气混合比例与母质成熟度计算模型;最后利用混源气地化参数确定混合比例及母质成熟度,并进行成藏分析以确定结果的正确性。根据示踪结果,克拉-2气田晚期充注天然气>90%,靖边奥陶系气藏下古油型气占16%~78%,乌参1井天然气70%源自Ⅲ型有机质,卧龙河嘉陵江组天然气中侏罗系泥岩贡献量约60%,丰深1井天然气54%左右源自Ⅰ型有机质,这些结果解决了天然气成藏研究的关键问题。天然气不同组分及同位素分子之间散失速率的差异,是散失过程中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分馏的原因。分别以Fick定理和Henry定律为依据,建立了扩散、溶解过程中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分馏模型,实现了藏内天然气散失的定量示踪。例如,扩散导致苏里格气田CH4含量降低1.08%、δ13C1增加1.12‰,溶解使威远气田CO2含量降低14.79%、烃类气体含量增加、δ13C1仅增加0.09‰,计算结果有助于追索气源、恢复气藏演化过程等。通过天然气瞬时和累计散失量计算,结合储量和源岩生气史,恢复了天然气的充注过程,实现了充注-散失过程定量反演。柴达木盆地东部生物气以扩散散失为主,充注-散失过程是控制生物气聚集的重要因素,提出的相对散失量可以评价气藏充注-散失过程,相对散失量<0.6有利于天然气聚集,否则不利。通过影响生物气充注、散失的地质因素分析,认为涩北、台南区块最利于生物气聚集,伊台、驼盐、涩-聂、霍达区块次之,南-哑和南部斜坡不利于生物气聚集。

林培贤[10]2018年在《柴达木盆地叁湖坳陷诺北地区第四纪生物气形成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生物气是由厌氧微生物在低温条件下分解有机质而生成,以甲烷为主,含部分二氧化碳及少量氮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组分。生物气属于高效、高能、低污染的优质能源,与常规天然气相比具有较高的能源效益、环境效益,因此也就成为天然气资源重点研究内容。生物气资源在我国广泛分布,各沉积盆地中均发现有生物气藏,例如柴达木盆地、江浙沿海地区、渤海湾盆地及松辽盆地等地区。柴达木盆地叁湖坳陷是我国生物气资源主要开发区,从1958年至今已经过近60年的勘探和开发。在此期间,前人分别从沉积环境、气源岩发育情况和生物气运聚成藏等方面对叁湖坳陷西部生物气的形成与富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对叁湖坳陷东部生物气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薄弱。本学位论文立足于叁湖坳陷东部诺木洪北部地区(以下简称诺北地区)的基础地质资料,根据岩性、古生物、元素地球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研究区第四系七个泉组的沉积环境、气源岩特征及产甲烷菌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对生物气形成的影响,这将为后期诺北地区第四纪生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地质理论依据。诺北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主要为湖相沉积,还发育有冲积扇、河流和叁角洲沉积。七个泉组沉积演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更新世早期(K9~K13)的湖泊形成阶段、更新世中期(K5~K9)的湖泊鼎盛阶段、更新世中晚期(K2~K5)的湖泊稳定阶段、更新世晚期(K0~K2)的湖泊萎缩阶段和全新世早期的湖泊消亡阶段。研究区内沉积相呈环带状分布,由中央向两侧,沉积相由湖相逐渐过渡为冲积扇、叁角洲。生物气生成机理与干酪根热解产气机理完全不同,对于生物气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应考虑可溶有机质的影响。参照适用于柴达木盆地第四系七个泉组气源岩丰度的评价标准,认为诺北地区诺1井气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至中等,以较差、中等气源岩为主。气源岩的体积可影响生物气的潜力和规模,诺北地区地层中暗色泥岩平均厚度比例超过45%,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有机质丰度的不足。气源岩整体处于未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以腐殖型(Ⅲ型)为主,富含陆源植物的木质素、纤维素和丹宁,容易被厌氧细菌所利用,有利于生物气的生成。产甲烷菌的生长、发育以及产甲烷过程受到环境因素的严格控制,这些因素包括温度、盐度、地层水性质和氧化还原性等。结果表明,诺北地区以微咸水-咸水环境为主,呈中性-弱碱性,具有较强还原性;沉积时水体温度较低,现今温度主要受到地温梯度的影响;叁湖坳陷地表水系主要来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形成了地下水由南向北径流的特征,在地下水的运移过程中,伴随着蒸发作用,水量逐渐减小,由南向北盐度逐渐升高。存在产甲烷菌可以利用的营养底物、具备适宜产甲烷菌生存和繁衍的地质条件是生物气形成的两个关键要素。气源岩发育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沉积环境是控制气源岩有机质丰度、质量及分布特征的最重要因素,间接影响了生物气的生成。诺北地区七个泉组沉积后期湖泊相发育的3~5段,生物气潜力优于1~2段。地球化学环境影响产甲烷菌的生长和繁育,中性-弱碱性环境和较强还原性适宜产甲烷菌的生存。较低的沉积温度不仅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也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避免了浅埋藏阶段有机质过度分解;随着埋藏加深,温度逐渐升高,有利于生物气的形成。较高的盐度在保存有机质的同时,也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对于高盐度地区是否能够形成生物气藏,需考虑区域流场的影响。诺北地区生物气以近源垂向运聚为主,气源岩是生物气大规模生成的基础。广泛发育的湖相泥岩,早期成岩阶段弱压实作用提供的大量储集空间,巨厚的沉积厚度及膏岩沉积增加了盖层的封闭能力,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其中,中央凹陷气源岩条件最好,并发育大型第四系同沉积背斜,是形成生物气藏的最有利区块。北斜坡与现今发现的气田地质条件相似,可能存在生物气横向远距离运聚成藏,应作为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块。南斜坡水体盐度较低,对产甲烷菌缺乏抑制作用,生物气大量生成进而散失,形成生物气成藏的可能性较低。

参考文献:

[1].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及成藏规律[D]. 张祥. 西南石油学院. 2004

[2]. 柴达木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效应[D]. 李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04

[3]. 河套盆地浅层气(生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D]. 高胜利. 西北大学. 2007

[4]. 浅层生物气特征、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 刘若冰. 成都理工大学. 2007

[5]. 柴达木盆地叁湖地区生物气成藏研究[D]. 张道伟. 西南石油学院. 2004

[6].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勘探前景[J]. 魏国齐, 刘德来, 张英, 李本亮, 胡国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7]. 柴东叁湖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研究[J]. 沙威, 翟志伟, 杨红梅, 马进业, 赵健.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

[8]. 地震多属性分析在NMHB地区浅层生物气预测中的应用[D]. 李婧.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9]. 天然气藏多源充注与散失的地质地球化学示踪研究[D]. 程付启. 中国石油大学. 2007

[10]. 柴达木盆地叁湖坳陷诺北地区第四纪生物气形成及影响因素[D]. 林培贤. 南京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及成藏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