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克新, 丁晓辉, 冯英浚[1]2002年在《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及测度评价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本文在分析了制造业现状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基础上 ,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及测度与评价的方法理论加以总结归纳 ,并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及测度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丁晓辉[2]2003年在《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我国加入WTO后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使得技术创新成为中小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旨在解决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创新——工艺创新(尤其是制造业)的测度与评价问题。首先,本文在分析了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及测度与评价现状的同时,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的相关概念给予了解释。接着,对影响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参考科技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制定了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进而建立了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其次,本文又对以往的一些对非确定对象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文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进行评价所运用的方法——灰色关联结合模糊层次分析。其中灰色关联可完成对信息不完全系统的评估,模糊层次分析可确定具有模糊性指标的权重问题,并以一个小例子对本文使用的方法进行了成功的试算。再其次,本文以制造业中小企业中的20典型企业为样本,运用本文使用的方法,对其工艺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得出正确结论。最后,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得出的结论及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可以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有关工艺创新政策法规等举措时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毕克新, 丁晓辉, 冯英浚[3]2002年在《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制定了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进而建立了相应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具体解释。
顾卫东[4]2002年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也和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致的。在当今世界上,不仅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振兴经济的战略措施。已形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世界性大潮。由于特殊的发展背景和成长路径,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企业经营以粗放型为主,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低。面对新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尤其是加入WTO的现实挑战,我国中小企业惟有走技术创新之路,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战略,才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实现“第二次创业”。这既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也为先进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本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侧重于对创新要素与创新载体关系的研究,研究问题的类型属于决策性和行动性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创新主体类型主要是指中小型工业企业。 本文依据技术创新过程理论的基本命题:规模与创新,结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测度分析,提出并建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资源劣势与行为优势的研究假设。并构建了相应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在这一创新模式下,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叁个具体问题进行: ①创新过程的R&D问题:资源约束与策略选择 ②创新过程的工艺问题:创新滞后与制造方式 ③创新过程的产权问题:模仿创新与创新产权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对技术创新经典理论中的创新过程理论进行了归纳,给出了具有影响意义的创新过程模型;以熊彼特小企业创新约束假说为起点,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基本命题——规模与创新进行了阐述,包括企业规模、市场结构、技术机会、进入成本等与创新的相互关系;对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的学术成果中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学术观点进行了评价。 第二章,首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征作了实证性考查和分析。得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具有资源劣势与行为优势的结论。以技术创新
王今朝[5]2009年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紧紧围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理论观点,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针对中小企业为什么要创新,怎样进行创新,如何有效地创新促进自身发展,即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战略、提高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绩效等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制订有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综合运用创新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经济学等理论,以及系统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方法等方法,研究了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战略、创新能力和集聚创新及其对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全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系统阐述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观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至六章是全文的核心和重点。第叁章分析中小企业创新动力的核心要素,提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创新动力模型;构建以创新者(企业家)为主体,以创新机会、创新环境和创新支持系统为多元的“一元主体,多元支撑”模式,揭示中小企业创新动力运行机制。第四章从不同角度对创新战略进行划分,分析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构建基于动态能力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体系;提出模仿创新是必由之路,自主创新是下一步奋斗目标,合作创新是中小企业最佳选择方式的理论观点,以及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与创新战略相匹配的发展模式。第五章分析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要素,界定创新过程及其衡量指标;构建了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阐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第六章从集群式创新运行的自组织过程模式、集群创新优势的产生机理两个方面分析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形成机制;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集群创新效应;通过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特点、集群创新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构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第七章既是理论的应用,也是对理论的检验,以沈阳市中小企业为例分析中小企业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战略、创新能力、创新绩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宜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由企业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综合作用构成的中小企业创新动力模型;依据中小企业的创新特点和创新战略选择构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出集群创新是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形成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的观点。
王佳[6]2005年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着,但同时在发展中又面临着诸多问题,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为特定企业及时发现自己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并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指明方向: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提供事实基础:为面向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首先从过程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特征,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征进行了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分析与测度。在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后,本文比较分析了目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并选择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两种方法的优点,相对其他方法而言,是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比较实用和有效的方法。为了更好地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论文结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详细阐明了该评价方法的运算步骤和计算模型。最后,论文以一个实际案例验证了笔者构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毕克新, 丁晓辉, 张铁柱[7]2004年在《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文中认为在浅析了工艺创新对提高制造业中小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促进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发展的若干发展对策。
刘怀瑶[8]2016年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行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俨然已经成为了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极大程度影响了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开展自主创新的难度相当之高,所需要的资源投入是一般规模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近些年来,这种日益增强的资源约束,使得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多以模仿性创新为主。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突破资源约束进行自主创新的欲望比较强烈,但大部分中小企业能够突破资源约束的能力有限,即便在高风险高回报的市场结构下,能够突破各类资源的约束并持续进行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少。加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成长时间尚短,企业自有资本和技术积累有限,这都制约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基于此,本文选择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特征,系统解析各类型资源约束对其自主创新的影响机理,有效地揭示资源约束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规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内容、分类、特点及构成进行简要阐述,并对资源约束与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回顾;然后,构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综合创新的现状特征展开剖析;接着,从政策资源约束、资金资源约束、人力资源约束以及技术资源约束等四个方面解析资源约束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机理;最后,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利用相关性检验和面板回归估计方法对资源约束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整体较弱,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水平一般,制度创新的整体表现良好;第二,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综合能力的整体水平较弱,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第叁,政策资源约束、资金资源约束、人力资源约束以及技术资源约束均显着地影响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体表现为具有政策资源偏向的中小企业其自主创新能力更强,企业自筹资本有利于自主创新,政府科技研究资本投入则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负向作用,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越充裕则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水平越高。
方汉青[9]2007年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进步,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中小企业创新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就中小企业而言,并非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即使产生了创新行为,也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进行持续创新并获得持续经济利润。因此,提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概念是区别于“进行创新的中小企业”,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概念及其评价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没有找到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的相关文献介绍。本文从理论综述入手,在概括国内外有关创新型中小企业相关概念研究、创新型中小企业研究及持续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义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继而通过对浙江省内各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浙江省中小企业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机制与外部创新刚络的现状,并以统计信息为数据基础,应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出一套浙江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评价方法。最后以浙江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现状与评价结果为基础,指出浙江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培育路径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提升浙江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建议。
张震宇[10]2013年在《中国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要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又是困扰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有序推进的一大难题。来自政府统计部门的数据和市场反馈的信息均显示:在中国的制造业领域,传统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最不活跃的一大群体,其创新活动覆盖面小、发生频率低,且有创新行为企业的创新绩效也差强人意。作为中国工业经济中占比相当大的组成部分,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不愿参与创新、不敢谋划创新和创新想法远胜于行动的现象,其实质是自主创新动力的显着缺失;缺乏他们的积极、有效的参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难以顺利的实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展升级的战略构想也无法落实。有鉴于此,本文以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寻求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水平的主导性因素及其作用路径为目的开展研究,力图为改善企业自主创新意愿、提升企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寻求根源性解决之道。论文遵循文献梳理——概念、问题界定——理论推演——研究设计——实证分析——对策研究的技术路线开展研究。绪论部分,作者就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本研究的创新性展开介绍。正文部分,首先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加以界定;接着开展现状研究,分析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现状、特征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重点分析和提炼影响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水平的内外部作用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并进一步研究诸动力要素作用于创新动力的基本路径和交互关系,提出研究的基本假设,形成本研究的概念模型;然后,以结构方程模型(SEM)为实证工具,进行相应的变量设计、量表设计、问卷编制及测试,组织大规模企业调查,获取368份有效问卷作为本研究所需的数据源;利用样本数据开展问卷各分量表及因子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以及基本的统计分析,判定了样本数据及量表的可利用性;依据设定的研究模型,进行模型的估计、修正和评价,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最终模型,根据相关估计结果验证基本假设,计算诸动力要素的总效应值,据此提炼出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水平的主导性影响因素;最后,以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紧扣主导性要素,从政府、行业和企业各层面提出激发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针对性措施和基本建议。结论部分,论文对研究工作获得的重要成果进行了总结,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做出了分析,并展望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和重心。在研究中,本文提出了影响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水平的4大外部动力要素和6大内部动力要素,分别是:政府创新政策、市场需求、市场机制、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收益预期、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员工的创新意识、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经过实证分析和验证,本文确认了10大动力要素作用于创新动力的21条基本路径,并提炼出影响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水平的5大主导性要素,分别是企业外部的创新服务体系、政府创新政策和企业内部的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员工的创新意识。本文研究认为,提升中国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水平,促进其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活动,应从改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方面着手,并将工作重心置于阶段性主导性要素上,将能取得更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及测度评价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综述[J]. 毕克新, 丁晓辉, 冯英浚. 科研管理. 2002
[2]. 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D]. 丁晓辉.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3
[3]. 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J]. 毕克新, 丁晓辉, 冯英浚.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问题研究[D]. 顾卫东. 辽宁大学. 2002
[5].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D]. 王今朝.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6].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王佳. 西安理工大学. 2005
[7]. 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 毕克新, 丁晓辉, 张铁柱.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8]. 资源约束条件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 刘怀瑶. 湖南科技大学. 2016
[9]. 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评价[D]. 方汉青. 浙江工业大学. 2007
[10]. 中国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要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D]. 张震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标签:工业经济论文; 资源基础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