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维恒论文-唐均,冯丽平

梅维恒论文-唐均,冯丽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梅维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梅维恒,《红楼梦》英译,王一贴,“红楼梦”标题英译疗妒汤

梅维恒论文文献综述

唐均,冯丽平[1](2018)在《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红楼梦》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世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美国汉学家之一梅维恒(Victor H.Mair)也有一段《红楼梦》的英文摘译,近来得以发现并进行解读。这段译自《红楼梦》第八十回、主要涉及王一贴和疗妒汤的文字,虽然篇幅短小,但在"红楼梦"标题以及小说内道教、中医药等文化信息的译介方面,给我们提出了不少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2](2017)在《美国汉学家梅维恒》一文中研究指出梅维恒(Victor H.Mair),1943年生,着名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宾大考古及人类学博物馆顾问,还担任京都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任教职,精通中文、日文、藏文和梵文,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汉学界最具开拓精神的学人,着述宏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古史、敦煌(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7年03期)

韩高年[3](2017)在《他山之石,可以为错——评梅维恒主编《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由梅维恒教授主编、四十多位西方汉学界的领军人物参与撰写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马小悟、张治、刘文楠译,新星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自该着者均只随文标注页码)中文本出版。该书英文版初版于2001年,中文译本的出版使中国学者得识其面目。笔者初读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部集数十位汉学家之力共同完成的中国文学史,在编撰目(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7年09期)

肖志兵[4](2017)在《梅维恒英译敦煌变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汉学家、敦煌学家梅维恒最初凭借变文英译得以进入学界,此后翻译了很多中国典籍。梅维恒一直秉持翻译忠实观,将再现原文的形式特征作为翻译的优先任务,通过各种手段和策略,在寻求意义准确的前提下,尝试在英语中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特征以求对等。梅维恒英译敦煌变文,同样也采用了注释性翻译,通过增加注释以有效地保证译文的准确和忠实,展现他整个翻译决策的过程,从而造就了敦煌变文英译的典范。(本文来源于《外语与翻译》期刊2017年01期)

孟令法[5](2016)在《跨文化视野中的“看图讲故事”研究——梅维恒《绘画与表演》读后记及其论题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绘画与表演》是一部关于中国变文起源与传播的重要着作。该着充分利用印度、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故事画"资料,以中亚为中介构拟出"看图讲故事"的基本传播路线和分布走向,旨在展呈中国"看图讲故事"的印度起源图景。本文基于对该着的立论和论证过程的系统梳理,结合学界对民俗学的"流传学派"和文化人类学的"传播论学派"的相关讨论,评析该着的研究模式及其结论之于当下的学术价值;而"看图讲故事"这一新论题的提出,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探查故事讲述的民俗实践路径及其活形态表达的文化多样性。(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冯晓黎[6](2014)在《帛书本《道德经》梅维恒英译本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本文选取以帛书本为源本,以世传本为参考的梅维恒译本,通过举例分析,就该译本对原文形式的重塑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其翻译语言的艺术特点,并从中观察古籍英译的某些共同现象和特点。(本文来源于《中译外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易华[7](2014)在《梅维恒与汉学研究的不解情缘》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汉学家梅维恒 (Victor H.Mair)年逾古稀,一生都在不断拓展汉学研究的新领域。2012年,梅维恒应邀来北京大学作“汉学的往昔与今日:方法与挑战”的讲座。来访期间,他发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究基地的英文(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8-06)

刘妍[8](2011)在《梅维恒及其英译《庄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学者梅维恒是当代着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和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其英译《庄子》开启了当代《庄子》英译的繁荣时期,带动了美国《庄子》研究的热潮。梅维恒热爱《庄子》,尤其看重《庄子》的文学价值,对庄子其人其书有深入研究。本文从梅维恒的学术背景及其对《庄子》的理解入手,通过分析梅维恒译文对人名寓意、韵文及几种典型修辞方法的处理,考察其译文对《庄子》文学色彩的传递。(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1年09期)

施爱东[9](2009)在《梅维恒的《绘画与表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语言学家本菲在对比世界各民族故事之后,认为许多流行于欧洲的故事并非源自欧洲本土,而是源自印度。印度故事先是传向穆斯林,然后通过回教徒传遍世界。1859年,他将印度《五卷书》译成德文出版,写了一篇500多页的序言,着重指出:"为数不多的寓言和绝大多数故事、传说均来自印度,然后才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开来。"(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潘晟[10](2006)在《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梅维恒(Victor H.Mair)是美国当代重要的中国学研究专家之一,他对变文等敦煌通俗文学进行过较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国内学界尚未对梅维恒的研究成果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梅维恒变文研究成果的翻译和综述,系统阐释和评论其在该领域的独到见解,为敦煌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从变文的定义、分类、底蕴、来源、表演、作者和抄录者等不同角度,梳理了梅维恒变文研究成果,阐析了其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文章认为,对文献资料的充分收集和利用,以开放的视野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积极开展国际同行间的合作和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其成果的取得。 本文总结了梅维恒在变文研究领域所提出“印度说”以及看图讲故事的新观点,结合中国“左图右史”的传统观点和上古看图讲故事之史实,对“印度说”和“本土说”作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文从叙事性、幻象性和民间娱乐性等多个视角,对异域及本土看图讲故事的异同作了比较,进一步阐发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相结合之传播手段的形成、特点及其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源头、流向、融会和拓宽等角度,系统分析了梅维恒观点的学术价值及其局限。 全文通过对梅维恒研究思路及其观点的评述,辨析“图”与“话”的关系,揭示转变艺术形式的美学意义,在把握“源”和“流”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变文对后世通俗文学发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梅维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梅维恒(Victor H.Mair),1943年生,着名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宾大考古及人类学博物馆顾问,还担任京都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任教职,精通中文、日文、藏文和梵文,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汉学界最具开拓精神的学人,着述宏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古史、敦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梅维恒论文参考文献

[1].唐均,冯丽平.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红楼梦》英译研究[J].明清小说研究.2018

[2]..美国汉学家梅维恒[J].国际汉学.2017

[3].韩高年.他山之石,可以为错——评梅维恒主编《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J].文艺研究.2017

[4].肖志兵.梅维恒英译敦煌变文研究[J].外语与翻译.2017

[5].孟令法.跨文化视野中的“看图讲故事”研究——梅维恒《绘画与表演》读后记及其论题意义[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冯晓黎.帛书本《道德经》梅维恒英译本探析[J].中译外研究.2014

[7].易华.梅维恒与汉学研究的不解情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8].刘妍.梅维恒及其英译《庄子》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

[9].施爱东.梅维恒的《绘画与表演》[J].民俗研究.2009

[10].潘晟.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梅维恒论文-唐均,冯丽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