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动抑制论文_钱振宇,黄旭珍,梁进,李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扰动抑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抑制,观测器,干扰,分布式,永磁,直线,电机。

扰动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钱振宇,黄旭珍,梁进,李静[1](2019)在《永磁同步直线电动机系统新型扰动抑制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台无槽圆筒型永磁同步直线电动机,开展扰动抑制方法的研究。为了提高分析与仿真的准确度,考虑叁相电感的均值不对称性,推导了新的电机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扰动抑制结构,综合考虑扰动类型与电机系统实际控制过程,研究了该新结构的实现效果。将该结构进行了拆分,分别研究了拆分后两个子结构的扰动抑制效果,从而进一步说明新结构的控制特性与可行性。在一台圆筒型永磁同步直线电动机上进行了实验,测试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并与常规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新型结构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微特电机》期刊2019年09期)

贤燕华,王世强,江明轩[2](2019)在《基于H_∞控制的并网逆变器输出端扰动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光伏系统并网时负载变化、电网电压波动和外部噪声等输出端扰动问题,应用H_∞理论构建抑制并网逆变器输出端干扰的控制系统模型,该模型中电网电压、参考电流和外部噪声作为输入信号,逆变器的输出电流作为输出反馈信号,实现并网电流的间接稳定控制;同时采用带阻尼谐振的谐波补偿器作为性能加权函数,优化并网电流的谐波输出。仿真表明设计的H_∞控制器在上述3种输出端扰动的情况下均能保障并网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小于5%,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的并网要求,且优于PI控制和准PR控制,增强了光伏并网系统的鲁棒性能。(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薛寒星,尤佳莉,王劲林[3](2019)在《分布式系统中节点扰动抑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系统随着终端设备能力的不断提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分布式系统与生俱来的特性,节点扰动对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大量节点频繁加入或离开网络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系统的性能是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现有的节点扰动的相关研究的总结,从节点扰动的定义和刻画出发,总结了节点扰动的研究方式和具体影响。进一步,在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下,分别从网络拓扑构建,数据冗余和查询请求3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现有的抑制节点扰动影响的策略。(本文来源于《网络新媒体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郭亭亭,宋大雷,李娟,臧文川[4](2019)在《大排量水下滑翔机建模与扰动抑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已有的动力学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大排量滑翔机的动力学特征,而常规控制器针对滑翔机大时滞强耦合系统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综合考虑浮力驱动机构中内外油囊的质量和质心位置矢量变化,建立了大排量滑翔机的双质点变质量变位置矢量模型。在建模的基础上,通过考虑扰动和实际工作特性,对滑翔机俯仰角和速度回路进行了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器和抗扰控制算法设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自抗扰控制器控制精度更高、响应速度更快、超调更小,滑翔机灵活性更高、续航更长。而且,由于自抗扰控制器的抑制内外扰动能力更强,更适合复杂海洋环境下的运动控制。(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杨仕斌,陈珺,刘飞[5](2019)在《带有输入时滞的领导跟随系统扰动抑制一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类受到外部干扰且有输入时滞的多智能体系统,讨论了在固定有向拓扑下的领导跟随扰动抑制一致性问题;首先,对于存在外部干扰的多智能体系统,给出分布式状态观测器,使得每个智能体的系统状态和外部干扰被同时估计;其次,基于截取预测方法,利用邻居智能体相对输出信息获得的状态估计和自身干扰估计为每个智能体设计一致性协议;然后,用Lyapunov-Krasovskii理论对系统的观测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获得满足多智能体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并将控制器增益和观测器增益求解转化为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LMIs)的形式;最后,通过一个仿真例子来验证所得结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9年08期)

李岷钊[6](2019)在《自抗扰控制器对扰动抑制的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对自抗扰控制算法(ADRC)的研究,建立了自抗扰控制系统和对比的PID控制系统,通过在仿真实验中对其施加相同的外界扰动变量,对比自抗扰控制系统和PID控制系统的扰动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3期)

丁祝顺,李洁,蒋鸿翔,来新晓[7](2019)在《基于改进干扰观测器的稳定平台扰动抑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遥感稳定平台可被应用于资源勘查、地理测绘等领域,可用于隔离载体飞行过程中相机的视轴抖动。由于装配等原因,稳定平台自身也会存在不平衡力矩、摩擦等干扰,这些干扰将影响稳定平台的视轴稳定精度。介绍了上述扰动对稳定平台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些扰动的形成原因。为了抑制这些扰动对稳定平台控制精度的影响,在基于传统干扰观测器的基础上,设计了改进型干扰观测器并将其加入到了稳定控制回路中,以形成扰动补偿控制,并对改进干扰观测器的扰动抑制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改进干扰观测器的稳定平台的扰动抑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PID控制算法,平台的稳定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导航与控制》期刊2019年03期)

丛敬文[8](2019)在《两轴四框架结构机载光电平台扰动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载光电平台是一种高度集成的侦察设备,它集光、机、电于一体并广泛应用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随着侦察领域的要求不断提高,可视距离更远、抗干扰能力更强及精度更高的机载光电平台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不同框架结构的机载光电平台应运而生,在众多机载光电平台的框架结构中,两轴四框架结构的光电平台优势愈发明显,它能够增加平台的跟踪角度范围,提高视轴稳定精度,并且防止发生传统光电平台的自锁现象等。机载两轴四框架光电平台通常工作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不仅受到风阻、摩擦扰动、载机高频晃动等扰动,框架内部由于复杂的机械结构带来的耦合作用,对两轴四框架的伺服控制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本文分析作用在两轴四框架结构光电平台的内外扰动,来提高光电平台伺服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机载光电平台的发展概况及趋势,介绍了机载光电平台两轴四框架系统的组成。研究分析两轴四框架结构机载光电平台受到的各类扰动,根据各类扰动的特性建立数学模型为后续的扰动抑制控制奠定基础。对两轴四框架结构机载光电平台的运动学进行了耦合分析,分析结果对两轴四框架的扰动传导和隔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两轴四框架结构内外框架间连接复杂导致的框架间耦合作用,致使各框架转轴的转动惯量难以建模的问题,本文利用方向转移矩阵推导出机载光电平台两轴四框架的耦合转动惯量,建立各框架转轴的转动惯量数学模型。依据推导出的转动惯量数学模型建立两轴四框架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并利用UG软件设计机载光电平台仿真数据,验证了转动惯量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模型及仿真分析结果为两轴四框架光电平台的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对两轴四框架结构机载光电平台所受扰动影响以及转动惯量耦合造成的框架转动惯量不确定带来的扰动,本文提出分别在每个框架的速度环PI控制回路中加入改进型干扰观测器的新型算法,在速度环加入改进的惯量自校正干扰观测器不仅具有传统干扰观测器的鲁棒性与稳定性,更使伺服系统的动态抗扰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创新性地将建立并仿真验证过的转动惯量的数学模型带入到干扰观测器的名义逆模型中,实现系统参数变化的实时观测,对新的优化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对比出惯量自校正扰动抑制算法对扰动的抑制性能最高是传统PID速度环扰动抑制性能的7.2倍;新型干扰观测器相较于传统干扰观测器在两轴四框架结构伺服控制速度环扰动抑制性能最高提升4.5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丁鲁川[9](2019)在《直线伺服系统迭代学习控制非重复性扰动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永磁直线电机因其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成为精密平台的核心部件,针对具有重复运行特性的被控对象,迭代学习控制能够实现有限时间内对期望轨迹的完全跟踪,适用于高速度、高加速度、高跟踪精度的直线伺服系统。但是直线电机运行时,存在着非重复性扰动,会降低迭代学习控制的跟踪性能,因而抑制非重复性扰动是实现高性能伺服控制算法的关键。本文以基因测序设备中的直线运动工件台为研究对象,针对非重复性扰动抑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扰动抑制算法研究。首先利用直线电机推力模型和平台动力学模型推导出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扫频实验得到系统的频率特性,进而辨识出模型参数,为开展控制算法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深入研究了PD型迭代学习控制和滤波器型迭代学习控制,对其收敛性、收敛速度、收敛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重点研究了非重复性扰动对迭代学习控制跟踪误差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和推导出了跟踪误差和扰动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对比公式计算结果和仿真结果,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之后,给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干扰观测器的扰动抑制算法,实现了从迭代轴和时间轴两个方面抑制非重复性扰动,并对算法的收敛性进行了证明,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结合小波变换和干扰观测器的优点,对非重复性扰动的抑制能力更强。最后,搭建了以PMAC控制器、AMC驱动器、NEWPORT直线运动平台为核心的直线伺服系统,实验验证提出的算法。直线伺服系统中使用S曲线作为期望轨迹,仅迭代学习控制算法,匀速段误差最大值为0.77um,采用结合小波变换的迭代学习控制,匀速段误差最大值变为0.45um,采用融合干扰观测器的迭代学习控制,匀速段误差减小到0.12um,采用基于小波变换和干扰观测器的迭代学习控制,匀速段误差最大值减小为0.075um,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指标,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沈培,贾付金,罗家维,李伯勋,苏啸[10](2019)在《空间飞行器的姿态和扰动抑制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存在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非线性系统干扰的刚性空间飞行器,采用Rodrigue参数描述的飞行器姿态模型,利用自适应控制方法处理了转动惯量矩阵中的参数不确定性;基于输出调节理论,设计了一个动态补偿器来估计外部非线性系统产生的干扰信号,结合Lyapunov稳定性分析方法设计了自适应状态反馈控制器。通过数值仿真可知,空间飞行器系统状态全局渐近稳定,设计的非线性内模可完全估计外部非线性干扰,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火力与指挥控制》期刊2019年04期)

扰动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光伏系统并网时负载变化、电网电压波动和外部噪声等输出端扰动问题,应用H_∞理论构建抑制并网逆变器输出端干扰的控制系统模型,该模型中电网电压、参考电流和外部噪声作为输入信号,逆变器的输出电流作为输出反馈信号,实现并网电流的间接稳定控制;同时采用带阻尼谐振的谐波补偿器作为性能加权函数,优化并网电流的谐波输出。仿真表明设计的H_∞控制器在上述3种输出端扰动的情况下均能保障并网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小于5%,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的并网要求,且优于PI控制和准PR控制,增强了光伏并网系统的鲁棒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扰动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1].钱振宇,黄旭珍,梁进,李静.永磁同步直线电动机系统新型扰动抑制结构[J].微特电机.2019

[2].贤燕华,王世强,江明轩.基于H_∞控制的并网逆变器输出端扰动抑制[J].控制工程.2019

[3].薛寒星,尤佳莉,王劲林.分布式系统中节点扰动抑制策略研究[J].网络新媒体技术.2019

[4].郭亭亭,宋大雷,李娟,臧文川.大排量水下滑翔机建模与扰动抑制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9

[5].杨仕斌,陈珺,刘飞.带有输入时滞的领导跟随系统扰动抑制一致性[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9

[6].李岷钊.自抗扰控制器对扰动抑制的仿真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

[7].丁祝顺,李洁,蒋鸿翔,来新晓.基于改进干扰观测器的稳定平台扰动抑制技术[J].导航与控制.2019

[8].丛敬文.两轴四框架结构机载光电平台扰动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9

[9].丁鲁川.直线伺服系统迭代学习控制非重复性扰动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9

[10].沈培,贾付金,罗家维,李伯勋,苏啸.空间飞行器的姿态和扰动抑制控制器设计[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9

论文知识图

虚拟子阵划分示意图轴向磁场作用下Z=0.125截面诱导电流...:改进型自适应逆扰动消除控制结构控制作用图加入扰动后FOPD控制变化的FO[PD]控制图3.2.15加入扰...

标签:;  ;  ;  ;  ;  ;  ;  

扰动抑制论文_钱振宇,黄旭珍,梁进,李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