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二数学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二数学整合研究

马锐军[1]2004年在《信息技术与初二数学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时代,知识与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教育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才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作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中小学教师对整合的一些问题感到非常困惑。 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提出进行分析之后,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了研究。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部分,首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内容做了介绍,其中包括“什么是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优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注意的问题”。其次,阐述了美国与我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发展的基本情况。其中,在介绍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发展的基本情况时,又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第叁部分介绍了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部分研究成果。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案例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次,给出了具体的整合案例的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目标设计、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设计与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分析。接着又对该案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分为两部分: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分析、数学课的效果分析,其中数学课的效果分析又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最后对由研究结果引起的思考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行了阐述。

张芳[2]2013年在《网络学习资源在初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基于网络的学习越来越受研究者们推崇,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网络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取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还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时代的学习者,具备必需的信息素养及探究能力显得非常必要。物理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初中生接触自然科学的重要窗口,也是初中生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尤其是物理新课标提出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物理课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学校的物理学科教学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有很大出入,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近年来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不仅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网络学习资源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很多教师及各类社会组织都投入到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队伍中来,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等网络学习资源层出不穷。本研究以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研究的现状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网络学习资源是解决初二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接着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教育媒体、教学设计理论高度证明网络学习资源在初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然后深入分析初二物理课程及学生特点、网络学习资源的种类、获取及整合途径,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案例证明网络学习资源是解决初二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田方方[3]2013年在《初中生数学学习负迁移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据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标准,数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代学习、生活中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体现了学生良好迁移能力,学生只有对知识与技能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会灵活运用理性思维能力去创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若学生没有良好迁移能力,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会对学生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数学教育中,经常发生一种数学知识或技能由于学生理解肤浅、不能分辨出知识之间差异或不能概括出知识之间共同原理等各方面原因,导致这种知识或技能阻碍新学知识或技能,不利于新数学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或发展,这就是在数学学习中发生的负迁移。若数学学习中经常发生负迁移,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学习效率,对学生身心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学生发展,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以研究在数学学习中负迁移的产生原因,制定相应解决策略克服数学学习中负迁移的产生,促进正迁移,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本论文的研究过程立足于迁移理论、心理学理论与数学教育学理论,以实证的方法来进行调查,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问题提出与研究综述。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该问题提出的背景与依据;并对该问题当前研究者所做的研究进行综合的梳理与总结,对该问题进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对数学学习迁移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对数学学习迁移的概念、分类、产生机制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建构出数学学习负迁移形成原因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初中生数学学习负迁移成因的调查与分析。这一部分主要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当前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负迁移成因进行测试与分析,调查分析涉及年级、性别及学习成绩;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数困生的访谈分析,得出初中生数学学习负迁移的形成原因。第四部分:初中生数学学习负迁移的成因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将所得的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与论述。首先结合调查结果与实际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数学中发生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从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对初中生数学学习中发生负迁移原因进行分析与论述。第五部分:克服初中生数学学习负迁移的策略研究。这一部分主要针对第四部分提出的数学学习负迁移的产生原因,从影响数学学习中认知因素与分认知因素两个方面给出克服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生负迁移的策略,为促进学生正迁移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顾正刚[4]2007年在《中学生数学学科之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及学业成绩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们开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而对于成就目标的研究是这一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课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该理论提出后,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学生的成就目标对学生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而自我效能感是重要的中介认知因素,对成就行为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自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后,自我效能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许多学者对自我效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学习策略作为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的影响,历来受心理学家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策略即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中学生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及学业成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针对具体学科的整合研究还很少,而且结果存在分歧.本研究以苏州市两所中学507名学生(初一至高二年级)为被试,以数学成就目标、数学自我效能和数学学习策略量表为工具,运用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方法,综合考察了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这叁个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其路径.结果发现:(1)中学生数学成就目标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下降的发展趋势,而成绩-回避目标则呈上升趋势,中学生的成绩-趋近目标在初二前的变化比较显着,初二以后变化不大,呈现一种比较平缓的发展趋势.中学生数学成就目标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中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初一与初二年级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其它年级之间并没有发现显着差异.整体来看,初中阶段自我效能感水平要显着高于高中阶段.男女生数学自我效能水平差异不显着.中学生各数学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策略得分最高,其次复述策略水平较高,监视策略得分最低.在认知策略上,初一年级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其他所有年级,与其他年级差异显着;在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上,初一与初二年级学生得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均显着高于其他叁个年级.女生的资源管理策略得分极其显着地高于男生,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两个维度均不存在的显着性别差异.(2)在数学学科中,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与自我效能、学习策略有显着的正相关,掌握-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与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有显着的正相关.(3)在数学学科中,掌握-趋近目标、自我效能和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有显着的正相关,而掌握-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与学业成绩则有显着的负相关.(4)在数学学科中,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学业成绩,成就目标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间接的.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自我效能通过学习策略中介间接影响学业成绩.自我效能中能力自我效能可以直接影响数学学业成绩.四种成就目标都影响自我效能,进而间接影响学习策略和学业成绩.研究结果期望能为数学相关课程教师提供对于提升学生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参考依据.

郭玉峰[5]2012年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在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出。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知识”并列,作为“四基”之一单独提出。为什么在数学课程目标中单独提出?怎么理解?实践中如何落实?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活动的经验”和“实践活动的经验”,论文针对“思维活动的经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探讨。理论方面构建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和维度划分;理论结合实践,构建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层次水平划分;根据维度划分和层次水平划分,自行研制测试问卷,调查研究了1295名初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进行持续两个多月的日常课堂教学追踪,研究初二“一次函数”课堂教学积累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并给出改进建议。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框架的构建通过定性研究,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调研通过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包括层次分析法确定每题不同层次的相对合理赋分;对测试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求样本均值考察总体状况;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年级间差异;通过聚类分析确定层次水平划分等。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是基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和数学发展的需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亲身经历和感悟的结果,它不同于数学知识,也不同于数学能力。知识能够传递,可以不经过亲身实践而被告知;能力更细化,直接体现在数学活动效率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能传递,必须亲身实践和感悟,更为综合,需要长时间积淀。2.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长时间经历和感悟了数学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后,形成的一种数学思维模式,进而获得一定的数学直观。表现在中小学生身上,主要为“从最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地摸索规律和性质,并获得一般结论的数学思维模式”。其中“摸索规律”,是尝试性分析特例、发现共性、特性、关系的“思考”过程。3.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维度划分是观察联想、归纳猜想、表达、验证或证明,层次水平划分包括模仿阶段、性质阶段和实质阶段。“模仿阶段”没有形成“观察入手、特例启发、探索规律和结论”的有效数学思维模式,只是单纯模仿;“性质阶段”形成了这种有效数学思维模式,能看到问题共性,但还不能看到问题的最本质,也不能触类旁通;“实质阶段”能看到问题的共性、特性和关系,看到问题的核心和本质,能进行问题的远端联想。4.自行研制的测试问卷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四个维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初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总体状况一般;四个维度中,学生在归纳猜想维度发展均衡,其他维度呈偏态分布;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大部分处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第一级水平“模仿阶段”和第二级水平“性质阶段”,即能进行模仿,初步归纳概括,看到问题的形式或表面;很少一部分学生达到第叁级水平“实质阶段”,能看到问题的核心和实质,但没有丰富联想;极少一部分学生达到第叁级水平“实质阶段”,能看到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并有丰富联想。5.课堂教学观察的结果,以及教学过程中“看图编故事”的测试表明:教师不能自觉、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从最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探索规律和结论”的数学思维模式;学生的思考往往带有自己的原始直观,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原始直观;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叁是重要的,即能看到问题“实质”并展开“联想”,但看到“实质”未必一定有丰富“联想”,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在认识问题实质基础上进一步联想。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要保护学生的原始直观,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直观;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即观察入手、特例揭示,归纳推理得到猜想;广泛联想、进入“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浮想联翩境地。

唐浩东[6]2016年在《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初二物理概念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引发我国众多教育研究学者的极大关注和研究兴趣。本论文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初二学生的智能结构,在分析理论并借鉴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对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初二物理概念教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索。全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简要探讨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八种智能的定义、各种智能所包含的核心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学基础,并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然后针对物理学科以及物理概念学习思维的特点,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启示。第二部分“初二学生多元智能的现状调查”,通过对本地区部分初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初二学生整体的智能结构和智能分布,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和不同学校学生的智能差异情况,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多项智能方面,很差和很好的两个极端的人数分布都不是很多,大多数学生的分数分布在中间阶段,个别智能除外;(2)男生的逻辑-数学智能非常显着地优于女生,而女生的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显着地优于男生。然后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空间智能为主来研究初二物理概念教学。第叁部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初二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探讨”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首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初二物理概念学习中的空间智能解读。接着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以空间智能为主的初二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分别是:图形呈现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的策略;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科学探究的策略。然后,在以上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初二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举出了相应的教学案例。第四部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初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实验研究”,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教学设计和初二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初二物理概念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初二物理概念教学,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把与初中物理课程学习密切相关的四种智能中的空间智能为主,结合初二物理概念的特点以及初二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思维特点,构建新初二物理概念教学的模式,开发初二物理概念教学的新策略,优化初二物理概念教学。

潘苏东[7]2004年在《从分科走向综合》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如何在我国初中阶段推行综合科学课程改革。 导言部分,首先交待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然后在归纳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综合科学课程定义和提出综合程度指数的基础上,给出了本论文对分科科学课程和综合科学课程的界定,认为它们间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所属各部分内容间是否有实质性的整合。 论文主体部分的前叁章,主要探讨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前提性问题——“为什么要进行综合科学课程改革”。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如何认识初中科学课程目标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使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是初中科学课程,那么科学课程必须将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论文用因素分析法归纳出十二种有代表性的科学素养定义中的五个基本因素,提出一个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科学观念叁个维度的科学素养叁维模式,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基准。 第二章和第叁章分别根据科学素养叁维模式来分析我国传统分科科学课程和综合科学课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综合科学课程取代分科科学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近代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初中科学课程以分科方式设置有其历史根源。在科学素养的科学知识维度上,传统分科科学课程割裂具有内在联系的各学科知识、把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对立起来,各门学科无法统筹考虑使初一和初二年级间课程内容的抽象水平梯度(GLOA)过大造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中的多数初中生面临着“认知鸿沟”,也使各学科内容前后失配,传授的多为“惰性知识”。在科学素养的科学技能方法维度上,分科课程注重低端技能的训练,忽视更为重要的高端技能,把科学方法的掌握看作可有可无,因而在这个维度上也存在着较大局限。在科学素养的科学观念维度上,分科课程以“分化”为基本取向造成学生误解科学的本质,不关注STS,进而使学生养成单一化的科学思维方式,最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科学课程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内在统一性为基础。在科学知识维度上,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整合,重视内容的个人适切性和社会相关性,避免科学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对立,有效地消除知识割裂;删除许多过于“专、深、偏”的科学概念,整体考虑各学科内容,有助于降低各年级间过高的GLOA,避免学生形成“认知鸿沟”,还能够消除内容的前后失配;综合课程能更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迁移,笔者引进的概念结构图和RFS图可以充分地展示出这个优势。因此,综合科学课程传授的多为“活性知识”。在科学技能方法维度上,综合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把技能和方法结合起来,能同时兼顾高端技能(high-order skills)和低端技能(low-order skills),并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科学观念维度上,综合科学课程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往往围绕着科学本质展开内容,重视STS,能够促进学生综合性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论文主体的后两章,主要探讨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操作性问题一一“如何实施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第四章论述落实综合科学课程理念最为关键性的环节一一课程设计(具体的层次上)。首先,根据科学素养叁维模式描绘出课程设计的“应然”状态:(1)课程内容在科学素养叁个维度上的分配比例;(2)内容选择的墓本指导思想和四条基本原则;(3)较为理想的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方式;(4)理想的课程形态。然后,通过对我国综合科学课程设计“实然”状态的阐述,揭示出两大严重缺陷:(1)缺乏综合理念;(2)科学概念过多、过难制约科学素养叁个维度的均衡发展。 第五章通过分析浙江省、上海市和新世纪全国性综合科学课程改革叁种不同推行模式的利与弊,揭示出改革顺利进行的四个必要条件:(1)认同综合科学课程;〔2)综合科学课程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2)改革必须全方位进行;(4)基本的配套条件得到保障。 在结语部分,笔者给出推进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叁条建议:(1)在“分科与综合并行”模式下,分科科学课程改革引入综合科学课程的理念,尝试一门学科内的综合;(2)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不能急于求成,为减小整合的难度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先安排理化综合和生地综合,组织少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以保证探究质量;(3)为综合科学教师“减负”,教师培训模式要与综合科学课程的理念吻合。

谢益民[8]2004年在《数学探究活动的实践与认识》文中提出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数学探究活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学校教育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含义;讨论了数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特征及其知识观基础;从心理实质、条件分析与心理过程叁个方面对数学探究活动进行了心理分析;从新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及其与常规数学教学的关系。 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初二数学探究活动开展调查研究,发现该校初二数学探究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主要采用教育领域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数学探究活动进行了目标分析与层次性分析,并以初二级一个班的教学为研究个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探索,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实践研究,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探究活动,在课外穿插课题探究的研究单元。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从深层价值、探究范式、师生关系、课程实施与师资培训五个方面对实践研究进行反思,提出相关的数学教育改革设想。 最后笔者对数学探究活动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展望,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寻找更加有效的策略,将数学探究活动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薛毅[9]2017年在《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学生数学学习观的形成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且保证学生对数学进行学习时有一定的策略,并能带着情感和问题去学习。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社会和家庭对于其学习程度的关注度较低,所以就需要学校对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观的建立进行负责。很多学者对数学学习观进行过研究,但研究的对象大多是选择城区学校的学生,较少以农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不能完全体现初中生数学学习观的影响因素。与城区学校的初中学生相比,农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观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站在客观的角度,将农村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影响数学学习观形成的主客观因素,采用适宜的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了当下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观(即其学习数学的目的、态度以及方法)的现状。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下列五个问题:(1)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观的总体状况:(2)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观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分析;(3)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在数学知识观上的差异性;(4)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在数学学习态度上的差异性;(5)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在数学学习过程观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性质观整体上是比较模糊的,男女生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不同年级和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2)农村初中生普遍喜欢数学,对数学持积极的态度,但随着年级的提高而有所下降,男生比起女生更喜欢数学,男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比女生积极,但不同年级的男生变化较大。数学成绩越好的学生对数学的态度越积极。(3)从整体看农村初中生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理解都倾向于建构性,并且男生和女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观在整体上性别差异不明显;但男生的平均分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更注重理解,而女生更依赖于记忆,不同年级的男生变化比较明显。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过程观的平均分越高。文中通过对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观的分析,找出了影响正确数学学习观形成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培养农村初中生正确数学学习观的一些建议及相应数学学习方法优化方面的指导方案,为农村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在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方面为农村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李亚赛[10]2017年在《微视频在初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化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些年,我国大力推行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得以快速发展,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了新的和有益的尝试。传统的数学教师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法,这种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少独立的思考时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学生从初一年级升入初二年级后,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难度不断加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教学进度,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减退,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出现了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为了夯实数学基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形成数学思维,我们将微视频引入数学教学。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微视频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梳理了“微视频”及其相关的概念;探讨了微视频本身具有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微视频在我国教学的实际应用情况。然后,通过实验研究法,设计并制作数学教学微视频,在广东省珠海市第八中学初二年级进行了微视频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实践,为期一个学年。最后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入学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对比,初步进行了微视频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效果分析,根据实际操作整理得出了设计微视频的原则,以及微视频教学在初二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实践尝试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全面了解学生对待微视频融入数学教学的评价。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微视频在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比传统教学,期待通过使用微视频,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也希望本文能为微视频在数学教学方面的应用与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初二数学整合研究[D]. 马锐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2]. 网络学习资源在初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芳. 南昌大学. 2013

[3]. 初中生数学学习负迁移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D]. 田方方.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4]. 中学生数学学科之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及学业成绩关系研究[D]. 顾正刚. 苏州大学. 2007

[5].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D]. 郭玉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6]. 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初二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 唐浩东.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7]. 从分科走向综合[D]. 潘苏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8]. 数学探究活动的实践与认识[D]. 谢益民.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9]. 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D]. 薛毅. 赣南师范大学. 2017

[10]. 微视频在初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 李亚赛. 湖南科技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信息技术与初二数学整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