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膜糖蛋白基因论文_陈朝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囊膜糖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蛋白,病毒,脑炎,家蚕,核型,瘟病。

囊膜糖蛋白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陈朝蓉[1](2015)在《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毒株囊膜糖蛋白GP64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是我国第一大蚕桑业生产基地,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一年可养多批次蚕,但炎热多湿的环境也容易造成蚕病的流行和传播,特别是家蚕血液型脓病,一旦暴发,几乎无法控制,给蚕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和损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简称BmNPV)是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BmNPV的gp64基因编码的囊膜糖蛋白GP64对BmNPV在宿主昆虫体内的传播具有关键作用。掌握gp64基因的序列信息发生变异的准确位点,为进一步的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另外,从分子水平上探索BmNPV的系统发育情况,有助于对BmNPV侵染机理的进一步研究,从而为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广西不同蚕区采集的BmNPV分离株的gp64基因进行克隆测序以及序列分析,所得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19株广西BmNPV分离株的gp64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完整的gp64基因ORF片断,有7株分离株的gp64基因ORF为1590bp,5株分离株的为1593bp,7株为1599bp。2、进行gp64基因ORF核苷酸同源性分析,仅有1株分离株与T3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100%,其余18株与T3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8.5%~99.2%之间,编码氨基酸同源性在98.5~99.6%之间。19株广西分离株之间gp64基因ORF核苷酸同源性在98.4~100%之间,编码氨基酸的同源性在98.3~100%之间。3、构建gp64基因的遗传进化树,19株广西BmNPV分离株可以分为两个亚群clade I和clade II,其中有11株属于clade I,8株属于clade II。 clade I中的分离株在地理分布上相对较集中,clade II中的分离株在地理分布上较分散。4、对BmNPV的gp64基因ORF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广西分离株的gp64基因ORF具有较多的突变位点,且gp64基因在密码子的使用上较为多变,不表现对某种密码子的偏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06-01)

陈柳,余斌,倪征,华炯钢,叶伟成[2](2014)在《DEV囊膜糖蛋白gI基因缺失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鸭瘟病毒(DEV)是一种α疱疹病毒,能引起鸭、鹅、天鹅等雁形目水禽产生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疱疹病毒囊膜糖蛋白gI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在不同亚科及种属间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疱疹病毒中gI的生物学功能也不尽相同~([1-3])。为了阐明DEV gI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对gI基因缺失鸭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8)

陈柳,余斌,倪征,华炯钢,叶伟成[3](2014)在《DEV囊膜糖蛋白gI基因缺失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构建鸭瘟病毒疫苗株细菌人工染色体感染性克隆pDEV-vac的基础上,通过两步Red E/T重组,构建了gI基因缺失的pDEV-ΔgI突变体克隆,并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获得了重组病毒rDEV-ΔgI。病毒生长曲线显示,rDEV-ΔgI的滴度从12 h到60 h稳步增加,在此期间gI基因缺失毒株病毒滴度较亲本毒株稍有降低,但病毒滴度于72 h接近并超过对照毒株。蚀斑面积测定发现rDEV-ΔgI较亲本毒rDEV-BAC增加约60%。动物实验表明,rDEV-ΔgI注射组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较对照组下降40%。研究表明:gI为DEV的非必需基因,且gI基因与病毒扩散、免疫保护能力等相关。(本文来源于《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4年05期)

文晶亮,李启红,李俊平,刘丹,李岭[4](2014)在《鸭肠炎病毒囊膜糖蛋白gE基因序列分析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鸭肠炎病毒(DEV)囊膜糖蛋白gE基因的相关特性和功能,应用PCR扩增了DEV的gE基因,全长1473 bp,编码490个氨基酸,其中1~22位氨基酸为信号肽。gE基因与国内分离强毒CHv株、国内疫苗株同源性均为100%,与德国分离强毒2085株同源性达到99%,显示其高度保守。将gE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gE)和去信号肽的gE基因(gE’)分别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获得重组质粒pCDNA3.1-gE、pCDNA3.1-gE,然后应用脂质体法转染vero细胞。RT-PCR扩增证实gE、gE’均在细胞内进行了转录,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只有gE’基因在vero细胞中获得了表达,为研究gE蛋白的功能及研制鸭瘟抗体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李斌,卢冰霞,秦毅斌,赵武,梁家幸[5](2013)在《猪乙型脑炎病毒广西分离株FC792的囊膜糖蛋白E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开发快速、敏感、特异的猪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诊断试剂和免疫效果良好的猪JE基因工程疫苗,对2011年分离到的广西猪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FC792株的E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测序获得1500bp的完整FC792株E基因序列,经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FC792株为基因Ⅲ型JEV毒株,且属于弱毒株。应用在线软件SignalP4.1对FC792株E蛋白进行信号肽的预测,结果预测到FC792株E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应用在线软件NetNGlyc1.0预测到FC792株E蛋白存在1个N-糖基化位点:154-NYSA,线软件NetPhos2.0预测到其存在如下磷酸化位点:丝氨酸(Ser)有10个位点;苏氨酸(Thr)有6个位点;酪氨酸(Tyr)有5个位点。应用在线免疫信息学软件预测到FC792株E蛋白有16个B细胞抗原优势表位(分值(score)≥0.85),5个CTL抗原表位,10个Th抗原表位。应用在线软件GOR4预测FC792株E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现α-螺旋区域占21.20%,延伸链区域占30.40%;无规则卷曲区域占48.40%。应用在线软件SWISS-MODEL对FC792株E蛋白进行叁维结构预测的同源模建,结果可见FC792株E蛋白存在大量的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区域,并有多个α-螺旋区域,它们螺旋扭转卷曲形成近似左右对称的2个亚基的二聚体空间立体结构。研究结果为今后研制猪JE诊断抗原和猪JE基因工程疫苗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0-21)

蒋伟,王喜军,帅磊,葛金英,任家琰[6](2013)在《狂犬病病毒囊膜糖蛋白基因DNA免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狂犬病病毒(RV)囊膜糖蛋白(G)是该病毒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为研究G蛋白基因的DNA免疫效果,本研究构建了表达哺乳动物密码子优化的RV G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AGG-RV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RV G基因在pCAGG-RVG转染的BHK-21细胞中获得正确表达。将pCAGG-RVG按500μg剂量经肌肉注射途径免疫比格犬,间隔4周以相同剂量、途径加强免疫一次,并于初次免疫前、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RV的中和抗体。结果显示,pCAGG-RVG一次免疫即可诱导产生显着的中和抗体反应,二次免疫中和抗体滴度表现出显着地增强效果。二次免疫后,中和抗体滴度缓慢下降,保持持续平稳,至初次免疫后第54周,7只免疫犬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平均为2.88 IU/mL,并且全部高于0.5 IU/mL,即全部高于对强毒攻击保护的最低中和抗体滴度要求。因此,本研究构建的pCAGG-RVG具有预防狂犬病的潜力,是一种有希望的狂犬病候选疫苗。(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李斌,卢冰霞,秦毅斌,赵武,梁家幸[7](2013)在《猪乙型脑炎病毒广西分离株FC792的囊膜糖蛋白E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开发快速、敏感、特异的猪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诊断试剂和免疫效果良好的猪JE基因工程疫苗,对2011年分离到的广西猪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FC792株的E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测序获得1500bp的完整FC792株E基因序列,经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FC792株为基因Ⅲ型JEV毒株,且属于弱毒株。应用在线软件SignalP 4.1对FC792株E蛋白进行信号肽的预测,结果预测到FC792株E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应用在线软件NetNGlyc 1.0预测到FC792株E蛋白存在1个N-糖基化位点:154-NYSA,线软件NetPhos 2.0预测到其存在如下磷酸化位点:丝氨酸(Ser)有10个位点;苏氨酸(Thr)有6个位点;酪氨酸(Tyr)有5个位点。应用在线免疫信息学软件预测到FC792株E蛋白有16个B细胞抗原优势表位(分值(score)≥0.85),5个CTL抗原表位,10个Th抗原表位。应用在线软件GOR4预测FC792株E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现α-螺旋区域占21.20%,延伸链区域占30.40%;无规则卷曲区域占48.40%。应用在线软件SWISS-MODEL对FC792株E蛋白进行叁维结构预测的同源模建,结果可见FC792株E蛋白存在大量的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区域,并有多个α-螺旋区域,它们螺旋扭转卷曲形成近似左右对称的2个亚基的二聚体空间立体结构。研究结果为今后研制猪JE诊断抗原和猪JE基因工程疫苗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3年04期)

赵磊,张训海,王旋,龚争,张怀康[8](2013)在《信鸽新城疫病毒P/Anhui/1/09株囊膜糖蛋白基因的遗传进化及氨基酸差异性位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流行于信鸽群中新城疫病毒致病株P/Anhui/1/09的分子遗传特性及其囊膜糖蛋白的差异性,采用RT-PCR法扩增其F和HN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并与已公布的主要代表性毒株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及615个全长F基因和480个全长HN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同时对P/Anhui/1/09株进行型内遗传关系分析。结果显示:P/Anhui/1/09株F和HN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1 662 bp和1 716 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Q290284和JQ305097,其F基因与NDV05-029、PG/CH/JS/1/06、CH/98-1鸽源毒株亲缘关系最近,同源率在98.2%~99.5%,同属基因VIb亚型,但与传统疫苗株LaSota、V4、B1和Mukteswar的遗传距离较远,同源率仅在84%~86.3%。HN基因ORF进化树分支拓扑结构与F基因相似。型内遗传关系分析显示,VIb亚型可进一步为VIb1~VIb5 5个进化分支,其中我国分离株都位于VIb1和VIb4进化分支中。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糖基化位点分析显示,P/Anhui/1/09的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K-R-Q-K-R-F117,与NDV强毒株分子特征相符,并发现在七肽重复区旁497位新增一个潜在N-糖基化位点,除2个基因III型日本分离株(Miyadera和MIY/51)外,所有含497位新增糖基化位点的毒株都位于VIb1分支。包含P/Anhui/1/09株在内的大部分鸽源毒株在F蛋白aa132S(融合肽区)、aa259H和HN蛋白aa3H(胞质区)、aa122R、aa347G、aa349E存在一定特征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张文韬,董罡,袁菊芳[9](2012)在《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诊断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表达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胞外区片段,评价其诊断价值,为猴B病毒快速鉴别诊断技术建立和疫苗研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扩增gD胞外区基因片段,测序正确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b(+)。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并进行诱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2年08期)

张文韬[10](2012)在《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猴B病毒(Monkey B Virus)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单纯疱疹病毒属成员,是一种以猴(特别是猕猴属)为自然宿主的动物源性病原体。猴B病毒在其自然宿主中的感染率大于60%,但多呈隐性感染。该病毒感染非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的致死性强,感染病例的病死率超过80%,即使幸存也会留下失语、瘫痪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猴B病毒主要以接触感染为主,被感染猴抓伤、咬伤都有可能感染猴B病毒,也有人传入和虫媒传播等报道。灵长类的人和猴感染猴B病毒后,一旦出现临床表现,表明病毒已侵入神经系统,治疗便失去了意义。因此,建立快速鉴别诊断的方法,对猴B病毒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由于猴B病毒与在脊椎动物(包括人类)中广泛感染的其他α-疱疹病毒(特别是人单纯疱疹病毒,HSV)高度同源,表现出较强的交叉反应,因此,这类疱疹病毒成为了现阶段猴B病毒快速鉴别诊断的主要障碍。由于受HSV和猴B病毒的感染特点等因素影响,目前所建立的猴B病毒检测方法都达不到快速、特异之目的。临床医学中常用狒狒疱疹病毒4(Herpes virus papio2, HVP-2)、猴因子8(simian agent8, SA8)和HSV等病毒蛋白作诊断抗原检测猴B病毒,但其检测的灵敏度低。也有人研制了猴B病毒灭活疫苗,但该疫苗保护率低于50%。近年来,随着对猴B病毒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猴B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囊膜糖蛋白(glycoprotein)逐渐成为猴B病毒诊断和防治研究的主要靶点。糖蛋白D和B是灵长类动物受到α-疱疹病毒感染后免疫应答的主要标靶,gD和gB的抗体最先出现在急性或再发性人类HSV感染的血清中,并且达到很高效价,也可以保持2年之久。gB是导致灵长类疱疹病毒之间广泛抗原交叉反应的主要原因,而gD中的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推断猴B病毒gD蛋白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鉴于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在鉴别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试验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1)比较猴B病毒与HSV-1和HSV-2叁种囊膜糖蛋白gB、gC和gD的同源性差异,分析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序列;(2)从中国源恒河猴B病毒的感染组织中克隆gD胞外区基因,分析其序列特征;(3)对目的基因——猴B病毒gD基因进行原核表达;(4)以纯化后的重组gD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猴B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法。1.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DNAMAN软件比较猴B病毒、HSV-1和HSV-23种α-疱疹病毒中囊膜糖蛋白(gB、gC和gD)的同源性差异,发现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B与HSV-1、HSV-21(?)的同源性为78%、77%,gC与HSV-1、HSV-2的同源性为42%、48%,gD与HSV-1、HSV-2的同源性为56%、58%。有研究表明gB是导致灵长类疱疹病毒之间广泛抗原交叉反应的主要原因,而gD中的氨基酸序列却更加保守。本实验室研究人员前期获得了重组表达的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C并建立了gC-ELISA检测方法,gC-ELIS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和100%。因此,本试验以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结构、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抗原性指数、柔韧性以及B细胞表位等参数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的信号肽位于N端l-24氨基酸,胞外区位于N端25-341氨基酸,跨膜区位于N端342-364氨基酸,胞内区位于N端365-394氨基酸;蛋白分子的柔性结构区域分布均匀,亲水性较好,表面可及性较高;区段24~44、49~60、49~76、107~118、141~150、164~174、206~214、287~308、322~339和365~382的平均性抗原指数分别为0.983、1.854、0.901、1.763、1.62、1.1、2.028、0.979、0.676和1.148,提示B细胞抗原表位在这些区段的可能性较大。本试验最终选择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的胞外区作为筛选高效表达的抗原候选片段。2.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克隆及特征分析根据NCBI公布的猴B病毒标准株E2490的全基因序列,以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胞外区为目的片段,利用BioXM2.6软件分析该序列的酶切位点,发现该序列存在包括SmaⅠ、SacⅡ等在内的203个常见酶,而NdeⅠ、HindⅢ等58个酶在该序列中未曾发现,最终选择NdeⅠ、HindⅢ为酶切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GM-T载体中,经PCR和酶切鉴定后测序。PCR扩增得到约1000bpl的目的基因,进一步分析目的基因序列发现,扩增基因片段的核营酸序列与猴B病毒标准株E2490的同源性为97.21%,GC含量为75%,呈区域集中分布,序列中含有20个稀有密码子,占5.99%。比较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的同源性,发现该基因与BV-MC1gD gene的同源性最高为98.6%,与HSV-1gD gene(?)同源性最低为61.7%。根据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的同源性比对结果,下载与猴B病毒不同分离株及同源性较高的其它α-疱疹病毒相应的核苷酸序列,用DNAStar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与BV-MC1gD gene亲缘关系最接近,与HSV-2333gD gene(?)的亲缘关系最远。3.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的重组表达以猴B病毒全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b(+)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b(+)-gD。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加入IPTG诱导表达,最终获得48Ku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gD重组蛋白,表达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5%左右。采用AKTA蛋白纯化系统纯化目的蛋白,得到浓度为1.6mg/mL、纯度为94.8%(灰度扫描结果)的重组蛋白,经透析除去其中的尿素和咪唑。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经SDS-PAGE电泳,以BIO-RAD半干转移系统转膜(PVDF)。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gD蛋白能与猴B病毒阳性血清和抗His单克隆抗体特异结合,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猴B病毒血清学检测的候选抗原。4.猴B病毒囊糖膜蛋白gD-ELISA法的建立基于重组gD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猴B病毒抗体的间接gD-ELISA (?)去。gD-ELISA的最佳工作条件为:抗原浓度为2μg/mL,血清稀释度为1:8,封闭液为含8%兔血清的PBS,兔抗猴IgG-HRP的稀释比例为1:25000,37℃避光显色12min;阳性临界值为OD450nm≥0.166。本试验建立的gD-ELISA法特异性良好,能有效区分BV与HSV。应用gD-ELISA与同室上代平建立的gC-ELISA和“金标准”——斑点免疫结合技术方法(DIA,美国VRL实验室)分别对来自北京、四川的166份(北京90份,四川76份)猴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叁者的阳性率分别为12.65%、13.25%和12.05%,其中北京90份猴血清样本检出的阳性率分别是13.33%(12/90)、13.33%(12/90)和12.22%(11/90),四川76份样本检出的阳性率分别是11.84%(9/76)、13.16%(10/76)和11.84%(9/76)。将gD-ELISA与“金标准”方法DIA进行筛检试验评价,筛检试验的真实性评价结果是gD-ELIS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和97.26%,其约登指数为0.9226,表明本次建立的猴B病毒gD-ELISA与猴B病毒“金标准”DIA方法的符合程度较高。筛检试验可靠性评价结果是观察一致率Po为98.19%,机遇一致率Pe为78.35%,Kappa值为0.92,表明gD-ELISA与猴B病毒“金标准”DIA方法的一致性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5-05)

囊膜糖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言鸭瘟病毒(DEV)是一种α疱疹病毒,能引起鸭、鹅、天鹅等雁形目水禽产生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疱疹病毒囊膜糖蛋白gI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在不同亚科及种属间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疱疹病毒中gI的生物学功能也不尽相同~([1-3])。为了阐明DEV gI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对gI基因缺失鸭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囊膜糖蛋白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陈朝蓉.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毒株囊膜糖蛋白GP64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D].广西大学.2015

[2].陈柳,余斌,倪征,华炯钢,叶伟成.DEV囊膜糖蛋白gI基因缺失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3].陈柳,余斌,倪征,华炯钢,叶伟成.DEV囊膜糖蛋白gI基因缺失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J].浙江畜牧兽医.2014

[4].文晶亮,李启红,李俊平,刘丹,李岭.鸭肠炎病毒囊膜糖蛋白gE基因序列分析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中国兽药杂志.2014

[5].李斌,卢冰霞,秦毅斌,赵武,梁家幸.猪乙型脑炎病毒广西分离株FC792的囊膜糖蛋白E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6].蒋伟,王喜军,帅磊,葛金英,任家琰.狂犬病病毒囊膜糖蛋白基因DNA免疫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3

[7].李斌,卢冰霞,秦毅斌,赵武,梁家幸.猪乙型脑炎病毒广西分离株FC792的囊膜糖蛋白E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3

[8].赵磊,张训海,王旋,龚争,张怀康.信鸽新城疫病毒P/Anhui/1/09株囊膜糖蛋白基因的遗传进化及氨基酸差异性位点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

[9].张文韬,董罡,袁菊芳.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诊断价值评价[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

[10].张文韬.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D].西南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预测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α-螺旋...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亲水性Fig....和sd10xt03株与ALV-J参考株...预测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无规则卷...预测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抗原性...囊膜糖蛋白基因gp85 PCR产物的...

标签:;  ;  ;  ;  ;  ;  ;  

囊膜糖蛋白基因论文_陈朝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