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层控制技术与集控站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宇[1](2021)在《安监系统在无人值守高压变电站的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主导的特高压电网建设目标的逐步铺开,当下的变电站建设已经由小型低电压变电站逐步转型到大型高电压变电站主导。由于高电压变电站地理位置分散,并且存在跨地区多级调度协调的问题,国内500k V及以上高电压变电站仍然配备了多达数十人的值班团队。本文计划利用图像采集设备、环境探测设备、信息传输设备、中央处理单元设备以及相应的供电及防雷设备进行合理组合和协作设计,实现对站区围墙范围内重要监控点布置,对不同电压等级的户外型电气设备的外部运行状态做到及时观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装设了电气屏柜的工作房间的状况,同时联通站区和集控中心的通信,及时了解铺设电缆的沟道是否进水以及房间内湿度、温度等重要环境参数是否有变,防止站区遭到窃贼侵入并组织各区域(大门、房内、围墙)的子系统联合动作以满足安保要求,实现对空调等设备的远方状态监视和控制,完成对高电压变电站全面监控目标,实现无人值守。本文以乌海乌达北500k V变电站作为试点,通过对相应设备的协作为基础设计了一套造价合理的安监系统,并在该变电站成功应用,成为蒙西地区首个投产的500k V无人值守变电站。本文对现有工业级产品在实现更高要求的智能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摄像头的云台控制系统为切入点展开了剖析,并以元器件和逻辑算法为优化方向展开了讨论,为未来进一步提高内蒙古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打下基础,为内蒙古电力集团发展智能电网,贯彻减员增效既定方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刘道琼[2](2020)在《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蚌埠地区电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实现公司发展方式、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中提出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任务,调度作为“大运行”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安全风险管控、电网优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2019年,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电力体制的改革更加深入,国家电网公司面对新形势,提出了“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调度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各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实现电网调度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管理,急需加快电网调度的智能化建设,原有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升级、优化,使电网管理向着更加集约化、专业化、精益化的方向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精简管理冗余环节,不断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本文在对国内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调控一体化理论及组织优化理论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从运维集控站、调控中心、调度一体化系统等几个方面对国网蚌埠供电公司地区电网运行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旨在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和坚强智能电网的理论基础,结合电网大运行体系的特点,对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现有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和优化,提出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改进优化实施方案,制定新的调度、监控业务深度融合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电网的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在对国网蚌埠供电公司原有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优化后的国网蚌埠供电公司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新模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发现国网蚌埠供电公司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化后在供电稳定性、运行经济性和安全便捷性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效益。与原有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相比,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新模式能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该模式能满足未来电网的发展要求。
姜贞[3](2016)在《500kV杨高变电站“五防”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变电站的电气误操作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设备损坏,甚至引起电网振荡直至瓦解以及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五防”系统是防止误操作事故,保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500kV杨高变电站的实际情况,设计其“五防”系统并应用,取得成果包括:(1)结合上海电网实际特点,从“五防”系统的设计要求出发,分析各类“五防”装置的优缺点,总结目前上海主要的超高压变电站的“五防”系统的配置和运行情况。(2)通过对不同“五防”装置的原理与设计分析,对上海电网主流应用的“微机五防”装置原理和设计方案提出改进措施。(3)从500kV杨高变电站的运行需求出发,对该站一次接线的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其“五防”设计等相关工作的流程,并给出受控站“五防”系统的相关配置方案。(4)结合500kV杨高变电站的运行特点,探索在“大集控”下“五防”装置的设计。针对未来无人值班站的要求,对上海电网“五防”系统规划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对全文工作做了总结和展望,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孟昱君[4](2015)在《桐柏电网电压无功优化(AVC)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网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同时人们对电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电网能够提供稳定的电压,降低电网中无功损失现象,又要提高电网使用的经济性。电网无功控制是针对多个目标的控制问题,要求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实现对电压质量的改善,确保电压运行的经济性。传统电网控制技术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较低,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电网控制系统的需求,本文我们就现阶段比较先进的电压无功化控制系统进行研究。智能电网电压无功优化自动控制子系统(简称:AVC),它是通过在电力系统中安装各种智能化的设备,从而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种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并且将分析结果跟事先设定好的电压参数和功率参数进行对比,从而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中电压参数的优化控制。控制过程中要尽量降低分接开关的动作次数,电容器的使用数量,从而确保整个电力系统中电压质量和降低电力系统中功率损失情况。通过自动控制指令,实现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闭环控制。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系统的控制流程、原理,并且给出了无功优化控制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最后,以桐柏县为例,介绍了AVC系统的具体应用,给出了其相关功能界面。
蒋涛[5](2014)在《以变电站集中监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变革》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电公司于一九九六年颁布了关于建立集控站的文件,建议在电网调度的层次之下建立集控站,以保证电网及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有效运行。胜利油田电网变电站整体自动化水平较低,很多变电站尚未实现综合自动化功能。油田变电站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不利于变电站的安全运行。传统的管理方式必须向集约化转变,实行分层管理,开始变电站无人值守及集控站建设。变电站的集中监控在油田电网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滨海供电公司的东一集控站、河口供电公司的大王北集控站、南区供电公司草桥集控站逐步投入运行。管理变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研究制定以标准化变电站的建立组织模式、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监控及自动化改造为重点的管理变革,形成并实施以变电站集中监控为核心的管理变革,夯实稳固可靠的生产现场,建立标准统一的变电站集中控制规划方案,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确保变电站从有人值守到集中控制的有序进行。集控中心负责各受控站的远方运行监视、倒闸操作、事故异常处理、设备的巡视与维护以及文明生产等全面运行管理工作。集控站的设立,大大改善了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并改善了系统的结构,实现了变电站管理的分层、分级管理,其产生的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杨春[6](2014)在《电网企业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为了解决电网运行管理上的问题,本文从调度运行管理模式、配网管理模式、变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力体制改革研究。建立能适应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是我们面临的巨大考验。本文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各地区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以A市为样本点,提出了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本文要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1、系统分析了电网运行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严谨分析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利与弊;2、研究分析了电网运行管理的特点,研究了电网调度与变电、配电监控一体化设置下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3、根据得出的分析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调控一体化的最佳实施方案;4、通过全寿命周期理论评价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经研究表明,调控一体化模式使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并且充分的利用,减小了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同时提高了主、配网运行的管理水平,与以往的管理运行模式相比,更显其经济性,更能适应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电网的发展需求。
付长青[7](2013)在《集控系统总控分控模式的设计与实现方案》文中研究指明集控站是电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控站系统建立在调度系统和变电站之间,是对多个无人值班变电站进行集中管理的自动化系统。它站在局部电网的层次上,对所辖变电站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控制和管理。在变电站无人值守、集控站统一监视控制的运行方式下,必须在集控站设立集控站监控系统,监控系统能够实时准确的反映各个受控无人值班站的运行情况,能够有效正确的进行倒闸操作。由于无人站站内无人值班,集控站监控系统成了对子站运行状态进行监视控制的唯一手段,如果出现故障,子站将失查失控,系统的安全运行将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在传统的集控站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软硬件实现系统的分布式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灾能力。现有的集控系统中,一般根据监盘区域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责任区,通过节点权限和人员权限的设置实现站端信息的分流,在下辖的比较大的无人值守站和操作队设立远程节点,所有信号由同一组服务器处理,或者在各变电所无人值班操作站建设小型SCADA集控站系统,采用独立和不同的SCADA应用系统和数据库。集控站和主站之间通过系统间网络通信实现信息状态交换。设立远程节点的模式常因网络故障导致远程节点信号传送失败,受带宽和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远程节点的信息查阅速度也要慢很多。设立不同的小型集控站又导致远动维护人员在接入新厂站时要在不同的系统上重复做相同的工作,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集控站建设中采用总控和分控模式,依据集控规模设立一个总控和若干分控,总控和分控都可以独立运行,相互不影响,所有的远动调试,图库制作都在总控执行,总控可以选择性的下装图形参数等到相应的分控,分控通过网络转发的模式将必要的信号传给总控,这样既可以解决远程节点可靠性差,响应速度慢的问题,又能避免远动维护的重复工作,提高效率,还能实现系统的异地备份,极大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杨忠君[8](2013)在《集控站自动化系统在包钢电网的应用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发展,集控站式管理已逐步成为一种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在电力企业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大力的推广应用。集控站的建设将对优化运行管理、人员有效分工、提高企业劳动效率、提升经济效益、推进技术改革及对提高新环境下员工个人素质和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包钢电网现有状况的分析,制定集控站自动化系统的框架结构及提出技术要求,并组织实施了包钢7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工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有:首先,对集控站自动化系统的框架进行了结构设计,确定了系统的技术指标、通信方式、主站系统功能;其次,设计了集控主站的SCADA、调度方式和视频监视功能;再次,结合包钢电网的实际情况,对原有73#变电站集控区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升级。按照设计的方案,完成包钢73#变电集控站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张继胜[9](2012)在《调控一体化技术在巴彦淖尔电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网的规模也在飞速发展,为了适应国家需要,提高电网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电能和更好的服务,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集约化、精益化管理的目标,调控一体化便是其中的有效措施之一。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是基于集中监控,对变电运行管理的创新。同时,调控一体化变电运行管理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因此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着重介绍了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各种电网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本文还分析了巴彦淖尔地区电网的运行现状,分别从技术和组织两方面指出了巴彦淖尔地区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及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推行“大运行”、“调控一体化”的指示,结合巴彦淖尔地区电网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巴彦淖尔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升级的必要性,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展了适合巴彦淖尔地区电网的调控一体化支持平台和相应的组织结构体系、以及运行管理措施的相关研究。通过对该地级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平台和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为今后地级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郭宏伟[10](2012)在《三门峡地区电网电压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任何一种产品都具有它的质量指标,电力系统为广大用电客户所提供的电能也具有其质量指标,只有当送达客户的电能指标符合规定的质量指标要求时,电力才能发挥最佳的效益。国家标准规定电能质量指标包括电压、频率和波形三项内容,其中针对电压质量控制所做的工作就是电力系统电压控制与无功优化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电能质量、满足各类客户无功需求,并使供电电压稳定在合格的范围内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供电企业内部挖潜,响应节能环保要求,降低线(网)损耗,提高电力高效经济运行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本文针对国家电网三门峡供电公司电网的实际情况,给出AVC系统的无功规划数据模型、优化算法和潮流计算方法,以及各类需要人工输入的计算参数,调度中心与各集控站AVC系统中采用基于合同网的多智能体(Multi-Agent)协作技术解决了AVC各控制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并对三门峡地区电网AVC系统工程进行总体设计,给出系统所应具备的功能模块,以及该系统运行维护等配套的具体管理措施。实施后的三门峡地区电网电压控制和无功优化系统不仅具备在线分析和自动化控制功能,并且有其实际价值。该系统的开发与实施可以极大改善三门峡地区电网不尽合理的无功管理现状,减轻调值人员人工控制的劳动强度,为三门峡电网电压和无功优化控制,以及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运行提供先进技术手段。
二、分层控制技术与集控站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层控制技术与集控站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安监系统在无人值守高压变电站的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结构 |
2.3 系统设计要求 |
2.3.1 主要设计要点 |
2.3.2 必须系统功能要求 |
2.3.3 可扩展系统功能要求 |
2.4 系统设备选型 |
2.4.1 系统适配 |
2.4.2 设备选型 |
2.4.3 与其他系统的联动及接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乌达北500KV变电站设计纲要 |
3.2 设计标准及依据 |
3.2.1 国家标准 |
3.2.2 行业规范 |
3.2.3 专业配合 |
3.2.4 厂家资料 |
3.3 设计图解 |
3.3.1 安防系统接线图 |
3.3.2 安防系统监控点布置 |
3.3.3 安防系统缆线布置 |
3.4 设计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台系统的优化可行性探讨 |
4.1 概述 |
4.2 系统优化 |
4.2.1 当前系统智能化的不足 |
4.2.2 元器件优化 |
4.2.3 算法优化与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图纸目录 |
附录2 施工图说明 |
附录3 通用工艺在安监系统中的要求 |
附录4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网络示意 |
附录5 安全防范遥视系统屏屏面布置示意 |
附录6 室外安防遥视系统设备及缆线平面布置 |
附录7 主建筑安防遥视系统设备及缆线平面布置 |
附录8 500KV保护小室安防遥视系统设备及缆线平面布置 |
附录9 主变无功及220KV保护小室安防遥视系统设备及缆线平面布置 |
附录10 核心设备在安监系统中的参数 |
附录11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监视点设备分配表 |
附录12 电缆清册(一) |
附录13 电缆清册(二) |
附录14 电缆清册(三) |
附录15 电缆清册(四) |
附录16 设备材料表 |
致谢 |
(2)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蚌埠地区电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电网调度相关理论 |
一、电网调控运行 |
二、电网调控一体化 |
三、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模式 |
第二节 项目优化相关理论 |
一、组织优化理论 |
二、流程优化理论 |
三、管理优化理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蚌埠地区电网及调控一体化概况 |
一、蚌埠地区电网概况 |
二、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背景 |
三、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运行现状 |
第二节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
一、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中心运行管理 |
二、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机构设置 |
三、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人员配置 |
第三节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人力资源的效率问题 |
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问题 |
三、业务范围不清晰问题 |
四、设备、系统老旧问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 |
第一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组织结构优化 |
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统一管理 |
二、定点设置运维集控站 |
第二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业务范围优化 |
一、业务范围重新界定 |
二、业务范围优化分析 |
第三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实施方案优化 |
一、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升级改造 |
二、运维集控站的建设、升级改造 |
三、光传输网的升级改造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优化管理评价 |
第一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新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三、评价指标解析 |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一、准则层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 |
二、指标层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 |
三、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第三节 指标隶属矩阵的确定及评价 |
一、指标层模糊评价 |
二、准则层模糊评价 |
第四节 结果分析 |
一、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500kV杨高变电站“五防”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五防”装置的演变过程 |
1.2.1 机械锁 |
1.2.2 机械程序闭锁 |
1.2.3 电气联锁 |
1.2.4 微机防误闭锁装置 |
1.3 上海电网变电站微机“五防”装置的通用配置 |
1.3.1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第一组成方式 |
1.3.2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第二组成方式 |
1.3.3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第三组成方式 |
1.4 本文的主要任务 |
第二章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在上海高压变电站的应用 |
2.1 上海高压变电站常规的防误装置 |
2.1.1 机械闭锁 |
2.1.2 电磁闭锁 |
2.1.3 电气闭锁 |
2.1.4 红绿牌闭锁 |
2.2 微机防误闭锁装置上海高压变电站的应用 |
2.2.1 微机防误闭锁装置的特点 |
2.2.2 微机防误闭锁装置的在上海电网的应用 |
2.3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的运行分析 |
2.3.1 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的组成 |
2.3.1.1 硬件构成 |
2.3.1.2 软件构成与管理方式 |
2.3.2 微机防误闭锁的工作原则 |
2.3.3 微机五防闭锁系统的实现 |
2.4 “五防”系统在国网上海检修公司(原超高压输变电公司)应用的效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500kV杨高变电站“五防”方案设计及实现 |
3.1 500kV杨高变电站特点 |
3.1.1 杨高变电站概况 |
3.1.2 500kV杨高变电站的特点 |
3.2 杨高站“五防”的设计要求及实现 |
3.2.1 杨高站“五防”的设计要求 |
3.2.1.1 遵循的规范和标准 |
3.2.1.2 各“五防”系统部件需达到的功能 |
3.2.2 杨高站系统接线图 |
3.2.3 杨高站防误设施的构成 |
3.2.3.1 JOYO-B1微机“五防”装置 |
3.2.3.2 电气闭锁 |
3.2.3.3 电磁闭锁 |
3.2.3.4 机械闭锁 |
3.2.3.5 红绿牌闭锁 |
3.2.3.6 一把钥匙一把锁 |
3.3 杨高站典型回路防误实例分析 |
3.3.1 500kV串防误实例 |
3.3.1.1 边开关闸刀1G |
3.3.1.2 边开关接地闸刀1GD |
3.3.2 220kV出线防误设施实例 |
3.3.2.1 出线一(三)母闸刀1G |
3.3.2.2 出线开关母线侧接地闸刀2GD |
3.4 杨高站微机“五防”应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集控”环境下“五防”装置的配置分析 |
4.1 目前上海地区的微机“五防”模式 |
4.2 目前微机“五防”存在的问题 |
4.3 “大集控”前提下“五防”系统的研究 |
4.3.1 “大集控”运行模式的主要特征 |
4.3.1.1 分区集控 |
4.3.1.2 分控中心+运维站 |
4.3.1.3 生产指挥中心 |
4.3.2 “五防”装置在受控无人站运行状况 |
4.3.2.1 上海地区受控无人站“五防”配置形式 |
4.3.3 无人站“五防”配置需要重视问题 |
4.3.4 对解决方法的探索 |
4.4 “大集控”环境集控站、受控站“五防”配置的设计优化措施 |
4.4.1 遥控闭锁 |
4.4.2 集控站防误闭锁 |
4.4.3 统一的变电站数据描述和信息编码 |
4.4.4 唯一操作权 |
4.4.5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防误 |
4.4.6 多屏联网技术 |
4.4.7 在线防误闭锁技术 |
4.5 “五防”外的防范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5.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桐柏电网电压无功优化(AVC)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无功电压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技术 |
2.1 电压问题的危害 |
2.2 常见电压无功调节方式 |
2.2.1 九区图法 |
2.2.2 远程集中控制方式 |
2.2.3 基于调度自动化的软件控制方式 |
2.3 AVC系统的基本理论 |
3 电网电压无功优化控制方案的设计 |
3.1 系统的控制原则 |
3.2 系统的工作流程 |
4 桐柏县电网电压无功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电网控制系统的设计特点 |
4.2 AVC系统中电网调度管理模式 |
4.3 控制系统的主体功能 |
4.4 系统的软件功能的划分 |
4.4.1 数据存储层 |
4.4.2 基础管理层 |
4.4.3 业务逻辑层 |
4.4.4 高级应用层 |
4.5 无功优化的数学模型 |
5 电网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系统在桐柏县的应用 |
5.1 系统登陆和管理 |
5.2 参数查询 |
5.2.1 变电站参数查询 |
5.2.2 变压器参数查询 |
5.2.3 电容电抗器参数查询 |
5.2.4 母线参数查询 |
5.2.5 断路器/刀闸参数查询 |
5.2.6 线路参数查询 |
5.3 报表统计功能 |
5.3.1 电压合格率统计 |
5.3.2 设备利用率 |
5.3.3 厂站力率统计 |
5.3.4 设备动作次数统计 |
5.3.5 设备动作记录统计 |
5.3.6 优化方案信息统计 |
5.3.7 控制状态修改信息统计 |
5.3.8 保护解锁统计 |
5.4 曲线查询 |
5.4.1 电压曲线 |
5.4.2 功率曲线 |
5.4.3 负荷曲线 |
5.4.4 档位曲线 |
5.5 系统运行效益分析 |
5.5.1 运行目标 |
5.5.2 运行实例分析 |
5.5.3 运行结论 |
5.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工作成果 |
致谢 |
(5)以变电站集中监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集控站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标准化变电站的设计规划 |
2.1 集中监控规划建设方案 |
2.1.1 改造规划 |
2.1.2 技术规划 |
2.1.3 管理规划 |
2.1.4 集控规划 |
2.2 集中监控生产现场管理模式的建立 |
2.2.1 电力调度管理 |
2.2.2 设备检修管理 |
2.2.3 运行值班管理 |
2.2.4 现场安全管理 |
第三章 集中监控岗位模式变革 |
3.1 组织管理的模式变革 |
3.2 岗位管理的职责变革 |
3.3 岗位工作的流程变革 |
第四章 集控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
4.1 集控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4.2 集控站自动化系统中SCADA功能的实现 |
4.2.1 责任分区和信息分流 |
4.2.2 事故重演 |
4.2.3 拓扑着色 |
4.2.4 操作的复述和审批 |
4.2.5 批次遥控 |
4.2.6 挂牌 |
4.2.7 厂站与电压等级过滤 |
4.2.8 循环调图 |
4.2.9 画面操作 |
4.2.10 维护工具 |
4.2.11 事项浏览器 |
4.2.12 报表处理功能 |
第五章 集控变电站集中综合监控系统设计 |
5.1 集控站综合监控系统的特点 |
5.2 集控站综合监控系统功能的实现 |
5.3 集控站综合监控系统的优势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电网企业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章 国内外电网运营模式研究 |
2.1 国外电网运营模式研究 |
2.2 国内电网运营模式研究 |
2.2.1 变电站管理模式分类及发展趋势 |
2.2.2 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
第3章 A 市电网运营模式研究 |
3.1 配网运营模式 |
3.2 变电站运营模式 |
3.3 电网运营模式研究 |
3.3.1 配网运营模式研究 |
3.3.2 变电站运营模式研究 |
3.3.3 电网运营模式的优化与改进 |
3.4 SWOT 分析 |
第4章 调控一体化技术体系及运营模式设计 |
4.1 “调控一体化”模式简介 |
4.2 技术体系要求概括 |
4.2.1 安全性 |
4.2.2 开放性 |
4.2.3 一体化 |
4.2.4 可维护 |
4.2.5 支持多态运行 |
4.2.6 应用平台化 |
4.3 详细的技术体系要求 |
4.4 组织结构浅析 |
4.4.1 设计相关原则与原理 |
4.4.2 常见的组织结构类型 |
4.4.3 权变理论 |
4.5 组织结构设置 |
4.5.1 调度控制中心的组织结构 |
4.5.2 变电运维站的组织结构 |
4.5.3 检修中心的组织机构 |
4.6 业务界限的划分情况 |
第5章 调控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设计方案 |
5.1 调控一体化实施原则 |
5.2 调控一体化实施过程 |
5.3 调控一体化过渡时期设计 |
5.3.1 部门设置 |
5.3.2 人员配置 |
5.3.3 业务流程的变更 |
5.3.4 构建技术支持体系 |
5.4 调控一体化运营模式初期设计 |
5.5 调控一体化运营模式成熟期设计 |
第6章 调控一体化运营模式的评价及分析 |
6.1 全寿命周期理论分析 |
6.2 数据整理与分析 |
6.3 技术经济评价 |
6.4 敏感性分析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7)集控系统总控分控模式的设计与实现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集控系统的不同历史功能定位 |
1.2 集控站的主要功能 |
1.3 主站集控站建设模式分析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总控分控的典型配置 |
2.1 系统实现的主要目标 |
2.2 配置原则 |
2.3 配置 |
2.4 使用 |
2.5 功能 |
2.5.1 历史数据的传送 |
2.5.2 通道状态的传送 |
2.5.3 参数的传送 |
2.5.4 节点信息和服务信息的传送 |
2.5.5 文件的传送 |
2.5.6 校时 |
2.5.7 网络状态监控 |
2.5.8 平安报文 |
2.6 网络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采集 |
3.1 前置系统基本概念 |
3.1.1 前置机 |
3.1.2 RTU |
3.1.3 通道 |
3.1.4 路径 |
3.2 单分控的典型配置 |
3.3 总控的典型配置 |
3.4 总控与分控间的信息交互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层分控对报警,责任区划分的影响 |
4.1 智能报警 |
4.1.1 事项处理方式设置 |
4.1.2 页面设置 |
4.1.3 对象告警参数设置 |
4.1.4 系统设置 |
4.2 权限及责任区管理 |
4.2.1 用户登录 |
4.2.2 角色管理 |
4.2.3 用户管理 |
4.2.4 用户组管理 |
4.2.5 责任区管理 |
4.2.6 点责任区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典型实现案例 |
5.1 系统配置 |
5.2 配置SWAPSRV服务器 |
5.3 主机状态 |
5.4 服务信息 |
5.5 参数下装 |
5.6 历史数据传送 |
5.7 图形传送 |
5.8 参数统一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集控站自动化系统在包钢电网的应用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包钢电网基本状况分析 |
1.1.2 课题的提出 |
1.1.3 预期效益分析及建立包钢集控站的意义 |
1.2 国内外集控站自动化系统现状与发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包钢集控站及管理区域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案 |
2.1 包钢集控站及管理区域自动化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
2.2 包钢集控站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
2.2.1 集控站运行模式研究意义 |
2.2.2 监控与操作合一模式 |
2.2.3 监控与操作独立模式 |
2.2.4 调度与监控合一模式 |
2.2.5 多级集控中心模式 |
2.2.6 包钢集控站运行管理模式的选择 |
2.3 包钢集控站管理区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升级与技术要求 |
2.3.1 包钢集控站管理区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分析 |
2.3.2 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方案的技术要求 |
2.3.3 集控站主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设计 |
2.3.4 集控站主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设计 |
2.3.5 集控站主站自动化系统的性能指标 |
2.3.6 集控站管理区域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置 |
2.4 包钢集控站 SCADA 系统的设计与功能要求 |
2.4.1 通讯通道管理 |
2.4.2 数据采集 |
2.4.3 数据处理 |
2.4.4 控制与调节 |
2.4.5 事件和告警 |
2.4.6 历史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
2.4.7 SCADA 数据库建模 |
2.4.8 转发通讯 |
2.5 包钢集控站电力视频监视系统的设计与功能要求 |
2.5.1 概述 |
2.5.2 系统结构 |
2.5.3 系统功能 |
2.5.4 系统特征 |
2.5.5 系统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包钢 73#变电站集控站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实施方案 |
3.1 系统过渡建设 |
3.1.1 新老系统过渡原则 |
3.1.2 新老系统过渡方案 |
3.2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电网调度自动化及配套系统建设 |
3.3 通信网络建设 |
3.4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监控视频建设 |
3.4.1 综合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结构 |
3.4.2 摄像头布置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包钢 73#变电站集控站的运行管理 |
4.1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4.1.1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人员职责 |
4.2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岗位职责 |
4.2.1 操作队的职责 |
4.2.2 调度部门及调度员的主要职责 |
4.3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运行管理 |
4.3.1 值班制度 |
4.3.2 交接班制度 |
4.3.3 设备巡回检查制度 |
4.3.4 定期试验切换制度 |
4.3.5 倒闸操作 |
4.3.6 工作票制度 |
4.3.7 设备及缺陷管理 |
4.3.8 安全生产管理 |
4.3.9 文明生产管理 |
4.3.10 技术、培训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调控一体化技术在巴彦淖尔电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调控一体化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2章 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2.1 国内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2.1.1 电网调度运行管理 |
2.1.2 变电站运行管理 |
2.1.3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 |
2.1.4 各种模式对比 |
2.2 国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2.2.1 英国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2.2.2 瑞典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2.2.3 美国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2.3 国内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比较与发展 |
第3章 巴彦淖尔地区电网运行现状分析 |
3.1 巴彦淖尔电网概况 |
3.1.1 发电设备 |
3.1.2 变电设备 |
3.1.3 输电线路 |
3.1.4 电网的发展 |
3.2 巴彦淖尔地区电网调度及变电站运行现状 |
3.2.1 电网调度监控系统概述 |
3.2.2 变电站运行模式概述 |
3.3 存在的问题 |
3.3.1 技术层面 |
3.3.2 组织层面 |
第4章 调控一体化在巴彦淖尔地区的应用 |
4.1 巴彦淖尔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升级的必要性 |
4.2 调控一体化系统技术体系 |
4.2.1 技术体系要求 |
4.2.2 巴彦淖尔地区电网调控一体系统设计 |
4.3 调控一体化组织结构体系研究 |
4.3.1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
4.3.2 调度控制中心组织结构 |
4.3.3 运维站组织结构 |
4.4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研究 |
4.4.1 调度控制中心运行管理 |
4.4.2 运维站运行管理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三门峡地区电网电压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地区AVC系统使用技术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无功优化技术现状 |
1.2.2 分布式AVC在线控制技术现状 |
1.2.3 电压无功在线控制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无功优化数学模型以及带约束优化的处理方法 |
2.1 无功优化的数学模型 |
2.2 其他参数工程实用化应用 |
2.2.1 最多迭代次数(终止代数) |
2.2.2 相邻迭代最优值差 |
2.2.3 网损减少值 |
2.2.4 强行终止时间间隔 |
2.2.5 外部终止命令 |
第3章 电压无功分布式智能控制 |
3.1 分布式AVC控制 |
3.1.1 概述 |
3.1.2 专家系统 |
3.1.3 多智能体技术MAS(Multi Agent System) |
3.2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AVC系统 |
3.3 基于合同策略的全网无功优化 |
3.4 地区、县域AVC系统间协调控制的工程应用 |
3.5 “调度+多集控站”控制模式的应用 |
3.6 工程实用化应用 |
3.6.1 保护及故障信号的处理 |
3.6.2 数据处理 |
3.6.3 安全处理措施 |
第4章 地区电网AVC系统工程设计 |
4.1 设计方案 |
4.1.1 工程实施遵循的原则 |
4.1.2 系统功能设计 |
4.2 系统组件1——监视子系统 |
4.2.1 实时数据显示 |
4.2.2 设备显示状态 |
4.2.3 潮流单线图显示 |
4.2.4 事项显示 |
4.2.5 进程与网络状态显示 |
4.2.6 设备状态修改 |
4.3 系统组件2——优化控制子系统 |
4.3.1 量测数据处理 |
4.3.2 异常保护信息处理 |
4.3.3 控制结果处理 |
4.3.4 电压越限的判断 |
4.3.5 功率因数越线的判定 |
4.4 系统组件3——维护子系统 |
4.4.1 电网建模 |
4.4.2 系统参数维护 |
4.5 系统组件4——发布子系统 |
4.5.1 曲线查询 |
4.5.2 报表统计 |
4.6 系统进程监视与网络管理 |
4.6.1 系统进程监视 |
4.6.2 网络状态管理 |
4.7 权限管理子系统 |
4.8 数据接口子系统 |
4.8.1 AVC接口规范 |
4.8.2 与SCADA系统模型接口 |
4.8.3 SCADA系统的实时数据通信接口 |
4.8.4 与SCADA系统的控制命令接口 |
4.9 全网无功补偿优化规划子系统 |
第5章 地区AVC系统工程实施 |
5.1 AVC系统总体设计 |
5.1.1 考虑设备操作实际过程在AVC系统中的应用 |
5.1.2 考虑设备调节代价的设备动作次数优化 |
5.1.3 考虑对AVC系统影响的谐波管理系统 |
5.2 AVC系统的结构组成 |
5.2.1 核心层 |
5.2.2 数据发布层 |
5.2.3 执行层 |
5.2.4 与调度综自SCADA系统的数据链接 |
5.3 项目实施 |
5.3.1 构建系统架构 |
5.3.2 系统层次设计图 |
5.3.3 模块配置清单 |
5.3.4 外购设备清单 |
5.3.5 技术要求 |
5.3.6 工程实施 |
5.4 地区AVC系统应用效果 |
5.4.1 电网无功优化规划成效 |
5.4.2 该系统投产后对变电站母线电压的作用 |
5.4.3 AVC系统对三门峡电网2012年无功优化计算及分析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分层控制技术与集控站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安监系统在无人值守高压变电站的方案设计[D]. 陈思宇.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蚌埠地区电网为例[D]. 刘道琼.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4)
- [3]500kV杨高变电站“五防”系统研究及应用[D]. 姜贞.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4]桐柏电网电压无功优化(AVC)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 孟昱君. 郑州大学, 2015(03)
- [5]以变电站集中监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变革[D]. 蒋涛. 山东大学, 2014(10)
- [6]电网企业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研究[D]. 杨春.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7]集控系统总控分控模式的设计与实现方案[D]. 付长青. 山东大学, 2013(05)
- [8]集控站自动化系统在包钢电网的应用设计与实施[D]. 杨忠君.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9]调控一体化技术在巴彦淖尔电网中的应用[D]. 张继胜.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10]三门峡地区电网电压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郭宏伟.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6)
标签:变电站论文; 包钢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自动化控制论文; 微机保护论文;